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建筑墙板搭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12208发布日期:2019-06-26 00:16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一种装配式建筑墙板搭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装配式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装配式建筑墙板搭建装置。



背景技术:

装配式建筑有别于传统的建筑模式,将包括墙板、阳台和楼梯等建筑部件在车间预先构制成型后,在工地采用塔吊进行吊装的建筑模式,具有生产效率高、成本低、施工周期短等优点,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在搭建过程中,预制墙板的搭建需要经过:1、测量放线;2、复合预留钢筋;3、放置钢垫片;4、墙板手扶下落;5、预留钢筋对孔;6、墙板下落就位;7、安装斜撑;8、墙板校正;9摘钩,其中步骤4-9均需要保持墙板在吊装状态下进行,使一块墙板的安装周期占用过多的吊装时间,由于每栋建筑通常配备一台塔吊进行吊装作业,使多块墙板的整体安装时间取决于墙板的吊装周期,因此,如何减少墙板的吊装周期,减少多块墙板的整体安装时间,从而加快施工进度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装配式建筑墙板搭建装置,通过搭建装置承接吊装的墙板,并对落地后的墙板进行固定,以完成后续施工,从而减少一块墙板安装周期中对的吊装时间,从而缩短多块墙板的安装时间,提高施工进度。

同时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包括:

1、由于搭建装置能够对墙板固定,再安装斜撑进行对墙板调整属于重复工作,如何通过搭建装置对墙板调整;

2、由于地面的预留钢筋阻挡、相邻墙板间距较小、对墙板的承接需要对墙板在室内和室外方向上进行夹持,而如何对搭建装置安装和拆卸;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一种装配式建筑墙板搭建装置,包括:底座、端挡柱和侧挡柱、滑座、第一斜撑和第二斜撑,所述底座上设置有与地面连接的底座固定结构,底座的一端与端挡柱的下端连接,端挡柱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侧挡柱,两个侧挡柱和一个端挡柱共同构成竖直方向的滑槽结构,滑槽结构用于在预制墙板吊装下落过程中对预制墙板进行导向,使预制墙板下表面的安装孔与地面预留钢筋对孔,并在预制墙板落地后作为预制墙板的固定结构,滑槽结构的上端设置有扩口段,扩口段用于使预制墙板落入所述滑槽结构,所述底座和端挡柱在预制墙板地面标线方向上的宽度均小于地面相邻预留钢筋的间距;

所述滑座设置在底座与端挡柱连接的一端,滑座能够在垂直于预制墙板表面的方向上滑动,所述端挡柱的下端铰接在滑座的上端,且铰接连接的可转动面同时与地面和预制墙板表面垂直,所述第一斜撑的一端与底座铰接,另一端与端挡柱的上端铰接,所述第二斜撑的一端与底座铰接,另一端与端挡柱的下端铰接。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的下表面两侧沿长度方向分别设置有一个槽体,每个槽体内均设置有一个轮架,每个轮架内均沿长度方向设置有若干个滚轮。

进一步地,所述轮架上设置有若干个铰接点,每个铰接点均与一个升降连杆的一端铰接,升降连杆的另一端铰接在所述底座下表面的槽体内,所述轮架上方设置有轮架滑块,轮架滑块套接在轮架丝杆上,且轮架滑块与固定在轮架上的轮架挡块滑动连接,轮架丝杆的一端穿过底座的槽体侧壁后与手轮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固定结构包括固定梁,所述固定梁设置在底座的侧面,且垂直于所述底座的长度方向设置,固定梁远离所述底座的一端设置有连接孔。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梁与底座连接的一端采用铰接连接,且铰接的可转动面与地面平行,所述固定梁与底座铰接的一端设置沿垂直于地面方向设置有第一定位孔,底座表面在第一定位孔的移动路径上设置有两个第二定位孔,两个第二定位孔分别设置在使固定梁平行或垂直于底座长度方向的位置上。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固定结构还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下表面设置有防滑结构,连接板的上表面设置有若干个与固定梁的连接孔配合的螺纹孔。

面向装配式建筑墙板搭建装置的垂直调整结构,包括:轮架滚轮升降连杆轮架滑块轮架丝杆和手轮,底座的下表面两侧沿长度方向分别设置有一个槽体,每个槽体内均设置有一个轮架,每个轮架内均沿长度方向设置有若干个滚轮,所述轮架上设置有若干个铰接点,每个铰接点均与一个升降连杆的一端铰接,升降连杆的另一端铰接在所述底座下表面的槽体内,所述轮架上还固定连接有轮架滑块,轮架滑块套接在轮架丝杆上,轮架丝杆的一端穿过底座的槽体侧壁后与手轮连接。

面向装配式建筑墙板搭建装置的底座固定结构,包括固定梁,所述固定梁设置在底座的侧面,且垂直于所述底座的长度方向设置,固定梁远离所述底座的一端设置有连接孔,所述固定梁与底座连接的一端采用铰接连接,且铰接的可转动面与地面平行,所述固定梁与底座铰接的一端设置沿垂直于地面方向设置有第一定位孔,底座表面在第一定位孔的移动路径上设置有两个第二定位孔,两个第二定位孔分别设置在使固定梁平行或垂直于底座长度方向的位置上。

一种装配式建筑预制墙板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测量放线:在地面绘制预制墙板标线,并在墙板标线两侧朝向室内方向绘制搭建装置标线,所述搭建装置标线设置在墙板标线侧面相邻的预留钢筋之间;

步骤b,安装搭建装置:将搭建装置底座从预制墙板标线侧面相邻预留钢筋之间插入,根据搭建装置标线将底座与地面固定,保证搭建装置的端挡面与墙板标线端部线对齐,同时侧挡面与墙板标线侧面对齐,端挡面和侧挡面形成与地面垂直且开口朝向预制墙板标线的滑槽结构;

