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吊绳窗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5920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无吊绳窗帘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窗帘,特别是关于一种无吊绳窗帘,让使用者无需操控吊绳以升起或降下窗帘。
背景技术
习知窗帘通常包含数个横向延伸于一窗位或其它建筑开口的挡光部分。这些挡光部分可呈现多种不同形式,例如风琴/百折帘、百叶帘、罗马帘等等。这些传统窗帘中设有至少一吊绳,自顶轨垂吊穿过挡光部分至一配重部份,如底轨。为使该窗帘升起或降下,使用者以手动方式拉起或松放窗帘吊绳。当窗帘降下至所需的高度时,一制动机构或绳锁将接合并持住吊绳,以使该窗帘得以停留于所需的高度。
不同于采用上述传统控制绳,无吊绳窗帘为另一种窗帘形态的选择。无吊绳窗帘与传统窗帘操作的不同处在于,无吊绳窗帘的升起及降下是经由该窗帘本身的直接操控,而非经由使用者操控吊绳来达到窗帘的升起及降下。如传统窗帘,无吊绳窗帘亦布设有自其顶轨经挡光部分至配重(或底轨)延伸的吊绳。吊绳中设有一张力,以使吊缆偏朝向顶轨移动。此张力是抵销窗帘的配重部份(ballast portion)及挡光元件的本身向下的固定重力,以使窗帘维持平衡状态。其中吊缆为经由一弹簧圈施予所述的固定上拉力,以使吊缆得以偏朝向顶轨移动,其中弹簧圈例如为螺旋式弹簧或固定力弹簧。
无吊绳窗帘的平顺升起及降下功能是仰赖于窗帘本身的重量与经由弹簧圈施于吊缆上的上拉力两者之间的平衡而达成。当弹簧圈所施予的上拉力未与窗帘的向下重量呈平衡时,则窗帘将无法停留于所希望固持的位置或高度。当窗帘的配重部份被使用者升起或下拉时,弹簧圈理想上应施予足够力量以立即抗衡窗帘的重量,使窗帘维持于一平衡状态并停留于所调整的高度上。
于使用固定力弹簧圈时,由于其曲率半径的变化维持一致,故弹簧圈为抵抗伸展所施予的力量维持一定不变。如使用其它弹性装置或非固定力弹簧圈时,则另需要利用缆锁或制动装置以与吊缆接合产生摩擦阻力,进而抵制过度的上拉或下降力量。
传统无吊绳窗帘的一缺陷在于,弹簧圈的长度限制了窗帘可延伸的范围。由于窗帘的重量为固定,故弹簧圈为维持固定力需对窗帘的全程移动范围中维持于其线性反应(linear response)范围内。如弹簧圈的反应处于非线性(nonlinear)时,将无法于弹簧圈的弹力及窗帘重量之间取得并维持平衡。
因此,习知技术需要一种无吊绳窗帘及悬挂机构的改良,可以缩减弹簧圈所需的伸展范围并同时允许窗帘在预设的全程移动范围中操作展开。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无吊绳窗帘,通过改良悬挂机构,可以缩减弹簧圈所需的伸展范围并同时允许窗帘在预设的全程移动范围中操作展开,且弹簧圈的伸展范围不会超过相对于其线性反应的范围,可有效的维持平衡力,本发明所提供的无吊绳窗帘可以克服并改进传统窗帘的缺陷。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窗帘,包括一配重元件及一悬挂机构;至少一挡光元件连接于该配重元件;及至少一吊绳连接于该悬挂机构;该悬挂机构还包括一第一旋转圆筒,用以卷绕及退绕该吊绳,使挡光元件升起及下降;具有一轮轴的一第二旋转圆筒,其同轴设有一弹簧圈,该弹簧圈的一第一端与第二旋转圆筒连接,该弹簧圈的一第二端则与该轮轴连接;及一传动齿轮组,用以将一转动位移经速差转换于该第一旋转圆筒与该第二旋转圆筒之间传动。
