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装式钢结构房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387175发布日期:2020-12-22 13:52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一种组装式钢结构房屋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钢结构设计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组装式钢结构房屋。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钢结构房屋在建筑中的占比越来越大,在施工现场常使用钢结构房屋当做临时住所。

现有技术可参考公告号为cn105839947b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了一种基于矩形型钢结构基座的吊装房及吊装方法,其包括房屋主体、钢结构基座、房屋基础和吊装装置,房屋主体与钢结构基座通过主体预埋件采用螺栓连接方式或焊接方式连接,钢结构基座与房屋基础通过ⅰ号角钢采用螺栓连接方式连接,钢结构基座两端的横向矩形钢上预设的等间距螺丝孔,用于配合实现与吊装装置的螺栓连接。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由于房屋整体采用固定连接的方式,在搬运时必须对房屋进行整体搬运,房屋整体搬运占用空间大,导致房屋搬运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组装式钢结构房屋,达到提升房屋搬运效率的目的。

本发明的上述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组装式钢结构房屋,所述房屋包括屋顶、屋底、立柱和墙板,屋顶和屋底均水平设置,屋底位于屋顶的底端,立柱竖直设置有若干个,每个立柱均设置在屋顶与屋底之间,每个立柱的底端与屋底之间均设置有可拆卸固定的插接组件,每个立柱的顶端与屋顶之间均设置有可拆卸固定的连接组件,相邻立柱之间均竖直设置一个墙板,墙板与立柱之间均设置有可拆卸固定的安装组件,墙板的顶端和底端分别与屋顶和屋底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房屋由屋顶、屋底、立柱和墙板组成,且立柱与屋底之间通过插接组件连接,立柱与屋顶之间通过连接组件连接,墙板通过安装组件连接在两个立柱之间,屋顶、屋底、立柱和墙板在现场进行组装,在运输时将房屋拆解运输,相比于房屋整体运输,减少房屋占用的空间,达到提升房屋搬运效率的目的。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屋底包括地圈梁和底板,底板和地圈梁均水平设置,地圈梁通过插接组件与立柱连接,底板设置在地圈梁内,底板与地圈梁固定连接,地圈梁内设置有若干个支撑杆,每个支撑杆的两端分别与地圈梁的两侧壁固定连接,地圈梁与地面之间设置有调平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屋底设置为地圈梁和底板的设置,提升屋底整体承载力的同时,减轻屋底的重量;同时在地圈梁内设置支撑杆,利用支撑杆支撑底板,进一步提升屋底的承载能力;由于地圈梁与地面之间设置调平组件,利用调平组件支撑地圈梁,当房屋使用一段时间后,若是房屋发生不均匀沉降时,通过调平组件调整房屋的平整程度,提升房屋调节平时的便捷性。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插接组件包括插接槽、插接块和插接螺栓,插接槽开设在地圈梁的顶端,插接块与立柱的底端固定连接,插接块插接在插接槽内,插接螺栓的一端穿过插接槽的侧壁与立柱螺纹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立柱与地圈梁连接时,首先移动立柱带动插接块与插接槽对齐,然后推动立柱带动插接块插接在插接槽内,然后再将插接螺栓的一端穿过插接槽后与插接块螺纹连接,利用插接螺栓将插接块固定在插接槽内,使插接块带动立柱与地圈梁固定,插接组件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提升房屋组装时的便捷性。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调平组件包括调节杆和抵接板,调节杆包括上杆和下杆,上杆和下杆均竖直设置,上杆的顶端与地圈梁固定连接,上杆的底端与下杆的顶端之间设置有调节组件,抵接板设置在下杆的底端,抵接板与下杆之间转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调平组件时,首先利用调节组件调节上杆和下杆之间的位置,由于抵接板与下杆转动连接,所以下杆带动抵接板靠近或远离上杆,当抵接板与地面抵接时,由于上杆与地圈梁固定连接,所以调平组件调节地圈梁至地面的距离,调平组件结构简单,调节方便,提升调平时的便捷性。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调节槽、螺杆和调节螺栓,调节槽开设在下杆的顶端,螺杆与上杆的底端固定连接,螺杆远离上杆的一端位于调节槽内,螺杆与调节槽螺纹连接,调节螺栓与调节槽的侧壁螺纹连接,调节螺栓的一端穿过调节槽的侧壁与螺杆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调节组件调节上杆和下杆的位置时,首先转动下杆带动调节槽转动,由于调节槽与螺杆螺纹连接,所以调节槽相对螺杆转动时,下杆靠近或远离上杆,当上杆与下杆之间的距离调节至合适位置时,转动调节螺栓与螺杆抵接,由于调节螺栓与调节槽的侧壁螺纹连接,所以调节螺栓将螺杆固定在调节槽内,提升上杆和下杆调节完毕后的稳定性。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屋顶包括顶板和顶圈梁,顶圈梁和顶板均水平设置,顶圈梁通过连接组件与立柱连接,顶板设置在顶圈梁内,顶板与顶圈梁固定连接,顶圈梁内设置有若干个加强筋,加强筋的两端分别与顶圈梁的两侧壁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屋顶设置为顶板和顶圈梁,利用顶圈梁对顶板进行加固,由于若干个加强筋固定在顶圈梁内,利用加强筋对顶板进行支撑,通过设置顶圈梁和加强筋,增强屋顶的强度,提升屋顶的承载能力。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槽、连接块和连接螺栓,连接槽开设在顶圈梁的底端,连接块与立柱固定连接,连接块插接在连接槽内,连接螺栓的一端穿过连接槽的侧壁与连接块螺纹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连接组件将立柱与顶圈梁连接时,首先移动顶圈梁带动连接槽与连接块对齐,然后推动顶圈梁带动连接槽与连接块插接,再将连接螺栓的一端穿过连接槽后与连接块螺纹连接,使连接块固定在连接槽内,完成顶圈梁与立柱的固定连接,连接组件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进一步提升房屋组装时的便捷性。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安装组件包括安装槽和安装块,安装槽开设在立柱的侧壁,安装槽贯穿立柱的顶端,安装块与墙板固定连接,安装块与安装槽滑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安装组件连接墙板和立柱时,首先将墙板放置在立柱的顶端,墙板带动安装块插接在安装槽内,由于安装块与安装槽滑动连接,所以墙板带动安装块在安装槽内滑动,利用安装槽对安装块的限位作用,使墙板与立柱连接在一起,墙板与立柱之间仅需通过安装组件连接,进一步提升房屋安装时的便捷性。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安装槽设置为t型的安装槽,安装块设置为t型的安装块,安装块与安装槽相适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t型的安装槽和t型的安装块,利用安装槽对安装块的限位作用,提升安装块与安装槽之间的连接性,进一步提升墙板与立柱之间的连接性。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墙板的两端分别与屋顶和屋底之间均设置有密封垫,密封垫均与墙板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密封垫,利用密封垫密封墙板与屋顶之间的缝隙,同时利用密封垫密封墙板与顶板之间的缝隙,提升房屋整体的密封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通过将房屋设置为屋顶、屋底、立柱和墙板,并通过多种组件使屋顶、屋底、立柱和墙板拼接,使房屋在运输时拆解后进行运输,达到提升房屋搬运效率的目的;

