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的结合构件和结合装置的制造方法_4

文档序号:8926674阅读:来源:国知局
2的细长突出部217与横梁I的槽部嵌合。通过用螺钉进行螺纹连接,限制横梁I的移动,而通过梁的结合构件2的细长突出部217与横梁I的槽部嵌合,进一步限制横梁I的移动。此外,当使用所述的悬挂装置80悬挂横梁I的情况下,只要将悬挂装置80预先从横梁I的端部插入,并将悬挂装置80固定于预定的悬挂螺栓201即可。
[0091]梁的结合构件2与支承构件A6的连接也使用螺钉。具体地说,在梁的结合构件2的上部21载置支承构件A的基部61。在使梁的结合构件2的爪部214与切口部611卡合且使梁的结合构件2的上部螺纹孔212与基部A的螺纹孔613连通的状态下,将螺钉从基部A61侧插入并螺纹连接。由此,将支承构件A6固定于梁的结合构件2。
[0092]支承构件A6与水平支架4的连接也使用螺钉。具体地说,将与交叉的一对水平支架4中的一方的水平支架4的两端连接的水平支架的连接构件7的第一面设为上侧(如图3所示,台阶部73朝下),并用螺钉将水平支架的连接构件7固定于水平支架的支承构件A6。另外,将与另一方的水平支架4的两端连接的水平支架的连接构件7的第一面设为下侧(与图3不同,台阶部73朝上),并将水平支架的连接构件7固定于水平支架的支承构件A6。由此,以台阶部73朝下的方式连接的水平支架4的连接高度比以台阶部73朝上的方式连接的水平支架4的连接高度高。其结果,能够抑制水平支架彼此接触。此外,关于水平支架4,通过使水平支架4与水平支架的调整构件31或者水平支架的连接构件7相对旋转,能够进行水平支架4的张力调整。
[0093]<< 效果 >>
[0094]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构造体3,通过具有水平支架4,能够提高构造体3的强度。另外,由于水平支架4比横梁I位于上侧,且水平支架4位于构建的空间的外侧,因此设备(照明、投影仪等)的设置位置也不会受到限制。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构建的空间的设计自由度。另外,由于水平支架4位于构建的空间的外侧,不会损害构建的空间的美观,所以可以提高美观性。
[0095]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梁的结合构件2中,只要将固定于横梁I的端部的螺钉插入梁的结合构件2的贯通孔216并紧固螺钉,就能够容易地将横梁体与梁的结合构件2连接。其结果,能够容易地将横梁I彼此结合。另外,梁的结合构件2在贯通孔216的两侧具有与横梁I的槽部15嵌合的细长突出部217,由此能够限制横梁I的移动。其结果,能够进一步提高通过结合横梁I而构建的构造体3的强度。另外,贯通孔216具有:可供螺钉的外形比轴部大的头部自由通过的第一区域216a、与第一区域216a的下方相连且仅供螺钉的轴部自由通过的第二区域216b。因此,只要不克服重力使横梁I向上方移动,就不会使螺钉从贯通孔216脱出。因此,相比于假定第一区域216a与第二区域216b的位置关系颠倒的情况,能够更加可靠地维持固定状态。
[0096]〈第二实施方式〉
[0097]图18中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构造体的立体图。图19中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构造体的T形部分的放大分解立体图。图20中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构造体的T形部分的放大立体图。第二实施方式的构造体3在长边方向的中心附近连接有横梁1,从而存在T形部分。此外,水平支架4以横跨角部和T形部分的方式设置。另外,在T形部分的横梁I上连接有水平支架的支承构件B40,由支承构件B40支承水平支架4。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0098]通过在横梁I的侧面连接横梁I的端部而形成T形部分。横梁I的侧面和横梁I的端部的连接可以适宜采用现有技术,因此省略说明。作为现有技术,可列举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07/055039号小册子)所记载的连结部件。
[0099]< <支承构件B > >
[0100]图21中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支承构件B从上方观察的立体图。图22中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支承构件B从下方观察的立体图。图23中示出将第二实施方式的支承构件B连接于横梁的状态。支承构件MO连接于横梁I的槽部15,用于支承水平支架4。支承构件B40具有基部B41、轴部B62和支架承载部B63。基部B41为长方形的板状,能够沿横梁I的槽部15自由滑动。在基部B41设置有基部B的螺纹孔411,通过使基部B的螺纹孔411与在槽部15内自由滑动的滑动连结装置700的螺纹孔702对位并用螺钉进行螺纹连接,能够将支承构件B40固定于横梁I。
