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节式叠合板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99024发布日期:2020-07-14 17:30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可调节式叠合板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叠合板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可调节式叠合板模具。



背景技术:

叠合楼板是由预制板和现浇钢筋混凝土层叠合而成的装配整体式楼板,叠合楼板整体性好,板的上下表面平整,便于饰面层装修,适用于对整体刚度要求较高的高层建筑和大开间建筑,在叠合板楼板制造过程中,通常使用钢板组成叠合板模具,再穿入绑扎的钢筋作为叠合板的骨架,之后进行浇筑。

原有叠合板模具均是钢板通过螺栓进行固定成型,难以对模具的大小进行调整,无法满足对大小和厚度不同叠合板的生产,提高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可调节式叠合板模具,具有使用方便、便于调节以及适用范围广泛的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可调节式叠合板模具,包括底模板、两个对称分布在所述底模板顶面的一号侧模板以及两个对称分布在所述底模板顶面的二号侧模板;两个一号侧模板以及两个二号侧模板组成“口”字型结构,其内侧空间与所述底模板共同组成成型腔,还包括支撑底座,所述支撑底座的底面四角分别安装有支撑腿,在所述支撑底座下部安装有调节所述底模板高度的调节气缸;在所述支撑底座的顶面两侧分别安装有调节两个所述二号侧模板间距的调节组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气缸架,所述气缸架固定在所述支撑腿侧壁上,所述调节气缸安装在所述气缸架上,且所述调节气缸的活塞杆贯穿支撑底座后与所述底模板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支撑底座的顶面开设有可容纳所述底模板的容置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螺母和螺纹杆,在所述支撑底座的顶面安装有支撑架,所述螺纹杆的一端贯穿支撑架后与所述二号侧模板连接,螺纹杆的另一端安装有手轮,且所述螺纹杆与所述二号侧模板的连接处安装有轴承;所述螺母安装在所述支撑架内并与所述螺纹杆通过螺纹旋合相连。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一号侧模板包括一号横板、垂直固定于所述一号横板顶面的一号纵板以及垂直固定在一号横板和一号纵板交接处的一号加强立板;所述一号纵板上开设有横向分布的预留销型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二号侧模板包括二号横板、垂直固定于所述二号横板顶面的二号纵板以及垂直固定在二号横板和二号纵板交接处的二号加强立板;所述二号加强立板上开设有与所述预留销型孔相对应的预留穿孔,所述一号纵板和所述二号纵板上均开设有钢筋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二号侧模板的长度与所述底模板的长度相等。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叠合板模具,在使用过程中,可针对不同的叠合板对模具进行调整,保证制出的叠合板符合使用需求,提高了模具的适用范围,降低了生产成本,并且模具调节简便,易于使用。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的模具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的一号侧模板轴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的二号侧模板轴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底模板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的调节组件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一号侧模板;2、二号侧模板;3、底模板;4、调节组件;5、支撑底座;6、支撑腿;7、调节气缸;8、气缸架;9、钢筋孔;10、一号横板;11、一号纵板;12、一号加强立板;13、预留销型孔;14、二号横板;15、二号纵板;16、二号加强立板;17、预留穿孔;18、容置腔;19、支撑架;20、手轮;21、螺母;22、螺纹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请参阅图1-6,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可调节式叠合板模具,包括底模板3、两个对称分布在底模板3顶面的一号侧模板1以及两个对称分布在底模板3顶面的二号侧模板2;两个一号侧模板1以及两个二号侧模板2组成“口”字型结构,其内侧空间与底模板3共同组成成型腔,在使用时,利用一号侧模板1、二号侧模板2以及底模板3组成成型腔,在成型腔内浇筑混凝土,进行凝固成型,还包括支撑底座5,支撑底座5的底面四角分别安装有支撑腿6,对支撑底座5进行稳定支撑,在支撑底座5下部安装有调节底模板3高度的调节气缸7,可针对需要的叠合板厚度,事先通过调节气缸7调整底模板3的高度;在支撑底座5的顶面两侧分别安装有调节两个二号侧模板2间距的调节组件4,通常同一组的叠合板厚度的长度一定,因此,针对使用需要先设计一号侧模板1、二号侧模板2以及底模板3长度,厚度由调节气缸7来确定,宽度由调节组件4来确定,通常由于难以对铺设面进行等均分,因此位于边缘的叠合板宽度会小于中部的叠合板,这时即可利用调节组件4来缩小二号侧模板2之间的间距,使得叠合板符合需求,免于重新组装模具以及对叠合板切割的难题,降低生产成本。

具体的,根据附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气缸架8,气缸架8固定在支撑腿6侧壁上,调节气缸7安装在气缸架8上,且调节气缸7的活塞杆贯穿支撑底座5后与底模板3固定连接,气缸架8由于安装调节气缸7,且调节气缸7可推动底模板3上、下移动,调节气缸7为sc系列气缸,可直接在市面上采购。

具体的,根据附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支撑底座5的顶面开设有可容纳底模板3的容置腔18,实际使用时,容置腔18的尺寸刚好可容纳底模板3即可,并且使底模板3在容置腔18的范围内调节,保证后期对二号侧模板2调节的可靠性,以及叠合板可靠预制成型。

具体的,根据附图1、附图2和附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调节组件4包括螺母21和螺纹杆22,在支撑底座5的顶面安装有支撑架19,螺纹杆22的一端贯穿支撑架19后与二号侧模板2连接,螺纹杆22的另一端安装有手轮20,且螺纹杆22与二号侧模板2的连接处安装有轴承;螺母21安装在支撑架19内并与螺纹杆22通过螺纹旋合相连,需要调节二号侧模板2时,旋转手轮20,利用手轮20转动螺纹杆22,利用螺纹杆22与螺母21的螺纹旋合关系,使螺纹杆22带动二号侧模板2移动即可。

具体的,根据附图1和附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一号侧模板1包括一号横板10、垂直固定于一号横板10顶面的一号纵板11以及垂直固定在一号横板10和一号纵板11交接处的一号加强立板12;一号纵板11上开设有横向分布的预留销型孔13,一号横板10、一号纵板11和一号加强立板12均为通过焊接方式固定。

具体的,根据附图1和附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二号侧模板2包括二号横板14、垂直固定于二号横板14顶面的二号纵板15以及垂直固定在二号横板14和二号纵板15交接处的二号加强立板16;二号加强立板16上开设有与预留销型孔13相对应的预留穿孔17,一号纵板11和二号纵板15上均开设有钢筋孔9,二号横板14、二号纵板15和二号加强立板16均为通过焊接方式固定,且在浇筑叠合板时,钢筋从对应的钢筋孔9穿过,并且,在二号侧模板2调节完成之后,为保证二号侧模板2的稳定性,也可利用螺栓加以紧固,螺栓依次穿过预留销型孔13和预留穿孔17即可。

具体的,根据附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二号侧模板2的长度与底模板3的长度相等,保证叠合板浇筑成型的可靠性以及结构的完整性和精度。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本实用新型的模具在使用时,先针对需要的叠合板尺寸制造出一号侧模板1、二号侧模板2和底模板3,针对需要的叠合板厚度,事先通过调节气缸7调整底模板3的高度,并且利用一号侧模板1、二号侧模板2以及底模板3组成成型腔,在成型腔内浇筑混凝土,进行凝固成型;

在后期,针对位于边缘处的叠合板宽度,即可利用调节组件4来缩小二号侧模板2之间的间距,使得叠合板符合需求。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