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6568阅读:22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合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把门扇可旋转地连接于基体时所用的合叶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这种合叶装置如下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具有主体部、以及、借助第1和第2 连杆可旋转地连接于该主体部的安装部件。其中,主体部安装于框体上,安装部件安装于门扇上。据此,门扇就借助合叶装置可旋转地安装于框体上。主体部设置有受扭螺旋弹簧等附加旋转力单元。该附加旋转力单元借助第1连杆或第2连杆附加旋转力于安装部件。即,第1和第2连杆的一端部分别借助于相互平行的第1和第2支撑轴可旋转地连接于主体部,另一端部则借助于与第1和第2支撑轴平行的第 3、第4支撑轴可旋转地连接于安装部件。因此,当附加旋转力单元借助第1连杆附加旋转力于安装部件时,第1连杆被附加旋转力单元附加以第1支撑轴为中心旋转的力。于是,被附加旋转力的第1连杆借助第3支撑轴附加旋转力于安装部件。附加旋转力单元借助第2 连杆附加旋转力于安装部件时,第2连杆借助第4支撑轴附加旋转力于安装部件。这样,附加旋转力单元附加于安装部件的旋转力就借助第3支撑轴或第4支撑轴作用于安装部件。已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0-11297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安装部件的瞬间旋转中心是连接第1支撑轴和第3支撑轴的直线与连接第2支撑轴和第3支撑轴的直线之交点,位于从第1支撑轴朝向第3支撑轴的方向的前方,并且是位于从第2支撑轴朝向第4支撑轴的方向的前方。而安装部件的附加旋转力作用的第3和第 4支撑轴被配置在安装部件的瞬间旋转中心附近位置。因此,安装部件的瞬间旋转中心和第 3或第4支撑轴之间距离,即用于使安装部件旋转的旋转力臂长度显得较短。故,作为附加旋转力于安装部件的附加旋转力单元必须采用附加旋转力大的单元。但是,若加大附加旋转力单元的附加旋转力,则随着安装部件的旋转,滑动连接处、譬如象第1连杆与第3支撑轴之间、或第2连杆与第4支撑轴之间就会产生大摩擦阻力。其结果,出现各滑动连接处过早磨耗的问题。本发明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可避免上述问题的合叶装置。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1方案是一种合叶装置,具备主体部、安装部件和附加旋转力单元;上述安装部件借助第1和第2连杆在闭位置和开位置之间可旋转地连接于上述主体部;上述附加旋转力单元设置于上述主体部,附加旋转力于上述安装部件使可相对于上述主体部旋转;上述第1和第2连杆的一端部借助相互平行的第1和第2支撑轴可旋转地连接于上述主体部;上述第1和第2连杆的另一端部则借助与第1和第2支撑轴平行的第3和第4支撑轴可旋转地连接于上述安装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附加旋转力单元,以其一部分从上述主体部突出来的状态设置于上述主体部的内部;通过从上述主体部向外部突出来的上述附加旋转力单元的一部分按压接触于上述安装部件,上述安装部件被附加旋转力。此时优选,按压接触于上述安装部件的上述附加旋转力单元的上述一部分,在与上述第1 第4支撑轴的轴线正交的方向、并且是在从上述安装部件的瞬间旋转中心离开的方向上,从上述主体部向外部突出。还优选,上述主体部,由相对配置的一对侧板部和把该一对侧板部的一侧部相互间连接起来的顶板部所形成,截面为“ 二 ”字形;上述第1和第2支撑轴,配置成其轴线朝向与上述侧板部相对的方向;上述第1支撑轴的两端部和上述第2支撑轴的两端部被上述侧板部所支撑;在上述顶板部形成有豁口部,上述附加旋转力单元的一部分通过上述豁口部向上述主体部的外部突出。还优选,上述附加旋转力单元具有可变位地设置于上述本体内部的力传递部件、 和使该力传递部件变位的附加力单元;上述力传递部件的一部分从上述主体部向外部突
