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7251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汽车锁的制作方法
汽车锁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汽车锁以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26 的前序部分的汽车锁所述及的汽车锁应用于所有类型的汽车闭锁件。汽车闭锁件特别是包括侧门、后门、后盖板、行李舱盖或发动机罩。这些闭锁件原则上也可依照移动门的方式来设计。本发明所基于的公知汽车锁(DE 102 58 645 B4)是一种具有锁定元件即锁舌和掣子的汽车锁。锁舌通常可处于打开位置、主要锁定位置和预先锁定位置。在这种情况下, 掣子的任务是,使得锁舌保持在两个锁定位置。为了释放锁舌,可以手动地拨出掣子。就已知的汽车锁而言,在机械冗余的实现范围内,手动地拨出掣子。这意味着,掣子在正常情况下机动地拨出,只有在紧急情况下例如在电流中断时才手动地拨出。已知的汽车锁还配备有锁定机构,其可以切换到不同的功能状态。这些功能状态是“解锁”、“锁定”、“防盗”和“儿童安全”的功能状态。在“解锁”的功能状态下,可通过对门内拉手和门外拉手的操作而打开所配属的汽车门。在“锁定”的功能状态下,无法从外打开,但可以从内打开。在“防盗”的功能状态下,无论是从外还是从内都无法打开。在“儿童安全”的功能状态下,可以从外打开,但是不能从内打开。通常,门外拉手与外操作杆耦接,而门内拉手与内操作杆耦接,其中,两个操作杆根据功能状态而与掣子耦接或与掣子脱离耦接。为此,锁定机构配备有离合组件,其中,可在一个平面上移动的耦接销与不同的控制滑槽配合作用。上述耦接功能的这种实现方式在机械上比较繁琐。本发明的问题在于,设计和改进公知的汽车锁,从而简化结构。对于具有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特征的汽车锁来说,上述问题是通过权利要求 1的特征部分的特征解决的。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对于实现锁定机构的不同的功能状态来说关键的 (mafigeblich)功能元件,相对于参考面既能侧向移调,又能在高度上移调,且均基本上垂直于其纵向长度移调。由此确保功能元件的移调范围不会局限于一个唯一的平面,这还能实现锁定机构的特别简单的设计。为了实现(Umsetzimg)功能元件的上述扩展的移调范围,给功能元件配设有支撑组件,该支撑组件优选处于功能元件的端部区域中。在根据权利要求8的优选的设计中,功能元件的支撑组件包括球窝和与球窝接合的球。这样就能以在构造上特别简单的方式实现功能元件的上述移调范围。在根据权利要求14的进一步优选的设计中,功能元件的高度移调用于将锁定机构移调到相应的功能状态,例如“解锁”和“锁定”的功能状态。相应地,在根据权利要求15的进一步优选的设计中,为了实现锁定机构的功能状态,功能元件提供了可切换的耦接机构,其中功能元件本身在耦接状态下起到传递力的作用。在根据权利要求16的特别优选的设计中规定,在通常相应于锁状态“解锁”的耦接状态下,例如利用外操作杆进行操作,这伴随着功能元件的侧向移调。
因此,功能元件的高度移调对应于耦接和脱离耦接,功能元件的侧向移调对应于在耦接状态下的操作。这种对应关系不仅导致简单的构造设计,而且导致所需结构空间的减小。权利要求20的主题是特别简单地实现功能元件的移调。在这里,设置有带有控制轴的控制驱动装置,所配设的功能元件支撑在控制轴上。这在构造上可简单地实现。一个特殊的优点还在于,控制轴可以具有多个并排布置的控制区段,这些控制区段对应于不同的功能元件。根据另一种同样具有独立意义的教导,对于根据权利要求24的前序部分的汽车锁来说,上述问题是通过权利要求24的特征部分的特征解决的。根据该另一种教导,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将功能元件设计成弹性的特别是可弹性弯曲的线材或条带,在这种情况下,功能元件的移调性在高度上单独通过支撑组件来保证, 在侧向上单独通过功能元件的可弯曲性来保证,或者,功能元件的移调性在侧向上单独通过支撑组件来保证,在高度上单独通过功能元件的可弯曲性来保证。实现功能元件的可移调性导致在构造上完全特别简单的解决方案。下面借助优选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其它细节、特征、目标和优点进行详细说明。图中示出


图1为所提出的汽车锁的立体图,其具有对于介绍本发明来说重要的部件; 图2为根据图1的汽车锁的A向视图; 图3为根据图2的汽车锁的沿着剖切线B-B剖切的剖视图; 图4为所提出的另一汽车锁的根据图1的视图; 图5为根据图4的汽车锁的根据图3的视图; 图6为所提出的控制驱动装置(Steuerantrieb)的立体图; 图7为处于三个控制位置的根据图6的控制驱动装置的A向视图; 图8为所提出的另一控制驱动装置的根据图6的视图; 图9为处于四个控制位置的根据图8的控制驱动装置的A向视图; 图10为处于“解锁”功能状态的所提出的另一汽车锁的立体图,其具有对于介绍本发明来说重要的部件;
图11示出处于“锁定”功能状态的根据图10的汽车锁; 图12示出处于“防盗”功能状态的根据图10的汽车锁;
图13为在“锁定”功能状态下在操作内操作杆时根据图10的汽车锁的俯视图,其没有外操作杆和用于功能元件的支撑组件;
图14为处于“解锁”功能状态的所提出的另一汽车锁的立体图,其具有所选出的涉及控制驱动装置的部件;
