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间墙的组合防震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6159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隔间墙的组合防震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间壁墙,尤指一种可提高抗震性的隔间墙的组合防震构造。
目前一般的高层建筑物,为减轻建筑物主体本身的载重,其隔间墙均采用一种轻钢墙(或其他的预铸墙)来组合施工,而在组合隔间墙时,其均直接用螺栓或其它固定元件将其锁固在建筑物主体的墙或梁柱上,但由于以螺栓或其他固定元件直接锁固是属于钢性的结合,因此其抗震性极差,以致于当遇到地震时,其用以锁固隔间墙的螺栓或其他固定元件很容易扭曲变形,而造成隔间墙的位移变形及接缝裂开等缺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改善目前一般隔间墙在组合上所存在的上述缺点,而提供一种可提高抗震性的隔间墙的组合防震构造。
本实用新型为达到上述目的所运用的技术手段如下所述一种隔间墙的组合防震构造,包括一限位元件与一吸震元件,其中限位元件为一中空的筒体,其顶面形成一封闭面,并设有一贯穿孔;所述的吸震元件为一种由吸震性材质制成的柱体,而恰可吻合套置于限位元件内,并于其中央设有一上大下小不同直径的贯穿孔,而该吸震元件在成型同时并于其底面及贯穿孔的孔壁上结合套置有一倒T形座。
借由上述限位元件与吸震元件的设计,其可依据隔间墙的面积大小,而于隔间墙的两侧及其上端以螺栓(或其他固定元件)设置若干吸震元件,并在欲设隔间墙的建筑物主体(墙或梁柱)上,以螺栓(或其他固定元件)设置对应吸震元件相同数量的限位元件,在安装隔间墙时即可将吸震元件套入限位元件内,完工的隔间墙即可借由限位元件与吸震元件的结合,达到固定及吸震的作用,进而可防止隔间墙受震而移位变形及接缝裂开。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A-A剖视构造图。

图1所示,本实施例是由一限位元件10与一吸震元件20等组成;其中限位元件10(请同时参阅图2、3),为一中空的筒体,其顶面为一封闭面,并设有一贯穿孔11,而该限位元件10以不锈钢金属制成为较佳。
吸震元件20(请同时参阅图2、3),其为一种由吸震性材质所制成的柱体,而恰可吻合套置于限位元件10内,并在其中央设有一上大下小不同直径的贯穿孔21,而该吸震元件20在成型同时并于其底面及贯穿孔21的孔壁上结合套置有一倒T形座22;又,该倒T形座22以不锈钢金属制成较佳。
借由本实用新型限位元件10与吸震元件20的设计,其可根据隔间墙30的面积大小,而在隔间墙30的两侧及其上端以螺栓40(或其他固定元件)设置若干吸震元件20,并在欲设隔间墙30的建筑物主体50(墙或梁柱)上,以螺栓40(或其他固定元件)设以对应吸震元件20相同数量的限位元件10,以便在安装隔间墙30时即可将吸震元件20套入限位元件10内,而将隔间墙30组设于预设的位置,然后即可对隔间墙30的表面进行喷浆及填缝作业,完工的隔间墙30即可借由限位元件10与吸震元件20的结合,达到固定及吸震的作用,进而可防止隔间墙30受震而移位变形及接缝的裂开。
从以上所述及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可知,本实用新型可借由限位元件10与吸震元件20的设计,而提高隔间墙30的抗震性,因此,本实用新型确实可显著提高隔间墙30的实用性与进步性,且其确为本创作人首先创作,而未增有过,故符合实用新型专利要件。
权利要求一种隔间墙的组合防震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限位元件与一吸震元件,其中限位元件为一中空的筒体,其顶面形成一封闭面,并设有一贯穿孔;所述的吸震元件为一种由吸震性材质制成的柱体,而恰可吻合套置于限位元件内,并于其中央设有一上大下小不同直径的贯穿孔,而该吸震元件底面及贯穿孔的孔壁上结合套置有一倒T形座,而于隔间墙的两侧及其上端以固定元件设置多个吸震元件,并在欲设隔间墙的建筑物主体上,以固定元件设置对应吸震元件相同数量的限位元件,在安装隔间墙时将吸震元件套入限位元件内。
专利摘要一种隔间墙的组合防震构造,其包括一限位元件与一吸震元件,借由限位元件与吸震元件的设计,其可依隔间墙的面积大小,而于隔间墙的两侧及其上端以螺栓设置若干吸震元件,并在欲设隔间墙的建筑物主体上,以螺栓设以对应吸震元件相同数量的限位元件,在安装隔间墙时即可将吸震元件套入限位元件内,完工的隔间墙即可借由限位元件与吸震元件的结合,达到固定及吸震的作用,进而可防止隔间墙受震而移位变形及接缝裂开。
文档编号E04B1/98GK2318281SQ9724880
公开日1999年5月12日 申请日期1997年12月2日 优先权日1997年12月2日
发明者黄煜璘 申请人:黄煜璘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