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接触传染病医院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79227发布日期:2020-10-09 22:25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接触传染病医院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院设施领域,具体是一种无接触传染病医院。



背景技术:

近年来全球多地、多种疫情的爆发,给卫生防疫抗疫的工作带来了很大压力,面对传染性疾病的接诊和治疗,给医院、地区、国家乃至全球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和思考。

传染病诊治过程的核心在于对其病原体传播性的防控。患者本身的治疗康复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对传染性高的患者的隔离管理,避免传染更多的人以及医护人员,是传染病治疗的难点。

现在的医院配置,包括专门的传染病医院,其硬件设施也很难实现患者传染的防控和隔离,交叉感染普遍存在,大部分防控都依靠管理措施,硬件的缺位让传染病的防控很难到位,不但给医护人员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缺口,也给社会的卫生公共安全带来威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接触传染病医院,它根据三区两通道的基本要求进行优化布置,同时在硬件上配合相应的隔离设施,实现空间隔离、物质隔离的同时,还能保持工作的高效,治疗的方便和及时。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无接触传染病医院,包括设置于医院建筑体中轴线上的洁净通道,所述洁净通道的一端设置洁净入口,所述洁净通道的另一端为不能够通行的封闭端,所述洁净通道靠近封闭端部分的两侧对称的分布有污染通道,所述污染通道的一端设有总入口,所述污染通道的长度比洁净通道短,

在所述污染通道与洁净通道之间的夹层区域内沿线性依次设有诊室、病房、icu病房、手术室、换区通道;所述污染通道分别与诊室、病房、icu病房、手术室之间设置门,所述换区通道与污染通道及洁净通道分别设有门,所述诊室与洁净通道之间设有传送柜以及可视的诊疗窗口,所述传送柜在洁净通道内及病房内分别设有柜门,所述传送柜内设有消毒装置,所述病房与洁净通道之间设有密封且可视的查房窗口;

所述污染通道的外侧设有与其可出入的方舱和远程影像室;

所述洁净通道靠近洁净入口的两侧分别设有厨房、工作餐厅、库房、设备室、配电室、污水及医废处置室、值班休息室、配药室、药房、b级实验室、远程会诊中心、医生办公室、护士办公室。

所述换区通道包括两个并列设置于洁净通道与污染通道之间的第一缓冲室和第二缓冲室,所述第一缓冲室与污染通道之间设置洗消门和电控门,所述第二缓冲室与洁净通道之间设置换区门,所述第一缓冲室与第二缓冲室之间设置二道门。

所述诊室与洁净通道之间也设有传送柜,所述传送柜的柜门分别设在洁净通道内及诊室内。

所述洁净通道的另一端设有接诊通道,所述洁净通道与接诊通道形成居中的t形布局,所述洁净通道与接诊通道之间不连通且设置接诊窗口,所述接诊窗口上密封固定有玻璃;

所述接诊通道为矩形结构封闭结构的通道,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设有出入口,所述出入口上安装电控闸门,所述电控闸门配置车库门禁系统;

所述总入口能够连通接诊通道和污染通道。

所述查房窗口及诊疗窗口上安装无接触操作台,所述无接触操作台包括设置于底侧的置物台,所述置物台的上方设有用于密封查房窗口或诊疗窗口的透明密封板,所述密封板倾斜设置且与置物台呈70-80度夹角,所述密封板上设置能够在洁净通道一侧打开的封口板,所述封口板周侧设有密封胶条,所述封口板上设有两个圆形的固定窗,所述固定窗内圈固定连接有密封胶圈,所述密封胶圈上固定连接有操作手套,所述操作手套向诊室或病房的一侧延伸,所述操作手套为医用防护隔离手套。

所述污染通道以及接诊通道、诊室、远程影像室、病房、icu病房、方舱、手术室、内设置独立的通风系统及负压系统,且在排气管路上设置生物过滤器,和/或

所述换区通道内设置独立的通风系统及负压系统,且在排气管路上设置生物过滤器,

和/或

所述洁净通道以及厨房、工作餐厅、库房、设备室、配电室、污水及医废处置室、值班休息室、配药室、药房、b级实验室、远程会诊中心、医生办公室、护士办公室设置独立的通风系统。

所述设备室内配套制氧设备、水箱。

对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综上,通过区域的布局,结合硬件设备的配置,实现一个完善的传染病医院体系,对于医生、护士及工作人员而言,不用穿戴复杂的防护设备,就能够高效、安全的对传染病患者进行诊断治疗,能够大大提高传染病治疗中的防护水平和工作效率,在人防、技防之外真正实现物防,实现空间隔离、物质隔离的同时,还能保持工作的高效,治疗的方便和及时。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的局部布局图(包含方舱、病房)。

