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轻钢结构住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55036发布日期:2018-10-26 18:34阅读:318来源:国知局
一种轻钢结构住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轻钢结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轻钢结构住宅。



背景技术:

轻钢结构是一种年轻而极具生命力的钢结构体系,已广泛应用于一般工农业、商业、服务性建筑,如办公楼、别墅、仓库、体育场馆、娱乐、旅游建筑和低、多层住宅建筑等领域。轻钢也是一个比较含糊的名词,一般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现行《钢结构设计规范》(GBJ 17-88)中第十一章“圆钢、小角钢的轻型钢结构”,是指用圆钢和小于L45*4和L56*36*4的角钢制作的轻型钢结构,主要在钢材缺乏年代时用于不宜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制造的小型结构。

而传统的轻钢结构住宅在建造运输时十分不便,难以有效快速的安装铸建,同时传统的轻钢结构住宅内部难以安装传统吊装式电器,而且传统的轻钢结构住宅顶部结构松散,受到外力挤压容易变形,为此我们提出一种轻钢结构住宅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轻钢结构住宅,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轻钢结构住宅,包括底座、框架、顶架,所述框架位于底座顶端,所述顶架位于框架顶端,所述框架顶端焊接有加固框架,所述加固框架顶端旋转连接有支撑柱,且支撑柱顶端与顶架底端旋转连接,所述底座内部镶嵌有防潮底板,所述框架内部镶嵌有隔温墙板,所述隔温墙板表面镶嵌有滑动门和推拉窗,所述框架两侧均焊接有固定挂钩,所述底座底端旋转连接有定位桩,所述顶架内部镶嵌有防晒顶棚,所述框架顶端焊接有电器安装架,所述框架顶端与底端表面均开设有衔接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螺栓将框架衔接于底座与顶架之间,框架顶端焊接的加固框架加强了框架的稳定性,同时通过加固框架顶端旋转连接的支撑柱,可对顶架起到支撑作用,提高了顶架的承重力,整个轻钢结构住宅安装、拆卸方便,同时便于运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侧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框架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中:1底座、2框架、3顶架、4隔温墙板、5防晒顶棚、6推拉窗、7滑动门、8定位桩、9电器安装架、10固定挂钩、11加固框架、12支撑柱、13衔接孔、14防潮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轻钢结构住宅,包括底座1、框架2、顶架3,所述框架2位于底座1顶端,所述顶架3位于框架2顶端,所述框架2顶端焊接有加固框架11,所述加固框架11顶端旋转连接有支撑柱12,且支撑柱12顶端与顶架3底端旋转连接,所述底座1内部镶嵌有防潮底板14,所述框架2内部镶嵌有隔温墙板4,所述隔温墙板4表面镶嵌有滑动门7和推拉窗6,所述框架2两侧均焊接有固定挂钩10,所述底座1底端旋转连接有定位桩8,所述顶架3内部镶嵌有防晒顶棚5,所述框架2顶端焊接有电器安装架9,所述框架2顶端与底端表面均开设有衔接孔13。

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通过框架2两侧焊接的固定挂钩10方便对整个轻钢结构住宅的组成部件进行装吊运输,通过底座1底端旋转连接的定位桩8将底座1固定在地面,通过框架2顶端与底端表面开设的衔接孔13,通过螺栓将框架2衔接于底座1与顶架3之间,框架2顶端焊接的加固框架11加强了框架2的稳定性,同时通过加固框架11顶端旋转连接的支撑柱12,可对顶架3起到支撑作用,提高了顶架3的承重力,框架2顶端焊接的电器安装架9方便安装住宅内需要吊装的电器,通过底座1内部镶嵌有防潮底板14可有效防止地面湿气渗入住宅内,整个轻钢结构住宅安装、拆卸方便,同时便于运输。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同轴”、“底部”、“一端”、“顶部”、“中部”、“另一端”、“上”、“一侧”、“顶部”、“内”、“前部”、“中央”、“两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固定”、“旋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