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5491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动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锁,特别是涉及一种可选择以电动或手动方式开锁或闭锁的电动锁。
背景技术
参阅图1-图2所示,传统的电动锁1安装在一门板的内侧面上,并且带动一锁栓(图中未示)突出或缩回,上述电动锁1包含一安装在门板(图中未示)内侧面的壳座12、一可旋转地架设在壳座12上的手控件13、一安装在壳座12的一容室121内的电动机构14、一用来连动电动机构14和手控件13的离合机构2及一感测单元15。
其中电动机构14包括一马达141、一蜗轮142及一和蜗轮142啮合的动力轮143。离合机构2包括一固定地安装在壳座12的容室121内的固定座21、一连动地轴套在手控件13上的连动件22、一可旋转地安装在容室121内的离合齿轮23及多数个离合单元24。离合齿轮23具有和动力轮143啮合的齿轮部231、往固定座21的转孔211突入的离合部232、一轴向贯穿离合部232和齿轮部231中央的内穿孔233及多数量和离合单元24相同且径向设在离合部232上的多数安装孔234。该等离合单元24是具有弹性负载地安装在各安装孔234内,离合单元24都具有一可沿着安装孔234轴向移动的卡合杆241,以及一顶撑卡合杆241的弹簧242,在连动件22上开设多数个和安装孔234径向对应的连动凹槽221,固定座21上也开设多数个和安装孔234径向对应的定位槽212。
当离合单元24位在图2所示的一非连动位置时,手控件13和套合的连动件22可自由地在内穿孔233内旋转,以达到手动操控的目的,当电动锁1位在一电控操控的模式下,该电动机构14会带动衔接齿轮143及离合齿轮23旋转,受到固定座21的转孔211内壁面的限制,安装在离合齿轮23上并随之移动的离合单元24的各卡合杆241,将会径向内移地插设在连动件22的连动凹槽221内,如此,转动离合齿轮23就可以带动连动件22及手控件13转动,以达到卡合连动的目的。
这种传统电动锁1虽可通过离合机构2和电动机构14,达到电动操控的目的,但就制造和使用方面却具有下述缺点一、必要的零件很多、构造复杂及制造成本高传统电动锁1为了达到电动操控的目的,除了需要设置电动机构14外,也必需设置一连动电动机构14和手控件13的离合机构2,上述离合机构2的必要组件包括固定座21、连动件22、离合齿轮23及多数组离合单元24,每一个零件也设有供卡合或脱离的许多构件,显然传统电动锁1虽然可以电动操控,但必要的零件很多,不仅组装上麻烦,制造的成本也较高。
二、电控操作时电力负载大及使用耗电较多传统电动锁1在电控操作的模式下,转动的离合齿轮23必需带动各卡合杆241克服弹簧242的弹力径向内移,造成电力负载大,使用上也比较耗电。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提供一种电动锁,达到零件精简、组装容易、制造成本低及较低电力负载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电动锁,包含有一壳座、一可枢转地安装在壳座的一基壁上的手控件及安装在壳座的一容置空间内的一电动机构、一离合单元、一感测单元;该电动机构包括有一能正转及反转的马达,以及一传递马达动力的动力轮,其特征是
该离合单元包括有具有一短啮合面的第一齿轮及具有一长啮合面的第二齿轮,该两啮合面能在啮合状态及非啮合状态间转换,该第一齿轮是连动地设在动力轮上,该第二齿轮是连动地装设手控件上,该感测单元是感测该手控件的位置控制马达止动。
该第一齿轮更具有两彼此间宽度由径向内端往径向外端逐渐扩大的夹合面,该短啮合面是衔接在两夹合面的径向外端处,该夹合面间的夹合角度为75度。该第二齿轮更具有两个间隔的圆形端面,该长啮合面是全圆周地衔接在两圆形端面间。
该感测单元包括一感测件及两间隔90度的感测开关。该壳座的基壁上开设有一枢转孔,该手控件具有一从该枢转孔伸入壳座的容置空间内的轴杆部,以及一突出于该基壁外的手控部,该感测件是连动地套设在该手控件上。该电动机构更包括一连动地套设在马达的一输出轴上的蜗轮,该动力轮上具有一支轴及从该支轴径向突出并和蜗轮啮合的齿轮部,该第一齿轮是从该动力轮的支轴一体突出,该第一齿轮的短啮合面较动力轮的齿轮部突出。
该电动机构更包括有连动地套设在马达的一输出轴上的蜗轮,该动力轮上具有一支轴,以及从该支轴径向突出并和蜗轮啮合的齿轮部,所述第一齿轮是以插接的方式安装在动力轮的齿轮部上,该第一齿轮的短啮合面较动力轮的齿轮部突出。该感测件是连动地套设在手控件的轴杆部上。该感测件是一体成型在第二齿轮的一圆形端面上。
该第一齿轮上具有两条邻近短啮合面并由其中一夹合面往另一夹合面延伸的剖槽,该剖槽具有一朝向其中一夹合面的开口。
该动力轮上具有两间隔并往上突出的限位柱及一突柱,该第一齿轮上开设两个径向延伸并供其中一限位柱伸入的长槽孔,以及一供该突柱伸入的定位槽,该定位槽的两相对立槽壁上各别突出一压抵该突柱及使该第一齿轮复位的弹抵片。
当两齿轮位在啮合状态时,马达传动的动力将通过离合单元传递到手控件,以达到电动操控的目的;当两齿轮位在非啮合状态时,该手控件可自由地手动操控。
