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凝土搅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04237发布日期:2019-09-06 19:24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一种混凝土搅拌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混凝土搅拌装置。



背景技术:

混凝土的加工主要由混凝土搅拌站加工完成,混凝土搅拌站主要由搅拌主机、物料称量系统、物料输送系统、物料贮存系统和控制系统等五大系统和其他附属设施组成。混凝土搅拌站工作的主要原理是以水泥为胶结材料,将砂石、石灰、煤渣等原料进行混合搅拌,最后制作成混凝土,作为墙体材料投入建设生产。混凝土搅拌站自投入使用以来,在我国建筑建材业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有技术中,混凝土搅拌加工主要在搅拌站或搅拌楼内的搅拌罐或搅拌壳体内完成,主要存在如下缺陷:1、搅拌装置多数为一根搅拌轴或者搅拌轴上带有几片搅拌叶片,搅拌效率较低,搅拌效果欠佳;2、在原有混凝土搅拌技术中,砂石、粉煤灰等原材料加入搅拌罐时,会有大量粉尘溢出扩散到空气中,不仅给搅拌楼或搅拌站的卫生清理带来难度,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3、搅拌站或搅拌楼基本均设置在室外的透气环境中,当外界温度较低时会影响搅拌罐体内的温度,使混凝土的热量过快的散失而影响搅拌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凝土搅拌装置,使混凝土可以充分的被搅拌均匀,提高了搅拌效率和搅拌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混凝土搅拌装置,包括卧式的搅拌罐,搅拌机构,开设在搅拌罐底部的下料斗,固定设置在搅拌罐上方的称料斗及除尘机构,所述搅拌机构包括搅拌轴,搅拌桨和次搅拌装置;所述搅拌桨固定设置在搅拌轴上,并且设置有若干组,每组搅拌桨均包括若干具有镂空结构的桨叶;所述次搅拌装置包括第一翻转组件和第二翻转组件;所述第一翻转组件和第二翻转组件均设置在桨叶上的镂空结构内,相互平行设置,并且相互之间留有物料通过的间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搅拌过程中,搅拌轴转动带动搅拌桨的桨叶转动,桨叶镂空结构内的第一翻转组件和第二翻转组件之间留有物料通过的间隙,物料在桨叶转动过程中会从间隙内穿过,带动第一翻转组件和第二翻转组件翻转,从而对穿过的物料进行二次搅拌混合。通过搅拌桨与次搅拌装置配合,对搅拌罐内的物料进行多角度和多方位的搅拌,从而提高搅拌效率和搅拌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翻转组件包括转轴和一体设置在转轴上的若干第一翻转桨;所述转轴转动设置在桨叶上,使第一翻转桨可绕转轴翻转。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翻转桨沿转轴的轴向一体设置,并且为弯曲的板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混凝土物料在桨叶之间穿梭时,会带动具有弯曲板结构的第一翻转桨翻转,从而在桨叶的镂空结构内形成类“涡轮”式的搅动,配合搅拌桨的整体搅拌,使搅拌罐内的物料处于较高的混杂搅动中,从而进一步增强了物料的搅拌剧烈程度,提高了搅拌效率和搅拌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翻转组件与第一翻转组件的组成相同,所述第二翻转组件的第二翻转桨的弯曲方向与第一翻转桨的弯曲方向相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弯曲方向相反的第二翻转桨与第一翻转桨配合,在搅拌过程中,形成两个类“涡轮”式的搅动,使混凝土物料从第二翻转桨与第一翻转桨之间的间隙穿梭过,带动两个转轴反向旋转,物料穿梭过程中还会碰撞到桨叶或相邻的翻转桨,从而增大搅拌强度,提高搅拌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搅拌机构还包括减速电机;所述减速电机固定安装在搅拌罐的外侧,并且其动力输出端与搅拌轴传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速电机带动搅拌轴转动,搅拌轴带动搅拌桨转动,实现对搅拌罐内混凝土物料的搅拌。

作为优选,所述桨叶为弯曲的板结构,其弯曲方向朝向减速电机的方向;所述第一翻转组件及第二翻转组件位于桨叶的弯曲面的中心位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弯曲板结构的桨叶,使搅拌过程中增大混凝土物料受到的阻力及撞击力,从而提高搅拌效果。第一翻转组件及第二翻转组件位于桨叶的弯曲面的中心位置,使混凝土在搅拌过程中被搅拌跌落至桨叶后,更容易落入第一翻转桨与第二翻转桨上,实现二次混合搅拌,提高搅拌效率。

