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墙板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83370发布日期:2020-09-11 21:46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装配式建筑墙板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材料配件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装配式建筑墙板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由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称为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在20世纪初就开始引起人们的兴趣,到六十年代终于实现。由于装配式建筑的建造速度快,而且生产成本较低,迅速在世界各地推广开来。其中,装配式建筑墙板是装配式建筑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在运输和装配过程中,装配式建筑墙板的棱角和棱边很容易因为碰撞而受损。

授权公告号为cn206737451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施工过程中的混凝土棱角保护装置,包括工厂预制的闭孔泡沫板保护条,闭孔泡沫板保护条上带有两个以上吸盘。保护条为直角状,对应每个面内侧有间隔的两个吸盘。工厂化定制,现场施工操作简便,组成简单,连接速度快,节省操作时间,加固可靠,安全可靠,可实现循环利用,有效的保证了棱角成品保护质量。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只对棱角进行保护,但在运输或装配过程中,装配式建筑墙板的棱边也容易容易受到碰撞而受损。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装配式建筑墙板保护装置,能减小运输和装配过程中装配式建筑墙板的棱边受损的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装配式建筑墙板保护装置,包括安装在墙板棱边外的防护机构,所述防护机构包括两个安装于墙板两主平面处的刚性金属防护框,防护框与墙板相适配,防护框包括包裹在墙板棱边外的防护框条,防护框条横截面呈“l”状,防护框条其中一侧壁与墙板的主面板贴合,防护框条另一侧壁和墙板的侧壁贴合,两个防护框之间连接有连接件,连接件包括固定连接在两个防护框上的螺纹管以及用于将两螺纹管连接起来的螺纹杆,防护机构安装在墙板上时,两防护框上的待连接的两螺纹管同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护框的防护框条将墙板棱角和棱边都包裹起来,减小运输或装配过程中棱角和棱边被碰撞而受损的概率;将螺纹管拧入同轴的两螺纹管中,将两个防护框连接起来,减小防护框从墙板上脱落,失去对墙板的保护的作用。装配时,将墙板搬运到所需位置后,从墙板远离安装端一侧的底壁用木楔将墙板远离安装端一侧抬起,拧出螺纹杆,向远离墙板主面板的两端用力,可将防护机构从墙板上取下,拆下的防护机构可回收循环利用。然后继续利用木楔在墙板底端和楼板之间留设出10mm高度的缝隙,然后专用砂浆填实缝隙,填缝表面墙板收面平整。砂浆龄期达到后,去掉木楔补眼,完成安装。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防护框的顶壁、底壁和其中一侧壁连接有连接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施工人员在装配时,将墙板未安装连接件的一端和待安装端贴合,由于没有连接件,墙板和待安装端贴合更紧密,不易留下缝隙,取下防护机构后,不用为了减小缝隙再次移动墙板,使用更加方便。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防护框与墙板接触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弹性缓冲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性缓冲层能降低刚性的防护框与墙板之间的碰撞,加强对墙板的保护。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防护框的底壁间隔开设有至少两个安装槽,多个安装槽从防护框的底壁两端向中间分布,安装槽中安装有滚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墙板安装有滚轮一端放置于地面时,滚轮能够带动墙板移动,便于装配时调整墙板的位置,墙板移动到合适位置后,由于滚轮安装在防护机构上,取下防护机构时也就将滚轮取下了,不影响墙板安装,使用更加便利。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防护框的两侧壁开设有至少一对凹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将墙板吊装上楼时,可将吊装绳卡入凹槽套系墙板,能减小吊装绳滑移脱落的风险,还能减小吊装绳对墙板的磨损。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防护框条贴合在墙板主面板的侧壁连接有第一隔水膜,第一隔水膜的边分别与同一防护框的不同防护框条相连。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工厂批量加工完墙板后,就在墙板上安装防护机构和第一隔水膜,在墙板存放或运输过程中,第一隔水膜能减轻水或潮气对墙板的浸湿,还能减小墙板表面蒙上灰层的几率,便于施工。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防护框条贴合在墙板周壁的侧壁连接有第二隔水膜,与其中一个防护框连接的第二隔水膜顶端连接有卡接槽,与另一个防护框连接的第二隔水膜的底壁上连接有卡接条,卡接槽与卡接条相适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防护框对应的防护框条上的第二隔水膜通过卡接槽和卡接条相连,所有的第二隔水膜连接在一起后将墙板的周壁密封起来,进一步减少水或灰层落到墙板上。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防护框的防护框条将墙板棱角和棱边都包裹起来,减小运输或装配过程中棱角或棱边被碰撞二受损的概率;

2.通过连接件的固定,两个防护框不易从墙板上脱落,失去对墙板的保护;

3.滚轮能够带动墙板移动,便于装配时调整墙板的位置,使用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3是图2中b部分放大图;

