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制叠合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35895发布日期:2019-08-16 21:33阅读:638来源:国知局
一种预制叠合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预制构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预制叠合板。



背景技术:

预制叠合板是是楼板结构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现浇钢筋混凝土叠合层的永久性模板,现浇叠合层内可敷设水平设备管线;预制叠合板和现浇钢筋混凝土层叠合成装配整体式楼板,适用于对整体刚度要求较高的高层建筑和大开间建筑。

现有授权公告号为CN207878747U的中国专利提供了一种叠合楼板预制板,其包括预制底板和钢筋桁架,预制底板内部设有钢筋骨架层,钢筋骨架层的上方与钢筋桁架通过焊接固定连接,钢筋桁架包括上弦钢筋、下弦钢筋和若干腹杆钢筋,腹杆钢筋的顶端与上弦钢筋之间通过焊接固定连接,预制底板的底部设有玻璃纤维网格布。这样,就无需在施工现场浇筑,制作过程简单方便且承载能力比较强,可在工厂内进行流水化生产,大大缩短了施工工期。

但是,在施工现场实际操作中,预制板的上方还需浇筑一层现浇混凝土层,以组合成楼板,由于预制板的上表面是平面,则其与现浇混凝土层连接面也为平面,这样两者之间连接不够紧密,仅通过钢筋桁架连接,则其抗震性比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预制叠合板,其具有使叠合板本体与现浇混凝土之间连接更加紧密的优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预制叠合板,包括叠合板本体和钢筋桁架,所述叠合板本体上沿其长度方向设有若干预留槽,所述预留槽之间相互平行,所述预留槽内设有钢筋桁架,所述钢筋桁架上端从叠合板本体的顶面伸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样,当混凝土浇筑入预留槽,混凝土凝固后,其与叠合板之间连接面积增大,连接更紧密、更充分,这样就大大增强了其抗震性。

进一步地,所述钢筋桁架包括若干箍筋一,所述箍筋一呈V型,所述箍筋一的两端均位于预留槽内,所述箍筋一V型弯曲处伸出叠合板顶面;所述箍筋一上固定连接有连接钢筋,所述连接钢筋位于叠合板本体的上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箍筋一呈弯曲成型,呈V型,弯曲后受到向外的张力,卡接于预留槽的内侧壁,实现对箍筋的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箍筋一的两端均一体成型有支撑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杆相对于叠合板本体顶面,当其横向嵌置在混凝土中时,有效加强对箍筋一的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预留槽内设有加固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混凝土浇筑进预留槽,然后进入加固槽,进一步增加现浇混凝土与叠合板本体之间的连接面积,从而使两者连接更加紧密,更加充分。

进一步地,所述加固槽内设有可供支撑杆插入的固定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支撑杆插入固定槽,支撑杆与叠合板固定在一起,进一步对箍筋一进行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杆上固定连接有辅助杆,所述辅助杆与支撑杆之间相互垂直,所述辅助杆位于加固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混凝土浇筑进加固槽内时,混凝土会对支撑杆挤压,增设辅助杆,有效减小支撑杆受力变形的程度。

进一步地,所述箍筋一弯曲处套设有与箍筋一相对应的箍筋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箍筋二位于现浇混凝土中,有效增加箍筋一与混凝土之间的接触面积,保证现浇混凝土层的支承强度。

进一步地,所述箍筋二的V型弯曲处固定连接有横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箍筋一与箍筋二之间连接更加牢固。

进一步地,所述箍筋二两端均一体成型有延伸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增加箍筋二与混凝土之间的接触面积,保证现浇混凝土层的支承强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在叠合板本体上开设预制槽,当混凝土浇筑入预留槽,混凝土凝固后,其与叠合板之间连接面积增大,连接更紧密、更充分,这样就大大增强了其抗震性;

2、箍筋一弯曲处套设有与箍筋一相对应的箍筋二,当箍筋二位于现浇混凝土中,有效增加箍筋一与混凝土之间的接触面积,保证现浇混凝土层的支承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中一种预制叠合板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用于体现箍筋一与叠合板本体之间连接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中:1、叠合板本体;2、预留槽;21、加固槽;3、钢筋桁架;31、箍筋一;32、支撑杆;321、固定槽;4、连接杆;5、辅助杆;6、箍筋二;61、延伸杆;7、横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

一种预制叠合板,参照图1和图2,其包括叠合板本体1和钢筋桁架3,叠合板本体1上沿其长度方向设有若干预留槽2,预留槽2之间相互平行;预留槽2内设有钢筋桁架3,钢筋桁架3顶端从叠合板顶面伸出。

参照图2和图3,钢筋桁架3包括若干箍筋一31,箍筋一31弯曲后呈V型,箍筋一31弯曲后两端均位于预留槽2内,箍筋一31的弯曲成型处伸出叠合板的顶面;箍筋一31上通过焊接固定设置有连接杆4,连接杆4位于叠合板的上方,达到快速安装箍筋一31的效果;箍筋一31的两端均一体成型有支撑杆32;预留槽2内设有加固槽21,加固槽21的内侧壁设有可供支撑杆32插入的固定槽321;支撑杆32上通过焊接连接有辅助杆5,辅助杆5与支撑杆32之间相互垂直,辅助杆5为与加固槽21的内部,当混凝土注入加固槽21内,混凝土对支撑杆32挤压时,辅助杆5对支撑杆32进一步固定。

参照图3,箍筋一31弯曲处通过焊接固定设有与箍筋一31相对应的箍筋二6,箍筋一31弯曲成型处与箍筋二6的弯曲成型处相互交叉,增加箍筋一31与混凝土的接触面积,提高现浇混凝土层与叠合板本体1之间的稳定性;箍筋一31与箍筋二6相互连接处通过焊接固定设置有横杆7,保持的箍筋一31与箍筋二6的稳定,避免混凝土凝固时对其挤压造成变形;箍筋二6的两端均一体成型有延伸杆61,以增加箍筋二6与混凝土的接触面积,提高浇筑质量。

工作原理如下:

在使用叠合板时,双手握持箍筋一31的两侧,使其向内侧弯曲,此时将支撑杆32插入固定槽321,使其固定,箍筋一31由于弯曲,受到向外的张力,卡接于预留的内侧壁,之后,向预留槽2内浇筑混凝土即可,使叠合板本体1与钢筋桁架3连接为一体,这样,混凝土浇筑在预留槽2内,现浇混凝土层与叠合板本体1之间连接面积就大大增加了,连接更加紧密,两者装配而成的楼板抗震性大大提高。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