步骤c,墙板吊装:将吊装的墙板从搭建装置上端的入口段落入,墙板从入口段滑入滑槽结构,墙板在滑槽结构的导向下完成下表面的安装孔与预留钢筋对孔,墙板缓慢下落就位;

步骤d,摘钩,摘钩后墙板通过搭建装置固定;

步骤e,校正墙板定位;

步骤f,校正墙板垂直度。

进一步地,在步骤a,测量放线后,复合校正预留钢筋定位和垂直度。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e中,通过设置在底座上的第二斜撑调整端挡柱和侧挡柱相对于地面的位置,端挡柱和侧挡柱带动墙板移动,从而调整墙板定位。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f中,通过设置在底座上的第一斜撑调整端挡柱和侧挡柱相对于地面的垂直度,端挡柱和侧挡柱带动墙板移动,从而校正墙板垂直度。

一种基于装配式建筑墙板搭建装置的墙板校正方法,通过设置在底座上的第二斜撑调整端挡柱和侧挡柱相对于地面的位置,端挡柱和侧挡柱带动墙板移动,从而调整墙板定位;

通过设置在底座上的第一斜撑调整端挡柱和侧挡柱相对于地面的垂直度,端挡柱和侧挡柱带动墙板移动,从而校正墙板垂直度。

进一步地,所述方法应用在一种装配式建筑墙板搭建装置上。

进一步地,所述的搭建装置包括:底座、端挡柱、侧挡柱、滑座、第一斜撑和第二斜撑。

面向装配式建筑墙板搭建装置的滑槽结构,包括:端挡柱和侧挡柱,所述端挡柱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侧挡柱,端挡柱与预制墙板接触的一侧为端挡面,所述侧挡柱与预制墙板接触的一侧为侧挡面,两个侧挡面和一个端挡面共同构成竖直方向的滑槽;

所述端挡柱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容纳侧挡柱的容纳槽,容纳槽的开口朝向预制墙板方向,且容纳槽的宽度小于地面相邻预留钢筋的间距,所述侧挡柱设置在容纳槽内;

所述侧挡柱包括:固定端、连杆和伸出端,所述固定端设置在所述容纳槽内,且固定端上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有两个铰接端,两个铰接端分别与一个连杆的一端铰接连接,两个连杆的另一端分别铰接在伸出端上,所述伸出端、两个连杆和固定端共同构成四连杆结构,且四连杆结构的铰接结构的可转动面均平行与预制墙体的表面,所述伸出端与预制墙体相邻的一侧为侧挡面,伸出端的宽度小于侧挡面的宽度,所述四连杆结构能够使侧挡面移动至搭建位和拆除位,在搭建位时,侧挡面位于预制墙体端部朝向墙体内部的一侧,在拆除位时,侧挡面靠近预制墙体的一侧位于端挡柱的容纳槽开口内。

进一步地,还包括厚度调整结构,厚度调整结构设置在端挡柱和侧挡柱之间,用于适应不同厚度的预制墙板。

进一步地,所述厚度调整结构包括:侧挡柱滑道、正反牙丝杆和丝杆滑块,所述侧挡柱滑道设置在所述容纳槽内,侧挡柱滑道沿垂直于预制墙板直线的方向设置,所述侧挡柱的固定端滑动设置在侧挡柱滑道上,所述正反牙丝杆设置在端挡柱的内部,正反牙丝杆的两端穿过端挡柱的侧壁后通过丝杆滑块分别与两个侧挡柱的固定端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拆卸结构,拆卸结构用于驱动伸出端回到所述容纳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拆卸结构包括:卷筒、套管和套管轴,所述套管轴设置在端挡柱内部,套管轴的两端穿过端挡柱的侧壁后分别与一个套管连接,所述套管套接在套管轴上,套管侧壁上沿轴向设置有滑槽,套管轴上与滑槽对应设置有挡块,套管与卷筒同轴连接,卷筒上缠绕有绳索,绳索的拉出端与所述伸出端固定连接。

面向装配式建筑墙板搭建装置的厚度调整结构,厚度调整结构设置在端挡柱和侧挡柱之间,用于适应不同厚度的预制墙板,所述厚度调整结构包括:侧挡柱滑道、正反牙丝杆和丝杆滑块,所述侧挡柱滑道设置在所述容纳槽内,侧挡柱滑道沿垂直于预制墙板直线的方向设置,所述侧挡柱的固定端滑动设置在侧挡柱滑道上,所述正反牙丝杆设置在端挡柱的内部,正反牙丝杆的两端穿过端挡柱的侧壁后通过丝杆滑块分别与两个侧挡柱的固定端连接。

面向装配式建筑墙板搭建装置的拆卸结构,拆卸结构用于驱动伸出端回到所述容纳槽内,所述拆卸结构包括:卷筒、套管和套管轴,所述套管轴设置在端挡柱内部,套管轴的两端穿过端挡柱的侧壁后分别与一个套管连接,所述套管套接在套管轴上,套管侧壁上沿轴向设置有滑槽,套管轴上与滑槽对应设置有挡块,套管与卷筒同轴连接,卷筒上缠绕有绳索,绳索的拉出端与所述伸出端固定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的搭建装置,包括:底座、端挡柱和侧挡柱,底座上设置有与地面连接的固定结构,底座的一端与端挡柱的下端连接,端挡柱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侧挡柱,两个侧挡柱和一个端挡柱共同构成竖直方向的滑槽结构,由此结构,可以实现,通过滑槽结构在预制墙板吊装下落过程中对预制墙板进行导向,使预制墙板下表面的安装孔与地面预留钢筋对孔,在墙板落地后通过搭建装置进行固定,可以将摘钩操作提前,墙板安装过程中对吊装时间的占用,从而加快施工进度。

