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方便使用的建筑支撑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981304发布日期:2022-05-11 12:43阅读:84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方便使用的建筑支撑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方便使用的建筑支撑架。


背景技术:

2.建筑是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称,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生活需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质技术手段,并运用一定的科学规律、风水理念和美学法则创造的人工环境,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建筑行业也蓬勃的发展起来,建筑机械的品种也越来越多,建筑机械是工程建设和城乡建设所用机械设备的总称,它包括挖掘机械,铲土运输机械,压实机械,工程起重机械,桩工机械,路面机械,混凝土机械,混凝土制品机械,钢筋级预应力机械,装修机械,高空作业机械等多种机械组成,其中建筑支撑架就是常用的一种,建筑支撑架具有安全可靠,简捷高效,节约木材,保护有限的森林资源,节约钢材,保护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节约塑料,保障工程质量,保证大众健康,节约水泥,减排粉尘指数,减少环境污染,节约沙子,保护我们赖依生存的土地资源,节约能源,降低用电能耗,减轻大气污染,节约劳动力,提高工作效率,产品可循环使用,用废可以再生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行业。
3.在建筑刚建成的屋顶需要支撑架对其进行支撑,等待屋顶完全晾干再进行拆除,在传统建筑时采用的多是水平支撑的建筑支撑架,但随着现代建筑的发展,为了建筑需要会出现许多非水平的建筑平面需要建筑支撑架去支撑,然而传统建筑支撑架很难满需求,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一种新型方便使用的建筑支撑架。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方便使用的建筑支撑架,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方便使用的建筑支撑架,包括主支撑板,所述主支撑板的上表面中部固定连接有下支撑柱,下支撑柱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上支撑柱,上支撑柱的顶部设置有转动轴,转动轴的上端设置有支撑接触板,支撑接触板与上支撑柱通过转动轴转动连接,支撑接触板的底部以及转动轴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转动块,下支撑柱的外圈螺纹转动连接有带动装置,带动装置与连接转动块之间设置有联动杆,联动杆的前后表面上端设置有转动柱,联动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放置片,转动柱插入连接转动块的内部转动连接,放置片插入带动装置内部活动连接。
6.优选的,所述下支撑柱为螺纹杆,上支撑柱为矩形柱,连接转动块为前后对称分布的两个圆环块,转动柱为半径大小与连接转动块内圈半径大小相匹配的圆柱块。
7.优选的,所述带动装置包括带动块、转动螺纹槽以及放置槽,带动块为内圈半径大小与下支撑柱相匹配的圆环块,带动块的内侧表面开设有转动螺纹槽,带动块位于下支撑柱的外圈通过转动螺纹槽与下支撑柱螺纹连接,带动块的上表面开设有放置槽。
8.优选的,所述放置槽为宽度大小与联动杆相匹配的圆环孔,放置槽内部开设有宽度与放置片相匹配的圆环槽,放置片插入放置槽内部活动连接。
9.优选的,所述主支撑板的底部四角固定连接有四个滚轮,主支撑板的上表面左右两端中部开设有固定孔。
10.优选的,所述固定孔内部设置有固定螺柱,固定螺柱为半径大小与固定孔相匹配的螺纹柱,固定螺柱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板,固定板为矩形板,固定板底部固定连接有均匀分布的摩擦块。
11.优选的,所述主支撑板上表面以及固定孔外圈开设有放置孔,放置孔为圆环槽,放置孔的上端设置有转动环,转动环为内圈半径大小与下支撑柱相匹配的圆环块,转动环的底面固定连接有放置环,放置环为大小与放置孔相匹配的圆环块,转动环的外圈设置有绕圆周均匀分布的转动块,转动环的内圈开设有带动螺纹槽,放置环插入放置孔内部,固定螺柱与转动块螺纹连接。
12.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3.1、通过设置有带动块、下支撑柱以及联动杆,在支撑非水平建筑面时,将在下支撑柱上转动带动块,使得带动块在下支撑柱外表面上下移动,此时将联动杆向上或向下移动,转动柱在连接转动块内部转动,以此带动支撑接触板以转动轴为轴向左或向右倾斜直至与需要支撑的建筑面倾斜度相匹配,以此实现该装置对非水平建筑面的支撑效果,当支撑水平建筑面时,重复上述步骤将支撑接触板调整至水平即可,以此实现该装置对多种倾斜角度建筑面的支撑效果,适合现代建筑发展使用,具有较强实用性,且带动块位于装置下端,使用者不需要爬上装置进行操作,使用十分方便。