图15为根据图14的汽车锁的沿着剖切线XIII-XIII剖切的剖视图,其处于功能状态 a) “解锁”、b) “锁定”(“锁定与儿童安全”用虚线示出)和c) “解锁与儿童安全”。事先需要指出的是,附图中仅示出所提出的汽车锁的解释教导所需的部件。相应地,以惯常方式与掣子配合作用的锁舌在图1至9和13、14、15中未示出。图1至3和4、5示出所提出的汽车锁的两个实施方式,该汽车锁具有锁定元件即锁舌和掣子1。还设置有锁定机构2,该锁定机构可处于不同的功能状态,如“解锁”、“锁定”、“防盗”或“儿童安全”。锁定机构2通常负责根据功能状态,通过对门外拉手和/或门内拉手的操作而将掣子1拨出,或者根本就不拨出。就电子锁(Elektroschlofi)而言,锁定机构 2也可以仅用于使得紧急操作机构与掣子1耦接。概念“锁定机构”因而应做广义理解。

为了将锁定机构2移调至上述功能状态,该锁定机构具有至少一个可移调至相应的功能位置的功能元件3。因而通过对一个功能元件3或多个功能元件的移调,可以使得锁定机构2处于所希望的功能状态。原则上,为了实现锁定机构2的功能状态,可以设置有多个功能元件3。但下面仅设置有一个唯一的上述意义下的功能元件3,对此不应做局限理解。功能元件3的部分区域,这里优选为功能元件3的端部区域,被支撑组件3a支撑, 使得功能元件3的余下部分相对于参考面R既能侧向移调,又能在高度上移调,且均基本上垂直于其纵向长度移调。弓I入参考面R在此仅用于一方面规定高度移调,另一方面规定侧向移调。相关地,高度移调与功能元件3相距参考面R的距离的改变相关联。相反,功能元件3的侧向移调则是功能元件3基本上平行于参考面R移调。高度移调和侧向移调在此可以叠加,这导致在斜对角方向上相对于参考面R相应地移调。参考面R很大程度上可以任意地朝向。但根据一种特别优选的设计,参考面R的朝向基本上平行于汽车锁的平端面(Flachseite)。这在构造上有利于对高度移调和侧向移调进行相应的功能对应,如下面还将予以阐述。但参考面的朝向原则上也可以基本上垂直于汽车锁的平端面。功能元件3优选是杆状的功能元件。这意味着,功能元件3能以任意方式可回转地铰接,且具有杆臂,于是该杆臂也决定了功能元件3的纵向长度。这里优选功能元件3预张紧到图1中所示的初始位置。预张紧(Vorspanrumg)优选导致功能元件3始终都自动地回到初始位置。这样就能实现为了移调功能元件3仅需相应地支撑功能元件3。此点同样在下面还将予以阐述。功能元件3的高度移调和侧向移调优选均由功能元件3的回转运动引起。但原则上也可以规定,功能元件3的回转运动引起功能元件3要么做高度移调要么做侧向移调。每个回转运动都对应有几何回转轴线:3b、3c,这些回转轴线均在功能元件3的端部区域中延展。可以考虑采用各种方案来设计支撑组件3a。例如可以规定,支撑组件3a具有弹性的支撑元件,该支撑元件一方面固定在锁壳体等上或者与锁壳体等连接或者成型到锁壳体等上,另一方面与功能元件3连接。也可考虑的是,支撑组件3a具有弹性的必要时为橡胶状的区域,功能部件3嵌入到该区域中。但优选的是,支撑组件3a具有两个处于相互支撑接合中的支撑元件。这里优选的是,一个支撑元件固定,而另一个支撑元件与功能元件3耦接或连接。特别地规定,在移调功能元件3时,在两个支撑元件之间产生摩擦或滑动摩擦。根据一种特别优选的设计,支撑组件3a至少部分地设计成滑动支座 (Gleitlager)的形式。其中包括所有具有在高度移调和/或侧向移调时相应地相对滑动的部分的设计。支撑组件3a优选是纯滑动支座。根据一种特别优选的设计,功能元件3的支撑组件3a配备有用于高度移调的第一回转支座和用于侧向移调的第二回转支座,其中两个回转支座优选位于功能元件3的端部区域中。将两个回转支座按照万向节头(Kardangelenk)的形式布置,这样就能实现特别紧凑的布置方式。根据另一种优选的设计,支撑组件3a配备有球-球窝-支座。附图中所示的所有实施例都是如此设置的。在这种情况下,给支撑组件3a配设有球窝(Kugelpfarme)3d和与球窝3d接合的球!Be。这里优选将球!Be布置在功能元件3的端部上,而球窝3d则固定,优选布置在汽车锁的壳体上。原则上,功能元件3的移调除了回转运动外,还可以包括直线运动。为此优选规定,支撑组件3a特别是为了高度移调而具有直线弓I导机构。在所有实施例中,支撑组件3a并不是功能元件3的组成部分。支撑组件3a的支撑功能并非归因于功能元件3的弹性。在这种背景下,支撑组件3a是独立的构件。此外优选地规定,支撑组件3a的支撑功能并非归因于其基本形状与功能元件3的基本形状相应的部件。例如当功能元件3是线材或条带时,支撑组件3a的支撑功能就并非归因于由线材或条带弯曲而成的弹簧等。这着重表明了(imterstreichen)支撑组件3a的独立性。非常普遍地优选规定,支撑组件3a的支撑功能并非归因于弹性线材或条带的弹性。可以考虑采用一系列方案来实现功能元件3的造型。但根据一种优选设计,功能元件3具有伸长的造型。在这种情况下,功能元件3优选抗弯曲,进一步优选设计成非弹性的,特别是刚性的。将功能元件3设计成棒状或线条状,这样就能得到一种特别紧凑的设计。功能元件3优选具有圆形横截面。但特别是在制造技术方面也可以有利的是,将功能元件3设计成带状或条带状,因为这种元件能以简单的方式固定。在所示优选实施例中,功能元件3被设计成逐段地笔直。但根据应用情况也可以有利的是,使得功能元件3与构造情况相适应,且明显不同于笔直设计。根据功能元件3的机械应力可以有利的是,功能元件3由金属材料或者由塑料材料构成。锁定机构2如本已公知的那样具有可回转的外操作杆4,且必要时具有可回转的内操作杆5。重要的是,通过功能元件3的高度移调,可使得锁定机构2处于相应的功能状态,优选处于“解锁”和“锁定”的功能状态,进一步优选处于“防盗”的功能状态,进一步优选处于“儿童安全”的功能状态。