下面通过最佳实施例及附图详细说明。


图1是传统电动锁的局部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是传统电动锁的局部组合示意图(显示电动锁的多数离合单元位在一非连动位置)。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电动锁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电动锁的局部组合示意图(显示电动锁的一手控件位在一解锁位置,且电动锁的一离合单元位在一未啮合状态)。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电动锁的局部组合示意图(显示离合单元位在一啮合状态)。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电动锁的局部组合示意图(显示手控件位在一闭锁位置,而离合单元位在未啮合状态)。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电动锁的局部组合示意图(显示手控件位在闭锁位置,而离合单元由未啮合状态转换到啮合状态)。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电动锁的局部立体示意图(显示动力轮及第一齿轮的结合关系)。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电动锁的局部组合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电动锁的局部组合示意图(显示电动锁的一离合单元停留在啮合状态,并以手动模式操控的情形)。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的电动锁的局部组合示意图。
图12是图11的D-D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参阅图3-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动锁3是安装在一门板30上,门板30包括间隔的一内侧面301、一外侧面302及一垂直衔接在两者间的连接面303。电动锁3包含一安装在连接面303上的锁栓31、一安装在外侧面302上并控制锁栓31在一突出位置及一缩回位置间转换的锁钥机构32、一安装在内侧面301上的壳座33、一可枢转地安装在壳座33上的手控件34、一电动机构35、一可将电动机构35的动力传递到手控件34的离合单元4及一用来启闭电动机构35并感测手控件34位置的感测单元5。其中锁栓31、锁钥机构32都是传统技术,且构造和本实用新型改良重点无关,不再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壳座33包括一和内侧面301间隔的基壁331、一从基壁331周缘往内侧面301方向延伸的围绕壁332和一由围绕壁332及基壁331界定而成的容置空间333,其中该基壁331上开设一枢转孔334。
手控件34可以往复地在一闭锁位置及一解锁位置间转换,往复时的转动角度值大约是90度,当手控件34位在图4实线所示意的解锁位置时,如图3所示的锁栓31会位在缩回位置;而当手控件34反时针旋转90度(也就是如图4假想线所示意),该手控件34就会由缩回位置转换到突出位置,此时由于锁栓31的突出会使门板30无法被开启,因此该电动锁3是位在闭锁状态。
手控件34包括一可枢转地穿设在枢转孔334上的轴杆部341,以及一位在轴杆部341外侧以方便操控的手控部342,在轴杆部341上具有两个内外间隔的扣沟343,以及一位在两扣沟343间且非圆形断面的连动套段344。
电动机构35包括一马达351、一安装在马达351的一输出轴上的蜗轮352、一和蜗轮352啮合的动力轮353及一提供马达351动力的电池单元354。其中该动力轮353具有一支轴355,以及一围绕该支轴355并和蜗轮352啮合的齿轮部356。
本实用新型的离合单元4包括一第一齿轮41及一第二齿轮42。其中该第一齿轮41是以插接的方式安插在动力轮353的齿轮部356上,上述第一齿轮41是扇形设计,具有两彼此间宽度由径向内端逐渐往径向外端扩大的夹合面411,以及一衔接在两夹合面411的径向外端间的短啮合面412,上述夹合面411的夹合角度大约是75度,其延伸线并交汇在动力轮353的支轴355的中央轴线上,短啮合面412较齿轮部356周边突出。该第二齿轮42具有两内外平行的圆形端面421、一衔接且环绕在两圆形端面421间的长啮合面422,以及一贯穿两端面422并供手控件34的连动套段344穿过套合的套合孔423。其中该短、长啮合面412、422都是由连续分布的卡齿所组成,但短啮合面412的长度大约是长啮合面422长度的1/5。也就是说,第一、二齿轮41、42的半径相同,但第二齿轮42的长啮合面422是呈全圆周设计,而第一齿轮41的短啮合面412略小于1/4圆周。
本实用新型的感测单元5是用来感测手控件34的位置,并控制马达351止动、正转及反转,它包括有一连动地套合在手控件34的连动套段344上的感测件51,以及和感测件51对应并间隔90度的一开感测开关52、一关感测开关53。
