装配式剪力墙外墙接缝防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75624发布日期:2018-12-14 22:33阅读:700来源:国知局
装配式剪力墙外墙接缝防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建筑防水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装配式剪力墙外墙接缝防水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装配式建筑是指预制构件在工地上装配而成的建筑。预制构件包括预制梁柱、墙、叠合板、楼梯等构件。相比传统建筑模式,装配式建筑需要劳动力数量少,建设速度快,粉尘、噪声污染轻微,工人工作环境舒适,工业化生产,构件质量有保证。但是装配式建筑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特别是装配式建筑外墙接缝的防水处理问题,一直是阻碍装配式建筑推广的障碍。

相关技术,包括以下几种解决方法:(1)包含数种装配式外墙板接缝防水措施,但只是针对非承重式外墙的防水构造,不适用于在墙厚较薄且承受荷载时的情况。例如,下部现浇部分做成泄水坡和挡水台形状,但其在实际工地施工中很难操作,往往会浇筑成水平形状再用工具打掉,费时费工。

(2)一种承重式装配式外墙的接缝防水结构,但其针对墙厚无明确要求的三明治外墙板,对于墙厚较薄的外墙,其结构难以实施,另外其防水结构复杂,要设置截水凹槽,制造精度要求极高,脱模困难,现在的施工工艺难以完成制作。且其现浇楼板层浇筑高度低于预制钢筋混凝土下侧外墙顶部高度,施工时操作不便,与方法(1)情况类似,现浇层很容易与其顶部浇平,还要采用工具打掉,施工困难。

(3)包括两种承重式装配式外墙的接缝防水结构,但其也只针对墙厚无明确要求的三明治外墙,去掉保温层及保护层的防水措施,剩下的只有一道材料防水和一道灌浆结构防水,与现行的单层预制墙体防水措施无区别,防水效果差,不适合厚度较薄的承重墙体。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是基于发明人对以下问题的认识和发现做出的:

装配式建筑外墙接缝分为水平缝和竖直缝,二者如果不能进行很好的防水处理,便会出现严重的渗漏。现阶段对于装配式建筑外墙接缝的防水处理,主要采用三种防水措施:材料防水,构造防水和结构防水。具体采用时,可以采用两种或者三种方式相结合的做法。材料防水是指采用防水材料嵌填渗漏路径以实现防水的方法,比如在接缝处设置密封胶、防水砂浆等。构造防水指采用构造形态的方式进行防水,例如设置企口,减压腔或排水通道等措施。结构防水指采用建筑结构本身的胶结或其性质进行防水的方法,比如在预制件连接处设置后浇混凝土等措施。以上三种方法中,材料防水和结构防水体现的是“堵”的思路,构造防水体现的是“排”的思想。

目前在装配式建筑外墙接缝防水领域,我国并没有明确的标准或者成熟的图集,广大的工程建设往往是简单地采用上述三种方法进行处理,标准并不统一,做法并无准则,以至于防水效果不理想。生活中也常见到,许多新建住宅区在交房使用一段时间后,打上了各式因外墙漏水而补刷的防水“补丁”。

目前装配式建筑外墙防水根据外墙承重与否又分为两种,分别是以外挂墙板为代表的非承重式墙板防水和以预制剪力墙为代表的承重式墙板防水。外挂墙板由于不承担荷载,其有充足的空间设置防水措施,一般设计为材料防水与构造防水结合的形式。承担荷载的剪力墙又分两种,一种是有保温层的用于冬季有保温要求地区的墙体,其厚度较大,如三明治外墙板,这种外墙有足够的空间在保温层及保护层中设置材料防水和构造防水措施,外加现浇混凝土的结构防水,总体防水效果较好。另一种是无保温措施的承重墙体,其只有一层钢筋混凝土墙体,这种墙体厚度较薄,一般用于热带或亚热带等冬季无需防寒保暖的地方。另外,对于像马来西亚,新加坡等远离地震带的国家,国家规定建筑无抗震设防要求,其承重外墙可以设置得更加薄,有的甚至只有150mm,对于这种厚度有限的承重外墙,因其厚度有限,且接缝还需要灌浆以承担荷载,导致设置防水措施的空间十分有限。目前一般采用材料密封防水的措施,具体方式为外侧打密封胶,内侧灌浆以承担荷载,外侧的密封胶属于材料防水,内侧的灌浆料属于结构防水,但此种防水措施效果不好。