上述无吊绳窗帘,其利用一速差齿轮式悬挂机构将吊缆卷绕的一线性长度转为弹簧圈的减缩伸展长度。换言之,经由将窗帘吊绳的长度转换为弹簧圈的较短线性伸展距离,可以完成窗帘的全程移动范围,且弹簧圈的伸展范围将不会超过相对于其线性反应的范围,因此有效的维持平衡力。此外,就一弹簧圈长度而言,窗帘的延伸范围将较为宽广。该窗帘的一较佳实施例也包含一配重元件(如一底轨)及至少一挡光元件。至少一吊绳与配重元件及悬挂机构结合。
悬挂机构较佳为设于一顶轨中,且包含有一第一旋转圆筒及一第二旋转圆筒,其中第一旋转圆筒用于卷绕及退绕吊绳,第二旋转圆筒则设有一弹簧圈。弹簧圈的一端是设于一轮轴上,其另一端则设于第二旋转圆筒上。悬挂机构亦设有一传动系统,连接于第一旋转圆筒及至少轮轴或第二旋转圆筒,第一旋转圆筒及弹簧的至少一端的转动与传动系统相连,于操作时,传动系统在第一旋转圆筒及弹簧两端的相对旋转率之间产生一速差转动借此可以利用较短的弹簧圈伸展退绕较长的吊绳长度,该传动系统可包含齿轮、传动带或其它驱动装置。
借由弹簧圈设于轮轴上的内端及设于第二旋转圆筒上的外端,弹簧圈的伸展及收缩可以三种形式进行。依第一种形式,弹簧圈的内端可被固定不旋转,而弹簧圈的接于圆筒上的外端则可旋转。依第二种形式,接于圆筒上的弹簧圈外端被固定不旋转,弹簧圈的内端则可经由轮轴的转动而伸展及收缩。依第三种形式,轮轴及圆筒皆可旋转,但两者转动的速率不同,如此使弹簧圈的内端及外端以不同速率旋转,进而使弹簧因该两端的相对运动而伸展及收缩。
于操作时,传动系统于第一旋转圆筒及弹簧圈两端之间的相对旋转位移中产生速差。于使用大致相同尺寸的旋转圆筒时,第一旋转圆筒以较快于弹簧圈两端之间的相对转动速率旋转。换言之,第一旋转圆筒的转动较快于弹簧圈的伸展或退绕速度。因此,就弹簧圈所进行的每一圈转动,可以伸展较长的吊绳长度。借由缩减弹簧圈所需的伸展范围,可以将吊绳的全程移动范围维持于弹簧的线性反应范围内。故,可避免弹簧圈为抵销窗帘的重量产生弹力的变化。

图1显示依据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无吊绳窗帘的前视图。
图2A为图1无吊绳窗帘的延伸状态的立体图。
图2B为图1无吊绳窗帘的收起状态的立体图。
图3为图1无吊绳窗帘的悬挂机构的侧视图。
图4为图1悬挂机构的俯视图。
图5为图3悬挂机构的分解图。
图6为显示悬挂机构中卷绕齿轮组件的局部截图。
图6A为图6卷绕齿轮组件的分解图。
图6B为图6卷绕齿轮组件的局部截去分解图。
图7为显示悬挂机构中负载齿轮组件的分解图。
图8为图3悬挂机构的立体图。
图9显示依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悬挂机构的立体图。
图10为图9悬挂机构的分解图。
图11为显示依据本发明另一变化实施例的悬挂机构的立体图。
图12为图11悬挂机构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于此揭露的本发明可具有多种不同实施例。本案的图面及以下所揭露的技术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范例。该技术内容是阐述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技术特征,而非仅限于所揭示的实施例。
图1、2A、2B显示本发明无吊绳窗帘10的一较佳实施例。该窗帘包含一顶轨12及一配重元件14。配重元件14可为一底轨,且较佳为具有足够的重量以使窗帘可适当地伸展或布设于一窗位上。窗帘10也包含至少一挡光元件16。如图2A、2B所示,挡光元件16可为风琴结构,然而挡光元件也可为其它形式,如叶片或叶板等合适的形式。