通过设置调平组件,调节地圈梁与地面之间的距离,提升调整房屋平整时的便捷新;

通过设置密封垫与墙板固定连接,提升房屋拼装后的密封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旨在显示屋底的示意图;

图3是旨在显示安装组件的示意图;

图4是旨在显示连接组件的示意图。

图中,1、屋顶;11、顶板;12、顶圈梁;13、加强筋;2、屋底;21、地圈梁;22、底板;23、支撑杆;3、立柱;4、墙板;41、密封垫;5、插接组件;51、插接槽;52、插接块;53、插接螺栓;6、调平组件;61、调节杆;611、上杆;612、下杆;62、抵接板;7、调节组件;71、调节槽;72、螺杆;73、调节螺栓;8、连接组件;81、连接槽;82、连接块;83、连接螺栓;9、安装组件;91、安装槽;92、安装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发明公开的一种组装式钢结构房屋,包括屋顶1、屋底2、立柱3和墙板4,屋顶1和屋底2均水平设置,屋底2位于屋顶1的底端,屋底2与地面之间设置有调节组件7,立柱3设置有若干个,立柱3分为直柱和转角柱,直柱和转角柱均竖直设置,转角柱和直柱均设置在屋顶1和屋底2之间,每个立柱3的底端与屋底2之间均设置有用于可拆卸固定的插接组件5,墙板4设置有若干个,其中两块墙板4上分别开设有门和窗,相邻立柱3之间均竖直设置一个墙板4,墙板4与相邻立柱3之间均设置有用于可拆卸固定的安装组件9(如图3所示),每个立柱3的顶端与屋顶1之间均设置有用于可拆卸固定的连接组件8。组装房屋时,首先移动屋底2使调平组件6与地面抵接,然后再移动立柱3,利用插接组件5将立柱3与屋底2连接固定,然后再将墙板4放置在相邻立柱3之间,利用安装组件9使墙板4与立柱3连接固定,最后移动屋顶1至立柱3的顶端,利用连接组件8将立柱3与屋顶1连接固定;当搬运房屋时,首先通过连接组件8使屋顶1与立柱3分离,然后再利用安装组件9将立柱3与墙板4分离,最后通过插接组件5将立柱3与屋底2分离,完成房屋的拆解后,再对房屋进行运输,达到提升房屋搬运效率的目的。

参照图1和图2,屋底2包括地圈梁21、底板22和支撑杆23,底板22和地圈梁21均水平设置,底板22与地圈梁21内侧壁的顶端固定连接,支撑杆23设置有若干个,若干个支撑杆23均平行设置在地圈梁21内,每个支撑杆23的两端分别与地圈梁21的两个侧壁固定连接,插接组件5设置在地圈梁21与立柱3之间,插接组件5包括插接槽51、插接块52和插接螺栓53,插接槽51开设在地圈梁21的顶端,插接块52与立柱3的底端固定连接,插接块52插接在插接槽51内,插接螺栓53的一端穿过插接槽51的侧壁与立柱3螺纹连接。屋底2与地面抵接后,移动立柱3带动插接块52与插接槽51对齐,然后推动立柱3带动插接块52插接在插接槽51内,再用插接螺栓53的一端穿过插接槽51的侧壁后与插接块52螺纹连接,使立柱3与屋底2连接固定。