首先,灌浆采用的压力很小,属无压灌浆,同时,由于上部剪力墙的底部是水平的,并无排气坡度,且浆液浓稠度高,凝结速度快,在此情况下,浆液无法自流平地完全灌满上下剪力墙之间的缝隙,必定会留下灌浆缺陷,诸如空洞或气泡,甚至贯通内外的空腔。对于此缺陷,其不会造成建筑承载性能的明显减低,在受力计算方面是可以接受的,但对于防水的要求,其就是不能接受的。因为密封胶防水措施很容易失效,其在施工质量可靠的情况下,可靠密封性能也只能坚持15-25年,久之会发生老化龟裂,缝隙自然产生。那么一旦外侧防水措施失效,降水时淋到外墙上的水遇到接缝密封胶的裂缝后便会沿着接缝毛细入渗,一直到灌浆料。由于灌浆料与预制剪力墙间会有冷缝以及上述灌浆缺陷存在,入渗到此的毛细水便会沿着冷缝或灌浆缺陷接续入渗,加之接缝内空气不流通,不受阳光照射,入渗到此的水难以干燥,会持续存在于毛细通道中并形成持续性的入渗水流,直至室内地面,入渗水流一旦贯通,防水措施即宣告失败。另外,由于建筑全部的接缝均采取这种防水措施,这就意味着随着密封胶的老化,大量的接缝会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段内产生渗水,届时会面临巨大的物业维修问题。解决方法只能是全部拆除老化的密封胶,待接缝晾干后再打胶,修复难度大,成本高。竖向接缝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对于厚度较薄的预制剪力墙接缝防水问题,现行防水措施的症结是:由于水平接缝与竖直接缝均只采取了材料防水和结构防水措施,出于墙厚的限制,没有设置更为持久有效的构造防水措施。

装配式结构,尤其是接缝处的自防水性能差,加之气候变化或者材料老化现象,材料防水措施很难长久地发挥预期作用,进而影响建筑整体的耐久性及后期维护费用。但构造防水措施可以充分利用重力作用,截断突破材料防水屏障的水流并使其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排水路径流出,从而切断毛细水流,其没有材料老化的顾虑,能够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发挥作用,不需要维护。装配式结构防水的原则应为构造型自防水为主,材料和结构防水措施为辅。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装配式剪力墙外墙接缝防水结构,该结构不仅可以提高装配式建筑外墙的防水性能,而且可以有效提高施工效率,适用性强,简单易实现。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装配式剪力墙外墙接缝防水结构,包括:水平接缝结构,所述水平接缝结构包括挡水板、挡水棒、第一外侧封堵棒、第一减压腔暨排水通道、第一内侧封堵棒、高强无收缩灌浆料、灌浆套筒、示意竖向钢筋、下侧预制墙、上侧预制墙、预制叠合板和现浇楼板层,自外向内设置了构造防水-材料防水-构造防水-结构防水四道防水措施;和竖向接缝结构,所述竖向接缝结构包括建筑密封胶、第二外侧封堵棒、第二内侧封堵棒、定位凸起、定位凹陷、第二减压腔暨排水通道、左侧预制墙、右侧预制墙、现浇连接部和断水构造,其中,根据所述定位凸起和所述定位凹陷为所述第二外侧封堵棒和所述第二内侧封堵棒定位。