当本实用新型的手控件34位在解锁位置,且离合单元4位在一非啮合状态时,该第一齿轮41的短啮合面412未和第二齿轮42的长啮合面422啮合,此时使用者可以自由地转动该手控件34,使手控件34如图4实线所示意的解锁位置,转换到如图4假想线所示意的闭锁位置,以带动锁栓31在突出位置及缩回位置间转换。当手控件34位在该解锁位置时,套设连动的感测件51会和开感测开关52触抵;相反,当手控件34转换到闭锁位置时,该感测件51会和关感测开关53触抵。
参阅图5-图6所示,当手控件34停留在解锁位置,且使用者要以电动操控模式来启动手控件34时,首先以一遥控器(图中未示)启动马达351,在启动马达351时,由于和手控件34连动的感测件51是和开感测开关52触抵,因此被启动的马达351将会驱动动力轮353及插接连动的第一齿轮41同步顺时针旋转,当第一齿轮41的短啮合面412因旋转和第二齿轮42的长啮合面422啮合时,马达351的动力就会作用在套合连动的第二齿轮42、手控件34及感测件51,使其一同反时针转动,当第二齿轮42旋转90度而感测件51触碰该关感测开关53时,该手控件34也将会由解锁位置转换到闭锁位置,此时关感测开关53会控制马达351止动,以达到电动闭锁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马达351在停止转动的瞬间,仍会因惯性的作用,继续传动动力轮353和第一齿轮41转动,因此通过该马达351惯性的作用,可以让第一齿轮41的短啮合面412完全地和第二齿轮42的长啮合面422脱离卡掣,如此,该手控件34就可以自由地手控操作。
相同道理,当使用者要以电控操控方式让电动锁3由如图6所示的闭锁位置转换到如图4所示的解锁位置时,同样以遥控器驱动马达351运转,由于电动锁3位在闭锁位置时,该感测件51是触抵该关感测开关53,会让马达351进行反转,以带动动力轮353及第一齿轮41反时针旋转,当第一齿轮41反时针旋转时,其短啮合面412同样会再度和第二齿轮42的长啮合面422啮合,并因此带动套合连动的第二齿轮42、手控件34、感测件51顺时针旋转进行解锁的动作,当感测件51触抵到开感测开关52时,手控件34也回到了解锁位置,第一齿轮41的短啮合面412是通过马达351惯性和长啮合面422脱离卡合,使该手控件34恢复到可以手动操控的模式。
参阅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在第一齿轮41及第二齿轮42呈未啮合状态下,该手控件34得以自由地被手控操作,当手控件34被手动操控转换到闭锁位置时,由于该感测件51会随着手控件34转动而触抵关感测开关53,在此状态下,若使用者以遥控器进行解锁时,马达351会如图7所示的箭头所划方向反时针转动,在转动时,虽然第一齿轮41会先空转大约270度后再和第二齿轮42啮合,但由于第一齿轮41在空转时不会传动感测单元5及手控件34,因此该项空转的操控不会产生任何动力的传递。当手控件34转换到解锁位置时,由于开感测开关52被触压,因此马达351会停止转动,并且恢复到如图4所示的状态。
实施例2参阅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电动锁3的较佳实施例2大体结构相同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该第一齿轮41是一体成型在动力轮353上。
实施例3参阅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电动锁的较佳实施例3构造大体上也相同于实施例1,不同的地方在于该感测单元5的感测件51是一体成型在第二齿轮42上两环形端面421其中的一个上面。感测开关52、53是往第二齿轮42的径向内端移入,并和感测件51对应,通过前述构造的改变,同样可以达到预期的功效。
实施例4参阅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4的大体结构也相同于实施例1,不同的地方在于第一齿轮41上开设两条邻近短啮合面412,并通过其中一夹合面411往另一夹合面412延伸的两剖槽413、414,该等剖槽413、414的一开口415、416分别朝向该第一齿轮41的两夹合面411,因此,赋予第一齿轮41的短啮合面412往径向内端位移的弹力。当电动机构35在驱动的过程中遇到电池单元354电力不足,而使得第一齿轮41和第二齿轮42仍处于啮合状态时,使用者可以手动操控模式转动和第二齿轮42啮合的手控件34,当第二齿轮42转动时,该第一齿轮41的短啮合面412就可以通过剖槽413、414产生径向内移,使第二齿轮42能够顺利地随着手控件34转动,以达到紧急时可以手控操作的目的。
实施例5参阅图11-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电动锁的实施例5的构造也大体相同于实施例1,不同的地方在于该动力轮353上具有两限位柱357及一突柱358,该第一齿轮41上开设两分别供其中一支限位柱357突出的长槽孔417,以及一对应该突柱358的定位槽418,在该定位槽418的两左右间隔槽壁上,各别往中央突出一抵撑该突柱358的弹抵片419。离合单元4更包括两支螺锁在限位柱357上防止第一齿轮41和动力轮353分离的螺杆43。本实施例5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电力不足,使得第一及第二齿轮41、42仍处于啮合状态时,使用者同样可以手控方式转动该手控件34及连动的第二齿轮42,当第二齿轮42转动时该啮合的第一齿轮41就会往径向内端移位,让第二齿轮42的卡齿越过,此时,第一齿轮41上的两弹抵片419就会蓄积复位的作用力,因此,同样可以达到紧急时手控操作的目的。
