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向连接结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46547发布日期:2019-01-18 18:56阅读:421来源:国知局
横向连接结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应用于装配式建筑的横向连接结构件。



背景技术:

与传统的现浇混凝土建筑结构相比,装配式建筑施工周期短,资源和成本节约,并且污染大幅度减少,符合绿色生活的概念。

装配式建筑的生产一般在工厂进行,包括现浇、预制成型的构配件,生产之后再运至施工现场直接组装。在组装过程中,节点的连接部位是整个建筑框架的薄弱环节,连接性能的好坏直接关乎整个建筑工程是否有良好的抗震性能,直接关乎建筑的使用寿命和使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节点的连接问题十分重要。

在节点的横向连接中,目前采用的主要形式为灌浆套筒技术,如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相关规程中所述,将待连接的预制构件中的预埋钢筋伸入套筒,通过套筒和钢筋的间隙,向套筒内灌注专用高强水泥基灌浆料,从而实现预制构件中受力钢筋的对接。

这种连接形式及其类似技术,主要还是通过灌浆料的结合性,刚性件与刚性件之间没有直接的实际连接,而灌浆料的强度还无法达到刚性件的强度等级,导致这种连接方式的紧固性等级无法进一步提升;而且,灌浆技术的现场施工质量不容易掌握,提高了现场安装成本和施工难度;同时,采用这种连接形式的预制构件,其预埋钢筋均会需要伸出足够的裸露端,才能保证裸露端与套筒的长度横跨两个预制构件需要现场搭接的间距,而裸露端过长,在运输搬运等过程中,容易变形降低强度,也导致套筒套入时容易相互冲突,增加了现场调整的投入,连接的稳固性更加不能保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连接稳固的横向连接结构件,尤其适用于装配式住宅中的两个预制构件之间的横向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横向连接结构件,用于横向连接埋设在第一预制构件中的第一刚性棒和埋设在第二预制构件中的第二刚性棒,其包括:

第一连接杆,具有与第一刚性棒的端部旋接的第一旋接端,和远离旋接端的第一连接端;

第二连接杆,具有与第二刚性棒的端部旋接的第二旋接端,和远离旋接端的第二连接端;以及

旋接件,其一端与第一连接端相旋接,且另一端与第二连接端相连接;

其中,当第一连接端和旋接件以最大旋合长度,且旋接件与第二连接端间为最小整体长度时,所述横向连接结构件的总长小于第一刚性棒和第二刚性棒间的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旋接端为外螺纹端或内螺纹端;

和/或所述第二旋接端为外螺纹端或内螺纹端。

进一步地,所述旋接件与第二连接杆为轴向一体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旋接件的一端朝向第一刚性棒开设中心螺纹孔,所述第一连接端为匹配所述中心螺纹孔的外螺纹端。

进一步地,所述旋接件上靠近第一刚性棒的一端为外螺纹端,所述第一连接端开设匹配外螺纹端的中心螺纹孔。

进一步地,所述旋接件的外螺纹端与第二旋接端之间设有扭矩施加部。

进一步地,所述旋接件两端分别开设第一中心螺纹孔和第二中心螺纹孔,所述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均为外螺纹端。

进一步地,第一中心螺纹孔和第二中心螺纹孔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旋接端和所述第一连接端之间设有扭矩施加部;

和/或所述第二旋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之间设有扭矩施加部。

进一步地,所述旋接件为双头螺杆,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开设有内螺纹孔;

或者,所述旋接件的一端开设有内螺纹孔,另一端形成有外螺纹。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的横向连接结构件仅需要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以及旋接件3个零组件,因而具有结构简单的优点;而且各个零部件之间或零部件跟埋设在预制构件中的刚性棒材间为旋接,因而组装方便,从而在保证装配式建筑中预制构件横向连接强度的前提下简化装配工艺,提高施工效率;另外,整个连接结构均为机械连接,增强了连接的强度,保证了连接的稳固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横向连接结构件的实施例1的使用状态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横向连接结构件的实施例2的使用状态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横向连接结构件的实施例3的使用状态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横向连接结构件的实施例4的使用状态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横向连接结构件的实施例1的装配过程状态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横向连接结构件的实施例3的装配过程状态图;

附图编号说明:

1-第一预制构件、2-第二预制构件、3-第一刚性棒、4-第二刚性棒、5-第一连接杆、6-第二连接杆、7-旋接件;

51-第一旋接端、52-第一连接端、53-扭矩施加部、61-第二旋接端、62-第二连接端、63-扭矩施加部、71-中心螺纹孔、72-扭矩施加部;

L1-横向连接结构件的总长、L2-第一刚性棒和第二刚性棒间的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施例中,预制构件可是混凝土预制墙、预制混凝土梁、预制混凝土楼梯、预制混凝土楼板等任一种混凝土结构件,且混凝土结构件中均可埋设有由刚性棒组合形成的刚性骨架(如钢筋网)。其中,第一预制构件1中横向埋设有第一刚性棒3,第二预制构件2中横向埋设有第二刚性棒4。本实施例的横向连接结构件用于将第一刚性棒3和第二刚性棒4连接在一起。本实施例的横向连接结构件包括第一连接杆5、第二连接杆6以及旋接件7。第一连接杆5具有第一旋接端51和远离第一旋接端51的第一连接端52,第二连接杆6具有第二旋接端61和远离第二旋接端61的第二连接端62。第一旋接端51旋接于第一刚性棒3的端部,第二旋接端61旋接于第二刚性棒4的端部。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在实施例1中,第一刚性棒3和第二刚性棒4的端部墩粗后开设有内螺纹,第一刚性棒3的端部与第一预制构件1的端部相齐平,第二刚性棒4的端部与第二预制构件2的端部相齐平。第一旋接端51和第二旋接端61为与内螺纹匹配的外螺纹端。旋接件7的一端与第二连接端62固定,旋接件7与第二连接杆6形成轴向一体结构;旋接件7的另一端朝向第一刚性棒3开设中心螺纹孔71,相应地,第一连接端52为匹配中心螺纹孔71的外螺纹端。第一旋接端51和第一连接端52均为外螺纹端,第一连接杆5可以为双头螺柱。第一旋接端51和第一连接端52之间设有扭矩施加部53,方便装配时施力旋转。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1相同的部分,省略相同的文字说明,并给予相同的附图标记。

