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抛物线形体外预应力加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15633发布日期:2019-06-14 23:39阅读:301来源:国知局
一种抛物线形体外预应力加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梁加固装置。



背景技术:

在建筑领域,为了提高梁的强度,常用的方法有增大梁的截面等等,但这将增大梁的自重和对柱增加负荷,而应用体外预应力加固方法相比于加大截面方法具有施工便捷、成本低的优点;且该方法通过预应力张拉可以对加固构件进行主动卸载,相比于粘贴碳纤维或粘钢方法,加固效果更好。但传统的体外预应力加固方法采用的是折线形预应力索布置,在梁底转向位置形成一个比较大的集中力。这种折线形转向导致预应力索与转向块之间的摩擦力增大,造成比较大的预应力损失,且容易造成预应力索的损坏。折线形转向对加固梁的混凝土形成比较大的局压力,在原结构混凝土强度偏低时不适宜应用。

因此,改进预应力索的承压形式的布置是提升体外预应力加固性能的关键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体外预应力索折线承压形式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将体外预应力索的转向处的集中力分化为均匀分布的分布力,从而减少预应力损失,提升体外预应力加固的效能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抛物线形体外预应力加固装置,其特征是,在加固梁的梁底部设置有用于对拉抬加固梁的体外预应力索转向的抛物线形转向机构;抛物线形转向机构由H形套件、抛物线形挡块和加劲肋板组成,H形套件内侧有槽,槽的净宽同加固梁同宽并在套入加固梁后形成紧密配合,抛物线形挡块分别连接在H形套件的左右两侧,抛物线形挡块的上侧设置有若干加劲肋板;体外预应力索通过拉紧抵压在抛物线形挡块的下表面。

在预应力索张拉后,预应力索给抛物线形挡块施加均匀的均布力;挡块通过加劲肋板将这个均布力传递给H形套件,从而对加固梁形成反力,达到了对加固梁减轻作用力的加固目的。

优选方案,抛物线形挡块为钢板制成。用钢板加工抛物线形状的工件,具有工艺上的优势。

优选方案,H形套件左右结构对称设置。对称设置,使受力平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克服现有技术的体外预应力索折线承压形式存在的缺陷,利于预应力索耐用和防止加固梁局部压力超大造成损伤,减少了预应力损失;

2、抛物线形转向机构与加固梁的连接非常方便,只需将H形套件往加固梁套上即可,无需另行固定;

3、可满足各种不同梁的结构需要;

4、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图1的A-A剖面示意图;

附图3为图1的B-B剖面示意图;

附图4为抛物线形转向机构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图4的1-1剖面示意图;

附图6为图4的2-2剖面示意图;

附图7为现有技术折线形体外预应力索示意图。

图中,加固梁1;体外预应力索2;抛物线形转向机构3;H形套件31;抛物线形挡块32;加劲肋板33;弧线4;转向力集中处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实施例: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抛物线形体外预应力加固装置,在加固梁1的梁底部设置有用于对拉抬加固梁1的体外预应力索2转向的抛物线形转向机构3;抛物线形转向机构3由H形套件31、抛物线形挡块32和加劲肋板33组成。抛物线形挡块32采用钢板制成,由于钢板的变形加工相对于钢件的切削加工容易的多,尤其是能够避免非圆曲线在切削加工工艺上存在的困难。参见图4、图5和图6。

H形套件31为左右结构对称设置,H形套件31内侧有槽,槽的净宽同加固梁同宽并在套入加固梁1后形成紧密配合,再巧妙地借助于体外预应力索2张力的提压,使得这种结构的配合无需另外紧固装置,甚至连螺钉也不用,具有非常简便、省时而且可靠的优点。抛物线形挡块32分别对称连接在H形套件31的左右两侧,一件转向块设置两块抛物线形挡块32,不但在同样大小拉力条件下可减少转向块的件数,还由于是对称设置而使受力平衡可以避免转向块受到单侧扭转力的作用;抛物线形挡块32的上侧设置有若干加劲肋板33;体外预应力索2通过拉紧抵压在抛物线形挡块32的下表面,图1中部下方的弧线4内箭头表示通过抛物线挡块32并经加劲肋板33和H形套件施加在加固梁1下部对应处的应力分布状态,弧线4内等长的矢线表示受力均等,显示不存在集中作用力之处。作为结构和性能的对比,图7示出了现有技术折线形体外预应力索结构示意图,图中件号5表示转向力集中处。

本实用新型具有利于预应力索耐用和防止加固梁局部压力超大造成损伤,减少预应力损失的优点,其原理新颖,加工简单,装配容易。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