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两柱简易式立体车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382459发布日期:2022-09-03 00:52阅读:74来源:国知局
一种两柱简易式立体车库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立体车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两柱简易式立体车库。


背景技术:

2.目前,市面上有很多种的简易升降式设备,主要有两类:链条式(4点提升)和液压式。链条式的缺点:链条位于车位的两侧,影响开门下车的宽度。另外,链条不可避免的产生油污,不小心就会在下车时沾到,给车主带来不便。液压式的缺点:液压油有时会泄露,污染底板或地面。另外,在冬天液压油会凝固,不适合北方的天气。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两柱简易式立体车库,其解决了现有简易式立体车库在宽度较窄的车库内开门受到影响以及会产生油污污染等技术问题。
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包括:
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两柱简易式立体车库,包括两个立柱,载车板,驱动机构,传动机构和导向机构;所述载车板通过所述导向机构设置在两个所述立柱之间,所述导向机构与所述传动机构连接,所述传动机构与所述驱动机构连接,所述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载车板内部,所述传动机构设置在所述载车板和所述立柱的内部。
6.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减速电机、第一链轮和第一链条,所述减速电机的输出轴上设置有第一链轮,所述第一链轮通过第一链条与所述传动机构连接。
7.进一步地,所述传动机构包括传动轴、第二链轮、第二链条、第三链轮、第四链轮、第五链轮和导向升降链条;所述第二链轮设置在所述传动轴的中部,以与所述驱动机构连接;所述第三链轮设置在所述传动轴的两端部,所述第三链轮通过所述第二链条与所述第四链轮的内侧轮连接,所述第四链轮的外侧轮与绕过所述第五链轮的所述导向升降链条连接,所述导向升降链条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立柱的顶部和底部。
8.进一步地,所述第四链轮的内侧轮与所述第四链轮的外侧轮通过轴套固定连接,所述轴套贯穿所述导向机构,所述轴套通过轴承与固定在所述载车板两侧的壳体内部的第一轴连接,所述第四链轮的内侧轮设置在所述载车板两侧的壳体内部,所述第四链轮的外侧轮设置在所述立柱的c型槽内。
9.进一步地,所述第四链轮的外侧轮的旋转面与所述第五链轮的旋转面处于同一平面。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五链轮设置在所述立柱的c型槽内,所述第五链轮通过轴承与固定在所述载车板两侧的壳体内部的第二轴连接。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链条设置在所述载车板两侧的壳体内部,所述第二链条的一端与设置在所述载车板两侧的壳体内部的所述第四链轮的内侧轮啮合。
12.进一步地,所述导向机构包括连接板,以及与所述连接板转动连接的导向轮;所述
连接板与所述载车板连接,所述连接板的上部两侧和下部两侧均设有导向轮,所述导向轮与所述立柱的c型槽配合,通过所述传动机构带动所述连接板及所述导向轮沿所述c型槽上下移动。
13.进一步地,所述立柱下端还设置底座,所述底座后端设置有穿线管。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两柱简易式立体车库,适用于宽度较窄的车库内,由于采用两立柱的设计,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车位的空间,不占用车库其他空间,且不影响车辆开门的宽度。整体外观干净整洁,特别适于家庭使用。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两柱简易式立体车库的结构透视图;
16.图2为图1的左视透视图;
17.图3为图1的俯视透视图;
18.图4为图2的a处放大示意图;
19.图5为图3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0.图6为导向升降链条的结构示意图;