配重元件14经由至少一吊绳18连接于顶轨12,然而较佳采用至少两条吊绳以使窗帘10能横向地维持对称平衡。吊绳18与挡光元件16结合。应理解的是,挡光元件16可直接连接于吊绳18;吊绳18也可穿越挡光元件16或间接地经由中间结构连接于挡光元件16,其中该中间结构例如为绳环或孔。挡光元件16较佳为连接于配重元件14及悬挂机构30,其中连接方式可为直接或经由吊绳18的间接形式。
以下所揭露的技术内容是关于由下而上的窗帘形式;然而,应理解的是本发明也适用于由上而下的窗帘形式。于由上而下的窗帘实施例中,吊绳为与挡光元件结合,但不一定与配重元件连接。
图3、4显示悬挂机构30的一较佳实施例。悬挂机构30可设于顶轨12或配重元件14中。悬挂机构30可经由吊绳18连接于配重元件14,或直接设于配重元件14中。于所示的实施例中,悬挂机构30是设于顶轨12之中。悬挂机构30包含卷绕齿轮组件40及负载齿轮组件60等二组件,皆设于一底板32上,且例如经由一顶板34、销36及侧边壳体38而固定。卷绕齿轮组件40及负载齿轮组件60是经由一齿轮传动系统相连接。
吊绳18经由操作卷绕齿轮组件40卷绕及退绕。卷绕齿轮组件40可顺时钟或逆时钟旋转,视需卷绕或退绕吊绳而定,意即视窗帘是否需升起或降下而定。于如图4所示具有两条吊绳18a及18b的窗帘中,悬挂机构30则具有两组卷绕齿轮组件40a及40b、及两组负载齿轮组件60a及60b。其中吊绳18a为与卷绕齿轮组件40a、负载齿轮组件60a配合运作,而吊绳18b则与卷绕齿轮组件40b、负载齿轮组件60b配合运作。卷绕齿轮组件40a及40b相同,而负载齿轮组件60a及60b也可相同。
如图5、6所示,卷绕齿轮组件40包含一第一卷绕齿轮42及一第二卷绕齿轮44。以下将阐明,利用第二卷绕齿轮44作为相对于第一卷绕齿轮42的速差齿轮。第一卷绕齿轮42与第二卷绕齿轮44经由旋转式卷绕圆筒46相间隔。如图6A、6B所示,旋转式卷绕圆筒46以二嵌套部43及45构成,嵌套部43及45则分别接合于第一卷绕齿轮42及第二卷绕齿轮44。应理解是,旋转式卷绕圆筒46也可以单独与第一卷绕齿轮42或第二卷绕齿轮44整合连接为一体。此外,旋转式卷绕圆筒46也可为与卷绕齿轮整合的一壳体,并设有凹槽以接纳另一卷绕齿轮中的壳体的突片。旋转式卷绕圆筒46的一表面47适用于卷绕或退绕吊绳18。为减少所占空间,第一卷绕齿轮42、第二卷绕齿轮44及旋转式卷绕圆筒46呈相互同轴对齐。
于此实施例中,第一卷绕齿轮42及第二卷绕齿轮44是互相对齐设置,且进行不同转动位移。更具体,第二卷绕齿轮44进行的转动位移为慢于第一卷绕齿轮42的转动位移。第一卷绕齿轮42与第二卷绕齿轮44之间的速差转动位移可借由不同方式达成。于一较佳实施例中,将一轴齿轮(piniongear)48连接于第一卷绕齿轮42的轴心上,其中轴齿轮48为与一组行星齿轮(planetary gear)50啮合。行星齿轮50则与设为和第二卷绕齿轮44一同转动的一环形齿轮52啮合,其中环形齿轮52可整体与第二卷绕齿轮44设为一体。
第一卷绕齿轮42经由轴齿轮48及行星齿轮50驱动第二卷绕齿轮44转动。轴齿轮48及行星齿轮50是经择选而使第一卷绕齿轮42驱动第二卷绕齿轮44于同一方向并以较慢的速率转动。因此,轴齿轮48及行星齿轮50于第一卷绕齿轮42及第二卷绕齿轮44之间产生一速差转动位移。于图6A、6B所示的组态中,由于第一卷绕齿轮42及旋转式卷绕圆筒的表面47为整体相连接,使第一卷绕齿轮42与旋转式卷绕圆筒的表面47两者皆以相同转动速率转动,但对于第二卷绕齿轮44以速差率转动。
第一卷绕齿轮42a及第二卷绕齿轮44a之间的速差率比值为依所择选采用的轴齿轮48与行星齿轮50而定。速差转动位移比值将使与吊绳移动的弹簧圈68的活动范围缩减。因此,就一特定弹簧圈的长度而言,窗帘伸展范围所增加的倍数是依速差齿轮齿数比(Gear Ratio)而定。换言之,就窗帘的一特定伸展范围而言,此速差齿轮齿数比可减少弹簧圈的伸展范围。减少弹簧圈伸展范围的一优点在于确保弹簧圈的运作,就窗帘全程移动范围而言,均处于线性反应范围之内。故,可避免弹簧圈对窗帘重量的下恒力所产生的抵销力,因其过度伸展而变化的问题。