为了产生上述功能状态,原则上也可以设置多个功能元件 3。为了实现锁定机构2的功能状态,功能元件3优选提供在锁定机构2的移调元件 1、4、5之间的可切换的耦接。这种耦接在此优选是在作为一方面的移调元件掣子1和作为另一方面的外操作杆4和/或内操作杆5之间的耦接。图1至3示出一种优选的变型方案, 其没有内操作杆5,这可以在某些应用情况下是有利的。在特别优选的设计中规定,功能元件3在第一功能位置(图1、4)直接与上述移调元件1、4、5接合或可接合,且与移调元件1、4、5耦接。在第二功能位置,功能元件3与至少一个移调元件1、4、5脱离接合,相应地与移调元件1、4、5脱离耦接。在这里,上述接合可以是直接接合,但也可以是通过中间杆等的间接接合。如上所述,功能元件3本身在此优选用于传递耦接力。在这种情况下,可通过功能元件3传递的力优选垂直于功能元件3的纵向长度起作用。在功能元件3设计成棒状或线条状的情况下,耦接力优选垂直地作用到功能元件3的相应的棒状或线条状区段上。在锁定机构2的于图1和4中所示的相应的功能状态下,操作外操作杆4和/或仅在图4的实施例中存在的内操作杆5,会通过功能元件3的上述耦接作用引起掣子1拨出。由附图以及下面的详细论述可得知,掣子1的拨出在此伴随着功能元件3的侧向调整。根据一种特别优选的设计,为此规定,功能元件3相对于掣子1的回转轴线基本上径向地朝向。这意味着,功能元件3相应地径向延展。在所示的优选实施例中,功能元件3 还基本上沿着掣子1延展。这种径向朝向原则上也能以外操作杆4或必要时存在的内操作杆5的回转轴线为基准。但此点在这里并无区别,因为掣子1、外操作杆4和内操作杆5能以同一回转轴线回转。采用这种布置方式能实现较好的紧凑性。此意义下的回转轴线可以是实体的回转轴线,但也可以仅仅是几何的回转轴线。为了实现外操作杆4和掣子1之间的上述耦接,优选规定,掣子1或者与掣子1耦接的杆具有掣子-拨杆轮廓体6,其中进一步优选外操作杆4或者与外操作杆4耦接的杆具有外操作-拨杆轮廓体7。在所示实施例中的布置情况为,在功能元件处于“解锁”功能位置时,外操作杆4通过外操作-拨杆轮廓体7、功能元件3和掣子-拨杆轮廓体6与掣子1 耦接。该功能位置可在图1和4中非常清楚地看到。此外优选规定,在“锁定”功能状态下,功能元件3脱离与掣子-拨杆轮廓体6和外操作-拨杆轮廓体7的接合,从而外操作杆4与掣子1脱离耦接。功能位置“解锁”在图 2中用虚线示出。使得功能元件3脱离与上述两个拨杆轮廓体6、7之一的接合,也就足以实现功能位置“解锁”。由图1可见,从上面观察,外操作杆4向左回转,这使得外操作-拨杆轮廓体7与功能元件3接合,且垂直于功能元件3的纵向长度在接合点将一力施加到功能元件3上。这导致功能元件3作用到掣子-拨杆轮廓体6上,使得掣子1被移调,在此被拨出。可以考虑采用一系列方案来设计拨杆轮廓体6、7。这里优选掣子-拨杆轮廓体6 由两个支撑块6a、6b构成,外操作-拨杆轮廓体7在“锁定”功能位置在这两个支撑块之间穿过。其优点是,在传递操作力所在的接合位置,功能元件3得到最佳的支撑。另一种优选的变型方案规定,掣子-拨杆轮廓体6只有一个狭缝,外操作-拨杆轮廓体7在“锁定”功能位置伸入到该狭缝中。在“解锁”功能位置,该狭缝被功能元件3挡住。需要指出,两个拨杆轮廓体6、7可直截了当地互换。这意味着,所述支撑块6a、6b 或所述狭缝也可以布置在外操作杆4上。在根据图4和5的进一步优选的设计中,除了外操作杆4外,还设置有内操作杆5。 相应地还优选地规定,内操作杆5或者与内操作杆5耦接的杆具有内操作-拨杆轮廓体8。 在这里,在功能元件3处于“解锁”的功能位置时,内操作杆5通过内操作-拨杆轮廓体8、 功能元件3和掣子-拨杆轮廓体6与掣子1耦接。掣子1因而也可以通过内操作杆5而拨出。此外,这里相应地规定,在“锁定”功能状态下,功能元件3脱离与掣子-拨杆轮廓体6和内操作-拨杆轮廓体8的接合,从而内操作杆5与掣子1脱离耦接。这里也可以规定,功能元件3仅与两个拨杆轮廓体6、8之一脱离接合。由于在“锁定”功能位置对内操作杆5的操作仍必须导致掣子1拨出,故这里优选规定,对内操作杆5的操作引起锁定机构2从“锁定”的功能状态过渡到“解锁”的功能状态。这种解锁过程的具体情况在下面还将予以阐述。这里重要的首先是,针对于内操作杆5的操作规定有起始的自由行程,且解锁过程在经过该自由行程时进行。自由行程的优选实现方式为,使得内操作-拨杆轮廓体8在未操作状态下与功能元件3间隔自由行程距离9。在设有自由行程的优选设计中,在“锁定”的功能位置,内操作杆5回转首先引起解锁(以图1至5中未示出的任何方式),由此使得功能元件3从偏转的位置下落至图4所示的位置。于是在内操作杆5进一步回转时,掣子1拨出。但原则上也可以规定,在“锁定”的功能位置需要内操作杆5第二次回转。这通常称为“双行程-运行(Taxi)功能”。该变型方案也易于实现。也就是说,在内操作杆5第一次回转时,功能元件3可以下落到内操作-拨杆轮廓体8的在图4、5中可看到的凸肩8a上。 但功能元件3仅在这里停留一定时间,直至内操作杆5向回回转,以便接下来第二次回转, 这一次使得掣子1拨出。为了使得功能元件3的高度移调受控制,设置有控制驱动装置10。原则上也可以给控制驱动装置10配设多个有待移调的功能元件3或其它传统构构造功能元件3。利用控制驱动装置10,所配设的功能元件3可相应地移调到某些功能位置。某些功能位置通过功能元件3的弹性返回来达到。图6、7和图8、9以非常示意性的方式示出所提出的控制驱动装置10的两个优选的实施例。在所示的两个优选实施例中,控制驱动装置10具有控制轴11,所配设的功能元件 3支撑在该控制轴上,从而通过控制轴11的移调可使得功能元件3在高度上偏转。根据特别优选的设计,功能元件3基本上垂直于控制轴轴线12延展。控制驱动装置10优选是机动的(motorisch)控制驱动装置10。于是,控制轴11 一如图所示一与驱动电动机13耦接。在这种情况下,控制轴11可以直接布置在驱动电动机 13的电动机轴14上。但也可以考虑的是,控制轴11通过小齿轮等与电动机轴在传动技术