2、本发明还包括滑座、第一斜撑和第二斜撑,滑座设置在底座与端挡柱连接的一端,滑座能够在垂直于预制墙板表面的方向上滑动,所述端挡柱的下端铰接在滑座的上端,且铰接连接的可转动面同时与地面和预制墙板表面垂直,所述第一斜撑的一端与底座铰接,另一端与端挡柱的上端铰接,所述第二斜撑的一端与底座铰接,另一端与端挡柱的下端铰接,由此结构,可以实现,通过搭建装置上的斜撑对墙板进行校正,不需要额外安装斜撑,减少了斜撑的安装时间,加快施工进度。

3本发明所述底座和端挡柱在预制墙板地面标线方向上的宽度均小于地面相邻预留钢筋的间距,所述侧挡柱的下端距离地面的高度大于地面预留钢筋的高度,由此结构可以实现,搭建装置的安装不会因为地面预留钢筋而干扰,解决了搭建装置安装过程中地面预留钢筋干扰的问题。

4、本发明的端挡柱与预制墙板接触的一侧为端挡面,所述侧挡柱与预制墙板接触的一侧为侧挡面,所述侧挡面能够沿垂直于端挡面的直线方向移动,且侧挡面能够完全移动至端挡面远离预制墙板的一侧,由此结构,可以实现,在对搭建装置拆除的过程中,可以将预制墙板室内和室外侧面的夹持结构收至侧面预留钢筋的间距内,解决了在预制墙板侧面空间狭小的区域搭建装置的拆卸问题。

5、本发明的预制墙板安装方法,包括步骤:测量放线、安装搭建装置、墙板吊装、摘钩、校正墙板定位和校正墙板垂直度,通过在测量放线时绘制搭建装置的标线,保证搭建装置与安装位置的定位,进而保证墙板与地面的定位,在吊装过程中通过墙板与搭建装置的定位实现墙板与地面的定位,使吊装定位快速简便,同时通过搭建装置对墙板的固定,使摘钩操作可以提前进行,减少了搭建过程中对吊装时间的占用,加快墙板的安装速度,加快工程进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搭建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图1的侧视图;

图4为图1中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侧视图;

图6为本发明的底座固定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与现有搭建方法的时间对比图;

图8为本发明的滑槽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滑槽结构的侧视图;

图10为本发明的滑槽结构的主视图;

图中:1底座;2端挡柱;3侧挡柱;4滑座;5第一斜撑;6第二斜撑;7厚度调整结构;8拆卸结构;1-1轮架;1-2滚轮;1-3升降连杆;1-4轮架滑块;1-5轮架丝杆;1-6手轮;1-7固定梁;1-8连接板;2-1端挡面;3-1侧挡面;3-2固定端;3-3连杆;3-4伸出端;7-1侧挡柱丝杆;7-2正反牙丝杆;7-3丝杆滑块;8-1卷筒;8-2套管;8-3套管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一

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装配式建筑墙板搭建装置,结合图1和图2所示,包括:底座1、端挡柱2、侧挡柱3、滑座4、第一斜撑5和第二斜撑6,所述底座1上设置有与地面连接的底座固定结构,底座1的一端与端挡柱2的下端连接,端挡柱2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侧挡柱3,两个侧挡柱3和一个端挡柱2共同构成竖直方向的滑槽结构,滑槽结构用于在预制墙板吊装下落过程中对预制墙板进行导向,使预制墙板下表面的安装孔与地面预留钢筋对孔,并在预制墙板落地后作为预制墙板的固定结构,滑槽结构的上端设置有扩口段,扩口段用于使预制墙板落入所述滑槽结构;

底座1呈长条状,底座1的下端通过螺栓与地面固定,底座1的上端穿过预制墙板侧面横向相邻的两个预留钢筋100之间,端挡柱2设置在两个预留钢筋100之间,对预制墙体端面进行导向,两个侧挡柱3分别设置在一行预留钢筋100的两侧,对预制墙板在室内和室外方向上进行夹持,通过使预制墙板从扩口段落入滑槽结构,在滑槽结构的导向下,增加了手扶墙板下落时工人的安全性,同时经过导向的墙板下端的安装孔200能够准确的与预留钢筋100对孔,避免了在下落过程中暂停,通过镜子确认预制墙板下表面安装孔与预制钢筋100的对孔情况,减少了墙板安装步骤和时间,在预制墙板落地后,通过端挡柱2和侧挡柱3对墙板进行扶持,此时可以进行摘钩操作,缩短了占用吊装的时间,从而缩短了墙板安装的时间,提高施工进度,解决了目前由于占用过多的吊装时间,导致施工进度缓慢的问题;

在施工中,预制墙板安装步骤为:

1、测量放线,绘制墙板安装线和搭建装置安装线;

2、复合预留钢筋,采用专用钢筋定位检查工具复合地面预留钢筋定位和垂直度;

3、放置钢垫片;

4、安装搭建装置;

5、墙板手扶下落,在吊装至距地面1米高度时采用手扶下落;

6、墙板下落就位;

7、摘钩;

8、安装斜撑;

9、墙板校正;

相对于现有的施工步骤,仅在5、墙板手扶下落和6、墙板下落就位过程占用吊装时间,减少了预留钢筋对孔,安装斜撑和墙板校正过程对吊装时间的占用;

结合图2所示,所述底座1和端挡柱2在预制墙板地面标线方向上的宽度均小于地面相邻预留钢筋的间距,所述侧挡柱3的下端距离地面的高度大于地面预留钢筋的高度;