请参照图7,负载齿轮组件60包含一第一负载齿轮62及一第二负载齿轮64。于该第一负载齿轮62及该第二负载齿轮64之间设有一旋转式负载圆筒66,其以转动式安装于一轮轴76上。旋转式负载圆筒66的尺寸及半径大小与旋转式卷绕圆筒46近似。如图所示,旋转式负载圆筒66为整体与第一负载齿轮62相接。轮轴76可对于旋转式负载圆筒66转动,且连接于第二负载齿轮64。如卷绕齿轮组件40,第一负载齿轮62、第二负载齿轮64及旋转式负载圆筒66皆同轴相组合。
旋转式负载圆筒66中设有一弹簧或其它弹性装置,诸如弹簧圈68或其它固定力型弹簧。如图7所示,弹簧圈68具有一内端70及一外端72。弹簧圈68的内端70固定于轮轴76上的一凹槽74。弹簧圈68的外端72则形成一突片,其固定于旋转式负载圆筒66上的一凹孔78。第一负载齿轮62及第二负载齿轮64可相对彼此以不同速率自由转动。
图8为显示悬挂机构30中卷绕齿轮组件40a与负载齿轮组件60a的关系图。第一卷绕齿轮42a是与第一负载齿轮62a齿合。同样地,第二卷绕齿轮44a与第二负载齿轮64a齿合。由于第二卷绕齿轮44a以慢于第一卷绕齿轮42a的速率转动,使得第二负载齿轮64a对于第一负载齿轮62a也以较慢速率转动。第一负载齿轮62与第二负载齿轮64之间的速差转动位移使弹簧圈68的内端70及外端72之间产生相对位移,进而使弹簧圈68伸展和缩短,以储存及释放弹力。熟悉此项技艺者应理解,可利用其他方式将弹簧圈68固定或连接于第一负载齿轮62及第二负载齿轮64。弹簧圈68可经过挑选,以使其对窗帘的全程移动范围不会超出线性反应范围。
以下将详细说明悬挂机构30的操作。当使用者拉下窗帘的底轨或配重部份时,吊绳18a将自旋转式卷绕圆筒46a退绕并远离悬挂机构30。其中对吊绳18a以远离悬挂机构30的方向所施加的力量为大于或超过弹簧圈68施于负载齿轮组件60的力量。此不均衡力量促使吊绳18a自旋转式卷绕圆筒46a退绕,使卷绕齿轮组件40a中的旋转式卷绕圆筒46a逆时转动。由于旋转式卷绕圆筒46a是固定于第一卷绕齿轮42a,使第一卷绕齿轮42a也逆时旋转。
经轴齿轮48及行星齿轮50(如图6A及6B所示)于卷绕齿轮组件40a中的作用,第二卷绕齿轮44a亦逆时转动。由于轴齿轮48及行星齿轮50皆经挑选以于第一卷绕齿轮42a及第二卷绕齿轮44a之间产生速差齿轮齿数比,使第二卷绕齿轮44a也以较慢于第一卷绕齿轮42a的旋转速率转动。第一卷绕齿轮42a及第二卷绕齿轮44a的逆时旋转亦分别驱动第一负载齿轮62a及第二负载齿轮64a的顺时转动。如前所述,第一负载齿轮62a及第二负载齿轮64a可相对彼此进行不同的旋转位移。由于第一卷绕齿轮42a为较快于第二卷绕齿轮44a转动,且此转动位移传至负载齿轮组件60a,使第一负载齿轮62a为较快于第二负载齿轮64a转动。
如图7所示,弹簧圈68的内端70是安装于轮轴76之上并与第二负载齿轮64a一同旋转。同理地,弹簧圈68的外端72是安装于旋转式负载圆筒66a之上并与第一负载齿轮62a一同旋转。当轮轴76及旋转式负载圆筒66a两者皆于相同方向旋转时,旋转式负载圆筒66a相对于轮轴76则以较快速率转动。因此,弹簧圈68的外端72相对于其内端70为以较快速率转动位移。基于轮轴76的旋转,弹簧圈68进行的转动位移可经由内端70及外端72之间的相对旋转位移界定,其为小于外端72的全转动位移。
