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锁头及包含该车辆锁头的车顶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5212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锁头及包含该车辆锁头的车顶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车辆外行李架,尤指可置于车辆车顶供装载自行车。
背景技术
目前市售设于车辆车顶的自行车顶架,主要仍以中国台湾的TW-459686号专利第 一图所揭示的结构为主,其主结构设计包含复数个具V形槽(或U形槽)的管体,及一可枢 转摆动的迫紧杆所构成,该管体的V形槽则供自行车的前、后轮置,再利用束紧将管体及前 后轮束紧固定,而该迫紧杆朝斜后方枢摆(指相异车辆前进方向),则可斜向勾夹于自行车 架的下管,藉此达到置于车顶架上的自行车固定功效。但利用笔直管体配合枢设于管体上的迫紧杆而成的车顶架,却存在以下所述的技 术课题第一、锁固自行车架的V形迫紧杆,由于一端枢设于管体,另一端又仅能做微量撑 开至略大于自行车下管径宽,方能套夹该下管或自该下管脱出,此种无法任意取出迫紧杆 的顶车架设计,无论自行车置放时的锁固或取出皆相当耗时。第二、该车顶架的管体,是透过V形槽供自行车前、后轮置放,及透过束带迫紧固 定,但束带与前、后轮是呈垂直固定关是,且束带迫紧位置是位于自行车的底端,以致上重 下轻情况下,单靠迫紧杆夹固,实容易因车速过快或风速过大等外在因素,导致顶车架载运 自行车的安全性受到消费者质疑。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另一种自行车携车架,能将自行车紧密固定于自 行车携车架上。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车辆锁头,该车辆锁头包含一个本体,于该本体设有至少一个锁合孔,于该本体内设有至少一个腔室,各该腔 室与其中一个锁合孔相连通,于该本体设有一个槽孔,该槽孔与各该腔室相连通;至少一个卡合部,各该卡合部包含一个抵靠件与一个弹性件,各该抵靠件容设于 各该腔室中,各该抵靠件可于一个第一位置与一个第二位置间移动,各该弹性件抵靠于各 该抵靠件与该本体之间,令各该抵靠件随时复位至第一位置,于各该抵靠件固设一个齿部, 各该齿部位于各该抵靠件与各该锁合孔之间;一个插杆,滑设于该槽孔,该插杆可于一个第三位置与一个第四位置间移动,该插 杆移动至第三位置时抵靠各该抵靠件,令各该抵靠件随时保持于第一位置;一个扣具,包含有至少一个杆体,各该杆体可滑动地穿设于各该锁合孔,于各该杆 体设有一个齿排,各该抵靠件位于第一位置时,各该齿部与各该齿排相互卡合,令各该杆体 卡合固定。在本实用新型的车辆锁头中,各该抵靠件包含一个卡块与一个球体,各该齿部固设于各该卡块,各该卡块位于各该球体与各该齿部之间,该插杆位于第三位置时,各该球体 抵靠于该插杆。在本实用新型的车辆锁头中,更包含一个复位装置,该复位装置抵靠于该本体与 该插杆之间,该复位装置提供一弹性力,令该插杆随时复位至该第四位置。在本实用新型的车辆锁头中,于该插杆设有至少一个凹槽,该插杆位于该第四位 置时,各该凹槽与其中一腔室相连通。一种车顶架,包含如上所述的车辆锁头,更包含一个架体,该本体固设于该架体。该架体包含一个前轮架、一个后轮架与至少一个管体,该管体一端固设于该前轮 架,另一端固设于该后轮架,于该本体设有至少一个穿孔,该管体容设于该穿孔,令该本体 固设于各该管体。在本实用新型的架体中,该供本体结合的管体为二个,该二个管体具有一紧靠段 供本体结合,该紧靠段前端续朝下分叉延伸一个前挡段,该前挡段续分叉延伸一个弯折段 供前轮架结合,该分叉的前挡段二个管体间则形成一个前定位槽;该紧靠段后端则续分叉 延伸一个后置段,后置段分叉的二个管体间则形成一个后定位槽,该后置段自由端则结合 该后轮架。在本实用新型的架体中,该后定位槽横向设置有连结二个管体的承置件,该承置 件及前轮架底端则设有固定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架体中,该设于后置段自由端的后轮架,是呈后上翘起状。