在安装搭建装置时,可以将底座1设置有端挡柱2的一端插入预制墙板侧面横向相邻的两个预留钢筋100之间,同时将底座1的另一端与地面固定,使搭建装置能够安装在预制墙板侧面的狭小区域内,解决了预制墙板侧面空间狭小无法安装搭建装置的问题。

结合图3所示,所述滑座4设置在底座1与端挡柱2连接的一端,滑座4能够在垂直于预制墙板表面的方向上滑动,所述端挡柱2的下端铰接在滑座4的上端,且铰接连接的可转动面同时与地面和预制墙板表面垂直,所述第一斜撑5的一端与底座1铰接,另一端与端挡柱2的上端铰接,所述第二斜撑6的一端与底座1铰接,另一端与端挡柱2的下端铰接;

在预制墙板落地后,不需要安装斜撑,通过底座1上的第一斜撑5和第二斜撑6对墙板进行校正,首先通过第二斜撑6推动端挡柱2和侧挡柱3形成的滑槽结构下端,带动墙板进行前后移动,对墙板位置进行定位,然后通过第一斜撑5推动滑槽结构下端,带动墙板进行前后摆动,对墙板垂直度进行校正,由于避免安装斜撑,减少了搭建过程中的工序步骤,从而缩短墙板搭建的时间,提高了施工进度。

具体实施方式二

本实施例是在具体实施方式一的基础上,具体地,结合图4所示,所述底座1的下表面两侧沿长度方向分别设置有一个槽体,每个槽体内均设置有一个轮架1-1,每个轮架1-1内均沿长度方向设置有若干个滚轮1-2;

在对搭建装置进行安装时,通过推动搭建装置,滚轮1-2在地面上滚动,方便移动,滚轮1-2采用圆柱形滚轮,增加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使装置稳定。

具体实施方式三

本实施例是在具体实施方式二的基础上,具体地,结合图5所示,所述轮架1-1上设置有若干个铰接点,每个铰接点均与一个升降连杆1-3的一端铰接,升降连杆1-3的另一端铰接在所述底座1下表面的槽体内,所述轮架1-1上方设置有轮架滑块1-4,轮架滑块1-4套接在轮架丝杆1-5上,轮架滑块1-4与固定在轮架1-1上的轮架挡块滑动连接,轮架丝杆1-5的一端穿过底座1的槽体侧壁后与手轮1-6连接;

通过转动手轮1-6使轮架丝杆1-5转动,带动轮架滑块1-4移动,轮架滑块1-4推动轮架挡块,使轮架1-1前后移动,轮架1-1的移动使升降连杆1-3绕着上端的铰接轴转动,实现轮架1-1的升降;

由于设置有两组可单独控制升降的轮架1-1,在调整端挡柱2和侧挡柱3的垂直度时,在垂直于预制墙板表面方向上可以通过第一斜撑5和第二斜撑6调整,在平行于预制墙板表面的方向上,可以通过单独或同时控制两组轮架1-1的升降,进行调整,同时,两组轮架1-1能够作为滑动结构,便于搭建装置的安装和拆卸;

具体实施方式四

本实施例是在具体实施方式一、二或三的基础上,具体地,结合图6所示,所述底座固定结构包括固定梁1-7,所述固定梁1-7设置在底座1的侧面,且垂直于所述底座1的长度方向设置,固定梁1-7远离所述底座1的一端设置有连接孔;

在安装底座时,底座定位后,通过螺栓将固定梁1-7外侧的连接孔与地面连接,完成对底座的固定,同时由于固定梁1-7垂直于底座的长度方向设置,在固定后扩大了底座1在垂直于底座长度方向上的幅度,在墙板下落时,墙板端部对端挡柱2的挤压力能够通过固定梁1-7延伸的底座的支点位置,使底座更稳定。

具体实施方式五

本实施例是在具体实施方式四的基础上,具体地,结合图6所示,所述固定梁1-7与底座1连接的一端采用铰接连接,且铰接的可转动面与地面平行,所述固定梁1-7与底座1铰接的一端沿垂直于地面方向设置有第一定位孔,底座1表面在第一定位孔的移动路径上设置有两个第二定位孔,两个第二定位孔分别设置在使固定梁1-7平行或垂直于底座1长度方向的位置上;

两个第二定位孔可将固定梁1-7固定在垂直或平行于底座1的长度方向,在底座安装后,固定梁1-7通过螺栓与一个第二定位孔连接后,固定梁1-7垂直于底座1的长度方向,在底座1拆卸以及需要移动位置时,拆卸固定梁1-7上的螺栓,转动固定梁1-7至固定梁1-7与底座1的长度方向平行,将固定梁1-7通过螺栓与另一个第二定位孔连接,使固定梁1-7平行状态固定在底座1上,减小装置体积,便于移动。

具体实施方式六

本实施例是在具体实施方式五的基础上,具体地,结合图6所示,所述底座固定结构还包括连接板1-8,所述连接板1-8的下表面设置有防滑结构,连接板的上表面设置有若干个与固定梁1-7的连接孔配合的螺纹孔;

在安装底座时,将连接板1-8定位,调平后,通过螺栓将固定梁1-7与连接板1-8连接,通过在连接板1-8上放置配重物,增加连接板1-8与地面的摩擦力,或通过螺栓将连接板1-8与地面固定,由于连接板1-8进一步增大了底座1在垂直于底座1长度方向的宽幅,使底座更稳定。

具体实施方式七

本实施例公开的面向装配式建筑墙板搭建装置的垂直调整结构;

本实施例即可独立存在,又可以作为具体实施方式一公开的一种装配式建筑墙板搭建装置的进一步地限定;

