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棚式百叶板和遮阳篷的排水系统及遮阳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66476发布日期:2020-04-28 22:09阅读:445来源:国知局
顶棚式百叶板和遮阳篷的排水系统及遮阳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户外遮阳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顶棚式百叶板上的排水槽结构和遮阳篷的排水系统,以将遮阳篷上的雨水向外排出。



背景技术:

户外遮阳篷被安装在阳台、庭院或公共休闲场所,可遮挡雨水或强烈光照。

结构上来看,遮阳篷包括支撑柱和位于支撑柱上方的遮阳部件;遮阳部件分为固定式和可活动式;可活动式的遮阳部件分为卷绕收放式、平移推拉式和翻转百叶式,以实现遮阳部件的打开或关闭。

雨天时,雨水落在遮阳部件上并流到地面上;为了集中收集和排放雨水,需要在遮阳篷上设置排水系统。

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7314686u的旋转式百叶蓬,公开了百叶板呈长条状,百叶板的两侧设有用于排水的百叶板排水槽。雨水落在百叶板后顺势流到排水槽内,雨水从排水槽的末端流出百叶板;但是由于雨水在百叶板上具有一定的粘附性,并且雨水会在百叶板(排水槽)的下表面由末端向内部方向回流,并滴落在遮阳蓬的覆盖区域内;这种雨水回流并滴落的现象,本实用新型人希望将该问题得以消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防回流的顶棚式百叶板,进一步地提供具有上述顶棚式百叶板的排水系统及遮阳蓬。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顶棚式百叶板,包括横向分布的遮阳体及布置在遮阳体至少一侧的u型导水部,所述的u型导水部包括狭长的本体及本体的至少一个末端设置的防回流部,所述的防回流部的水平位置低于本体的水平位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为:所述的u型导水部具有槽底,所述的防回流部具有底壁,所述的防回流部的底壁的水平位置低于本体的槽底的水平位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为:所述的防回流部的壁厚与本体的壁厚一致,且防回流部由在本体的基础上冲压成型。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为:所述的防回流部的底壁的内表面的水平位置低于本体的槽底的内表面;所述的防回流部的底壁的外表面的水平位置低于本体的槽底的外表面。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为:所述的防回流部由倾斜状的两个侧壁所形成,且防回流部的下凹深度由起始端向末端逐渐增加。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为:所述的防回流部的末端截面为v型。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为:遮阳篷的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的顶棚式百叶板、四根中空的立柱和四根内侧设有排水槽的横梁,所述的顶棚式百叶板的两端各联接在对应的横梁上,横梁的排水槽的末端对接立柱的内腔。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为:所述的立柱的上端部安装联接部件,所述的联接部件包括用于连接相邻横梁的联接件和可塞入并固定在立柱上端的定位部,所述的定位部上设有与立柱的空腔联通的排水孔,所述的排水槽的末端位于定位部的上端面且对接所述的排水孔。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为:所述的立柱的底部设有与立柱的内腔联通的出水口。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为:所述的联接件位于定位部的上方位置,所述的联接件的底部占据了定位部的一部分上表面,排水孔的上入口设于定位部剩余的上表面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为:遮阳蓬,包括所述的遮阳蓬排水系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雨水从遮阳体上汇集到遮阳体的导水部内,雨水沿导水部向其他排水通道排出,由于,导水部的末端设有防回流部,且防回流部的水平位置低于本体的水平位置,可防止雨水在导水部的末端再从导水部的下表面回流过去,可避免雨水在遮阳蓬内滴落。

附图说明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附图仅是出于解释优选实施例的目的而绘制的,并且因此不应当作为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此外,除非特别指出,附图仅示意在概念性地表示所描述对象的组成或构造并可能包含夸张性显示,并且附图也并非一定按比例绘制。

图1为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遮阳篷的示意图一;

图2为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遮阳篷的示意图二;

图3为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遮阳篷的示意图三;

图4为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中间横梁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侧边横梁的局部放大图一;

图6为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侧边横梁的局部放大图二;

图7为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立柱的的示意图一;

图8为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立柱的的示意图二;

图9为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立柱的上端的局部放大图;

图10为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立柱的下端的局部放大图;

图11为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联接部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12为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顶棚式百叶板的示意图一;

图13为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顶棚式百叶板的示意图二;

图14为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顶棚式百叶板的示意图三;

图15为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顶棚式百叶板的示意图四;

图16为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顶棚式百叶板的示意图五;

图17为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顶棚式百叶板的末端截面的示意图;

图18为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防回流部的示意图一;

图19为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防回流部的示意图二;

图20为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防回流部的示意图三;

图21为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防回流部的示意图四;

