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平开窗的电动手动两用上锁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7824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用于平开窗的电动手动两用上锁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平开窗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平开窗的手动自动两用上锁机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窗户大致可分为平开式和推拉式两大类前者的窗扇一侧与窗框相枢接或铰接,绕其旋转而打开;后者的窗扇则被限制在上下平行的窗框滑槽内并可在其中滑动。前者的优点是窗可全部打开,向外的窗扇能引导空气进入室内,关闭后窗扇之间的密闭性能好,因此,虽然后者因开关轻松、节省空间的优点而具有较大的市场,但平开窗仍有一定的市场,特别是电动平开窗的出现,进一步拓展了市场。对于电动平开窗来说,其设计还有一个进一步的要求,即在窗扇关闭后能自动上锁,在专利号为ZL01235239.X的中国发明专利《电动防盗窗》以及本人在先申请的03115180.9号中国发明专利申请《转轴式电动开窗装置》中,都公开了以电磁铁作为动力完成自动上锁动作的电动平开窗。但是,当停电或如火灾等意外发生时,需要电动平开窗具有手动上锁或开锁功能,否则就会影响正常使用,甚至有可能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而目前的电动平开窗中普遍缺乏这一功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用于平开窗的手动自动两用上锁机构,它在有电时既能自动上锁或开锁,也能手动上锁或开锁,而在停电时,仍能手动上锁或开锁。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用于平开窗的电动手动两用上锁机构包括设置在窗扇上的锁杆和设置在窗框上的锁座,所述的锁杆可在手柄驱动下相对窗扇上下移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锁杆上设置有侧向凸出的锁柱,而所述的锁座上具有二个对应的侧向凸出的锁片,该二锁片之间的空隙可容所述的锁柱穿越其中,并且所述的锁座可在其动力驱动机构下相对窗框上下移动。
所述的手柄可通过凸轮机构与锁杆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现有技术中的各种传动部件与锁杆间接地相连。
所述的动力驱动机构可以采用各种现有技术,一般地,可以由电机、蜗轮蜗杆及齿轮减速器以及连接在输出齿轮轴上的凸轮转盘构成,在凸轮转盘上设置一偏心的凸轴,插入所述锁座在对应处设置的滑槽内。
为了进一步锁紧窗扇,所述锁杆上的凸柱可以不止一个,而所述的锁座数量则与锁杆上凸柱的数量一致,并且各锁座可固定在同一连接杆上,这样所述的动力驱动机构只要有一组就可以了。
上述中的“上”、“下”方向描述是为了叙述上的方便,因而假定为锁杆、锁座均安装在窗扇、窗框的竖边上,而事实上,锁杆、锁座也可安装在窗扇、窗框的横边上,此时将上述中的“上”、“下”方向描述改为“左”、“右”即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巧妙地通过设置带双锁片的锁座,使得锁杆和锁座都保留传统的上下两个限位就能实现四种不同的组合状态,因而遇停电时,无论窗扇是处于锁定状态还是解除锁定状态,均仍能手动开关窗扇,不仅使用方便,而且在发生火灾等意外时,能有效避免因无法正常开启窗扇而导致的安全事故。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处于开窗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锁座及其动力驱动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另一角度下的锁座及其动力驱动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锁座及其动力驱动机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5为锁杆及手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左视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处于关窗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关窗状态下尚未上锁时锁座与锁柱之间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9为图8的A-A剖视示意图。
图10为图8的B-B剖视示意图。
图11为上锁状态下锁座与锁柱之间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2为图11的A-A剖视示意图。
图13为图11的B-B剖视示意图。
图14为另一种上锁状态下锁座与锁柱之间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5为图14的A-A剖视示意图。
图16为图14的B-B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图7所示,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包括设置在窗扇上的锁杆1和设置在窗框上的锁座3,参见图1;所述的锁杆1可在手柄2经其凸轮机构驱动下相对窗扇上下移动,所述的锁杆1上设置有侧向凸出的锁柱11,参见图5、图6;而所述的锁座3上具有二个对应的侧向凸出的锁片31,该二锁片31之间的空隙可容所述的锁柱11穿越其中,参见图7;并且,所述的锁座3由可相对滑动的滑座33和滑片32构成,其中滑座33固定在窗框上,滑片32可在动力驱动机构4驱动下相对滑座33及窗框上下滑动,参见图2、图3、图5;所述的动力驱动机构4由电机、蜗轮蜗杆及齿轮减速器以及连接在输出齿轮41轴上的凸轮转盘42构成,在凸轮转盘42上设置一偏心的凸轴42a,插入所述锁座3之滑片32在对应处设置的滑槽34内,参见图2、图3、图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锁杆1上的凸柱11有上下二个,相应地,所述的锁座3也有对应的上下二个,并将其中的滑片32固定在同一连接杆5上,从而共用所述的动力驱动机构4。