由以上说明可知,本实用新型利用两个齿轮41、42来连动电动机构35及手控件34,并在两齿轮41、42上设置可啮合或分离的短、长啮合面412、422,其中两啮合面412、422间啮合长度和手控件34在两位置间转换所需行程配合的设计,不仅未见于传统电动锁,该项设计更可大幅简化离合机构的零件,使电动锁在安装上更为简单及制造成本更为低廉,同时由于两齿轮41、42在啮合状态下,动力的传递没有弹性负载,也就是说,动力直接传动无弹性负载的第二齿轮42传动,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电动锁3在电动操控模式下也具有负载低、使用省电等功效。
权利要求1.一种电动锁,包含有一壳座、一可枢转地安装在壳座的一基壁上的手控件及安装在壳座的一容置空间内的一电动机构、一离合单元、一感测单元;该电动机构包括有一能正转及反转的马达,以及一传递马达动力的动力轮,其特征是该离合单元包括有具有一短啮合面的第一齿轮及具有一长啮合面的第二齿轮,该两啮合面能在啮合状态及非啮合状态间转换,该第一齿轮是连动地设在动力轮上,该第二齿轮是连动地装设手控件上,该感测单元是感测该手控件的位置控制马达止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锁,其特征是该第一齿轮更具有两彼此间宽度由径向内端往径向外端逐渐扩大的夹合面,该短啮合面是衔接在两夹合面的径向外端处,该夹合面间的夹合角度为75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锁,其特征是该第二齿轮更具有两个间隔的圆形端面,该长啮合面是全圆周地衔接在两圆形端面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电动锁,其特征是该感测单元包括一感测件及两间隔90度的感测开关。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锁,其特征是该壳座的基壁上开设有一枢转孔,该手控件具有一从该枢转孔伸入壳座的容置空间内的轴杆部,以及一突出于该基壁外的手控部,该感测件是连动地套设在该手控件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锁,其特征是该电动机构更包括一连动地套设在马达的一输出轴上的蜗轮,该动力轮上具有一支轴及从该支轴径向突出并和蜗轮啮合的齿轮部,该第一齿轮是从该动力轮的支轴一体突出,该第一齿轮的短啮合面较动力轮的齿轮部突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锁,其特征是该电动机构更包括有连动地套设在马达的一输出轴上的蜗轮,该动力轮上具有一支轴,以及从该支轴径向突出并和蜗轮啮合的齿轮部,所述第一齿轮是以插接的方式安装在动力轮的齿轮部上,该第一齿轮的短啮合面较动力轮的齿轮部突出。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锁,其特征是该感测件是连动地套设在手控件的轴杆部上。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锁,其特征是该感测件是一体成型在第二齿轮的一圆形端面上。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锁,其特征是该第一齿轮上具有两条邻近短啮合面并由其中一夹合面往另一夹合面延伸的剖槽,该剖槽具有一朝向其中一夹合面的开口。
11.根据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锁,其特征是该动力轮上具有两间隔并往上突出的限位柱及一突柱,该第一齿轮上开设两个径向延伸并供其中一限位柱伸入的长槽孔,以及一供该突柱伸入的定位槽,该定位槽的两相对立槽壁上各另突出一压抵该突柱及使该第一齿轮复位的弹抵片。
专利摘要一种电动锁,包含有一壳座、一可枢转的安装在壳座上的手控件、一具有一动力轮的电动机构、一离合单元及一用来感测手控件位置驱动电动机构的一马达正转或反转的感测单元。离合单元包括一具有一短啮合面且连动地装设在动力轮上的第一齿轮,以及一具有一长啮合面且连动地和手控件套合的第二齿轮,两啮合面在啮合状态及非啮合状态间转换。当两齿轮位在啮合状态时,马达传动的动力将通过离合单元传递到手控件,以电动方式操控手控件转动;当两齿轮位在非啮合状态时,手控件可自由地手控操作。
文档编号E05B47/06GK2625517SQ0325721
公开日2004年7月14日 申请日期2003年5月5日 优先权日2003年5月5日
发明者陈芳昆 申请人:联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