附图2是本发明的局部布局图(接诊部分)。

附图3是本发明的局部布局图(包含换区通道、icu病房、病房、方舱)。

附图4是本发明无接触操作台的患者一侧示意图。

附图5是本发明无接触操作台的医生一侧示意图。

附图6是本发明封口机构结构图。

附图7是本发明整体布局模型示意图。

附图8是本发明局部模型示意图。

附图9是本发明局部模型示意图。

附图10是本发明局部模型示意图。

附图中所示标号:

1、洁净通道;2、洁净入口;3、接诊通道;4、接诊窗口;5、传送柜;6、移动护士工作站;7、负压接诊车;8、污染通道;9、总入口;10、第一缓冲室;11、第二缓冲室;12、诊室;13、病房;14、icu病房;15、诊疗窗口;16、查房窗口;17、置物台;18、密封板;19、封口板;20、封口机构;21、固定座;22、门型架;23、压辊;24、步进电机;25、操作手套;26、方舱;27、远程影像室;28、厨房;29、工作餐厅;30、库房;31、设备室;32、配电室;33、污水及医废处置室;34、值班休息室;35、配药室;36、药房;37、b级实验室;38、远程会诊中心;39、医生办公室;40、护士办公室。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限定的范围。

实施例:一种无接触传染病医院

本医院的区域设置,以及水、电、气设备的设置,都围绕传染病诊治中的防疫进行规划。

本医院的布局根据三区两通道的基本要求,进行优化布置,同时在硬件上配合相应的隔离设施。

所谓三区两通道,指传染科为隔离病人与易感者所划分的特殊区域和通道,三区即清洁区、污染区和半污染区,功能分开,防护等级也区分开,两通道是指医务人员通道和病人通道。分开走,避免感染。

现在的医院规划,由于缺乏硬件配套,三区两通道的区域设置到位后,也存在人员混用的问题。我们的三区两通道还能够实现无接触状态下的诊疗,为医生和患者提供物理隔离,让医生基本上大部分需求都不需要走污染通道8,防护服都不用穿,送东西也有传送柜5来交接,医生办公在走廊上有移动式办公平台,推着平台到病房13隔离窗外面进行诊疗。

具体的设置为:

包括一条在医院长度方向贯穿并居中设置的洁净通道1,地面铺设绿色地胶,本洁净通道1贯穿的布局在本医院建筑体的中轴线上,本洁净通道1单独用于医护人员和工作人员使用,医院的其他区域均相对洁净通道1两侧对称分布。

所述洁净通道1的一端设置洁净入口2,所述洁净入口2上安装门,用于医生及工作人员自本医院的外部进入本医院体系内。

所述洁净通道1的另一端(远离洁净入口2的一端)为不能够通行的封闭端,设有接诊通道3,所述洁净通道1的封闭端与接诊通道3之间设置共用的隔墙且隔墙上设有透明的接诊窗口4,所述接诊窗口4上固定有将其密封的分诊隔断玻璃,在上方标识有“分诊处”,方便患者咨询。所述分诊隔断上贯穿的固定有传送柜5。用以方便传递样本、物品。

所述传送柜5为矩形的箱体,贯穿固定在隔墙上,所述传送柜5在相对隔墙的两侧分别设有柜门,所述柜门上设有玻璃窗,可以看清内部的情况,所述传送柜5内设有紫外消毒灯。不局限于本示例,传送柜5内还可设有其他常见的用于病毒消毒的消毒装置。传送柜5用于在两个独立封闭的空间内实现无接触传递的,以实现全系统非接触式物品、样本的传递,避免医生与患者在交接上的直接接触,最大程度上避免医生与患者交叉感染,不仅可以全面保护医护人员,降低物品夹带病毒传播的概率。

所述洁净通道1内根据医护人员的工作位置,设置移动护士工作站6。例如设置在接诊处,以及各个问诊窗口处。

所述接诊通道3为矩形结构的通道设计,所述接诊通道3为封闭结构,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设有出入口,所述出入口上安装电控闸门,所述电控闸门配置车库门禁系统,能够远程遥控,也能够实现识别系统内预先设置的负压转移车的车牌号或通行证而自动开启。患者通过负压接诊车7进入,或自行驾车进入接诊通道3后,患者下车,而车辆驶离。尽量减少患者在公共场所暴露的机会。

所述负压接诊车7基于医用车辆的基础上,在车辆的后部车厢内安装负压设备和传感器,用以对车辆内部持续抽气,保持自外而内的微负压状态,且所述负压设备的出风通道上安装生物过滤器,所排出气体是安全的。通过负压接诊车7,保持车内的空气流通,提高对接诊的医护人员及司机的保护,并在接诊不同疑似患者的时候,由于持续空气的更换和过滤,能够避免前后患者的交叉感染。