此速差转动位移使弹簧圈68伸展,但其转动位移为小于旋转式卷绕圆筒46a与旋转式负载圆筒66a的转动。换言之,旋转式卷绕圆筒46a的旋转较快于弹簧圈68中内端70与外端72之间的相对转动位移。因此,弹簧圈是以较慢于旋转式卷绕圆筒46a的有效转动位移收缩。于一较佳实施例中,旋转式卷绕圆筒46a的转动与弹簧圈的有效转动位移之间的速差比值约介于1.5∶1与5∶1之间。依一较佳实施例,速差比值为3∶1换言之,当弹簧圈68收缩一圈时,旋转式卷绕圆筒46a完成三圈。就弹簧圈68的一特定长度及收缩而言,此速差允许旋转式卷绕圆筒46a退绕及卷收更大的吊绳长度。
第二卷绕齿轮组件40b与第二负载齿轮组件60b以相同运作方式但反方向旋转对应吊绳18b的位移。如图8所示,第一负载齿轮组件60a及第二负载齿轮组件60b可相齿合。借由负载齿轮组件60a及60b的齿合,对吊绳18a及18b增加额外张力。而且,该二负载齿轮组件的齿合使得其两者同步旋转,以确保吊绳18a及18b的对称退绕及卷收动作。
悬挂机构30可反向操作。当使用者升起窗帘的配重部份时,吊绳18a的一部份会呈松弛状。于此时,由于无向下力量施于吊绳18a抵抗弹簧圈68的收缩,故弹簧圈68将收缩并促使负载齿轮组件60a及卷绕齿轮组件40a转动,以使旋转式卷绕圆筒46a转动并卷收吊绳18a的松弛部分,直至吊绳呈现拉紧状态。
图9、10显示本发明悬挂机构的另一较佳实施例。于此实施例,悬挂机构130包含二卷绕齿轮组件140及二负载齿轮组件160,皆以销136及侧壳体138设置于底板132与顶板134之间。如前述实施例,卷绕齿轮组件140包含一第一卷绕齿轮142、一第二卷绕齿轮144、及介于此两者中间的一旋转式卷绕圆筒146,其用于卷绕及退绕吊绳118。旋转式卷绕圆筒146以二嵌套部143及145构成,该些嵌套部则分别连接至第一卷绕齿轮142及第二卷绕齿轮144。如图5所示的实施例,第一卷绕齿轮142与第二卷绕齿轮144之间的速差转动位移为经由行星齿轮150及一环形齿轮152所达成。
负载齿轮组件160包含一第一负载齿轮162、一第二负载齿轮164、及一旋转式负载圆筒166。旋转式负载圆筒166为整体连接至第一负载齿轮162,且对第二负载齿轮164的轮轴176以转动式设置。弹簧圈168是安装于旋转式负载圆筒166之内。弹簧圈168的内端170为固定于轮轴176上,而其外端172则固定于旋转式负载圆筒166上的一凹孔178。卷绕齿轮组件140及负载齿轮组件160的操作大致相同于前述图8的实施例。意即,第一卷绕齿轮142及第二卷绕齿轮144之间的速差转动位移导致弹簧圈168的内端170及外端172两者之间的相对转动位移,其为小于旋转式卷绕圆筒146的转动位移。因此对弹簧圈168旋转的每一圈而言,旋转式卷绕圆筒146转动多圈,使得弹簧圈伸展的每一段长度可达到吊绳118延伸较长距离或长度。
如图9所示,二负载齿轮组件160之间设有一中央齿轮组件180,其以一中央齿轮182连接于一中央旋转圆筒186所构成。中央齿轮182与邻近负载齿轮组件160的负载齿轮162齿合。中央底座184上设有一中央轮轴196,且以非旋转式设置于底板132上。中央旋转圆筒186的壳体内设有一中央弹簧圈188,其具有一内端190及一外端192。中央弹簧圈188的内端190是固定于中央轮轴196上的凹槽194。中央弹簧圈188的外端192则固定于中央旋转圆筒186的凹孔198。
由于中央底座184及中央轮轴196皆不旋转,故中央弹簧圈188的内端为被固定不转动。中央齿轮182的转动仅使外端192移动,以拉张中央弹簧圈188。由于中央弹簧圈188仅由外端192的移动而伸展及收缩,而非如负载齿轮组件160借由外端192与内端190两端的移动,因此中央弹簧圈188随中央齿轮组件180的转动得以提供较紧的张力,就大型窗帘而言,有助于增强吊绳118的张力。