14.2、利用设置有固定螺柱以及固定板,使用时将该装置通过转动转动环带动固定螺柱将固定板升起,再通过滚轮将该装置推动至需要支撑的建筑下方,转动转动环带动固定螺柱将固定板向下降落,使得固定板底部设置的摩擦块与地面接触,以此将该装置固定,且摩擦块与地面摩擦增大,提升该装置的固定效果,且由于转动环与固定螺柱螺纹连接,可以随意调整该装置两端高度,以此实现在高度不平整的地面上使用,实现该装置方便移动与固定的效果,方便实用。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爆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带动装置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固定螺柱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主支撑板结构示意图;
20.图6为本实用新型转动环仰视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主支撑板;2、下支撑柱;3、上支撑柱;4、转动轴;5、支撑接触板;6、连接转动块;7、带动装置;8、联动杆;9、转动柱;10、放置片;11、带动块;12、转动螺纹槽;13、放置槽;14、滚轮;15、固定孔;16、固定螺柱;17、固定板;18、摩擦块;19、放置孔;20、转动环;21、放置环;22、转动块;23、带动螺纹槽。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6所示的一种新型方便使用的建筑支撑架,包括主支撑板1,主支撑板1的上表面中部固定连接有下支撑柱2,下支撑柱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上支撑柱3,上支撑柱3的顶部设置有转动轴4,转动轴4的上端设置有支撑接触板5,支撑接触板5与上支撑柱3通过转动轴4转动连接,支撑接触板5的底部以及转动轴4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转动块6,下支撑柱2的外圈螺纹转动连接有带动装置7,带动装置7与连接转动块6之间设置有联动杆8,联动杆8的前后表面上端设置有转动柱9,联动杆8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放置片10,转动柱9插入连接转动块6的内部转动连接,放置片10插入带动装置7内部活动连接,下支撑柱2为螺纹杆,上支撑柱3为矩形柱,连接转动块6为前后对称分布的两个圆环块,转动柱9为半径大小与连接转动块6内圈半径大小相匹配的圆柱块,带动装置7包括带动块11、转动螺纹槽12以及放置槽13,带动块11为内圈半径大小与下支撑柱2相匹配的圆环块,带动块11的内侧表面开设有转动螺纹槽12,带动块11位于下支撑柱2的外圈通过转动螺纹槽12与下支撑柱2螺纹连接,带动块11的上表面开设有放置槽13,放置槽13为宽度大小与联动杆8相匹配的圆环孔,放置槽13内部开设有宽度与放置片10相匹配的圆环槽,放置片10插入放置槽13内部活动连接,主支撑板1的底部四角固定连接有四个滚轮14,主支撑板1的上表面左右两端中部开设有固定孔15,固定孔15内部设置有固定螺柱16,固定螺柱16为半径大小与固定孔15相匹配的螺纹柱,固定螺柱16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板17,固定板17为矩形板,固定板17底部固定连接有均匀分布的摩擦块18,所述主支撑板1上表面以及固定孔15外圈开设有放置孔19,放置孔19为圆环槽,放置孔19的上端设置有转动环20,转动环20为内圈半径大小与下支撑柱2相匹配的圆环块,转动环20的底面固定连接有放置环21,放置环21为大小与放置孔19相匹配的圆环块,转动环20的外圈设置有绕圆周均匀分布的转动块22,转动环20的内圈开设有带动螺纹槽23,放置环21插入放置孔19内部,固定螺柱16与转动块22螺纹连接。
24.本实用工作原理:使用时,将该装置通过转动转动环20带动固定螺柱16将固定板17升起,再通过滚轮14将该装置推动至需要支撑的建筑下方,转动转动环20带动固定螺柱16将固定板17向下降落,使得固定板17底部设置的摩擦块18与地面接触,以此将该装置固定,且摩擦块18与地面摩擦增大,提升该装置的固定效果,且由于转动环20与固定螺柱16螺纹连接,可以随意调整该装置两端高度,以此实现在高度不平整的地面上使用,实现该装置方便移动与固定的效果,方便实用,在支撑非水平建筑面时,将在下支撑柱2上转动带动块11,使得带动块11在下支撑柱2外表面上下移动,此时将联动杆8向上或向下移动,转动柱9在连接转动块6内部转动,以此带动支撑接触板5以转动轴4为轴向左或向右倾斜直至与需要支撑的建筑面倾斜度相匹配,以此实现该装置对非水平建筑面的支撑效果,当支撑水平建筑面时,重复上述步骤将支撑接触板5调整至水平即可,以此实现该装置对多种倾斜角度建筑面的支撑效果,适合现代建筑发展使用,具有较强实用性,且带动块11位于装置下端,使用者不需要爬上装置进行操作,使用十分方便。
25.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