本发明实施例的装配式剪力墙外墙接缝防水结构,通过水平接缝结构自外向内设置了构造防水-材料防水-构造防水-结构防水四道防水措施,多道防水措施可以有效提高防水的效果,且适用于多种情况的装配式外墙防水,并根据竖向接缝结构对封堵棒进行定位,有效解决了施工过程中封堵棒定位困难的问题,便于施工,从而不仅可以提高装配式建筑外墙的防水性能,而且可以有效提高施工效率,适用性强,简单易实现。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装配式剪力墙外墙接缝防水结构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水平接缝结构中,所述挡水板平行于墙体水平轴线,其在水平方向为一条带状,且长度与水平接缝相同,并处在所述下侧预制墙与所述上侧预制墙之间的接缝外侧,其断面形状为折线形,包括锚固段、挡水段和挑水段,其中,所述锚固段埋设在所述上侧预制墙内部,以起锚固作用;所述挡水段搭在水平接缝外侧,且与所述下侧预制墙的外侧应留预设空隙,以防止流至所述挡水板的底部的水在毛细作用下沿所述挡水板与所述下侧预制墙的外侧的缝隙向上流动,其中,所述挡水段与所述下侧预制墙在竖向重合的长度为二者间缝隙宽度的预设倍,以防止水向上流动;由所述挡水段的最下部向外折起形成所述的挑水段。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挡水板由耐候材料制作,所述耐候材料包括紫铜片,以使得降落在墙体外侧的雨水沿所述上侧预制墙流下至所述挡水板的挡水段处,进而由于所述挡水板的锚固段浇筑在所述上侧预制墙的内部,并在重力作用下,沿所述挡水板向下流动,沿所述挡水板的下侧的挑水段滴落。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挡水棒处在所述下侧预制墙与所述上侧预制墙的缝隙中间,并处于所述挡水板的内侧,以及所述第一减压腔暨排水通道的外侧,所述挡水棒为一棒状体,且与墙体接缝长度相同。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其中,所述第一外侧封堵棒设置在所述下侧预制墙与所述上侧预制墙的缝隙中间,并设置在所述第一减压腔暨排水通道的内侧,所述第一外侧封堵棒为一棒状体,与墙体接缝长度相同;所述第一减压腔暨排水通道设置在所述下侧预制墙的顶部,其形状为凹槽,与墙体长度一致;所述第一内侧封堵棒设置在所述下侧预制墙与所述现浇楼板层的缝隙的最内侧,且为一棒状体,与墙体接缝长度相同;所述高强无收缩灌浆料用于对缝隙和所述灌浆套筒进行灌浆;所述灌浆套筒设置在所述上侧预制墙的内部,以负责灌入浆液并连接所述下侧预制墙与所述上侧预制墙之间的钢筋;所述下侧预制墙的上部外侧设置有长方形凸起,其中,凸起的顶部设置有所述第一减压腔暨排水通道的凹槽,所述凸起的右侧用于安装所述预制叠合板并浇筑现浇楼板层;所述上侧预制墙底部为平面,且在所述上侧预制墙底部埋置有所述挡水板的锚固段,所述灌浆套筒设置在其内部;所述现浇楼板层的顶面与所述下侧预制墙外侧的凸起的顶面高度一致。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竖向接缝结构中,所述建筑密封胶涂在所述左侧预制墙与所述右侧预制墙接缝的最外侧,其内部紧邻所述第二外侧封堵棒,并沿着所述竖向接缝结构涂满。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外侧封堵棒设置在所述左侧预制墙与所述右侧预制墙的接缝内部,其由棒状材料制作,所述棒状材料包括pe棒,且所述第二外侧封堵棒与所述竖向接缝结构长度相同,其内侧紧贴所述定位凸起,所述第二外侧封堵棒作为所述建筑密封胶的模板,防止所述建筑密封胶堵塞所述第二减压腔暨排水通道。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内侧封堵棒设置在所述左侧预制墙与所述右侧预制墙的接缝内部,其由棒状材料制作,所述棒状材料包括pe棒,且所述第二内侧封堵棒与所述竖向接缝结构长度相同,且外侧紧贴所述定位凸起,所述第二内侧封堵棒作为所述现浇连接部的模板,防止所述现浇连接部的混凝土堵塞所述第二减压腔暨排水通道。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凸起设置在所述左侧预制墙的接缝内的边缘上,所述定位凹陷设置在所述右侧预制墙的接缝内的边缘上,所述定位凸起和所述定位凹陷的形状为三角形,半圆形或矩形,二者相互配合将所述左侧预制墙与所述右侧预制墙之间的平直的缝隙曲折化,以为所述第二外侧封堵棒和所述第二内侧封堵棒定位,并为所述第二减压腔暨排水通道留出空隙。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其中,所述第二减压腔暨排水通道设置在所述左侧预制墙与所述右侧预制墙的接缝内部,以及所述第二外侧封堵棒和所述第二内侧封堵棒中间,与墙体高度一致,并与所述第一减压腔暨排水通道相连通,以排出第一减压腔暨排水通道内的水,并将从所述第二外侧封堵棒处渗透进来的水截断,从而使水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流动,并通过每隔预设层数设置的所述断水构造将水引至墙外;所述左侧预制墙和所述右侧预制墙边缘设置凸起,凸起上分别设置所述定位凸起和所述定位凹陷,凸起内侧浇筑现浇连接部;所述断水构造设置在所述竖向接缝结构的最下端,每隔预设层数设置一个,其向内连通所述第二减压腔暨排水通道,向外与大气连通,且外低内高,以将所述第二减压腔暨排水通道内的水排出。

