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预应力叠合楼盖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3771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高效预应力叠合楼盖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效预应力叠合楼盖结构。
现有的叠合楼盖结构,其叠合板为平板、叠合梁为实心断面槽形或分片成型组合梁,后浇层通常采用普通I级钢筋,其缺点是叠合板安装时需设置施工临时支撑,施工难度大;实心断面叠合梁自重大,端部受剪承载力不易保证;分片成型组合梁拼装困难,工艺复杂,成本高;普通I级钢筋叠合层用钢量大,混凝土强度要求高,叠合平板反拱大,后浇层厚度难以控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克服现有叠合结构楼盖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新型的高效预应力叠合楼盖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以下述方式实现的一种高效预应力叠合楼盖结构,由叠合板和叠合板上的叠合层组成,叠合板为免支撑带肋增强板,叠合层与叠合板上的肋对应呈II形。上述的叠合板下还有叠合梁,该叠合梁为中空的,端部叠合面为U形、
形或
形。
本实用新型采用高效预应力带肋叠合板代替平板,解决了平板刚度不足,因预应力反拱引起后浇层厚度难以控制的难题,同时可免除叠合板施工时的临时支撑,简化了工艺;端部U形或槽形叠合面增强空心叠合梁,代替实心梁或分片成型叠合梁,取消了分片成型梁的拼装工序,简化了叠合梁的生产工艺,降低了生产成本,端部U形叠合面提高了梁的受剪承载力,从构造上保证了梁的施工质量,提高了节点区的受力性能。


图1 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之一示意图。
图2 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之二示意图。
图3 为本实用新型叠合梁中间剖视图。
图4 为本实用新型叠合梁U型端部剖视图。
图5 为本实用新型叠合梁
形端部剖视图。
图6 为本实用新型叠合梁
形端部剖视图。
图7 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示意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叠合板加叠合面结构,2为叠合板,3为叠合层,4为板肋。
图2-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结构,1为端部为U形、
形或
形叠合面的空心叠合梁;2为叠合梁1上的免支撑带肋增强叠合板,3为与叠合板2上对应的II形增强叠合层;4为板肋;5为梁端U形增强叠合面;6为梁端形增强叠合面;7为梁端形增强叠合面。叠合板2的板长度为2400-8000mm,板肋4部分厚度40-100mm,条数1-3条,板较宽时也可为4-6条,肋4宽100-500mm;叠合梁1宽度为200-800mm,高度为300-1200mm,跨度为3000-12000,叠合梁1空心部分平均直径为100-500mm,叠合梁梁端增强叠合面可做成U形、
形或
形,叠合层中分布有间距为50-300mm的直径为4-8mm的冷轧带肋钢筋。
实施例1叠合楼盖结构的叠合梁2的空心直径为194mm,梁宽300mm,梁高400mm跨度为7000mm,端部为U型叠合面,叠合板1板长4000mm,两条肋4,肋部厚度85mm,肋部宽度250mm,叠合层按间距250mm分布有直径为5mm的冷轧带肋钢筋,该叠合楼层结构的一端搁在抗震墙9上,另一端搁在框架梁8上,此种结构主要应用于大开间房屋。
实施例2叠合板1板长4000mm,其上有2条肋4,肋部厚度85mm,肋部宽度250mm,叠合层按间距250mm分布有直径为5mm的冷轧带肋钢筋,该叠合楼层结构的一端搁在抗震墙9上,另一端搁在框架梁8上,此种结构主要应用于小开间房屋。
权利要求1.一种高效预应力叠合楼盖结构,由叠合板和叠合板上的叠合层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叠合板为免支撑带肋增强板,叠合层与叠合板上的肋对应呈II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楼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叠合板下还有叠合梁,该叠合梁为中空的,端部叠合面为U形、
形或
形。
专利摘要一种高效预应力叠合楼盖结构,由叠合板和叠合层组成,叠合板下还可有一叠合梁,其中叠合板为无支撑带肋增强板,叠合梁为钢管抽芯、端部U形叠合面增强梁,叠合层为形后浇层,本实用新型解决了平板刚度不足,因预应力反拱引起后浇叠合层厚度难以控制的技术难题,同时可取消叠合板施工临时支撑、简化了施工工艺,取消了分片成型梁的拼装工序,端部U形叠合面提高了梁的受剪承载力,从构造上保证了梁的施工质量,提高了节点区的受力性能。
文档编号E04C3/02GK2261462SQ9623546
公开日1997年9月3日 申请日期1996年8月5日 优先权日1996年8月5日
发明者龙炳煌, 彭少民, 李书进 申请人:武汉工业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