图4是图1中c-c方向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1、墙板;2、防护机构;21、防护框;211、防护框条;212、安装槽;213、凹槽;22、连接件;221、螺纹管;222、螺纹杆;23、缓冲层;3、滚轮;4、第一隔水膜;5、第二隔水膜;51、卡接槽;52、卡接条;6、木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和图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装配式建筑墙板保护装置,包括安装在墙板1的棱边外的防护机构2,能将墙板1的棱角和棱边保护起来,减小墙板1在运输或装配过程中棱角和棱边被碰撞而受损的概率。

参照图1和图2,防护机构2包括安装于墙板1两面主平面处的两个刚性防护框21,防护框21可为不锈钢框体且其形状与墙板1相适配。防护框21包括包裹在墙板1棱边外的四根防护框条211,防护框条211横截面呈“l”状且其中一侧壁与墙板1的主面板贴合,防护框条211的另一侧壁和墙板1的侧壁贴合,防护框21与墙板1接触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弹性缓冲层23,使得墙板1的四周壁紧紧贴合在防护框21上,减小防护框21从墙板1脱落的可能性。缓冲层23可为橡胶垫、海绵等。

参照图1和图2,两个防护框21之间连接有连接件22,防护框21的顶壁、底壁和其中一侧壁各安装有一连接件22。连接件22包括焊接在各防护框条211二分之一长度处的螺纹管221,螺纹管221内腔设有螺纹圈,防护机构2安装在墙板1上时,分别位于两个防护框21相对应位置的两螺纹管221同轴,同轴的两螺纹管221中螺纹连接有同一根螺纹杆222。通过将螺纹杆222拧入两同轴的螺纹管221中从而将两块防护框21连接在一起,两块防护框21将墙板1包围在内,进一步降低防护机构2脱离墙板1的几率。

参照图1和图2,防护框21的两侧壁开设有三对凹槽213,在需将墙板1吊装搬动时,用于将吊装绳卡入凹槽213中套系墙板1,能减小吊装绳滑移脱落的风险。

参照图1和图3,四根防护框条211贴合在墙板1同一主面板的侧壁连接有同一张第一隔水膜4,第一隔水膜4可为矩形的塑料膜,第一隔水膜4的四条边分别与四根防护框条211固定相连。防护框21背离第一隔水膜4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隔水膜5,第二隔水膜5为矩形框状塑料膜,与其中一个防护框21连接的第二隔水膜5顶端固定连接有弹性的卡接槽51,卡接槽51沿第二隔水膜5长度方向设置且底壁向下凹陷呈弧状,与另一个防护框21连接的第二隔水膜5的底壁上连接有弹性卡接条52,卡接条52沿第二隔水膜5的长度方向设置且顶部为弧形,卡接槽51与卡接条52相适配。通过按压卡接条52挤进卡接槽51中,将两防护框21对应位置连接的第二隔水膜5连接起来,使得第二隔水膜5和第一隔水膜4将墙板1密封在内,在墙板1存放或运输过程中,能减轻水或潮气对墙板的浸湿,还能减小墙板1表面蒙上灰层的几率,有利于施工。

参照图4,防护框21的底壁间隔开设有四个矩形安装槽212,四个安装槽212从防护框21的底壁两端均匀向中间分布,每个安装槽212中都安装有滚轮3,当墙板1安装有滚轮3的一端放置于地面时,滚轮3能够带动墙板1移动。便于装配时调整墙板1的位置,墙板1移动到合适位置后,由于滚轮3安装在防护框21上,取下防护框21时就能将滚轮3取下,不影响墙板1安装,使用更加便利。

本实施例的具体使用方式为:工厂完成墙板1的加工后,将带有第一隔水膜4和第二隔水膜5的两个防护框21套设到墙板1上,然后将螺纹杆222拧紧到两同轴的螺纹管221中,将两防护框21连接起来,减轻防护框21脱落的可能性,由于防护框21同时将墙板1的棱角和棱边都包裹在内,既能保护棱角不被碰撞损伤,又能保护棱边不在墙板1搬运或装配过程中受到撞击而是受损。装配时,将防护框21装有滚轮3的顶端置于地面,滚轮3带动墙板1短距离移动,调整墙板1的位置对齐和留缝。调整墙板1移动到合适位置后,从墙板1远离安装端一侧的底壁用木楔6将墙板1远离安装端一侧抬起,拧出螺纹杆222,拉出挤压在卡接槽51中的卡接条52,向远离墙板1主面板的两端用力,可将防护机构2从墙板1上取下,拆下的防护机构2可回收循环利用。继续利用木楔6在墙板1底端和楼板之间留设出10mm高度的缝隙,然后专用砂浆填实缝隙,填缝表面墙板1收面平整。砂浆龄期达到后,去掉木楔6补眼,完成安装。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