上接合。控制驱动装置10也可以设计成可手动移调。于是,控制驱动装置10例如与相应的手动操作元件如锁柱或内部保险按钮连接。控制轴11可以一机动地或手动地一处于“解锁”和“锁定”的控制位置。在这里, 该控制轴使得功能元件3过渡到“锁定”的功能位置,或者可以使得功能元件回到“解锁”的功能位置。这里优选将控制轴11设计成凸轮轴的形式,其中所配设的功能元件3支撑在凸轮轴上,并可通过凸轮轴的移调而相应地偏转。这在图7中示出。在这里,图7a)示出“解锁”的功能位置,这相应于图1、4。图7b示出控制轴11的第一种移调情况,在图7中向左移调,而功能元件3并不移调。这样就使得驱动电动机13 在起动时仅受到较小的负载,这导致可成本低廉地设计驱动电动机。在控制轴11进一步移调时,布置在控制轴11上的凸轮Ila使得功能元件3在图7中向上偏转(图7c))。这相应于“锁定”的功能位置。功能元件3的该功能位置在图2中用虚线示出。总览图6和7可见,在构造上能特别简单地实现利用控制轴11来移调功能元件3。一种替代于将控制轴11设计成凸轮轴的形式的优选的备选方案在于,将控制轴 11设计成曲轴的形式。于是相应的情况是,所配设的功能元件3支撑在曲轴上,特别是支撑在曲轴的偏心的区段上。将控制轴11设计成弯曲的线材形式,这样可以实现在制造技术上的特殊优点。控制轴11若同时是驱动电动机13的电动机轴14,则可得到一种特别紧凑的
布置方式。在上面已经提及,在“锁定”的功能状态下,操作内操作杆5会引起解锁过程。在图6、7和8、9中所示的优选实施例中,为此给控制轴11配备有超驰轮廓体lib。在图4和 5中示出的另一超驰轮廓体恥对应于所述超驰轮廓体11b,并布置在内操作杆5上,或者布置在与内操作杆耦接的杆上。在“锁定”的功能状态下(图7c),在操作内操作杆5时,内操作杆侧的超驰轮廓体 5b与控制轴侧的超驰轮廓体lib接合,且控制轴11过渡至“解锁”的控制位置(图7a))。由此相应地使得功能元件3过渡至“解锁”的功能位置,结果使得锁定机构2过渡至“解锁”的功能状态。可以考虑采用其它变型方案来设计这种解锁过程。优选在卡锁运行(Blodibetrieb)中对控制轴11进行定位。在图6、7所示的实施例中,在控制轴11从“解锁”的控制位置移调到“锁定”的功能位置期间,超驰轮廓体lib朝向卡锁元件15移动。控制轴11回到“解锁”的控制位置也可以在卡锁运行中进行。但为此也可以考虑采用控制技术上的解决方案。另一卡锁元件在此优选未设置。图8、9中所示的实施例相应于图6、7中所示的实施例,其扩展地实现了“防盗”的功能状态。相应地,控制轴11可处于“防盗”的控制位置,该控制位置在功能元件3的移调方面相应于“锁定”的位置。但在“防盗”的控制位置,控制轴11的定位情况为,使得控制轴侧的超驰轮廓体lib处于内操作侧的超驰轮廓体恥的运动范围16之外。图9示出该优选实施例的不同的控制位置。图9a)示出解锁状态,如前所述,在该解锁状态下,功能元件3不偏转。相反,图9b)示出“锁定”的控制位置,在该控制位置,功能元件3偏转,且控制轴侧的超驰轮廓体lib处于内操作侧的超驰轮廓体恥的运动范围16 之内。图9c示出“解锁”的控制位置与“防盗”的控制位置之间的中间状态。图9d)示出 “防盗”的控制位置。总览图9b)和9d)可见,在“锁定”和“防盗”的控制位置,功能元件3 的偏转情况在此优选相同。在图9d)所示的“防盗”的控制位置,重要的是,控制轴侧的超驰轮廓体lib处于内操作侧的超驰轮廓体恥的运动范围16之外。由此确保在“防盗”的功能状态下即使通过内操作杆5也不能使得掣子1偏转。在图8、9所示的实施例中,同样至少部分地在卡锁运行中对控制轴11进行控制。 这在任何情况下都涉及“锁定”和“防盗”(图9b)、9d))的控制位置。为此控制轴11具有可与卡锁元件17接合的卡锁轮廓体11c。这里优选卡锁元件17被设计成可移调,且可处于“锁定”(图9b))和“防盗”(图9d))的卡锁位置。为了移调卡锁元件17,设置有另一驱动电动机18。但原则上这里也可以手动地移调卡锁元件17。卡锁元件17可以直接布置在驱动电动机18的电动机轴19上。但原则上也可以考虑使得卡锁元件17与驱动电动机18 通过小齿轮等在传动技术上耦接。
移调卡锁元件17就能实现控制轴11的不同的卡锁位置。在卡锁元件17处于“锁定”的卡锁位置时,控制轴11在“锁定”的控制位置(图%))卡锁。在卡锁元件17处于“防盗”的卡锁位置时,控制轴11在“防盗”的控制位置(图9d))卡锁。最后,卡锁元件17承担着防盗杆的功能,而驱动电动机18承担着防盗电动机的功能。在图8、9所示的优选实施例中,控制轴11还配备有顶推(Auswerfer)轮廓体lld, 在控制轴11手动地从“防盗”的控制位置(图9d))移调到“解锁”的控制位置(图9a))时, 该顶推轮廓体与卡锁元件17接合,且卡锁元件17过渡至“锁定”的卡锁位置。这例如对于驱动电动机18 (防盗电动机)失灵而必须手动地例如通过锁柱进行手动解锁的情况来说是有利的。仍需要指出,根据优选的设计,上述功能元件3与相关的移调元件1、4、5之一耦接,优选与掣子1、外操作杆4或内操作杆5耦接,使得功能元件3提供相应的移调元件1、 4、5的预张紧。对功能元件3的双重利用已在上面结合掣子弹簧、外操作杆弹簧或内操作杆弹簧予以论述。也可以考虑采用所提出的汽车锁来实现“儿童安全”的功能状态,如下面还将予以表述。一种优选的变型方案为此规定,设置有另一功能元件3,其同样可由控制驱动装置10 来移调。