[0101]<<滑动连结装置>>
[0102]在此,图24中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滑动连结装置的立体图。滑动连结装置700由底座构件701和辅助构件710构成。底座构件701俯视时为四边形,在中央设置有螺纹孔702。在底座构件701的表面(槽部15的开口部14侧的面)的端部(槽部15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沿槽部15的长边方向设置有比表面低一阶形成的阶梯部703。两个该阶梯部703的间隔被设计为比横梁I的开口部14的宽度略小。形成开口部14的盖部16卡合于各阶梯部703。由此,底座构件701在槽部15内沿槽部15的宽度方向的移动被限制。另外,在底座构件701的背面(槽部15的进深侧的面)的端部(槽部15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形成有倒角704,以便与宽度朝向进深侧变窄的槽的形状一致。
[0103]辅助构件710具有:在槽部15内载置底座构件701的主体部711,以及从主体部711的端部延伸的两条臂部712。辅助构件710由具有挠性的板状树脂构成,主体部711与臂部712—体形成。主体部711以朝向槽部15的进深侧突出的方式弯曲。主体部711被设计为面积比底座构件701的表面积大,以便能够载置底座构件701。在主体部711的中央部,换言之在与底座构件701的螺纹孔702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供螺钉750贯通的主体部的螺纹孔713。螺纹孔713也可以设置为多个。另外,在主体部711的一边设置有比周围向开口部14侧加厚形成的壁厚部。该壁厚部限制所载置的底座构件701沿槽的宽度方向的移动,并且在将辅助构件710安装(收容)于槽部24时,作为按压辅助构件710的区域发挥功能。通过按压该壁厚部,能够容易地将辅助构件710安装于槽部24。另外,在抓住臂部712从槽部15中取出辅助构件710时,壁厚部也作为支点发挥功能。换句话说,壁厚部与槽部15的内壁面接触而成为支点,如果抓住臂部712从槽部15拉出,则从槽部15中取出辅助构件710的主体部711。
[0104]另外,主体部711的壁厚部和另一片的折曲部与槽部15的内壁接触,朝向槽部15的宽度的外侧分别对槽部15的内壁施加作用力。由此,辅助构件710在槽部15内被临时固定。更具体地说,在主体部711未载置于底座构件701的状态下(只有辅助构件710收容于槽部15内的状态下),壁厚部和折曲部对槽部15的内壁中的槽部15的宽度固定的区域(铅垂面),朝向槽部15的宽度的外侧分别施加作用力。另外,在主体部711载置于底座构件701的状态下(辅助构件710与底座构件701双方收容于槽部15内的状态下),壁厚部和折曲部对槽部15的内壁中的槽部15的宽度逐渐变小的区域(斜面),朝向槽部15的宽度的外侧分别施加作用力。此外,在主体部711载置于底座构件701的状态下,还沿斜面在槽部15的进深侧产生一部分作用力。
[0105]另外,主体部711形成为一边侧的长度比另一边侧短。详细而言,虚拟中心线通过槽部15的宽度方向的中心且与槽部15的长边方向平行,主体部711在该虚拟中心线的一边侧的长度比在虚拟中心线的另一边侧的长度短两条臂部712的尺寸。换言之,主体部711的一边侧在槽部15长边方向的两侧被切除。通过如此局部地形成切口来调整作用力。
[0106]借助与壁厚部相反侧的另一边的两端部所设置的折曲部,而在两处设置臂部712。臂部712以朝向槽部15的进深侧突出的方式弯曲。另外,在臂部712的前端部设置有朝向主体部711侧鼓起的臂部的壁厚部。臂部的壁厚部从开口部14露出。由此,通过抓住臂部的壁厚部,能够容易地将滑动连结装置700从槽部15中取出。另外,载置于主体部711的底座构件701的沿槽部15长边方向的两侧由两个臂部712夹住,从而限制底座构件701沿槽部15长边方向的移动。另外,通过使各阶梯部703与形成开口部14的盖部16卡合,而限制底座构件701沿槽部15宽度方向的移动。另外,利用底座构件701和开口部14而限制底座构件701沿槽部15进深方向的移动。
[0107]在折曲部714附近的主体部711与臂部712之间形成有空间。通过形成该空间,能够使臂部712向主体部711侧充分弯曲。其结果,能够容易地将辅助构件710从槽部15取出。通过适当
当前第4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