所述的手柄2不一定与锁杆1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现有技术中的各种传动部件与锁杆1间接地相连,具体图略。
当窗扇在正常情形下关闭时,窗扇上锁杆的锁柱11将正好穿过窗框上锁座的二锁片31之间的空隙,参见图7~图10;此时,锁座3在动力驱动机构驱动下下移至下限位,即可使锁座上的上锁片31a挡住处于上限位的锁杆之锁柱11,从而锁紧窗扇,参见图11~图13;此时,如遇停电,则只需通过手柄手动将锁杆下移至下限位,使锁杆上的锁柱11位于锁座上二锁片31a、31b之间的空隙中,窗扇即被解除锁定,参见图8~图10;而要再手动上锁,则只需通过手柄2重新将锁杆1手动上移至上限位,使锁杆上的锁柱11回到被锁座的上锁片31a阻挡的位置即可,参见图11~图13;当窗扇在正常情形下电动开锁时,将锁座3在动力驱动机构4驱动下上移至上限位,使处于上限位的锁杆之锁柱11位于锁座上二锁片31a、31b之间的空隙中即可,参见图8~图10;此时,如遇停电,则只需通过手柄2手动将锁杆1下移至下限位,可使锁座上的下锁片31b挡住锁杆上的锁柱11,从而锁紧窗扇,参见14~图16;而要再手动开锁,则只需通过手柄2重新将锁杆1手动上移至上限位,使锁杆上的锁柱11位于锁座上二锁片31a、31b之间的空隙中即可,参见图8~图10。
如上所述,而遇停电,无论窗扇当时是处于锁定状态还是解除锁定状态,均仍能手动开关窗扇,从而方便使用并有效避免因无法正常开启窗扇而导致的安全事故。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平开窗的电动手动两用上锁机构,包括设置在窗扇上的锁杆(1)和设置在窗框上的锁座(3),所述的锁杆(1)上设置有手柄(2),并可在手柄(2)驱动下相对窗扇上下移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锁杆(1)上设置有侧向凸出的锁柱(11),而所述的锁座(3)上具有二个对应的侧向凸出的锁片(31),该二锁片(31)之间的空隙可容所述的锁柱(11)穿越其中,并且所述的锁座(3)可在其动力驱动机构(4)下相对窗框上下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平开窗的电动手动两用上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动力驱动机构(4)由电机、蜗轮蜗杆及齿轮减速器以及连接在输出齿轮(41)轴上的凸轮转盘(42)构成,在凸轮转盘(42)上设置一偏心的凸轴(42a),插入所述锁座(3)在对应处设置的滑槽(34)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平开窗的电动手动两用上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锁座(3)由可相对滑动的滑座(33)和滑片(32)构成,其中滑座(33)固定在窗框上,滑片(32)可在动力驱动机构(4)驱动下相对滑座(33)及窗框上下滑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平开窗的电动手动两用上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驱动机构(4)中的凸轮转盘(42)之偏心凸轴(42a),插入所述锁座(3)之滑片(32)在对应处设置的滑槽(34)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平开窗的电动手动两用上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手柄(2)通过凸轮机构与锁杆(1)直接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平开窗的电动手动两用上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手柄(2)通过传动部件与锁杆(1)间接地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平开窗的电动手动两用上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杆(1)上的凸柱(11)为二个或二个以上,所述的锁座(3)数量则与锁杆上凸柱(11)的数量一致,并且各锁座(3)均固定在同一连接杆(5)上。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平开窗的电动手动两用上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杆(1)上的凸柱(11)为二个或二个以上,所述的锁座(3)数量则与锁杆上凸柱(11)的数量一致,并且各锁座(3)均固定在同一连接杆(5)上。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平开窗的电动手动两用上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杆(1)上的凸柱(11)为二个或二个以上,所述的锁座(3)数量则与锁杆上凸柱(11)的数量一致,并且各锁座(3)均固定在同一连接杆(5)上。
全文摘要
一种用于平开窗的电动手动两用上锁机构,包括设置在窗扇上的锁杆(1)和设置在窗框上的锁座(3),所述的锁杆(1)上设置有手柄(2),并可在手柄(2)直接或间接地驱动下相对窗扇上下移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锁杆(1)上设置有侧向凸出的锁柱(11),而所述的锁座(3)上具有二个对应的侧向凸出的锁片(31),该二锁片(31)之间的空隙可容所述的锁柱(11)穿越其中,并且所述的锁座(3)可在其动力驱动机构(4)下相对窗框上下移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巧妙地通过设置带双锁片的锁座,使得锁杆和锁座都保留传统的上下两个限位就能实现四种不同的组合状态,因而遇停电时,无论窗扇是处于锁定状态还是解除锁定状态,均仍能手动开关窗扇,不仅使用方便,而且在发生火灾等意外时,能有效避免因无法正常开启窗扇而导致的安全事故。
文档编号E05C17/10GK1558073SQ20041001593
公开日2004年12月29日 申请日期2004年1月16日 优先权日2004年1月16日
发明者瞿德阳 申请人:董祥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