图10至13示出了所提出的汽车锁的另一实施方式,其构造原则上类似于图4和 5或图6至9中所示的汽车锁。在该图中也示出了对应于掣子1的上述锁舌la。另外,这里也设置有锁定机构2,其中锁定机构2具有外操作杆4(在图13中未示出)和内操作杆5。 这里同样重要的是,设置有上述意义下的功能元件3,其可移调至不同的功能位置。在图10至13所示的实施例中也设置有带有控制轴11的控制驱动装置10,所配设的功能元件3支撑在该控制轴上。此外,控制轴11也配备有上述意义下的超驰轮廓体lib。 最后,这里也规定,控制轴11不仅可处于“解锁”和“锁定”的控制位置,而且可处于在一定程度上将超驰轮廓体lib去激活的“防盗”的控制位置。在这里,也可以在卡锁运行中实现 “防盗”的控制位置(图12)。有鉴于仅形成一种选择的一致性,在可行的变型方案和优点方面,可全面地参照关于在图4和5及相应的图6至9中所示实施例的论述。图10示出“解锁”的功能状态,在该功能状态下,功能元件3优选不偏转。由该图可见,外操作杆4通过外操作-拨杆轮廓体7,内操作杆5通过内操作-拨杆轮廓体8,且均进一步通过功能元件3和掣子拨杆轮廓体6,与掣子1耦接。图11和13示出“锁定”的功能状态。在这里,功能元件3偏转,使得功能元件3脱离与外操作-拨杆轮廓体7和内操作-拨杆轮廓体8的接合。操作内操作杆5会使得功能元件3移调到“解锁”的功能位置,如还将结合超驰轮廓体lib所述。图12示出“防盗”的功能状态,如所述,该功能状态与“锁定”的功能状态的区别在于,控制轴侧的超驰轮廓体lib在内操作杆侧的超驰轮廓体恥的运动范围之外转动。图10至13所示的实施方式在外操作-拨杆轮廓体7和内操作-拨杆轮廓体 8的实现方面体现出了特殊性。即在此规定,外操作-拨杆轮廓体7和内操作-拨杆轮廓体8均设计成接片状,且以外操作杆4或内操作杆5的回转轴线为基准沿着圆弧段 (Kreisabschnitt)延展。这在图13中针对内操作-拨杆轮廓体8可特别清楚地看到。这里优选进一步规定,外操作-拨杆轮廓体7和内操作-拨杆轮廓体8紧邻并排地延展。这在总体上导致一种特别紧凑的布置方式。这里需要指出,这种设计也可以仅规定用于两个拨杆轮廓体7、8之一。在所示的所有优选实施例中规定,掣子-拨杆轮廓体6、外操作-拨杆轮廓体7和内操作-拨杆轮廓体8基本上平行于掣子1或外操作杆4或内操作杆5的回转轴线延伸。 此点原则上也可以仅规定用于所述拨杆轮廓体6、7、8之一。特别是拨杆轮廓体6、7、8的延伸高度可以不同,如还将予以示出。在图10至13所示的实施例中,在超驰轮廓体lib的实现方面具有另一种特殊性, 该超驰轮廓体在上述意义下与内操作杆侧的超驰轮廓体恥配合作用。这里优选规定,适当地设计控制轴侧的超驰轮廓体11b,使得在“锁定”的功能状态下,在操作内操作杆5时,内操作杆侧的超驰轮廓体恥基本上平行于控制轴轴线12延展,且控制轴11过渡至“解锁”的控制位置。在这种情况下,控制轴侧的超驰轮廓体lib优选是沿着控制轴轴线12伸展的上升斜坡(Anlaufschdge),特别是朝向控制轴轴线12的蜗杆轮廓体的区段。在图13所示的状态下,内操作杆侧的超驰轮廓体恥在操作内操作杆5期间恰好与控制轴侧的超驰轮廓体 lib接合。在图10至13所示的实施例中,在控制轴11的凸轮Ila的设计方面具有另一种特殊性。即该凸轮Ila如下设计针对“解锁”、“锁定”和“防盗”的控制位置,基于功能元件3 的预张紧,分别产生稳定的状态。所采取的布置方式为,当控制轴11在这些控制位置之间移调时,必须分别克服功能元件3的提高的偏移程度。其实现方式为,凸轮Ila配备有相应的边缘21、22。结果,功能元件3的预张紧与凸轮Ila的设计一起引起将控制轴11保持在相应的控制位置。在图10至13所示的实施例中,控制轴11的机动移调同样表现出特殊性。这里原则上也可行的是,控制轴11具有可与卡锁元件17接合的卡锁轮廓体11c。这里也可优选机动地移调控制轴11和卡锁元件17。为此优选设置有两个未示出的驱动电动机,它们的驱动轴进一步优选朝向控制轴轴线12或者平行于控制轴轴线12。卡锁元件17首先在“锁定”的控制位置将控制轴11卡锁,为此与卡锁轮廓体Ilc 接合。为了将控制轴11移调到“防盗”的控制位置,卡锁元件17移动到卡锁轮廓体Ilc的嘴状的型部(Ausformimg)中一段距离。然后,控制轴11可以朝向“防盗”的控制位置移调, 直至卡锁元件17优选倾斜(verkanten)到卡锁轮廓体Ilc的嘴状的型部中,并阻止控制轴 11的进一步移调。按照上述给控制轴11的卡锁轮廓体Ilc设有嘴状的型部,这因而节省了一个附加的止挡等,该止挡在此由卡锁元件17的倾斜代替。上述嘴状的型部还有另一个优点。即它也提供了与图8、9中所示实施例相关地阐述的顶推轮廓体lld,在手动地将控制轴11从“防盗”的控制位置(图12)移调到“解锁”的控制位置(图10)时,该顶推轮廓体使得卡锁元件17过渡到“锁定”的卡锁位置。此外,这里的情况是,在“防盗”的控制位置,超驰轮廓体lib从内操作侧的超驰轮廓体恥的运动区域转动出来。这基本上相应于图4至9中所示实施例的功能原理。控制轴11的凸轮Ila的设计的有利之处仅在于,在旁侧给该凸轮配设凸肩23,凸肩防止功能元件3在旁侧跳离凸轮11a。已经指出,所提出的汽车锁可以直截了当地配备有儿童安全功能。为此,图14和15示出了控制驱动装置10的所选出的部件,特别是汽车锁的控制轴11,该汽车锁的其余之处相应于图10至13所示的设计。图14和15中所示的控制轴11原则上也如同图10至13中所示的控制轴11那样控制。相应地,该控制轴配备有仅示意性地示出的凸轮11a,用于与功能元件3接合。尽管原则上设置有上述意义下的超驰轮廓体lib以及卡锁轮廓体11c,但这里未予以示出。