具体地,结合图4和图5所示,包括:轮架1-1滚轮1-2升降连杆1-3轮架滑块1-4轮架丝杆1-5和手轮1-6,底座1的下表面两侧沿长度方向分别设置有一个槽体,每个槽体内均设置有一个轮架1-1,每个轮架1-1内均沿长度方向设置有若干个滚轮1-2,所述轮架1-1上设置有若干个铰接点,每个铰接点均与一个升降连杆1-3的一端铰接,升降连杆1-3的另一端铰接在所述底座1下表面的槽体内,所述轮架1-1上还固定连接有轮架滑块1-4,轮架滑块1-4套接在轮架丝杆1-5上,轮架丝杆1-5的一端穿过底座1的槽体侧壁后与手轮1-6连接;

在对搭建装置进行安装时,通过推动搭建装置,滚轮1-2在地面上滚动,方便移动,滚轮1-2采用圆柱形滚轮,增加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使装置稳定;

通过转动手轮1-6使轮架丝杆1-5转动,带动轮架滑块1-4移动,轮架滑块1-4推动轮架挡块,使轮架1-1前后移动,轮架1-1的移动使升降连杆1-3绕着上端的铰接轴转动,实现轮架1-1的升降;

由于设置有两组可单独控制升降的轮架1-1,在调整端挡柱2和侧挡柱3的垂直度时,在垂直于预制墙板表面方向上可以通过第一斜撑5和第二斜撑6调整,在平行于预制墙板表面的方向上,可以通过单独或同时控制两组轮架1-1的升降,进行调整,同时,两组轮架1-1能够作为滑动结构,便于搭建装置的安装和拆卸;

具体实施方式八

本实施例公开的面向装配式建筑墙板搭建装置的底座固定结构;

本实施例即可独立存在,又可以作为具体实施方式一公开的一种装配式建筑墙板搭建装置的进一步地限定;

包括固定梁1-7,所述固定梁1-7设置在底座1的侧面,且垂直于所述底座1的长度方向设置,固定梁1-7远离所述底座1的一端设置有连接孔,所述固定梁1-7与底座1连接的一端采用铰接连接,且铰接的可转动面与地面平行,所述固定梁1-7与底座1铰接的一端设置沿垂直于地面方向设置有第一定位孔,底座1表面在第一定位孔的移动路径上设置有两个第二定位孔,两个第二定位孔分别设置在使固定梁1-7平行或垂直于底座1长度方向的位置上;

在安装底座时,底座定位后,通过螺栓将固定梁1-7外侧的连接孔与地面连接,完成对底座的固定,同时由于固定梁1-7垂直于底座的长度方向设置,在固定后扩大了底座1在垂直于底座长度方向上的幅度,在墙板下落时,墙板端部对端挡柱2的挤压力能够通过固定梁1-7延伸的底座的支点位置,使底座更稳定;

两个第二定位孔可将固定梁1-7固定在垂直或平行于底座1的长度方向,在底座安装后,固定梁1-7通过螺栓与一个第二定位孔连接后,固定梁1-7垂直于底座1的长度方向,在底座1拆卸以及需要移动位置时,拆卸固定梁1-7上的螺栓,转动固定梁1-7至固定梁1-7与底座1的长度方向平行,将固定梁1-7通过螺栓与另一个第二定位孔连接,使固定梁1-7平行状态固定在底座1上,减小装置体积,便于移动;

具体实施方式九

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装配式建筑预制墙板安装方法,所述方法应用在具体实施方式一、二、三、五或六公开的一种装配式建筑墙板搭建装置上;

具体地,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测量放线:在地面绘制预制墙板标线,并在墙板标线两侧朝向室内方向绘制搭建装置标线,所述搭建装置标线设置在墙板标线侧面相邻的预留钢筋之间;

步骤b,安装搭建装置:将搭建装置底座1从预制墙板标线侧面相邻预留钢筋之间插入,根据搭建装置标线将底座1与地面固定,保证搭建装置的端挡面2-1与墙板标线端部线对齐,同时侧挡面3-1与墙板标线侧面对齐,端挡面2-1和侧挡面2-2形成与地面垂直且开口朝向预制墙板标线的滑槽结构;

步骤c,墙板吊装:将吊装的墙板从搭建装置上端的入口段落入,墙板从入口段滑入滑槽结构,墙板在滑槽结构的导向下完成下表面的安装孔与预留钢筋对孔,缓慢下落就位;

步骤d,摘钩,摘钩后墙板通过搭建装置固定;

步骤e,校正墙板定位;校正过程中通过已搭建的搭建装置对预制墙板进行固定;

步骤f,校正墙板垂直度;校正过程中通过已搭建的搭建装置对预制墙板进行固定;

具体地,在步骤a,测量放线后,复合校正预留钢筋定位和垂直度;避免由于钢筋变形而无法对孔;

具体地,所述步骤e中,通过设置在底座1上的第二斜撑6调整端挡柱2和侧挡柱3相对于地面的位置,端挡柱2和侧挡柱3带动墙板移动,从而调整墙板定位;

具体地,所述步骤f中,通过设置在底座1上的第一斜撑5调整端挡柱2和侧挡柱3相对于地面的垂直度,端挡柱2和侧挡柱3带动墙板移动,从而校正墙板垂直度;

与现有的预制墙板搭建过程不同在于,通过搭建装置对预制墙板进行导向,使墙板下落过程加快,不需要通过镜子检查确认安装孔与预留钢筋是否对孔,通过滑槽结构保证对孔,在预制墙板落地后,即可摘钩,使塔吊可以对下一块预制墙板进行吊装,由于通过搭建装置对预制墙板进行固定,使摘钩操作可以在墙板校正之前进行,从而节省了占用吊装的时间,提高施工进度,解决了目前由于占用过多的吊装时间,导致施工进度缓慢的问题;

结合图7所示,第一行,现有的预制墙板安装过程中吊装时间轴,t10为吊装未占用时间,t11为吊装占用时间,t10和t11为一个吊装周期;