作为优选,每组搅拌桨包括至少三片桨叶,且各桨叶沿搅拌轴的周向均匀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大有效搅拌桨叶的面积,提高搅拌效果和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除尘机构包括粉尘收集箱,连通粉尘收集箱与搅拌罐的收集管,为收集管提供自搅拌罐向粉尘收集箱的抽力的抽风机和用于将粉尘收集箱内的粉尘下料至搅拌罐内的下料管;所述粉尘收集箱固定安装在搅拌罐上方,所述粉尘收集箱的底部设置有重量传感器,所述下料管上设置有电磁阀,所述重量传感器与所述电磁阀电信号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重量传感器对粉尘收集箱内的粉尘进行监控,并将粉尘的重量转换为电信号传递给搅拌楼的控制室内的控制器,控制器分析处理判断粉尘的重量是否达到需要排放的数值,达到后控制器控制电磁阀打开,将粉尘收集箱内的粉尘排放至搅拌罐内,循环利用。粉尘收集箱的设置,一方面可以使加料中扬起的粉尘得到吸收,减少排放至空气中的量,降低环境污染;另一反面可以将收集到的粉尘再次利用,节能环保。并且通过重量传感器与电磁阀配合,实现自动化控制,提高混凝土的搅拌加工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搅拌罐自内而外依次设置有内壳体,保温层和外壳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保温层的设置,可以防止搅拌罐内混凝土热量的过快散失,保证搅拌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下料斗与称料斗的底部均设置有电磁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搅拌楼内控制室的控制器对电磁阀进行控制,实现自动化加料及下料,提高搅拌加工效率。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通过搅拌桨与次搅拌装置配合,对搅拌罐内的物料进行多角度和多方位的搅拌,从而提高搅拌效率和搅拌效果;

(2)第一翻转桨与第二翻转桨的弯曲板结构,使搅拌过程中,在桨叶的镂空结构内形成类“涡轮”式的搅动,增强了物料的搅拌剧烈程度,提高了搅拌效率和搅拌效果;

(3)弯曲方向相反的第二翻转桨与第一翻转桨配合,在搅拌过程中形成两个类“涡轮”式的搅动,使混凝土物料从两者之间的间隙反复穿梭而过,增大搅拌强度;

(4)粉尘收集箱的设置,降低了粉尘对环境的污染,并且将收集到的粉尘再次利用,节能环保;此外,通过重量传感器与电磁阀配合,实现自动化控制,提高混凝土的搅拌加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搅拌罐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部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B部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搅拌罐;2、下料斗;3、称料斗;4、粉尘收集箱;5、收集管;6、抽风机;7、下料管;8、电磁阀;9、搅拌轴;91、桨叶;10、减速电机;11、转轴;13、第一翻转桨;14、第二翻转桨;15、内壳体;16、保温层;17、外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混凝土搅拌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卧式的搅拌罐1,固定安装在搅拌罐1外左侧的减速电机10,开设在搅拌罐1底部的下料斗2,固定设置在搅拌罐1上方的称料斗3和固定安装在搅拌罐1上方的粉尘收集箱4。搅拌罐1与粉尘收集箱4之间通过收集管5连通,搅拌罐1上方固定安装有为收集管5提供自搅拌罐1向粉尘收集箱4的抽力的抽风机6,粉尘收集箱4的底部开口后通过下料管7与搅拌罐1连通,从而将粉尘收集箱4内的粉尘下料至搅拌罐1内。粉尘收集箱4的底部设置有重量传感器,下料管7上设置有电磁阀8,重量传感器与电磁阀8之间电信号连接,从而间接实现对电磁阀8的开闭控制。此外,下料斗2和各个称料斗3的底部均设置有电磁阀8,实现下料、进料的自动化控制。

如图2所示,搅拌罐1内设置有搅拌轴9,搅拌轴9的一端与减速电机10的动力输出端传动连接。搅拌轴9上固定设置有四组搅拌桨,每组搅拌桨均包括三片弯曲的具有镂空结构的板式的桨叶91,其弯曲方向朝向减速电机10的方向,即图2中朝向左弯曲;镂空结构位于桨叶91的弯曲面的中心位置,各桨叶91沿搅拌轴9的周向均匀设置。

如图3所示,桨叶91上的镂空内相互平行设置有两根转轴11,每根转轴11均转动设置在桨叶91上。上侧的转轴11的轴向上均一体设置有四片弯曲的板结构的第一翻转桨13,下侧的转轴11的轴向上一体设置有四片弯曲的板结构的第二翻转桨14。第一翻转桨13与第二翻转桨14的弯曲方向相反,并且两者之间留有供混凝土物料通过的间隙。

为了保证混凝土的品质,如图4所示,搅拌罐1自内而外依次设置有内壳体15,保温层16和外壳体17,保温层16可以有效的防止搅拌过程中混凝土的热量过快散失。此外,第一翻转桨13、第二翻转桨14、搅拌桨、桨叶91均还可以设置除本实施例列举的其他数量或组数,不应局限于本实施例所列举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搅拌装置,其搅拌加工过程及除尘原理具体如下:

设定抽风机6的风力,使其不会将搅拌罐1内的物料吸走,而仅将搅拌过程中扬起的粉尘吸入至粉尘收集箱4内。在搅拌楼的控制室内启动减速电机10,经过下料斗2向搅拌罐1内加入外加剂、砂石、粉煤灰、水等原材料,减速电机10转动带动搅拌轴9转动,搅拌桨随着搅拌轴9而转动,从而使桨叶91不断转动,实现对搅拌罐1内的混凝土物料的搅拌。其中,桨叶91上的第一翻转桨13和第二翻转桨14在物料的不断冲击过程中,会翻转,从而使物料在该处形成漩涡,并不断有物料进出并翻转,从而增大了物料搅拌的剧烈程度,提高搅拌效率和搅拌效果。

在搅拌过程中,扬起的粉尘被抽风机6抽入粉尘收集箱4内,并堆落在收集箱4内,达到一定的堆积量后,重量传感器感应到信号并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控制下料管7上的电磁阀8打开,从而将粉尘收集箱4内收集的粉尘下料至搅拌罐1内,从而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环境,实现了节能环保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