如图2所示,在实施例2中,第一刚性棒3的端部伸出第一预制构件1的端部形成有外螺纹,第一旋接端51开设有与外螺纹匹配的内螺纹孔;第二刚性棒4的端部伸出第二预制构件2的端部形成有外螺纹,第二旋接端61开设有与外螺纹匹配的内螺纹孔。第一刚性棒3和第二刚性棒4的端部形成外螺纹,其所相应埋设的预制构件预制时简单方便。当然,刚性棒的外螺纹端也可以不伸出与预制构件的端部,而与预制构件的端部平齐设置。旋接件7上靠近第一刚性棒3的一端为外螺纹端,第一连接端52开设匹配外螺纹端的中心螺纹孔。第一旋接端51开设的内螺纹孔和第一连接端52开设的中心螺纹孔相连通,第一连接杆5可以为长螺母的结构。旋接件7与第二连接杆6为轴向一体结构,连接旋接件7的外螺纹端与第二旋接端61之间设有扭矩施加部,或者,扭矩施加部可以直接设置在第二旋接端61的外壁上。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1相同的部分,省略相同的文字说明,并给予相同的附图标记。

如图3所示,在实施例3中,第一刚性棒3和第二刚性棒4的端部墩粗后开设有内螺纹。第一旋接端51和第二旋接端61为与内螺纹匹配的外螺纹端。旋接件7两端分别开设第一中心螺纹孔和第二中心螺纹孔,第一连接端52和第二连接端62相应地均为外螺纹端。第一旋接端51和第一连接端52均为外螺纹端,第一连接杆5可以为双头螺柱,第一旋接端51和第一连接端52之间设有扭矩施加部53;第二旋接端61和第二连接端62均为外螺纹端,第二连接杆6可以为双头螺柱,第二旋接端61和第二连接端62之间设有扭矩施加部63。本实施例中,第一中心螺纹孔和第二中心螺纹孔相连通,旋接件7为长螺母结构,旋接件7的第一中心螺纹孔和第二中心螺纹孔分别旋接第一连接端52和第二连接端62。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1相同的部分,省略相同的文字说明,并给予相同的附图标记。

如图4所示,在实施例4中,第一刚性棒3和第二刚性棒4的端部墩粗后开设有内螺纹。第一旋接端51和第二旋接端61为与内螺纹匹配的外螺纹端。第一连接端52和第二连接端62均开设有内螺纹孔,旋接件7的两端形成与内螺纹孔相匹配的外螺纹端。在本实施例中,旋接件7为双头螺杆结构,两端外螺纹端之间设有扭矩施加部72。当然,旋接件7也可以一端开设有内螺纹孔,另一端形成有外螺纹的形式,只要第一连接端52和第二连接端62相应的匹配外螺纹或内螺纹即可。

总而言之,本实用新型所有的螺纹旋接部分,其相连接的两端均可以在内、外螺纹间转换,只要其相应的另一侧螺纹旋接部随之匹配转换即可,这些变形,均在本使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同时,对于第一连接杆5、第二连接杆6和旋接件7,各个零组件自身,如果两端均形成外螺纹端时,可以将其设置为双头螺柱;如果两端均开设内螺纹孔时,可以将其设置为长螺母,从而,使零组件的结构和加工更加简单,降低生产成本,也更利于连接件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另一方面,第一连接杆5、第二连接杆6和旋接件7均设有扭矩施加部,可以设置于各个零件的两个端部之间,也可以设置于开设内螺纹孔的端部外壁。扭矩施加部可以设置为将所在部位的截面设置为非圆面,或者开设凹槽等,只要方便装配时旋转施力即可。

如图5、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横向连接件中,当第一连接端52和旋接件7以最大旋合长度,且旋接件7与第二连接端62间为最小整体长度时,横向连接结构件的总长L1小于第一刚性棒和第二刚性棒间的距离L2。当然,横向连接件的最大整体长度大于第一刚性棒和第二刚性棒间的距离L2。

由此,装配前,将旋接件7与第二连接杆6固定或旋接,旋接件7与第一连接杆5旋接,并保证横向连接件的预装配长度小于第一刚性棒和第二刚性棒间的距离L2;然后,将预装配长度状态下的横向连接件移至第一预制构件1和第二预制构件2之间,进行连接。其中,当旋接件7与第二连接杆6固定时,先将第二旋接端61与第二刚性棒4完全旋接,再将第一连接端52朝向远离连接件7的方向旋转,直至第一旋接端51旋入第一刚性棒3,且第一旋接端51与第一刚性棒3完全旋接,完成连接装配;当旋接件7与第二连接杆6旋接时,双向可调,第一连接杆5和第二连接杆6均可朝向远离旋接件7的方向旋转,直至第二旋接端61与第二刚性棒4完全旋接,且第一旋接端51与第一刚性棒3完全旋接。

该连接结构采用完全机械对接,将预埋在待连接的预制构件中的刚性棒一一连接,连接的强度大,连接的对准度高。同时,螺纹连接的两个端部调节方便,适用于工程装配,解决了余量调节的问题。另外,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

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