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锁头,可供组装于车顶架使用,该车辆锁头包括有一本 体、至少一卡合部、一插杆与一扣具。于该本体定义一槽孔、至少一腔室与至少一锁合孔,该 槽孔连通于各该腔室,各该腔室连通于其中一锁合孔,各该卡合部可移动地容设于各该腔 室,于各该卡合部设有一齿部,各该齿部紧邻于各该锁合孔。该扣具包括有至少一杆体,于 各该杆体设有一齿排,各该杆体穿设于各该锁合孔。该插杆可移动地穿设于该槽孔,以该插 杆选择性地抵靠于各该卡合部,令各该卡合部紧迫于各该齿部,令各该齿部与各该齿排卡 合,而可使各该杆体无法移动。藉此,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车辆锁头可供将该扣具固定,用 以抵靠于自行车,使自行车紧密固定于车顶架上,于拆卸时亦仅需将该插杆放松,即可将各 该杆体与该本体分离,提供便利的拆装使用效果。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图3A是本实用新型卡块的立体放大图。图3B是本实用新型插杆的剖面放大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本体的立体图。图4A是图4的A-A剖视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4[0032]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动作示意图。[0033]主要元件符号说明[0034]1 车辆锁头132 杆身[0035]111上壳体133 锁固件[0036]112下壳体134 凹槽[0037]113组合块14 扣具[0038]114插销141 杆体[0039]115腔室142 接杆[0040]116锁合孔143 齿排[0041]117槽孔15 复位装置[0042]118穿孔2 车顶架[0043]119定位孔21 前轮架[0044]12 卡合部22 后轮架[0045]121抵靠件23 管体[0046]122弹性件231 紧靠段[0047]123齿部232 前挡段[0048]124 卡块2321 前定位槽[0049]125球体233 后置段[0050]13 插杆2331 后定位槽[0051]131头部2332 承置件[0052]A:固定件3:自行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仅以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可能的实施态样,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欲 保护的权利要求的范围,预先说明。请参考图1与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锁头1,可供组装固定于车顶架2使 用,用以固定立置于车顶架的自行车3,该车顶架2另包括有一架体,该架体包括有一前轮 架21、一后轮架22与二管体23,各该管体23 —端固设于该前轮架21,另一端固设于该后轮 架22。该二管体中央形成有相互抵靠的紧靠段231,供后述的车辆锁头穿结之用,该由后轮 架方向朝前轮架方向逐渐倾斜的紧靠段231,前端则续朝下分叉延伸一前挡段232,该前挡 段232续分叉延伸一弯折段供前轮架21套结,该分叉的前挡段二管体间则形成供自行车前 轮容置的前定位槽2321,且分叉的前挡段232与紧靠段231衔接处,恰可提供前轮一水平 (指与车辆行进的方向)抵靠效果;又紧靠段231后端则续分叉延伸一后置段233,后置段 分叉的二管体间则形成一后定位槽2331,且后定位槽亦可视情况横向设置连结二管体的承 置件2332 (可为软质布料、塑胶片等可供承载自行车后轮之用),而关于后置段233自由端 则套结一朝后上方斜向翘起的后轮架22,该后轮架22与后定位槽2331 (或横跨该后定位槽 的承置件),则可供自行车的后轮置放。前述的架体则透过前轮架与承置件下方的固定件A 与车辆车顶的架杆固结。请参考图1及图3,该车辆锁头1包括有一本体、二卡合部12、一插杆13与一扣具