第二行和第三行,现有的预制墙板安装过程中,需要经过1、测量放线,占用时间为t1;2、复合预留钢筋,占用时间为t2;3、放置钢垫片,占用时间为t3;4、手扶下落,占用时间为t4;5、预留钢筋对孔,占用时间为t5;6、下落就位,占用时间为t6;7、安装斜撑,占用时间为t7;8、墙板校正,占用时间为t8;9、摘钩,占用时间为t9;其中t4-t9的时间占用吊装周期;

第四行,采用本方法的吊装时间轴,t10为吊装未占用时间,t11’为吊装占用时间,t10和t11’为一个吊装周期;

第五至第七行,采用本方法的预制墙板安装过程中,在进行吊装之前安装搭建装置,不会对吊装时间产生占用,4、手扶下落过程中,吊装下落的墙板通过手扶落入搭建装置的滑槽结构内,不需要精确调整,占用时间t4’,相比现有手扶下落占用的时间t4更少,由于滑槽结构对墙板下落过程中的导向作用,使墙板可以与地面预留钢筋准确对孔,省略了预留钢筋对孔步骤,在钢筋下落就位后,由于有搭建装置对墙板进行固定,可以进行摘钩操作,摘钩后的吊车可以进行下一轮的吊装,墙板复合定位及固定可以在摘钩后进行,而现有安装过程中,由于墙板落地后没有额外的固定结构,需要在保持吊装的状态下进行校正和安装斜撑固定,占用更多的吊车时间,采用本方法后,只有4、手扶下落,时间为t4’;6、下落就位,时间为t6’和9、摘钩,时间为t9’占用吊装时间t11’,小于现有的吊装占用时间t10,从而缩短吊装周期,加快预制板墙的搭建速度,提高施工进度。

具体实施方式十

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基于装配式建筑墙板搭建装置的墙板校正方法;

所述方法即可以独立存在,又可以作为具体实施方式九公开的一种装配式建筑预制墙板安装方法的进一步限定;

通过设置在底座1上的第二斜撑6调整端挡柱2和侧挡柱3相对于地面的位置,端挡柱2和侧挡柱3带动墙板移动,从而调整墙板定位;

通过设置在底座1上的第一斜撑5调整端挡柱2和侧挡柱3相对于地面的垂直度,端挡柱2和侧挡柱3带动墙板移动,从而校正墙板垂直度;

在预制墙板落地后,不需要安装斜撑,通过底座1上的第一斜撑5和第二斜撑6对墙板进行校正,首先通过第二斜撑6推动端挡柱2和侧挡柱3形成的滑槽结构下端,带动墙板进行前后移动,对墙板位置进行定位,然后通过第一斜撑5推动滑槽结构下端,带动墙板进行前后摆动,对墙板垂直度进行校正,由于避免安装斜撑,减少了搭建过程中的工序步骤,从而缩短墙板搭建的时间,提高了施工进度。

具体实施方式十一

本实施例公开的面向装配式建筑墙板搭建装置的滑槽结构,所述结构应用在具体实施方式一公开的一种装配式建筑墙板搭建装置上;

结合图8所示,包括:端挡柱2和侧挡柱3,所述端挡柱2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侧挡柱3,端挡柱2与预制墙板接触的一侧为端挡面2-1,所述侧挡柱3与预制墙板接触的一侧为侧挡面3-1,两个侧挡面3-1和一个端挡面2-1共同构成竖直方向的滑槽;

所述端挡柱2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容纳侧挡柱3的容纳槽,容纳槽的开口朝向预制墙板方向,且容纳槽的宽度小于地面相邻预留钢筋的间距,所述侧挡柱3设置在容纳槽内;

所述侧挡柱3包括:固定端3-2、连杆3-3和伸出端3-4,所述固定端3-2设置在所述容纳槽内,且固定端3-2上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有两个铰接端,两个铰接端分别与一个连杆3-3的一端铰接连接,两个连杆3-3的另一端分别铰接在伸出端3-4上,所述伸出端3-4、两个连杆3-3和固定端3-2共同构成四连杆结构,且四连杆结构的铰接结构的可转动面均平行与预制墙体的表面,所述伸出端3-4与预制墙体相邻的一侧为侧挡面3-1,伸出端3-4的宽度小于侧挡面3-1的宽度,所述四连杆结构能够使侧挡面3-1移动至搭建位和拆除位,在搭建位时,侧挡面3-1位于预制墙体端部朝向墙体内部的一侧,在拆除位时,侧挡面3-1靠近预制墙体的一侧位于端挡柱2的容纳槽开口内

在搭建装置安装时,底座1插入预制墙板端部相邻的预留钢筋100之间,此时侧挡柱3的伸出端3-4通过四连杆结构收回至容纳槽内,避免在底座1插入时与地面的预留钢筋100相撞,在端挡柱2与预制墙板端面对齐后,通过四连杆结构使伸出端3-4伸出,伸出端3-4的侧面和端挡柱的侧面构成竖直的滑槽结构,用于对下落的预制墙体进行导向,同时对落地后的预制墙体进行固定,在需要拆卸搭建装置时,通过四连杆结构使伸出端3-4收回,相对于固定设置的侧挡柱3,伸出端3-4的下端可以与地面接触,保证对预制墙板的导向效果同时由于与地面接触使装置整体更稳定,相对于采用螺栓等固定结构将侧挡柱3固定的结构相比,由于预制墙板外侧为室外侧,在安装和拆卸侧挡柱3时不方便,同时具有危险,采用连杆结构使伸出端3-4能够回收至容纳槽内,可以自动完成预制墙板两侧的侧挡柱3的安装和拆卸;