本发明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装配式剪力墙外墙接缝防水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挡水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横竖缝相交处以及断水构造示意图。

如图标记说明:

装配式剪力墙外墙接缝防水结构10、水平接缝结构100、挡水板101、锚固段1011、挡水段1012、挑水段1013、挡水棒102、第一外侧封堵棒103、第一减压腔暨排水通道104、第一内侧封堵棒105、高强无收缩灌浆料106、灌浆套筒107、示意竖向钢筋108、下侧预制墙109、上侧预制墙110、预制叠合板111、现浇楼板层112、竖向接缝结构200、建筑密封胶201、第二外侧封堵棒202、第二内侧封堵棒203、定位凸起204、定位凹陷205、第二减压腔暨排水通道206、左侧预制墙207、右侧预制墙208、现浇连接部209和断水构造2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装配式剪力墙外墙接缝防水结构。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装配式剪力墙外墙接缝防水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该装配式剪力墙外墙接缝防水结构10包括:水平接缝结构100和竖向接缝结构200。

其中,水平接缝结构100,水平接缝结构100包括挡水板101、挡水棒102、第一外侧封堵棒103、第一减压腔暨排水通道104、第一内侧封堵棒105、高强无收缩灌浆料106、灌浆套筒107、示意竖向钢筋108、下侧预制墙109、上侧预制墙110、预制叠合板111和现浇楼板层112,自外向内设置了构造防水-材料防水-构造防水-结构防水四道防水措施。和竖向接缝结构200,竖向接缝结构200包括建筑密封胶201、第二外侧封堵棒202、第二内侧封堵棒203、定位凸起204、定位凹陷205、第二减压腔暨排水通道206、左侧预制墙207、右侧预制墙208、现浇连接部209和断水构造210,其中,根据定位凸起和定位凹陷为第二外侧封堵棒202和第二内侧封堵棒203定位。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10不仅可以提高装配式建筑外墙的防水性能,而且可以有效提高施工效率,适用性强,简单易实现。

进一步地,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是为厚度较薄的又有承担荷载要求的装配式外墙提供一种有效的接缝防水措施及其施工方法,以提高装配式建筑外墙的防水性能。本发明实施例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为一种装配式剪力墙外墙接缝防水结构,另一部分为此结构的施工方法。虽然此防水结构是在墙厚较薄的外墙的基础上提出的,但是其防水的结构对于各种情况的装配式外墙防水都是适用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10分为水平接缝结构100与竖向接缝结构200,其中,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内侧”、“外侧”均相对于墙体来说,室外方向就是外侧,室内方向指内侧,“左侧”、“右侧”指站在墙外往墙内看,左手边为左侧,右手边为右侧。下面分别对水平接缝结构100和竖向接缝结构200的结构及其施工方法进行详细的阐述。