514,并可另包含一复位装置15。请参考图3、图4及图4A,该本体包括有一上壳体111、一下壳体112与二组合块 113,该下壳体112可利用数个螺固件组装固定于该上壳体111,该二组合块113分别夹设于 该上壳体111与该下壳体112之间,并另以二插销114卡抵于各该组合块与该下壳体之间, 令该二组合块固定。请参考图2及图4A,于各该组合块113与该上壳体111之间各定义一 腔室115与一锁合孔116,各该腔室115分别与各该锁合孔116相连通。于该上壳体111定 义一槽孔117,该槽孔117与各该腔室115相连通。于该上壳体111与该下壳体112之间可 定义二穿孔118,可供该二管体23容设于该二穿孔,并以该上壳体111与该下壳体112夹合 固定于该二管体23,令该本体固定于该架体。于另一实施例中,仅于该架体设置一管体,并 于该上壳体与该下壳体间定义一穿孔,亦可供该本体固定于该架体。于该上壳体111定义 一定位孔119,该定位孔119与该槽孔117相连通。请参考图3、图4A及图5,该二卡合部12分别容设于该二腔室115中,各该卡合部 12包括有一抵靠件121与一弹性件122,各该抵靠件121容设于各该腔室115中,于各该抵 靠件121固设一齿部123,各该齿部紧邻于各该锁合孔116,各该抵靠件121并可于一紧靠 各该锁合孔116的第一位置,与一远离各该锁合孔116的第二位置间移动。其中各该抵靠 件121可包括一卡块124与一球体125,请参考图3A,各该齿部123固设于各该卡块124,令 各该卡块124位于各该齿部123与各该球体125之间。各该弹性件122可包括有二弹簧, 将各该弹性件122抵靠于各该抵靠件121与该本体之间,更明确地说,可将该二弹簧分别抵 顶于该卡块124两侧,令该抵靠件121随时复位至第一位置,于其他实施例中,于弹性件中 包括一至多个其他数量的弹簧,亦无不可。该插杆13可包括有一头部131与一固设于该头部的杆身132,令该插杆13滑设于 该槽孔117,而使该插杆13可于一第三位置与一第四位置间移动。请参考图3B,可于该插 杆13形成一凹槽134,于该插杆13移动至该第四位置时,令该凹槽与其中一腔室相连通。 该插杆13卡抵于一锁固件133,该锁固件133可容设于该定位孔119,该锁固件螺设于该上 壳体,令该锁固件133可卡抵于该插杆。该扣具14包括有二杆体141,该二杆体141 一端固设于一接杆142,该二杆体141 各以另一端可滑动地穿设于各该锁合孔116,于各该杆体141设有一齿排143。该复位装置15可实际设为一弹簧,将该复位装置15两端分别抵靠于该本体与该 插杆13,可以该复位装置提供一弹性力,令该插杆随时复位至该第四位置。藉此,续请参考图3、图4A及图5,本实用新型将该二杆体141穿设于各该锁合孔 116中,可令各该齿排143与各该齿部123咬合,当该插杆13位于第四位置时,该插杆13未 抵靠于各该抵靠件121或各该球体125,使各该抵靠件121可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间移 动,各该齿部123未紧迫于各该齿排143与各该杆体141,令各该杆体141可供滑移。请参 考图6,当该插杆13移动至第三位置时,该插杆抵顶于各该球体125,令各该抵靠件121保 持于第一位置,使各该齿部123与各该齿排143咬合而相互卡抵,令各该杆体141固定于各 该锁合孔116中,此时,该复位装置15可提供一弹性力,令该插杆复位至第四位置,该锁固 件133则可卡抵于该插杆,令该插杆保持于第三位置。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可组装于车顶架中,利用可完全拆离的独立杆体141与接 杆142抵靠于自行车,将自行车固定,其中,亦可直接以一杆体组装接杆,而仅于该本体形
6成一锁合孔,可将扣具选择性地固定于该本体,供便于拆装自行车或将自行车固定于车顶 架,实乃极具进步功效的证明之一。 再者,本实用新型车顶架的管体,有别于传统具V形槽的笔直管体设计,特别将二 管体前端朝下弯折一分叉的前挡段,及后端朝下延伸弯折的分叉后置段,透过前挡段分叉 与紧密的紧靠段则形成置放的自行车前轮水平抵靠支点,再配合朝后上翘起的后轮架的第 二水平支撑设计,则可大幅提升车顶架与自行车的结合牢固性,让驾驶者载运自行车时更安心。