图11、12显示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例。于此实施例中,悬挂机构230设有卷绕齿轮组件240及负载齿轮组件260。卷绕齿轮组件240以一卷绕齿轮242连接至一旋转式卷绕圆筒246所构成。卷绕齿轮组件240借由轮轴销236设置于底板232及顶板234之间。负载齿轮组件260以一旋转式负载圆筒266整体连接至一负载齿轮262所构成。旋转式负载圆筒266中设有固定力型弹簧圈268,其具有内端270及外端272。弹簧圈268的内端270固定于旋转式负载圆筒的底座264上轮轴276的凹槽274。弹簧圈268的外端272则固定于旋转式负载圆筒266上的凹孔278。
借由变换卷绕齿轮242及负载齿轮262的相对齿数,得以产生旋转式卷绕圆筒246与弹簧圈268之间的速差转动位移。因此于转动时,卷绕齿轮242快于负载齿轮262转动。卷绕齿轮242与负载齿轮262之间齿合有一轴齿轮248。经轴齿轮248的作用,卷绕齿轮242于一方向的转动将使负载齿轮262于同一方向转动。
就此实施例的操作而言,当吊绳218自悬挂机构230拉出时,卷绕齿轮组件240将旋转,带动卷绕齿轮242、旋转式卷绕圆筒246轴齿轮248、及负载齿轮262转动。旋转式负载圆筒的底座264为静止不动,以固定弹簧圈268的内端270不转动。随负载齿轮262及旋转式负载圆筒266的旋转,使弹簧圈268的外端272对其固定的内端270转动,以拉张弹簧圈268。
由于卷绕齿轮242与负载齿轮262的半径大小差异,使负载齿轮262所旋转的每一圈对应卷绕齿轮242的多圈旋转。举例而言,如卷绕齿轮242对负载齿轮262的齿轮齿数比为3比1,意即,就旋转式负载圆筒266完成的每一圈,旋转式卷绕圆筒246旋转三圈。换言之,在旋转式负载圆筒266中的弹簧圈268旋转一圈时,吊绳218所伸展的长度等于旋转式卷绕圆筒的三圈圆周长度。因此,弹簧圈的较小伸展动作能完成更大退绕吊绳范围。
以上叙述依据本发明多个不同实施例,其中各项特征可以单一或不同结合方式实施。因此,本案实施方式的揭露为阐明本发明原则的具体实施例,应不拘限本发明于所揭示的实施例。进一步言的,先前叙述及其附图仅为本发明示范的用,并不受其限囿。其它元件的变化或组合皆可能,且不悖于本发明的精神与范围。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无吊绳窗帘12顶轨14配重元件16挡光元件18、18a、18b 吊绳30悬挂机构32底板34顶板36销38侧边壳体40、40a、40b 卷绕齿轮组件42、42a 第一卷绕齿轮43、45嵌套部44、44a 第二卷绕齿轮46、46a 旋转式卷绕圆筒47表面48轴齿轮50行星齿轮
52环形齿轮60、60a、60b 负载齿轮组件62、62a 第一负载齿轮64、64a 第二负载齿轮66、66a 旋转式负载圆筒68弹簧圈70内端72外端74凹槽76轮轴78凹孔118 吊绳132 底板134 顶板136 销138 侧壳140 卷绕齿轮组件142 第一卷绕齿轮143、145 嵌套部144 第二卷绕齿轮146 旋转式卷绕圆筒150 行星齿轮152 环形齿轮160 负载齿轮组件162 第一负载齿轮164 第二负载齿轮166 旋转式负载圆筒168 弹簧圈170 内端
172 外端176 轮轴178 凹孔180 中央齿轮组件182 中央齿轮184 中央底座186 中央旋转圆筒188 中央弹簧圈190 内端192 外端194 凹槽196 中央轮轴198 凹孔218 吊绳230 悬挂机构232 底板234 顶板236 轮轴销240 卷绕齿轮组件242 卷绕齿轮246 旋转式卷绕圆筒248 轴齿轮260 负载齿轮组件262 负载齿轮264 底座266 旋转式负载圆筒268 弹簧圈270 内端272 外端
274 凹槽276 轮轴278 凹孔
权利要求