负压接诊车7自出入口进出接诊通道3,对疑似患者进行接送,实现患者在就诊途中和过程中,不会传染其他工作人员、健康人群。

所述洁净通道1的两侧对称的分布有污染通道8,地面铺设黄色地胶,此为潜在的污染区域,用于患者行走,所述洁净通道1的一端与接诊通道3连通并设置有总入口9,所述总入口9上安装门。通过总入口9的门,患者能够进入到本医院内,进行问诊和治疗。

由于本医院在功能上自接诊通道3起始,沿着洁净通道1依次设有接诊区、病房13区和办公区,而办公区是不需要患者进出的,故所述污染通道8的长度比洁净通道1短,所述污染通道8远离接诊通道3的一端为封闭的不可通行结构。

在所述污染通道8与洁净通道1之间设有换区通道,所述换区通道设置于污染通道8远离接诊通道3的一端,所述换区通道包括两个并列设置于洁净通道1与污染通道8之间的第一缓冲室10和第二缓冲室11,所述第一缓冲室10与污染通道8之间设置电控门,所述电控门上配套医院的医用门禁系统,所述第二缓冲室11与洁净通道1之间设置换区门,所述第一缓冲室10与第二缓冲室11之间设置二道门,为了进一步增加防控,在电控门与污染通道8的出入口之间还可增加洗消门。

无论是医护人员、工作人员,都可依次经过本第一缓冲室10和第二缓冲室11,在污染通道8与洁净通道1之间换区,但是换区中需要注意在第一缓冲室10内要做好消毒工作,除去污染的衣物,并对自身进行消毒处理,才能够进入第二缓冲室11。

双缓冲室形成的换区通道,保证自污染通道8进入洁净通道1的安全性。

在所述洁净通道1与污染通道8之间的夹层区域内,自接诊通道3起始依次设有诊室12、病房13、icu病房14、手术室等与治疗相关,需要患者进出的功能区域,其数量根据需要数量和规模可以调整:

上述诊室12、病房13、icu病房14分别是独立的封闭房间,诊室12、病房13、icu病房14分别在污染通道8上开设有门,且诊室12、病房13、icu病房14均为负压环境。保持空气的持续流通和负压状态。

所述诊室12与污染通道8之间安装有用于出入的诊室12门,患者能够从此进入诊室12门进入诊室12;所述诊室12与洁净通道1之间设有诊疗窗口15,所述诊疗窗口15上密封有透明的密封板18。位于洁净通道1内的医护人员对诊室12内的患者进行问诊时无需穿戴防护设施,两个空间相互独立。在诊疗窗口15一侧还设有传送柜5,所述传送柜5的柜门分别设置在诊室12内和污染通道8内。方便传递物品。

所述病房13与污染通道8之间安装有用于出入的病房13门,所述住院的患者能够从病房13门进出病房13,所述病房13与洁净通道1之间设有查房窗口16,所述诊疗窗口15上密封有透明的密封板18。用于医护人员身处洁净通道1内,就能够对病房13内的患者进行查房,护士在洁净通道1内,对病房13的患者进行取样等护理操作。同时,在查房窗口16一侧还设有传送柜5,所述传送柜5的柜门分别设置在病房13内和污染通道8内。方便传递患者的样本,医护人员遵医嘱分发药品、物品等。所述病房13内设有病床、医用设备带、卫生间等,所述icu病房14内配套有icu的设备,所述icu与污染通道8之间设有门。

进一步的,在查房窗口16及诊疗窗口15上安装无接触操作台,同样依靠密封板18密封窗口,但是在底部设有置物台17,所述置物台17用于患者使用,具体是矩形的板体,长度与所安装的窗口的长度对应,所述密封板18包括矩形的主板体和位于主板体两侧对称设置的三角形的侧板体,所述主体板的底侧与置物台17的一侧长边密封固定,所述主体板向上倾斜延伸,且主体板与置物台17存在80-70度的夹角,在检查操作时候能够获得较好的观察角度。基于此所述侧板为顶端顶角为10-20的直角三角形,其斜边与主板体的侧边密封固定,底侧的直角侧边与置物台17的侧边密封固定,且其竖直的直角边密封固定在所安装的窗口的边侧。

在主板体上设有操作窗,所述操作窗为矩形窗,所述操作窗上覆盖有与其大小对应的封口板19,所述封口板19的边侧设有密封胶条,用于在封口板19闭合在操作窗上时,能够实现对操作窗的边缘密封,确保两个空间的空气不流通。

所述封口板19的底侧与操作窗的底侧铰接,且只能向远离置物台17的一侧打开,所述操作窗的上方设有固定在主板体上的封口机构20,所述封口机构20包括固定座21,所述固定座21固定在主板体远离置物板的一侧,位于操作窗的上方居中设置,所述固定座21上铰接有门型架22,所述门型架22的两端分别与固定座21的两端铰接连接,所述门型架22与固定座21的长度方向及长度均对应,二者并列设置,所述门型架22上转动配合有压辊23,当门型架22向下翻转的时候,能够使所述压辊23压在封口板19顶侧边缘的密封胶条的下方,用于将封口板19压在操作窗上实现密封。所述固定座21内安装有步进电机24,所述步进电机24的输出轴通过齿轮传动与门型架22的一端传动配合,实现步进电机24对门型架22转动角度的控制。