权利要求一种车辆锁头,其特征在于该车辆锁头包含一个本体,于该本体设有至少一个锁合孔,于该本体内设有至少一个腔室,各该腔室与其中一个锁合孔相连通,于该本体设有一个槽孔,该槽孔与各该腔室相连通;至少一个卡合部,各该卡合部包含一个抵靠件与一个弹性件,各该抵靠件容设于各该腔室中,各该抵靠件可于一个第一位置与一个第二位置间移动,各该弹性件抵靠于各该抵靠件与该本体之间,令各该抵靠件随时复位至第一位置,于各该抵靠件固设一个齿部,各该齿部位于各该抵靠件与各该锁合孔之间;一个插杆,滑设于该槽孔,该插杆可于一个第三位置与一个第四位置间移动,该插杆移动至第三位置时抵靠各该抵靠件,令各该抵靠件随时保持于第一位置;一个扣具,包含有至少一个杆体,各该杆体可滑动地穿设于各该锁合孔,于各该杆体设有一个齿排,各该抵靠件位于第一位置时,各该齿部与各该齿排相互卡合,令各该杆体卡合固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锁头,其特征在于各该抵靠件包含一个卡块与一个球体, 各该齿部固设于各该卡块,各该卡块位于各该球体与各该齿部之间,该插杆位于第三位置 时,各该球体抵靠于该插杆。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锁头,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个复位装置,该复位装置抵靠 于该本体与该插杆之间,该复位装置提供一弹性力,令该插杆随时复位至该第四位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锁头,其特征在于于该插杆设有至少一个凹槽,该插杆位 于该第四位置时,各该凹槽与其中一腔室相连通。
5.一种车顶架,其特征在于包含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锁头,更包含一个架体,该本体固设于该架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顶架,其特征在于该架体包含一个前轮架、一个后轮架与至 少一个管体,该管体一端固设于该前轮架,另一端固设于该后轮架,于该本体设有至少一个 穿孔,该管体容设于该穿孔,令该本体固设于各该管体。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顶架,其特征在于该供本体结合的管体为二个,该二个管体 具有一紧靠段供本体结合,该紧靠段前端续朝下分叉延伸一个前挡段,该前挡段续分叉延 伸一个弯折段供前轮架结合,该分叉的前挡段二个管体间则形成一个前定位槽;该紧靠段 后端则续分叉延伸一个后置段,后置段分叉的二个管体间则形成一个后定位槽,该后置段 自由端则结合该后轮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顶架,其特征在于该后定位槽横向设置有连结二个管体的 承置件,该承置件及前轮架底端则设有固定件。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顶架,其特征在于该设于后置段自由端的后轮架,是呈后上 翘起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锁头,包括有一本体、至少一卡合部、一插杆与一扣具。于该本体定义一槽孔、至少一腔室与至少一锁合孔,该槽孔连通于各该腔室,各该腔室连通于其中一锁合孔,各该卡合部可移动地容设于各该腔室,于各该卡合部设有一齿部,各该齿部紧邻于各该锁合孔。该扣具包括有至少一杆体,于各该杆体设有一齿排,各该杆体穿设于各该锁合孔。该插杆可移动地穿设于该槽孔,以该插杆选择性地抵靠于各该卡合部,令各该齿部与各该齿排卡合,而使各该杆体无法移动。藉此,本实用新型可供组装于车顶架使用,可用以抵靠于自行车,使自行车紧密固定于车顶架上,提供便利的拆装使用效果。
文档编号E05B65/00GK201714181SQ201020197309
公开日2011年1月19日 申请日期2010年5月20日 优先权日2010年5月20日
发明者沈清作 申请人:沈清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