1.一种窗帘,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配重元件及一悬挂机构;至少一挡光元件连接于该配重元件;及至少一吊绳连接于该悬挂机构;该悬挂机构还包括一第一旋转圆筒,用以卷绕及退绕该吊绳,使挡光元件升起及下降;具有一轮轴的一第二旋转圆筒,其同轴设有一弹簧圈,该弹簧圈的一第一端与第二旋转圆筒连接,该弹簧圈的一第二端则与该轮轴连接;及一传动齿轮组,用以将一转动位移经速差转换于该第一旋转圆筒与该第二旋转圆筒之间传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帘,其特征在于该弹簧圈为固定力型弹簧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帘,其特征在于该悬挂机构设置于一顶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帘,其特征在于该轮轴对该第二旋转圆筒以转动式设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窗帘,其特征在于该传动齿轮组为将一转动位移经速差转换于该第一旋转圆筒与该第二旋转圆筒的该轮轴之间传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窗帘,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旋转圆筒与该第二旋转圆筒经传动齿轮的齿合为以相反方向旋转。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帘,其特征在于该弹簧圈对该吊绳施予张力以使该配重元件维持静态。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帘,其特征在于该速差约为1比1.5至1比5。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帘,其特征在于该传动齿轮组至少含有一轴齿轮、一环形齿轮、及一组行星齿轮。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帘,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旋转圆筒还连接于一中央旋转圆筒,该中央旋转圆筒中设有一中央弹簧圈,用以加强该吊绳所施有的张力。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窗帘,其特征在于该中央弹簧圈的一第一端与该中央旋转圆筒连接,以一同转动。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窗帘,其特征在于该中央旋转圆筒设有一中央轮轴,其固定不转动,并与该中央弹簧圈的一第二端连接。
全文摘要
一种窗帘,包括一配重元件及一悬挂机构;至少一挡光元件连接于该配重元件;及至少一吊绳连接于该悬挂机构;该悬挂机构还包括一第一旋转圆筒,用以卷绕及退绕该吊绳,使挡光元件升起及下降;具有一轮轴的一第二旋转圆筒,其同轴设有一弹簧圈,该弹簧圈的一第一端与第二旋转圆筒连接,该弹簧圈的一第二端则与该轮轴连接;及一传动齿轮组,用以将一转动位移经速差转换于该第一旋转圆筒与该第二旋转圆筒之间传动;于操作时,传动齿轮组在第一旋转圆筒及弹簧两端的相对旋转率之间产生一速差转动借此可以利用较短的弹簧圈伸展退绕较长的吊绳长度。
文档编号E06B9/30GK101046142SQ200610115049
公开日2007年10月3日 申请日期2006年8月17日 优先权日2006年3月29日
发明者游福来, 黄清添 申请人:德侑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