21.图7为导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2.图8为图7的俯视图。
23.图中:1、立柱;2、载车板;3、减速电机;4、第一链轮;5、第一链条;6、传动轴;7、第二链轮;8、第二链条;9、第三链轮;10、第四链轮;11、第五链轮;12、导向升降链条;13、壳体;14、内侧轮;15、外侧轮;16、轴套;17、轴承;18、第一轴;19、第二轴;20、连接板;21、导向轮;22、底座;23、穿线管;24、第三轴;25、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了更好的解释本实用新型,以便于理解,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25.实施例1:
26.参照图1-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两柱简易式立体车库。该立体车库包括两个立柱1,载车板2,驱动机构,传动机构和导向机构。其中,载车板2通过导向机构设置在两个立柱1之间,导向机构与传动机构连接,传动机构与驱动机构连接。驱动机构设置在载车板2内部,传动机构设置在载车板2和立柱1的内部。立柱1下端还设置底座22,可以使该立体车库更加稳固。底座22后端设置有穿线管23,穿线管23内用于穿过电线,以连接驱动机构,可以将电线隐藏在穿线管23内,使车库看起来干净整洁。本实用新型将驱动机构和传动机构设置在载车板2和立柱1的内部,一方面不影响车主下车开车门,另一方面,可以防止油污沾到车主身上。
27.具体地,参照图1和图3,驱动机构包括减速电机3、第一链轮4和第一链条5。减速电机3的输出轴上设置有第一链轮4,第一链轮4通过第一链条5与传动机构的传动轴6上的第二链轮7连接。减速电机3设置在载车板2的后端,通过一盖板将减速电机3和传动轴6隐藏在载车板2内,防止人员沾到链条上的油污。
28.具体地,参见图1、图4-图6,传动机构包括传动轴6、第二链轮7、第二链条8、第三链
轮9、第四链轮10、第五链轮11和导向升降链条12。传动轴6的两端穿过载车板2的两侧,并与载车板2的侧部通过轴承17连接,以使传动轴6能够相对于载车板2转动。第二链轮7设置在传动轴6的中部,以与驱动机构的第一链轮4连接。第三链轮9设置在传动轴6的两端部,第三链轮9通过第二链条8与第四链轮10的内侧轮14连接,第四链轮10的外侧轮15与绕过第五链轮11的导向升降链条12连接。导向升降链条12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立柱1的顶部和底部,并且导向升降链条12设置于立柱1的c型槽内,将导向升降链条12隐藏在c型槽内,防止油污沾到车主的身上。具体地,第四链轮10的内侧轮14与第四链轮10的外侧轮15通过轴套16固定连接,轴套16贯穿导向机构,轴套16通过轴承17与固定在载车板2两侧的壳体13内部的第一轴18连接,第四链轮10的内侧轮14设置在载车板2两侧的壳体13内部,第四链轮10的外侧轮15设置在立柱1的c型槽内。第五链轮11设置在立柱1的c型槽内,第五链轮11通过轴承17与固定在载车板2两侧的壳体13内部的第二轴19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驱动机构带动传动轴6转动,进而带动第三链轮9转动,进而通过第二链条8带动第四链轮10的内侧轮14转动,然后可以带动第四链轮10的外侧轮15在导向升降链条12转动,以带动导向机构上下移动,进而带动载车板2上下移动。
29.其中,第四链轮10的外侧轮15的旋转面与第五链轮11的旋转面处于同一平面,可以使传动机构运行更加稳定。
30.其中,第二链条8设置在载车板2两侧的壳体13内部,第二链条8的一端与设置在载车板2两侧的壳体13内部的第四链轮10的内侧轮14啮合。
31.具体地,参见图1、图4和图5以及图7和图8,导向机构包括连接板20,以及与连接板20转动连接的导向轮21。连接板20上开设有螺栓孔,连接板20与载车板2两侧的外壳通过螺栓连接,以带动载车板2上下移动。连接板20的上部两侧和下部两侧均设有导向轮21,导向轮21与立柱1的c型槽配合,导向轮21可以沿c型槽的自由端部滑动。导向轮21通过轴承17与固定在连接板20上的第三轴24的一端连接,第三轴24的另一端通过螺母25与连接板20固定。连接板20上开设有用于连接传动机构的工艺孔,通过传动机构带动连接板20及导向轮21沿c型槽上下移动,进而带动载车板2上下移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