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的轻钢结构住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59841发布日期:2019-04-20 03:54阅读:416来源:国知局
一种装配式的轻钢结构住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轻钢结构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装配式的轻钢结构住宅。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钢材产量已居世界首位,而且国家也在逐步调整政策鼓励发展钢结构,我国大力发展钢结构的条件已经成熟,正步入钢结构发展的黄金时期。随着改革开放,发达国家的轻型钢结构企业以及相应的产品和技术不断涌入国门,于是轻型钢结构住宅也得以迅速发展、现在的轻型钢结构装配式住宅主要由墙体、楼盖、屋盖及维护结构组成。但现有的轻型钢结构装配式住宅结构复杂,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装配式的轻钢结构住宅,本实用新型能够降低房屋成本。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装配式的轻钢结构住宅,包括混凝土基础、防潮层、房屋上梁、支撑梁安装板,所述混凝土基础上端设置有房屋底梁,所述房屋底梁上端设置有连接垫块,所述连接垫块上端设置有锚栓,所述房屋底梁之间设置有所述防潮层,所述房屋底梁上端设置有三角钢条,所述房屋底梁上端位于所述三角钢条之间设置有T形钢条,所述房屋底梁上端位于所述T形钢条与所述三角钢条之间设置有工形钢条,所述工形钢条前端设置有后扁钢带,两侧所述工形钢条内侧设置有侧扁钢带,所述T形钢条、所述三角钢条、所述工形钢条上端设置有所述房屋上梁,所述房屋上梁上端设置有第一斜梁,所述房屋上梁与所述第一斜梁之间设置有第一支撑梁,所述第一斜梁一端设置有所述支撑梁安装板,所述支撑梁安装板一端设置有第二斜梁,所述第二斜梁与所述房屋上梁之间设置有第二支撑梁,所述房屋上梁之间设置有上梁连接板。

优选的:所述房屋底梁与所述混凝土基础之间通过粘接,所述连接垫块与所述房屋底梁之间通过间隙连接,所述锚栓与所述连接垫块、所述房屋底梁、所述混凝土基础之间通过螺纹连接。

如此设置,便于将所述房屋底梁固定在所述混凝土基础上端,使得房屋的结构更加的牢固。

优选的:所述防潮层与所述房屋底梁之间通过螺栓连接,所述三角钢条与所述房屋底梁之间通过螺栓连接,所述T形钢条与所述房屋底梁之间通过螺栓连接,所述工形钢条与所述房屋底梁之间通过螺栓连接。

如此设置,所述防潮层能够在房屋使用时,使安装的地板不接触地面,起到防潮的作用,所述三角钢条安装在所述房屋底梁的四个角,所述T形钢条安装在所述房屋底梁前后两端,所述工形钢条安装在所述房屋底梁上端,能够支撑房屋并使房屋的空间更大。

优选的:所述后扁钢带与所述工形钢条之间通过螺钉连接,所述侧扁钢带与所述工形钢条之间通过螺钉连接,所述房屋上梁与所述三角钢条、所述T形钢条、所述工形钢条之间通过螺栓连接。

如此设置,便于用所述侧扁钢带与所述后扁钢带对所述工形钢条的固定,将所述房屋上梁安装在所述三角钢条、所述T形钢条、所述工形钢条的上端。

优选的:所述第一斜梁与所述房屋上梁之间通过螺栓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梁与所述房屋上梁、所述第一斜梁之间通过螺栓连接。

如此设置,便于所述第一支撑梁支撑所述第一斜梁,便于使房屋结构稳定。

优选的:所述第二斜梁与所述房屋上梁之间通过螺栓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梁与所述房屋上梁、所述第二斜梁之间通过螺栓连接。

如此设置,便于所述第二支撑梁支撑所述第二斜梁,便于使房屋结构稳定。

优选的:所述上梁连接板与所述房屋上梁之间通过螺钉连接,所述支撑梁安装板与所述第一斜梁、所述第二斜梁之间通过螺栓连接。

如此设置,便于使所述房屋上梁的结构更加稳定,所述支撑梁安装板与所述第一斜梁、所述第二斜梁之间通过螺栓连接,便于所述第一斜梁、所述第二斜梁安装在所述支撑梁安装板两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功能实用,操作方便;

2、轻型钢结构装配式住宅结构简单,组装方便,可以降低成本;