在测量放线后,安装搭建装置,端挡柱2的中心与预制墙体对齐后,通过四连杆结构使侧挡柱3的伸出端3-4伸出,伸出端3-4的下端与地面接触,此时两个侧挡面3-1和端挡面2-1构成滑槽结构,通过手扶使预制墙体落入滑槽结构,墙体落地后进行摘钩,此时通过滑槽结构保持墙体的固定,安装斜撑,并对墙体进行校正,拆除搭建装置,通过四连杆结构使伸出端3-4收回,伸出端3-4向着端挡柱2的容纳槽方向移动,同时向上移动,至进入容纳槽内,不会与地面预留钢筋发生接触,在伸出端收回后,向外拉动底座进行拆除,实现了在不破坏地面预留钢筋的前提下,通过钢筋件的间隙进行布置滑槽结构,使搭建装置的安装和拆卸变得简单。

具体实施方式十二

本实施例是在具体实施方式十一的基础上,具体地,还包括厚度调整结构7,厚度调整结构7设置在端挡柱2和侧挡柱3之间,用于适应不同厚度的预制墙板;

结合图10所示,厚度调整结构7用于驱动两个侧挡柱3沿垂直于预制墙体表面的方向移动,改变两个侧挡柱3的间距,从而实现对不同厚度的预制墙板进行夹持,使搭建装置具有更好的通用性。

具体实施方式十三

本实施例是在具体实施方式十二的基础上,具体地,结合图9所示,所述厚度调整结构7包括:侧挡柱滑道7-1、正反牙丝杆7-2和丝杆滑块7-3,所述侧挡柱滑道7-1设置在所述容纳槽内,侧挡柱滑道7-1沿垂直于预制墙板直线的方向设置,所述侧挡柱3的固定端3-2滑动设置在侧挡柱滑道7-1上,所述正反牙丝杆7-2设置在端挡柱2的内部,正反牙丝杆7-2的两端穿过端挡柱2的侧壁后通过丝杆滑块7-3分别与两个侧挡柱3的固定端3-2连接;

正反牙丝杆7-2的一端穿过端挡柱2的侧壁后与手轮连接,通过转动手轮,带动正反牙丝杆7-2转动,使两个丝杆滑块7-3平移,带动两个侧端柱3的固定端3-2在侧挡柱滑道7-1上滑动,使两个侧挡柱3的伸出端3-4移动,改变两个侧挡面3-1的间距,适应不同厚度的预制墙体;

或通过在正反牙丝杆7-2上套接设置丝杆齿轮7-4,丝杆齿轮7-4与驱动丝杆啮合,驱动丝杆与厚度调整电机7-5连接,通过厚度调整电机7-5使驱动丝杆转动,驱动丝杆推动丝杆齿轮7-4转动,带动正反牙丝杆7-2转动,使两个丝杆滑块7-3平移,带动两个侧端柱3的固定端3-2在侧挡柱滑道7-1上滑动,使两个侧挡柱3的伸出端3-4移动,改变两个侧挡面3-1的间距,适应不同厚度的预制墙体。

具体实施方式十四

本实施例是在具体实施方式十三的基础上,具体地,结合图10所示,还包括拆卸结构8,拆卸结构8用于驱动伸出端3-4回到所述容纳槽内;

拆卸结构8设置在端挡柱2与侧挡柱3之间,用于驱动侧挡柱3的四连杆结构移动,使侧挡柱3可以移动至两个位置,搭建位和拆除位,在搭建位时,侧挡面位于预制墙体端部朝向墙体内部的一侧,使侧挡面3-1夹持住预制墙体的端部,在拆除位时,侧挡面靠近预制墙体的一侧位于端挡柱的容纳槽开口内,使侧挡柱3收回到端挡柱2侧面的容纳槽内,从而避开底面的预留钢筋,方便拆除,避免在预制墙体室外的一侧操作发生危险。

具体实施方式十五

本实施例是在具体实施方式十四的基础上,具体地,结合图9所示,所述拆卸结构包括:卷筒8-1、套管8-2和套管轴8-3,所述套管轴8-3设置在端挡柱2内部,套管轴8-3的两端穿过端挡柱2的侧壁后分别与一个套管8-2连接,所述套管8-2套接在套管轴8-3上,套管8-2侧壁上沿轴向设置有滑槽,套管轴8-3上与滑槽对应设置有挡块,套管8-2与卷筒8-1同轴连接,卷筒8-1上缠绕有绳索,绳索的拉出端与所述伸出端3-4固定连接;

卷筒8-1的外侧设置有传动轴,传动轴穿过端挡柱2的侧壁后与手轮连接,通过手轮转动传动轴使一侧卷筒8-1转动,一侧的卷筒8-1通过套管8-2和套管轴8-3带动另一侧的卷筒8-1转动,卷筒8-1转动将绳索缠绕,使绳索拉动侧挡柱3的活动端3-4向容纳槽移动,将侧挡柱3收回,在释放时反向转动卷筒8-1,在侧挡柱3在重力作用下向外移动;

或在卷筒轴8-3上设置卷筒齿轮8-4,卷筒齿轮8-4与卷筒驱动丝杆啮合,卷筒驱动丝杆与卷筒电机8-5连接,通过卷筒电机8-5使卷筒驱动丝杆转动,卷筒驱动丝杆推动卷筒齿轮8-4转动,带动卷筒轴8-3转动,卷筒轴8-3通过侧面挡块带动套管8-2转动,套管8-2带动卷筒8-1转动,卷筒8-1转动将绳索缠绕,使绳索拉动侧挡柱3的活动端3-4向容纳槽移动,将侧挡柱3收回,在释放时反向转动卷筒8-1,在侧挡柱3在重力作用下向外移动;