在图14和15所示的实施例中规定,上述意义下的锁定机构2可并行地 (parallel)处于“儿童安全”的功能状态,由此使得“解锁”的功能位置自动地过渡到“解锁-儿童安全”的功能位置。这意味着,控制轴11移调到“解锁”的控制位置引起功能元件 13并不是移调到“解锁”的功能位置,而是移调到“解锁-儿童安全”的功能位置。在“解锁-儿童安全”的功能位置,内操作杆5与掣子1解耦,外操作杆4与掣子1 耦接。为此在锁定机构2中采取如下措施在“儿童安全”的功能状态下,解锁过程自动地引起功能元件3过渡到“解锁-儿童安全”的功能位置。优选“解锁-儿童安全”的功能位置位于“解锁”的功能位置和“锁定”的功能位置之间。功能元件3的“解锁-儿童安全”的功能位置在图15c)中示意性地示出。这里需要注意,外操作-拨杆轮廓体7和内操作-拨杆轮廓体8经过设计,使得在该功能位置,功能元件3脱离与内操作-拨杆轮廓体8的接合,且内操作杆5与掣子1解耦,而外操作杆4 通过外操作-拨杆轮廓体7、功能元件3和掣子-拨杆轮廓体6与掣子1耦接。上述两个拨杆轮廓体7、8的这种选择性的耦接的实现方式为,在功能元件3的偏转方向上观察,外操作-拨杆轮廓体7具有大于内操作-拨杆轮廓体8的延伸高度。这由图15可见。拨杆轮廓体6、7、8在图14中未示出。图14和15示出了 “儿童安全”的功能状态的一种特别紧凑的实现方式。为此设置有另一功能元件,即自身可移调的儿童安全元件20,其可在“儿童安全”的位置(图15c)) 和“儿童安全解除”的位置(图15a)、b))之间移调。儿童安全元件20的这种移调相应于处于“儿童安全”和“儿童安全解除”的功能状态。在“儿童安全”的功能状态,儿童安全元件20在控制轴11移调到控制位置“解锁” 时使得功能元件3保持在位于功能位置“解锁”之前的功能位置“解锁-儿童安全”。这意味着,在“儿童安全”的功能状态,控制轴11可处于所有可能的控制位置,其中,建立“解锁” 的控制位置导致功能元件3保持在在前的功能位置“解锁-儿童安全”。在控制轴11移调到“锁定”的控制位置时,在处于儿童安全情况下,功能元件3不变地移调到“锁定”的控制位置。在操作内操作杆5时,通过超驰轮廓体lib也引起解锁过程。但在这种情况下,功能元件3同样仅下落到在前的功能位置“解锁-儿童安全”,从而无法借助内操作杆5将掣子1拨出。为了在构造上实现儿童安全元件20,可以考虑采用一系列有利的变型方案。在一种特别优选的设计中规定,儿童安全元件20是儿童安全轴,其中儿童安全轴20进一步优选朝向控制轴轴线12。这在图14和15中示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儿童安全轴20至少部分地整合到控制轴11中,则得到一种特别紧凑的布置方式。这里优选儿童安全轴20甚至完全地整合到控制轴11中,其中儿童安全轴20布置在控制轴11上的凹缺M中。为了使得儿童安全轴20与功能元件3接合,有利的是,可以按照凸轮轴的形式来设计儿童安全轴20,更确切地说,使得所配设的功能元件3支撑在凸轮轴上。但在图14和15所示的优选实施例中的情况是,按照曲轴的形式来设计儿童安全轴20,并使得所配设的功能元件3支撑在曲轴20上。这里的情况是,曲轴20具有可相应地与功能元件3接合的接合区段20a。儿童安全轴20在制造技术上有利地为一体设计,特别是设计成弯曲的线材寸。儿童安全元件20可以如所述那样处于“儿童安全”的位置和“儿童安全解除”的位置。为此给儿童安全元件20配设有移调区段20b,通过该移调区段可移调儿童安全元件 20。例如,该移调区段20b与可从侧门端侧够到的儿童安全开关接合,或者与儿童安全传动机构接合。总览图15还可得知,位于“儿童安全”的位置的儿童安全元件20并不影响功能元件3的移调。功能元件3可以处于“解锁”的功能位置(图lfe))、“锁定”的功能位置(图 1 ))和未示出的“防盗”的功能位置。如果处于“儿童安全”的功能状态,情况就会有所不同,如图15c所示。在这里,控制轴11处于“解锁”的控制位置。但功能元件3并未到达 “解锁”的功能位置,而是通过儿童安全元件20自动地保持在“解锁-儿童安全”的功能状态。由此得到的功能特性(Funktionsverhalten)已在上面阐述过。在所示的全部实施例中优选的是,控制轴11由具有尽可能高的硬度的塑料材料制成。同时,所选择的材料在功能元件3与控制轴11之间产生尽可能小的摩擦。只要掣子-轮廓体6具有两个或多个上述支撑块6a、6b,则优选的是,在功能元件 3的偏转方向上观察,两个支撑块6a、6b的延伸高度是不同的。支撑块6a、6b的顶面优选处于基本上平行于完全偏转的功能元件3的直线上。所提出的汽车锁的另一优化措施在于,控制轴11具有可以对应于锁定螺母 (SchloBnuB)等的另一轮廓。这种附加的轮廓原则上能以较少的花费和较高的紧凑性来实现。一种可以在紧急操作范围内使用的优选设计方案在于,功能元件3始终都处于紧急操作杆的运动区域内,更确切地说,与功能元件3的功能位置无关。根据另一种同样具有独立意义的教导,要求保护一种汽车锁,其除了功能元件3 的可移调性的实现外,首先如同上述汽车锁那样来构造。对此可参考上述论述。根据该另一种教导(针对该教导并非示出实施例),重要的是,功能元件3至少逐段地为弹性结构,特别是被设计成可弹性弯曲的线材或条带。有关这种功能元件3的优选设计在DE 10 2008 018 500. 0中有所阐述,其源于本申请人,其内容是本申请的主题。附加地,功能元件3的部分区域,特别是功能元件3的端部区域,被支撑组件3a支撑,更确切地说,功能元件3可相对于上述参考面R在高度上或者在侧向单独地通过支撑组件3a来移调,且相应地在侧向或者在高度上单独地通过功能元件3的弹性弯曲来移调。相关地特别是需要指出,针对支撑组件3a的可能设计的全部上述方案均可同等地应用。用于另一教导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在于线材状的功能元件3,其一端弯折,其中弯折的端部插入到锁壳体等中的垂直于汽车锁平端面的孔中。该孔在此形成支撑组件3a,且可实现功能元件3的侧向回转。在高度上的移调现在可以通过功能元件3的弹性弯曲来实现。例如可以如上所述地规定,功能元件3的高度移调与锁定机构2的功能状态的相应建立相关联,特别是,掣子1拨出伴随着功能元件3的侧向移调。