首先,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对水平接缝结构100进行进一步阐述,具体包括:

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挡水板101平行于墙体水平轴线,其在水平方向为一条带状,长度与水平接缝相同。其处在下侧预制墙109与上侧预制墙110之间的接缝外侧,其断面形状为折线形,主要分为三段,如图2所示,锚固段1011,挡水段1012,挑水段1013,锚固段1011埋设在上侧预制墙110内部,起锚固作用,挡水段搭在水平接缝外侧,其与下侧预制墙109外侧应留有预设空隙,例如,预设空隙可以为足够的空隙d,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预设空隙的大小,在此仅作为示例,不过具体限定。此空隙d可以防止流至挡水板101底部的水在毛细作用下沿挡水板101与下侧预制墙109外侧的缝隙向上流动。挡水段1012与下侧预制墙109在竖向重合的长度h应为二者间缝隙宽度d的预设倍,例如,5-10倍(5d<h<10d),以防止水向上流动。最下部向外折起,形成挑水段1013。其中,关于预设的倍数的设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挡水板101可以由耐候材料制作,可选的,可以采用紫铜片制作,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他的耐候材料,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它的作用是:降落在墙体外侧的雨水沿上侧预制墙110流下至挡水板101挡水段1012处,由于挡水板101的锚固段1011浇筑在上侧预制墙110内部,水无法向上入渗,在重力作用下,水会沿挡水板101向下流动,最后沿挡水板101下侧的挑水段1013滴落。

挡水棒102处在下侧预制墙109与上侧预制墙110的缝隙中间,挡水板101的内侧,减压腔暨排水通道104的外侧,其为一棒状体,与墙体接缝长度相同,可选的,可以选用橡胶棒或pe棒,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其他材料的棒,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其在预制墙板安装前设置在下侧预制墙109与上侧预制墙110的缝隙中间,安装上侧预制墙110后其被挤紧,从而可以起到防水作用。

水平缝的第一外侧封堵棒103设置在下侧预制墙109与上侧预制墙110的缝隙中间,第一减压腔暨排水通道104内侧,其为一棒状体,与墙体接缝长度相同,可选的,可以选用pe棒,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其他材料的棒,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其作用是封堵灌浆料,从而防止其堵塞第一减压腔暨排水通道104。

第一减压腔暨排水通道104设置在下侧预制墙109顶部,其为一条形凹槽,与墙体长度一致,为避免应力集中,可选的,可以将其截面设置为半圆形,其为中空状态,不填充任何介质,其作用是将从挡水棒102处渗透进来的水截断,使其在重力作用下流入槽内,然后排至竖向接缝的第二减压腔暨排水通道206。

水平缝的第一内侧封堵棒105设置在下侧预制墙109与现浇楼板层112的缝隙的最内侧,其为一棒状体,与墙体接缝长度相同,可选的,可以选用pe棒,其作用是封堵灌浆料。

高强无收缩灌浆料106用来对缝隙和灌浆套筒进行灌浆。

灌浆套筒107设置在上侧预制墙110内部,其负责灌入浆液并连接下侧预制墙109与上侧预制墙110之间的钢筋。

下侧预制墙109顶部外侧设置有长方形凸起,凸起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减压腔暨排水通道104,凸起的右侧用于安装预制叠合板111并浇筑现浇楼板层112。

上侧预制墙110底部为平面,其底部埋置着挡水板101的锚固段1011,灌浆套筒107设置在其内部。

现浇楼板层112的顶面与下侧预制墙109的凸起的顶面高度一致。

安装完毕之后如图1所示,上侧预制墙110在上部,下侧预制墙109在下部,预制叠合板111和现浇楼板层112在下侧预制墙109上部,现浇楼板层112的顶面浇筑得与下侧预制墙109的凸起的顶面高度一致,施工方便。高强无收缩灌浆料106充满上侧预制墙110与下侧预制墙109之间的缝隙以及灌浆套筒107。