在厚度调整结构7改变两个侧挡柱3的间距时,套管8-2随侧挡柱3移动,同时套管轴8-3上的挡块在套管8-2的滑槽内滑动,保持转动连接的同时,实现套管8-2与套管轴8-3的伸缩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十六

本实施例公开的面向装配式建筑墙板搭建装置的厚度调整结构;

本实施例即可独立存在,又可以作为具体实施方式十一公开的面向装配式建筑墙板搭建装置的滑槽结构的进一步限定;

结合图9和图10所示,厚度调整结构7设置在端挡柱2和侧挡柱3之间,用于适应不同厚度的预制墙板,所述厚度调整结构7包括:侧挡柱滑道7-1、正反牙丝杆7-2和丝杆滑块7-3,所述侧挡柱滑道7-1设置在所述容纳槽内,侧挡柱滑道7-1沿垂直于预制墙板直线的方向设置,所述侧挡柱3的固定端3-2滑动设置在侧挡柱滑道7-1上,所述正反牙丝杆7-2设置在端挡柱2的内部,正反牙丝杆7-2的两端穿过端挡柱2的侧壁后通过丝杆滑块7-3分别与两个侧挡柱3的固定端3-2连接;

厚度调整结构7用于驱动两个侧挡柱3沿垂直于预制墙体表面的方向移动,改变两个侧挡柱3的间距,从而实现对不同厚度的预制墙板进行夹持,使搭建装置具有更好的通用性;

正反牙丝杆7-2的一端穿过端挡柱2的侧壁后与手轮连接,通过转动手轮,带动正反牙丝杆7-2转动,使两个丝杆滑块7-3平移,带动两个侧端柱3的固定端3-2在侧挡柱滑道7-1上滑动,使两个侧挡柱3的伸出端3-4移动,改变两个侧挡面3-1的间距,适应不同厚度的预制墙体;

或通过在正反牙丝杆7-2上套接设置丝杆齿轮7-4,丝杆齿轮7-4与驱动丝杆啮合,驱动丝杆与厚度调整电机7-5连接,通过厚度调整电机7-5使驱动丝杆转动,驱动丝杆推动丝杆齿轮7-4转动,带动正反牙丝杆7-2转动,使两个丝杆滑块7-3平移,带动两个侧端柱3的固定端3-2在侧挡柱滑道7-1上滑动,使两个侧挡柱3的伸出端3-4移动,改变两个侧挡面3-1的间距,适应不同厚度的预制墙体。

具体实施方式十七

本实施例公开的面向装配式建筑墙板搭建装置的拆卸结构;

本实施例即可独立存在,又可以作为具体实施方式十一公开的面向装配式建筑墙板搭建装置的滑槽结构的进一步限定;

结合图9和图10所示,拆卸结构8用于驱动伸出端3-4回到所述容纳槽内,所述拆卸结构包括:卷筒8-1、套管8-2和套管轴8-3,所述套管轴8-3设置在端挡柱2内部,套管轴8-3的两端穿过端挡柱2的侧壁后分别与一个套管8-2连接,所述套管8-2套接在套管轴8-3上,套管8-2侧壁上沿轴向设置有滑槽,套管轴8-3上与滑槽对应设置有挡块,套管8-2与卷筒8-1同轴连接,卷筒8-1上缠绕有绳索,绳索的拉出端与所述伸出端3-4固定连接;

拆卸结构8设置在端挡柱2与侧挡柱3之间,用于驱动侧挡柱3的四连杆结构移动,使侧挡柱3可以移动至两个位置,搭建位和拆除位,在搭建位时,侧挡面位于预制墙体端部朝向墙体内部的一侧,使侧挡面3-1夹持住预制墙体的端部,在拆除位时,侧挡面靠近预制墙体的一侧位于端挡柱的容纳槽开口内,使侧挡柱3收回到端挡柱2侧面的容纳槽内,从而避开底面的预留钢筋,方便拆除,避免在预制墙体室外的一侧操作发生危险;

卷筒8-1的外侧设置有传动轴,传动轴穿过端挡柱2的侧壁后与手轮连接,通过手轮转动传动轴使一侧卷筒8-1转动,一侧的卷筒8-1通过套管8-2和套管轴8-3带动另一侧的卷筒8-1转动,卷筒8-1转动将绳索缠绕,使绳索拉动侧挡柱3的活动端3-4向容纳槽移动,将侧挡柱3收回,在释放时反向转动卷筒8-1,在侧挡柱3在重力作用下向外移动;

或在卷筒轴8-3上设置卷筒齿轮8-4,卷筒齿轮8-4与卷筒驱动丝杆啮合,卷筒驱动丝杆与卷筒电机8-5连接,通过卷筒电机8-5使卷筒驱动丝杆转动,卷筒驱动丝杆推动卷筒齿轮8-4转动,带动卷筒轴8-3转动,卷筒轴8-3通过侧面挡块带动套管8-2转动,套管8-2带动卷筒8-1转动,卷筒8-1转动将绳索缠绕,使绳索拉动侧挡柱3的活动端3-4向容纳槽移动,将侧挡柱3收回,在释放时反向转动卷筒8-1,在侧挡柱3在重力作用下向外移动;

在厚度调整结构7改变两个侧挡柱3的间距时,套管8-2随侧挡柱3移动,同时套管轴8-3上的挡块在套管8-2的滑槽内滑动,保持转动连接的同时,实现套管8-2与套管轴8-3的伸缩结构。

在以上实施例中,只要不矛盾的技术方案,都能够进行排列组合,由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根据高中阶段所学习的排列组合数学知识,穷尽所有排列组合后的结果,因此这些结果在本申请中国不再重复说明,但应理解为每一种排列组合结果都被本申请所记载。

以上实施例只是对本专利的示例性说明,并不限定它的保护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对其局部进行改变,只要没有超出本专利的精神实质,都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