权利要求
1.一种汽车锁,具有锁定元件即锁舌和掣子(1)以及具有锁定机构(2),其中,该锁定机构(2)可处于诸如“解锁”、“锁定”、“防盗”或“儿童安全”的不同功能状态,且为此具有至少一个可移调到相应的功能位置的功能元件(3),其特征在于,功能元件(3)的部分区域, 特别是功能元件(3)的端部区域,被支撑组件(3a)支撑,使得功能元件(3)的余下部分相对于参考面(R)既能侧向移调,又能在高度上移调,且均基本上垂直于其纵向长度移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锁,其特征在于,汽车锁具有平端面;参考面(R)的朝向基本上平行于或者基本上垂直于该平端面。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锁,其特征在于,功能元件(3)被设计成杆状。
4.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锁,其特征在于,功能元件(3)预张紧到初始位置。
5.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锁,其特征在于,功能元件(3)的高度移调和/ 或侧向移调归因于功能元件(3)的回转运动,优选的是,一个几何回转轴线(3b、3c)或多个几何回转轴线(3b、3c)在功能元件(3)的端部区域中伸展。
6.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锁,其特征在于,支撑组件(3a)具有两个以支撑方式相互接合的支撑元件,优选的是,支撑组件(3a)至少部分地优选完全地设计成滑动支座的形式。
7.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锁,其特征在于,功能元件(3)的支撑组件 (3a)优选在功能元件(3)的端部区域中具有用于高度移调的回转支座和/或用于侧向移调的回转支座,优选的是,两个回转支座按照万向节头的形式布置。
8.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锁,其特征在于,功能元件(3)的支撑组件 (3a)包括球窝(3d)和与球窝(3d)接合的球(3e),优选的是,球(3e)布置在功能元件(3)的端部上。
9.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锁,其特征在于,支撑组件(3a)特别是为了高度移调而具有直线引导机构。
10.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锁,其特征在于,支撑组件(3a)并不是功能元件(3)的组成部分,和/或支撑组件(3a)的支撑功能并非归因于功能元件(3)的弹性。
11.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锁,其特征在于,支撑组件(3a)的支撑功能并非归因于如下部件,即该部件的基本形状相应于功能元件(3)的基本形状。
12.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锁,其特征在于,支撑组件(3a)的支撑功能并非归因于弹性线材或条带的弹性。
13.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锁,其特征在于,功能元件(3)具有细长的造型,且为抗弯曲设计,优选为非弹性的,进一步优选为刚性的。
14.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锁,其特征在于,功能元件(3)被设计成杆状。
15.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锁,其特征在于,功能元件(3)由金属材料或塑料材料构成。
16.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锁,其特征在于,锁定机构(2)具有可回转的外操作杆(4),且必要时具有可回转的内操作杆(5);锁定机构(2)通过至少一个功能元件 (3)的高度移调可处于相应的功能状态,优选处于“解锁”和“锁定”的功能状态,进一步优选处于“防盗”的功能状态,进一步优选处于“儿童安全”的功能状态。