下雨时,淋在上侧预制墙110外侧的雨水向下流到缝隙附近,先接触到挡水板11的挡水段1101,由于挡水板锚固段1011浇筑在上侧预制墙110内部,雨水无法渗入,在重力作用下沿挡水段1012下流,至底部挑水段1013时被挑走远离墙体并滴落。挡水段1012与下侧预制墙109间有空隙d,使雨水无法毛细向上流动。此属于构造防水,为第一道防水屏障,其可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工作,不需维修。

即使由于风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部分雨水沿着挡水板101与下侧预制墙109的缝隙d向上流动至挡水棒102处,挡水棒102会发挥作用,起到防水的作用,此为第二道防水屏障,属于材料防水。

即使有水突破了挡水棒102的阻隔,毛细入渗的水流会进入第一减压腔暨排水通道104,由于内部中空,此时毛细作用失效,在重力作用下,入渗到此的水流会流入凹槽内,排至竖向接缝的第二减压腔暨排水通道206。此为第三道防水屏障,属于构造防水。

即使有水流因为特殊情况进入了第一减压腔暨排水通道104内,入渗水流也要克服重力爬上凹槽才能进入灌浆区域,灌浆区域是防水的第四道屏障,属于结构防水。

下面将对水平接缝结构100的水平接缝的施工的方法进行阐述,具体包括:

第一步:在工厂制造上侧预制墙110时,将挡水板101的锚固段1011埋设在指定位置,然后再进行浇筑,使挡水板101与上侧预制墙110成为一个整体。

第二步:下侧预制墙109安装完毕后,安装预制叠合板111,然后浇筑现浇楼板层112。

第三步:将挡水棒102粘在上侧预制墙110底部或者下侧预制墙109上部凸起的顶部,将外侧封堵棒103用胶水粘在下侧预制墙109上部凸起的顶部,第一减压腔暨排水通道104内侧。

第四部:安装上侧预制墙110,然后塞进内侧封堵棒105,之后通过灌浆套筒107的进出浆口进行灌浆,之后进行养护。

如此既完成了水平接缝的施工。

上述是对水平接缝结构100的机构及其施工方法的详细阐述,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竖向接缝结构200的结构及其施工方法进行详细的阐述。

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建筑密封胶201涂在左侧预制墙207与右侧预制墙208接缝的最外侧,内部紧邻第二外侧封堵棒202,其沿着整条竖向接缝涂满,不得有间断,其为第一道防水屏障。

竖向缝的第二外侧封堵棒202设置在左侧预制墙207与右侧预制墙208的接缝内部,为一棒状材料,可选的,可以采用pe棒,其长度与整条竖向接缝的长度相同,不得间断。其内侧紧贴定位凸起204,其作为建筑密封胶201的模板,防止建筑密封胶201堵塞第二减压腔暨排水通道206。

竖向缝的第二内侧封堵棒203设置在左侧预制墙207与右侧预制墙208的接缝内部,为一棒状材料,可选的,可以采用pe棒,其长度与整条竖向接缝的长度相同,不得间断。其外侧紧贴定位凸起204,第二内侧封堵棒203作为现浇连接部209的模板,防止现浇连接部209的混凝土堵塞第二减压腔暨排水通道206。

定位凸起204设置在左侧预制墙207的接缝内的边缘上,定位凹陷205设置在右侧预制墙208的接缝内的边缘上,二者形状可为三角形,半圆形或者矩形,二者配合将左侧预制墙207与右侧预制墙208之间的平直的缝隙曲折化,目的有二,其一是为第二外侧封堵棒202和第二内侧封堵棒203定位,在二者从缝隙边缘塞进去的时候,遇到定位凸起204便停止。其二是留出第二减压腔暨排水通道206,第二外侧封堵棒202和第二内侧封堵棒203塞入缝隙内遇到定位凸起204停止时,第二外侧封堵棒202和内侧封堵棒203无法相接处,二者间会留出一条中空的空隙,即第二减压腔暨排水通道206。