所述封口板19上设有两个圆形的固定窗,所述固定窗内圈固定连接有密封胶圈,所述密封胶圈上固定连接有操作手套25,所述操作手套25向置物台17的一侧延伸,所述操作手套25为医用防护隔离手套,用于医护工作人员在窗口的一侧对另一侧的被检测者或者患者进行取样、诊断、治疗等操作。通过操作手套25实现动作上的互动。

通过本无接触操作台,实现在两个独立封闭的空间内实现无接触互动,采用安全物理隔离,最大程度上避免医生与患者交叉感染,不仅可以全面保护医护人员,还可以大量减少防护装备的消耗,减轻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

所述污染通道8的外侧设有方舱26和远程影像室27:

在远程影像室27与污染通道8之间具有共用的隔墙,定义为影像室隔墙,在影像室隔墙上安装影像室门。用于患者自污染通道8进入远程影像室27,进行检查。

远程影像室27内配套医学影像设备,所述医学影像设备使用可远程遥控和对话的医学影像设备,例如ct设备,可从影像数据产生的源头保证了数据更加精准,具有一键接入、检查上云、扫描质控、高效互动等功能。减少医患接触,防止传染。

所述方舱26为充气帐篷式方舱26病房13,针对大规模疫情大量患者集中医治的情况,急时可根据需要增建,所述方舱26与污染通道8之间设有门,方便患者从污染通道8进入方舱26。

所述洁净通道1靠近洁净入口2的两侧分别设有厨房28、工作餐厅29、库房30、设备室31(配套制氧设备和水箱)、配电室32、污水及医废处置室33、值班休息室34、配药室35、药房36、b级实验室37、远程会诊中心38、医生办公室39、护士办公室40。

通过上述布局设置,实现总体的功能分区如下:

所述接诊通道3、诊室12、远程影像室27形成接诊区,患者接诊后分配到独立诊室12进行无接触诊断与远程影像检测。判定后接受治疗或者根据系统指引进入指定病房13住院。

所述病房13、icu病房14、方舱26、手术室形成病房13区;

而洁净通道1末端两侧配置的厨房28、工作餐厅29、库房30、设备室31(配套制氧设备和水箱)、配电室32、污水及医废处置室33、值班休息室34、配药室35、药房36、b级实验室37、远程会诊中心38、医生办公室39、护士办公室40形成办公区。

所述洁净通道1以及办公区内的厨房28、工作餐厅29、库房30、设备室31(配套制氧设备和水箱)、配电室32、污水及医废处置室33、值班休息室34、配药室35、药房36、b级实验室37、远程会诊中心38、医生办公室39、护士办公室40设置独立的通风系统。

所述污染通道8以及病房13区、接诊区内设置独立的通风系统及负压系统,且在排气管路上设置生物过滤器,保证空气无害流通。

各个功能区域互相不存在空气流通。保证医护人员、工作人员的工作空间、空气均为洁净状态,与可能存在污染的区域实现空间隔离+物质隔离。

综上,通过区域的布局,结合硬件设备的配置,实现一个完善的传染病医院体系,对于医生、护士及工作人员而言,不用穿戴复杂的防护设备,就能够高效、安全的对传染病患者进行诊断治疗,其优势突出在以下几点:

1)区域独立——净入口是医生及工作人员进入医院的入口,总入口9是患者进入医院的入口,进入后医护工作人员及患者分别从不同的通道内活动,两个通道之间通过换区通道唯一连通,且通过两层缓冲室的设置,能够保证污染不进入洁净通道1内,保证医护工作人员的安全。

2)接诊高效、无接触——患者从分诊窗口登记后,根据提示可快速进入污染通道8,污染通道8的两侧分别是诊室12和远程影像室27,通过无接触的珍问、检查、取样能够高效的问诊,患者根据指示方便快速进入后续的检查环节;

3)治疗高效、无接触——在病房13的前后两侧分别具有两个通道,污染通道8和洁净通道1,医生患者分开走,结合无接触诊疗,医生基本上大部分需求都不需要走污染通道8,防护服都不用穿,送东西也有传递窗,医生办公在走廊上有移动式办公平台,推着平台到病房13查房窗口16外面进行诊疗。

通过上述的硬件设施配合,能够大大提高传染病治疗中的防护水平和工作效率,在人防、技防之外真正实现物防,实现空间隔离、物质隔离的同时,还能保持工作的高效,治疗的方便和及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