参照图2,调平组件6设置在地圈梁21与地面之间,调平组件6包括调节杆61和抵接板62,调节杆61包括上杆611和下杆612,上杆611和下杆612均竖直设置,上杆611的顶端与地圈梁21的底端固定连接,下杆612设置在上杆611的底端,抵接板62设置在下杆612的底端,抵接板62与下杆612之间转动连接,上杆611的底端与下杆612的顶端之间设置有调节组件7,调节组件7包括调节槽71、螺杆72和调节螺栓73,调节槽71竖直开设在下杆612的顶端,螺杆72竖直设置,螺杆72的顶端与上杆611的底端固定连接,螺杆72的底端位于调节槽71内,螺杆72与调节槽71螺纹连接,调节螺栓73垂直调节槽71的侧壁,调节螺栓73与调节槽71的侧壁螺纹连接,调节螺栓73的一端穿过调节槽71的侧壁与螺杆72抵接。使用调平组件6调节屋底2的平整性时,首先移动屋底2带动抵接板62与地面抵接,然后转动下杆612相对抵接板62转动,使下杆612带动调节槽71相对螺杆72转动,使下杆612带动抵接板62靠近或远离上杆611;当底板22调平后,转动调节螺栓73与螺杆72抵接,将螺杆72固定在调节槽71内。

参照图2和图3,安装组件9包括t型的安装槽91和t型的安装块92,安装槽91开设在立柱3的侧壁,安装槽91贯穿立柱3的顶端和底端,安装块92与墙板4固定连接,安装块92位于安装槽91内,安装块92与安装槽91相适应,安装块92与安装槽91滑动连接,墙板4的底端与地圈梁21之间设置有密封垫41,密封垫41与墙板4固定连接,密封垫41远离墙板4的一侧与地圈梁21抵接。墙板4与立柱3连接时,首先移动墙板4带动安装块92与安装槽91对齐,然后推动墙板4带动安装块92与安装槽91滑动,安装块92固定在安装槽91内,使墙板4与立柱3固定。

参照图4,屋顶1包括顶板11、顶圈梁12和加强筋13,顶圈梁12和顶板11均水平设置,墙板4与顶圈梁12之间也设置一个密封垫41,密封垫41与墙板4固定连接,密封垫41远离墙板4的一侧与顶圈梁12的底端抵接;顶板11与顶圈梁12内侧壁的顶端固定连接,顶圈梁12内水平设置有若干个加强筋13,若干个加强筋13均设置在顶板11的底端,加强筋13的两端分别与顶圈梁12的两侧壁固定连接,加强筋13的顶端与顶板11抵接,连接组件8设置在顶圈梁12与立柱3之间,连接组件8包括连接槽81、连接块82和连接螺栓83,连接槽81开设在顶圈梁12的底端,连接块82与立柱3固定连接,连接块82插接在连接槽81内,连接螺栓83垂直连接槽81的侧壁,连接螺栓83的一端穿过连接槽81的侧壁与连接块82螺纹连接。安装屋顶1时,移动屋顶1带动连接槽81与连接块82对齐,然后推动屋顶1使连接块82插接在连接槽81内,此时密封垫41与顶圈梁12抵接,然后再将连接螺栓83的一端穿过连接槽81的侧壁后与连接块82螺纹连接,连接块82固定在连接槽81内,使屋顶1与立柱3连接固定。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搬运房屋时,首先屋顶1、屋底2、立柱3和墙板4拆解后整体搬运至使用现场,然后在现场对钢结构房屋进行组装;在进行组装时,首先将屋底2搬运至地面上,使抵接板62与地面抵接,然后转动调节螺栓73远离螺杆72,再转动下杆612带动调节槽71相对螺杆72转动,使下杆612带动抵接板62相对上杆611移动,从而实现调节底板22平整性的目的;当屋底2调平后,移动立柱3带动插接块52插接在插接槽51内,然后将插接螺栓53的一端穿过插接槽51的侧壁后与插接块52螺纹连接,使立柱3与地圈梁21连接固定,然后移动墙板4带动安装块92与安装槽91对齐,然后推动墙板4带动安装块92在安装槽91内滑动,使墙板4带动密封垫41与地圈梁21抵接;然后移动屋顶1至立柱3的顶端,使顶圈梁12带动连接槽81与连接块82对齐,然后推动屋顶1使连接块82插接在连接槽81内,再将连接螺栓83的一端穿过连接槽81的侧壁后与连接块82螺纹连接,使连接块82固定在连接槽81内,完成房屋的组装;当再次搬运房屋时,首先将屋顶1与立柱3拆解,再将墙板4与立柱3拆解,最后将立柱3与屋顶1拆解后,完成房屋的拆解后再对房屋进行运输,综上,通过上述步骤,达到提升房屋搬运效率的目的。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发明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