进一步地,左侧预制墙207和右侧预制墙208边缘设置凸起,凸起上分别设置定位凸起204和定位凹陷205,凸起内侧为现浇连接部209留出浇筑空间;如图3所示,第二减压腔暨排水通道206设置在左侧预制墙207与右侧预制墙208的接缝内部,第二外侧封堵棒202和第二内侧封堵棒203中间,其与墙体高度一致,为中空状态,不填充任何介质,与水平缝的第一减压腔暨排水通道104相连通,其作用是排出第一减压腔暨排水通道104的水并将从第二外侧封堵棒202处渗透进来的水截断,使其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流动。第二减压腔暨排水通道206每隔预设层数,例如,3-5层设置断水构造210并将水引至墙外,其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具体预设层数,在此不做具体限定。断水构造210设置在竖向接缝的最下端,其向内连通第二减压腔暨排水通道206,向外与大气连通,外低内高,将第二减压腔暨排水通道206内的水排出。

安装完毕之后,如图1所示,左侧预制墙207和右侧预制墙208之间的缝隙中,从外向内依次是建筑密封胶201,第二外侧封堵棒202,第二减压腔暨排水通道206,第二内侧封堵棒203,现浇连接部209。其中建筑密封胶201属于材料防水措施,第二减压腔暨排水通道206属于构造防水措施,现浇连接部209属于结构防水措施。

建筑密封胶201的作用是双重的,在其未老化开裂之前,其可以直接阻挡水流的入渗,当建筑密封胶201老化开裂后,虽然其不能直接阻挡水流的入渗,但是其可以起到隔离溅起的水滴的作用,溅起的水滴不会直接溅入接缝的深处,只能通过毛细入渗的方式渗入开裂缝隙。这是防水的第一道屏障。

当入渗水流穿过建筑密封胶201和第二外侧封堵棒202后,其会遇到第二减压腔暨排水通道206,因此处中空,毛细作用失效,入渗到此的水流会在重力作用下沿第二减压腔暨排水通道206向下流动。此为防水的第二道屏障。

即使有水流穿过了第二减压腔暨排水通道206,其会遇到现浇连接部209,因现浇连接部209与预制墙体之间接缝长度很大,渗透路径长,难以穿透,可起到结构防水作用,此为防水的第三道防线。

下面陈述竖向接缝的施工的方法:

第一步:安装左侧预制墙207和右侧预制墙208。

第二步:从墙外侧将第二外侧封堵棒202塞入缝隙内,直到其被定位凸起204阻挡而不能继续塞入,从墙内侧将第二内侧封堵棒203塞入缝隙内,直到其被定位凸起204阻挡而不能继续塞入。

第三步:浇筑现浇连接部209。

第四步:在外侧打建筑密封胶201,胶体应充满整条缝隙,不能间断。

如此既完成了竖向接缝的施工。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装配式剪力墙外墙接缝防水结构,本发明实施例具体如下有益效果:(1)对于水平接缝,自外向内设置了构造防水-材料防水-构造防水-结构防水四道防水措施,有效克服了现有的单层预制外墙防水只采用材料防水加结构防水造成的防水效果差的缺点,本发明实施例较之多了两道构造防水措施,从而可以提高防水效果。(2)在墙厚较薄的情况下,通过设置挡水板,创造性地将一道构造防水措施引到了墙外侧,从而保证墙厚不增加的情况下设置了最保险的构造防水措施,有效提高了防水效果。(3)第一减压腔暨排水通道设置在下侧预制墙凸起顶部,其形态为凹槽状,不需要再设置内高外低的企口,现浇楼板层即可浇筑得与下侧预制墙凸起顶部高程一致,水平浇筑,与现有的浇筑企口缝措施相比,避免了浇筑特殊形状,很大程度地方便施工。(4)竖向接缝通过设置相互配合的定位凸起与定位凹陷,可以方便的为第二外侧封堵棒和第二内侧封堵棒定位,现有措施接缝是平直的,挡水棒塞入后很难定位,容易造成堵塞减压腔或因密封胶过深过厚而开裂,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可以方便施工。(5)提出了明确的施工方法,效率高且施工质量可以得到保证。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