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轻钢轻混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97022发布日期:2020-02-11 13:23阅读:369来源:国知局
一种轻钢轻混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建筑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隔音、隔热效果好,浇注效率高,构筑的墙体、屋面、楼面等建筑体重量较轻且强度高,节约金属材料、便于预埋布线,承重能力和抗冲击、抗变形能力较高的轻钢轻混结构。



背景技术:

轻钢轻混结构是以薄壁轻钢和轻质混凝土为主要材料,以快速搭建的轻钢龙骨为依托,将轻钢预制装配和轻质混凝土现浇相结合的新型结构体系。由于轻钢龙骨具有良好的刚度和承载性能,可承担施工荷载,为简化模板安装工艺及构造创造了条件;而轻质混凝土,主要是包括但不限于改性聚苯颗粒、珍珠岩颗粒、陶粒等通过现场浇筑或工厂预制而成,提高了结构整体性和抗震性能,得到的实心墙体、屋面、楼面具有良好的隔声和防火性能,克服了空心墙等居住舒适性差的缺陷;轻钢龙骨与轻质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协同工作性能,可充分发挥两种材料的优势,比轻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节省钢材;此外,轻质混凝土材料具有良好的热工性能,构筑的建筑体保温隔热性能优于混凝土结构和砌体结构,在特定气候区可以实现建筑体结构保温一体化。因此,轻钢轻混结构目前得以逐渐规模化应用。但是,由于轻钢轻混结构是以轻钢龙骨为主的金属材料制作而成,而金属存在隔音效果差、隔热性能低的特点,所以利用轻钢龙骨作为轻钢轻混结构的受力部件时,构筑的建筑体体难免也会存在隔音效果差、隔热性能低的问题。现有技术中,对于隔音、隔热要求高的场所,轻钢轻混结构通常采用加厚墙体、增加隔板个数或设置双层墙体等方式解决隔音效果差、隔热性能低的问题,但也导致施工复杂且工程量增大、成本增加、空间面积利用率降低等问题。目前,也有在轻钢龙骨的薄壁轻钢腹板上开孔的方法来增加声音或热量的传播路径,从而达到使传播阻力增大,以提高墙体等建筑体的隔音和隔热目的。但是,由于所开的孔为光孔,且开孔参数搭配不合理、腹板开孔率过大或过小,也造成薄壁轻钢开孔后墙体等建筑体的承载力和刚度显著降低,存在需要增加腹板厚度及增大尺寸来弥补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隔音、隔热效果好,浇注效率高,构筑的墙体、屋面、楼面等建筑体重量较轻且强度高,节约金属材料、便于预埋布线,承重能力和抗冲击、抗变形能力较高的轻钢轻混结构。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包括框形的轻钢骨架、填充于轻钢骨架内部及外部的轻质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轻钢骨架包括横置的天龙骨、横置的至少一根中间龙骨、横置的地龙骨、至少两根纵向间隔设置的竖龙骨,所述天龙骨、中间龙骨和地龙骨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的竖龙骨固定连接形成框形的轻钢骨架,所述天龙骨、中间龙骨、地龙骨和竖龙骨沿长度延伸方向间隔开设有多个椭圆形的翻边结构加强孔。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将现有技术中的结构加强孔边缘向内弯折形成翻边结构加强孔,既能够对轻质混凝土浆料注入轻钢骨架内形成引导和增加注入通道,有效提高浇筑的效率,且向内凸起的翻边又可以提高轻钢骨架与轻质混凝土浆料的接触面积,可使轻钢骨架和凝固后的轻质混凝土连接得更稳定,而且向内凸起的翻边也能起到加强筋的作用,达到增强轻钢骨架腹板强度的作用,从而在腹板一定的情况下,能够相助提高建筑体的强度。

2、本发明的翻边结构加强孔采用椭圆形结构,在腹板裁孔面积一定的条件下,相比圆形孔、三角孔等孔型能够减小腹板裁孔的横向尺寸,从而有效提高腹板沿轴向的抗弯刚度;而相比方孔和腰子孔等长孔,又能有效提高腹板沿纵向的抗弯刚度。因此,本发明采用的椭圆形翻边结构加强孔,能够在腹板裁孔面积一定的条件下实现建筑体在纵向和横向刚度的平衡,显著提高建筑体的抗震性能。

3、本发明的翻边结构加强孔由于向内凸起的翻边,可比相应技术中的腹板光孔显著增加声音和热量的传播路径,使得声音和热量穿透墙体的阻力变大,从而既提高隔墙的隔音、隔热效果,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轻钢轻混结构由于轻钢骨架引起的“热桥效应”问题。

4、本发明通过天龙骨、中间龙骨、地龙骨、竖龙骨和斜撑形成框形轻钢骨架,框形轻钢骨架内填充的轻质混凝土浆料凝固后,可与外部的浆料一起将骨架紧密夹设在其内形成一个稳定的整体,当构筑的建筑体受到撞击或地震等情况时,骨架自身不易因外力而发生凹陷和变形,从而提高建筑体的承重能力和抗冲击、抗变形能力。

5、本发明在框形轻钢骨架的一侧或两侧的轻质混凝土内铺设包括但不限于金属材质丝网、pvc材质板网等的免拆结构加强网,当墙面、屋面、楼面等建筑体受到撞击时,免拆结构加强网可将应力快速传递到整个建筑体,可有效解决建筑体局部应力过大的问题,从而提高建筑体的抗冲击、抗变形能力,建筑体不易发生开裂现象。