17.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锁,其特征在于,功能元件(3)为了实现锁定机构(2)的功能状态而在锁定机构(2)的移调元件之间,特别是在作为一方面的掣子(1)和作为另一方面的外操作杆(4)和/或内操作杆(5)之间提供可切换的耦接,优选的是,功能元件(3)在第一功能位置或高度移调中直接地或间接地与移调元件(1、4、5)接合或可接合并使得移调元件(1、4、5)耦接,且在第二功能位置或高度移调中脱离与至少一个移调元件的接合并使得移调元件解耦,其中优选的是,为了使得移调元件(1、4、5)耦接而可通过特别是杆状的功能元件(3)传递的力垂直于功能元件(3)的纵向长度起作用。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且必要时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汽车锁,其特征在于,在相应的功能状态下,对外操作杆(4)和/或必要时存在的内操作杆(5)的操作通过功能元件(3)的耦接作用引起掣子(1)的拨出,优选的是,掣子(1)的拨出伴随着功能元件(3)的侧向移调。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且必要时如权利要求17或18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锁,其特征在于,功能元件(3)相对于外操作杆(4)的、必要时存在的内操作杆(5)的和掣子(1)的回转轴线之一基本上径向地朝向,其中优选的是,外操作杆(4)、必要时存在的内操作杆(5)和掣子(1)可围绕该回转轴线回转。
20.如权利要求16所述且必要时如权利要求17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锁,其特征在于,掣子(1)或者与掣子(1)耦接的杆具有掣子-拨杆轮廓体(6),优选的是,外操作杆(4)或者与外操作杆(4)耦接的杆具有外操作-拨杆轮廓体(7);在功能元件(3)处于“解锁”的功能位置时,外操作杆(4)通过外操作-拨杆轮廓体(7)、功能元件(3)和掣子-拨杆轮廓体(6)而与掣子(1)耦接,优选的是,在“锁定”的功能状态下,功能元件(3)脱离与掣子_拨杆轮廓体(6)和/或外操作-拨杆轮廓体(7)的接合,且外操作杆(4)与掣子(1)解華禹。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汽车锁,其特征在于,内操作杆(5)或者与内操作杆(5)耦接的杆具有内操作_拨杆轮廓体(8);在功能元件(3)处于“解锁”的功能位置时,内操作杆(5)通过内操作-拨杆轮廓体(8)、功能元件(3)和掣子-拨杆轮廓体(6)而与掣子(1)耦接,优选的是,在“锁定”的功能状态下,功能元件(3)脱离与掣子-拨杆轮廓体(6)和/或内操作-拨杆轮廓体(8)的接合,且内操作杆(5)与掣子(1)解耦。
22.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锁,其特征在于,设置有优选机动的控制驱动装置(10),该控制驱动装置配设有至少一个功能元件(3);通过控制驱动装置(10)可将所配设的功能元件(3)移调到至少一个功能位置,优选的是,控制驱动装置(10)具有控制轴 (11),所配设的功能元件(3)支撑在该控制轴上,从而通过控制轴(11)的移调可使得功能元件(3)在高度上偏转,进一步优选的是,功能元件(3)至少在支撑部位基本上垂直于控制轴轴线(12)延展。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汽车锁,其特征在于,控制轴(11)可处于“解锁”和“锁定” 的控制位置,所配设的功能元件(3)于是可过渡到或者开启相应的功能位置。
24.如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汽车锁,其特征在于,控制轴(11)被设计成凸轮轴的形式;所配设的功能元件(3)支撑在凸轮轴上,并可通过凸轮轴的移调而相应地偏转。
25.如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汽车锁,其特征在于,控制轴(11)被设计成曲轴的形式;所配设的功能元件(3)支撑在曲轴上,优选的是,控制轴(11)被设计成弯曲的线材形式,进一步优选的是,控制轴(11)同时是驱动电动机(13)的电动机轴(14)。
26.一种汽车锁,具有锁定元件即锁舌和掣子(1)以及具有锁定机构(2),其中,该锁定机构(2)可处于诸如“解锁”、“锁定”、“防盗”或“儿童安全”的不同功能状态,且为此具有至少一个可移调到相应的功能位置的功能元件(3),其特征在于,功能元件(3)至少逐段地被构造成可弹性弯曲的线材或条带;功能元件(3)的部分区域,特别是功能元件(3)的端部区域,被支撑组件(3a)支撑;功能元件(3)相对于参考面(R)在高度上或者在侧向单独地通过支撑组件(3a)来移调,且相应地在侧向或者在高度上单独地通过功能元件(3)的弹性弯曲来移调。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汽车锁,其特征在于权利要求1至25中的一项或多项的特征部分的特征。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锁,其具有锁定元件即锁舌和掣子(1)以及具有锁定机构(2),其中,该锁定机构(2)可处于诸如“解锁”、“锁定”、“防盗”或“儿童安全”的不同功能状态,且为此具有至少一个可移调到相应的功能位置的功能元件(3)。提出,功能元件(3)的部分区域,特别是功能元件(3)的端部区域,被支撑组件(3a)支撑,使得功能元件(3)的余下部分相对于参考面(R)既能侧向移调,又能在高度上移调,且均基本上垂直于其纵向长度移调。
文档编号E05B65/20GK102224311SQ200980146372
公开日2011年10月19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21日 优先权日2008年9月21日
发明者齐特洛 J., 布罗斯 S. 申请人:布罗斯锁闭系统有限责任两合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