3、在房屋底梁之间安装防潮层,可以在潮湿的天气很舒适的生活。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装配式的轻钢结构住宅的轴测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装配式的轻钢结构住宅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装配式的轻钢结构住宅的连接垫块零件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混凝土基础;2、房屋底梁;3、连接垫块;4、锚栓;5、防潮层;6、三角钢条;7、T形钢条;8、工形钢条;9、后扁钢带;10、侧扁钢带;11、房屋上梁;12、第一斜梁;13、第一支撑梁;14、第二斜梁;15、第二支撑梁;16、上梁连接板;17、支撑梁安装板。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图3所示,一种装配式的轻钢结构住宅,包括混凝土基础1、防潮层5、房屋上梁11、支撑梁安装板17,混凝土基础1上端设置有房屋底梁2,房屋底梁2作用在于安装装置,房屋底梁2上端设置有连接垫块3,连接垫块3作用在于结合锚栓4使房屋底梁2固定,连接垫块3上端设置有锚栓4,锚栓4作用在于连接房屋底梁2、连接垫块3、混凝土基础1,房屋底梁2之间设置有防潮层5,防潮层5作用在于防止接触地面造成潮湿,房屋底梁2上端设置有三角钢条6,三角钢条6作用在于固定房屋四角,房屋底梁2上端位于三角钢条6之间设置有T形钢条7,T形钢条7作用在于支撑房屋中间结构,房屋底梁2上端位于T形钢条7与三角钢条6之间设置有工形钢条8,工形钢条8作用在于支撑房屋结构,工形钢条8前端设置有后扁钢带9,后扁钢带9作用在于使得工形钢条8更加牢固,两侧工形钢条8内侧设置有侧扁钢带10,侧扁钢带10作用在于使得工形钢条8更加牢固,T形钢条7、三角钢条6、工形钢条8上端设置有房屋上梁11,房屋上梁11作用在于安装装置,房屋上梁11上端设置有第一斜梁12,第一斜梁12作用在于安装房屋上板,房屋上梁11与第一斜梁12之间设置有第一支撑梁13,第一支撑梁13作用在于支撑第一斜梁12,第一斜梁12一端设置有支撑梁安装板17,支撑梁安装板17作用在于安装第一斜梁12、第二斜梁14,支撑梁安装板17一端设置有第二斜梁14,第二斜梁14作用在于安装房屋上板,第二斜梁14与房屋上梁11之间设置有第二支撑梁15,第二支撑梁15作用在于支撑第二斜梁14,房屋上梁11之间设置有上梁连接板16,上梁连接板16作用在于使房屋上梁11更加牢固。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房屋底梁2与混凝土基础1之间通过粘接,连接垫块3与房屋底梁2之间通过间隙连接,锚栓4与连接垫块3、房屋底梁2、混凝土基础1之间通过螺纹连接,便于将房屋底梁2固定在混凝土基础1上端,使得房屋的结构更加的牢固。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防潮层5与房屋底梁2之间通过螺栓连接,三角钢条6与房屋底梁2之间通过螺栓连接,T形钢条7与房屋底梁2之间通过螺栓连接,工形钢条8与房屋底梁2之间通过螺栓连接,防潮层5能够在房屋使用时,使安装的地板不接触地面,起到防潮的作用,三角钢条6安装在房屋底梁2的四个角,T形钢条7安装在房屋底梁2前后两端,工形钢条8安装在房屋底梁2上端,能够支撑房屋并使房屋的空间更大。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后扁钢带9与工形钢条8之间通过螺钉连接,侧扁钢带10与工形钢条8之间通过螺钉连接,房屋上梁11与三角钢条6、T形钢条7、工形钢条8之间通过螺栓连接,便于用侧扁钢带10与后扁钢带9对工形钢条8的固定,将房屋上梁11安装在三角钢条6、T形钢条7、工形钢条8的上端。

工作原理:将房屋底梁2固定在混凝土基础1上端,使得房屋的结构更加的牢固,防潮层5能够在房屋使用时,使安装的地板不接触地面,起到防潮的作用,安装在房屋底梁2与房屋上梁11之间的工形钢条8、三角钢条6、T形钢条7能够支撑房屋并使房屋的空间更大,便于用侧扁钢带10与后扁钢带9对工形钢条8的固定,而且第一支撑梁13支撑第一斜梁12,第二支撑梁15支撑第二斜梁14,便于使房屋结构稳定,便于使房屋上梁11的结构更加稳定。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