图22为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防回流部的示意图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描述仅为描述性的、示例性的,并且不应被解释为限定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电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遮阳篷,包括一个由四根侧边横梁1组成的矩形框架01,矩形框架01的四角下端分别设置有起支撑作用的立柱2,立柱2固定于地面,将矩形框架01架空,其内部形成容纳空间,供人员活动或开展其他功能。

矩形框架01的区域内设置遮阳篷面02,遮阳篷面02为可根据需要打开或闭合的顶棚式百叶板7。逢烈日或雨天,百叶板7可被闭合,起到这样遮阳挡雨的作用;当天气适宜,百叶板7也可被打开,增加采光和通风。

如图1-4所示,遮阳篷面02面积较大,较长的百叶板7跨度在横梁上容易导致弯曲变形。为避免变形,增加遮阳篷的整体刚性,本实施例中,矩形框架01中间设有中间横梁5,中间横梁5内设中间排水槽6。

如图5、6所示,侧边横梁1上端面设置有向下凹陷的周侧排水槽3中间排水槽6分别与对应的侧边横梁1的周侧排水槽3连通。

如图1所示,顶棚式百叶板7的两端各联接在对应的横梁(中间横梁5或侧边横梁1)上,且百叶板7的末端位于横梁的排水槽的上方。

如图7-10所示,四根立柱2中空,中间具有用来排水的空腔201,立柱2的底部设有与立柱2的内腔联通的出水口202。

如图5-11所示,立柱2的上端部安装有联接部件4,所述的联接部件4包括三个相互成直角分布的构件,位于水平面上的两个相互垂直的构件为用于连接相邻侧边横梁1的联接件41,垂直于水平面向下的构件为定位部42,用于塞入并固定在立柱2上端。

联接件41位于定位部42的上方位置,联接件41的底部占据了定位部42的一部分上表面,排水孔402的上入口设于定位部42剩余的上表面上。定位部42上设有与立柱2的空腔201联通的排水孔402,周侧排水槽3的末端位于定位部42的上端面且对接所述的排水孔402,从而周侧排水槽3的末端对接立柱2的空腔201。

如图12-17所示(箭头表示水流方向),顶棚式百叶板7包括横向分布的遮阳体8及布置在遮阳体8两侧边的u型导水部9,根据具体的遮阳体8的形状,导水部9也可以只设置在一个侧边。

顶棚式百叶板7的导水部9、横梁的排水槽、立柱2的空腔201和排水孔402共同组成了排水系统。

具体地,遮阳体8的外表面为向外的凸起的圆弧,导水部9连接于圆弧下端,落在遮阳体8上的雨水a顺着弧形外表面从弧顶向两边流淌至导水部9。

导水部9包括与遮阳体8长度延伸方向一致的狭长的本体10及本体10的至少一个末端设置的防回流部11,优选的本实施例中,导水部9本体10的两个末端均设置有防回流部11。

如图18-22所示(箭头表示水流方向),导水部9的本体10包括槽底91和两侧的槽边92,其中一侧槽边92的上端与遮阳体8的侧边相连。导水部9的槽底91内表面为从中间向两边向下斜的倾斜面,从而使导水部9内的积水顺利向两边流出。

防回流部11由倾斜状的两个侧壁101相交所形成,所述的侧壁101向内延伸,与导水部9的本体10的两侧槽边92联为一体。倾斜状的两个侧壁101对接,防回流部11的末端截面为v型,形成漏斗状,从而便于雨水a从v型底端流至排水槽。

防回流部11的两个侧壁101通过弧面过渡连接,形成防回流部11的底壁102,底壁102联接导水部9的本体10的槽底91并向外延伸。需要说明的是,防回流部11的下凹深度由起始端向末端逐渐增加,底壁102由槽底91向防回流部11的末端向下倾斜,其延伸面与横梁的排水槽相交,从而使导水部9内的水全部可以通过排水槽排出。

具体而言,如图21所示,防回流部11的底壁102的水平位置低于本体10的槽底91的水平位置,防回流部11的底壁102的内表面的水平位置低于本体10的槽底91的内表面;雨水a从高往低沿着防回流部向下流,因重力作用流速逐渐加快,快速聚集汇入排水槽中。

更进一步地,防回流部11的底壁102的外表面011的水平位置低于本体10的槽底91的外表面091。从而避免现有技术中导水部末端的水因其与导水部的外表面的表面张力而顺着导水部槽底的外表面091由末端向内部方向回流的情况,防止雨水a滴落在遮阳蓬的覆盖区域内。

此外,防回流部11和本体10可以是一体的,也可以是分体结构,且两者可以是不同的材料制成。从精简结构,降低成本角度考虑,同时也为了使水流更加顺畅,减少不必要的阻碍,本实施例中防回流部11由在本体10的基础上冲压成型,防回流部11的壁厚与本体10的壁厚一致。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顶棚式百叶板和遮阳篷的排水系统及遮阳篷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及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