6、本发明在轻钢轻混结构的两侧边横截面形成相互配合的搭接结构,既便于轻钢轻混结构的现场装配使用,也能提高装配后墙体、屋面、楼面等建筑体的连接强度,还通过搭接连接形成错位,使得建筑体接合部的声音和热量传播路径增长,更有利于提高建筑体的隔音、隔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之轻钢骨架与免拆结构加强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之“c”形型钢的翻边结构加强孔立体结构图;

图4为图3之剖视图之一;

图5为图3之剖视图之二;

图6为本发明之“l”形搭接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之“v”形搭接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之“u”形搭接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之施工结构分解示意图(轻质混凝土未示出);

图10为图9之局部放大图;

图中:1-轻钢骨架,10-天龙骨,11-中间龙骨,12-地龙骨,13-竖龙骨,14-翻边结构加强孔,15-斜撑,16-斜锥台,17-弧边锥台,18-平滑防割部,2-轻质混凝土,3-免拆结构加强网,4-抹面砂浆层,5-固定螺钉,6-混凝土结构,7-水泥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如图1至8所述,本发明包括框形的轻钢骨架1、填充于轻钢骨架1内部及外部的轻质混凝土2,所述轻钢骨架1包括横置的天龙骨10、横置的至少一根中间龙骨11、横置的地龙骨12、至少两根纵向间隔设置的竖龙骨13,所述天龙骨10、中间龙骨11和地龙骨12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的竖龙骨13固定连接形成框形的轻钢骨架1,所述天龙骨10、中间龙骨11、地龙骨12和竖龙骨13沿长度延伸方向间隔开设有多个椭圆形的翻边结构加强孔14。

本发明还包括设置于框形的轻钢骨架1四角并一端与竖龙骨13固定连接且另一端与天龙骨10或地龙骨12固定连接斜撑15,所述斜撑15沿长度延伸方向间隔开设有多个椭圆形的翻边结构加强孔14的斜撑15;所述斜撑15将竖龙骨13与天龙骨10或地龙骨12构成稳定的三角形结构,提高轻钢骨架1的抗变形能力。

所述翻边结构加强孔14的边缘向轻钢骨架1中心一侧内折且截面成斜锥台16或弧边锥台17结构,所述斜锥台16截面的斜度为65~75°。

所述翻边结构加强孔14的通径为76×52。

所述翻边结构加强孔14的斜锥台16或弧边锥台高度为5~7mm。

所述翻边结构加强孔14的斜锥台16或弧边锥台的边缘顶端外翻形成平滑防割部18。

所述天龙骨10、中间龙骨11、地龙骨12、竖龙骨13及斜撑15的各自翻边翻边结构加强孔14的面积为对应腹板面积的30~50%。

所述天龙骨10、中间龙骨11、地龙骨12、竖龙骨13及斜撑15的腹板均为“c”形型钢,所述型钢的槽口均朝向轻钢骨架1的中心一侧,以使“c”形型钢槽口内填充的轻质混凝土浆料2凝固后可与外部的浆料一起将骨架1紧密夹设在其内,当构筑的建筑体受到撞击或地震等情况时,轻钢骨架1自身不易因外力而发生凹陷和变形。

所述框形的轻钢骨架1的一侧或两侧固定设置有免拆结构加强网3,所述轻质混凝土2填充于轻钢骨架1和免拆结构加强网3的内部及外部。

所述免拆结构加强网3包括但不限于金属材质丝网、pvc材质板网。

如图6至8所示,所述轻钢轻混结构的两侧边横截面成两侧相互配合的搭接结构。

所述轻钢轻混结构的两侧边横截面成两侧相互配合的“l”形、“v”或“u”形搭接部。

所述框形的轻钢骨架1内设置有穿过翻边结构加强孔14的预埋管线,所述轻钢轻混结构的表面埋设有向外开口的开关、插座线盒。

如图9所示,所述轻质混凝土2包括但不限于改性聚苯颗粒混泥土、珍珠岩颗粒混泥土、陶粒混泥土,所述轻钢轻混结构的正面和/或反面外侧固定有抹面砂浆层4。

本发明的生成和现场施工过程如下:

如图1至8所示,工厂预制时,根据设计分别裁切对应规格的c形型钢,并在c形型钢的腹板上冲切出椭圆形的翻边结构加强孔14,然后将天龙骨10、中间龙骨11和地龙骨12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的竖龙骨13焊接或铆接形成初步的框形轻钢骨架1,然后再在初步的框形轻钢骨架1的四角分别用斜撑15与竖龙骨13及天龙骨10或地龙骨12固定连接,形成稳定的三角形加强结构,得到轻钢骨架1。将轻钢骨架1两端固定,在上下两面分别用固定螺钉固定包括但不限于免拆金属材质丝网、pvc材质板网等免拆结构加强网3,然后在轻钢骨架1和免拆结构加强网3放入浇筑模具或外侧搭设浇筑模板,根据设计在轻钢骨架1布置穿过翻边结构加强孔14的管线和线盒,最后将轻质混凝土浆料2浇筑到轻钢骨架1和免拆结构加强网3上,轻质混凝土浆料2穿过翻边结构加强孔14和免拆结构加强网3的网孔完全填充,直至将轻钢骨架1和免拆结构加强网3包覆在其内,后在表面浇筑或刮摸上一层抹面砂浆层4。

如图9和10所示,施工时,将本发明的第一块轻钢轻混结构放置到位,然后用水泥钉将其的上下端面与混凝土板或轻质灌浆盖板固定连接,然后将相邻的轻钢轻混结构边缘搭接部与第一块轻钢轻混结构的搭接部搭接,最后用连接件将相邻的墙体连接固定,依次按此施工完成建筑体的墙体、屋面、楼面施工。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