出O为达到本发明目的,本发明第2方案是一种合叶装置,具备主体部、安装部件和附加旋转力单元;上述安装部件借助第1和第2连杆在闭位置和开位置之间可旋转地连接于上述主体部;上述附加旋转力单元设置于上述主体部,附加旋转力于上述安装部件使可相对于上述主体部旋转;上述第1和第2连杆的一端部借助相互平行的第1和第2支撑轴可旋转地连接于上述主体部;上述第1和第2连杆的另一端部则借助与第1和第2支撑轴平行的第3和第4支撑轴可旋转地连接于上述安装部件;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安装部件设置上述附加旋转力单元的附加旋转力起作用的作用部;上述作用部配置成,上述安装部件的瞬间旋转中心和上述作用部间的距离比上述安装部件的瞬间旋转中心和上述第3与第4支撑轴间的距离长。此时优选,作用于上述作用部的上述附加旋转力单元的附加力的作用方向随着上述安装部件的旋转逐渐变化。还优选,上述附加旋转力单元具有设置于上述主体部的力传递部件和附加旋转力给力传递部件的附加力单元;上述力传递部件的一端部可旋转地连接于上述主体部的内部,上述力传递部件的另一端部从上述主体部向外部突出;通过该突出的另一端部按压接触于上述安装部件的上述作用部,上述安装部件被上述附加力单元借助上述力传递部件驱动旋转。还优选,上述第1连杆和上述力传递部件之间设置有阻止旋转机构;当上述安装部件从上述开位置与上述闭位置两者中某一位置朝向另一位置旋转时,在达到距离上述另一位置给定角度的眼前的解除位置之前,上述阻止旋转机构阻止上述力传递部件被上述附加力单元所驱动旋转,将上述力传递部件的位置固定于给定停止位置;当上述安装部件越过上述解除位置时,上述阻止旋转机构允许上述力传递部件被上述附加力单元所驱动向上述另一位置侧旋转。还优选,上述阻止旋转机构具有设置于上述第1连杆的第1配合部和设置于上述力传递部件的第2配合部;上述第1和第2配合部两者中某一个由以上述第1支撑轴的轴线为曲率中心的凹状的第1圆弧面构成,而另一个由以上述第1支撑轴的轴线为曲率中心的凸状的第2圆弧面构成;在上述安装部件到达上述解除位置之前,通过上述第1圆弧面和上述第2圆弧面以上述第1支撑轴的轴线为中心可相对旋转地接触,上述力传递部件的旋转被阻止;当上述安装部件越过上述解除位置时,上述第1圆弧面和上述第2圆弧面相互离开而允许上述力传递部件旋转。发明效果根据具有上述特征结构的本发明的第1方案,为了给安装部件附加旋转力而使附加旋转力单元的一部分按压接触于安装部件,让该一部分从主体部向外部突出。因此,能够将该一部分接触于按压部件之处配置在远离安装部件的瞬间旋转中心的地方。因此,假设附加旋转力单元的附加旋转力为一定时,通过把该一部分配置在了远离安装部件的瞬间旋转中心的地方,就能够在与此相当的程度上加大作用于安装部件的附加旋转力单元的附加旋转力(旋转力矩)。换言之,只要能够加大作用安装部件的附加旋转力,就能够在与此相当的程度上减弱附加旋转力单元的附加旋转力。故能够防止随着安装部件的旋转而滑动连接的各处的过早磨损。还有,根据本发明的第2方案,由于安装部件的瞬间旋转中心与作用部之间距离长于安装部件的瞬间旋转中心与第3和第4支撑轴之间的距离,假设附加旋转力单元的附加旋转力一定,就能够相应于该距离的加长而加大使安装部件旋转的附加旋转力(旋转力矩)。换言之,相应于能够加大作用于安装部件的附加旋转力,能够减弱附加旋转力单元的附加旋转力。故能够防止随着安装部件的旋转而滑动连接的各处的过早磨损。


图1是示意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2是该实施方式的把主体部从基部拆下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该实施方式的基部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该实施方式的主体部、安装部件和这些部件上所设置部件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该实施方式的安装部件旋转于闭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图6是该实施方式的主体部和安装部件分别安装于框体和门扇的状态下的沿图5 的X-X线的放大截面图。图7是该实施方式的安装部件处于开位置的状态的省略了和图6同样部分的截面图。图8是该实施方式的安装部件从开位置朝闭位置旋转了给定角度的状态的省略了和图6同样部分的截面图。图9是该实施方式的安装部件从开位置旋转到力传递部件开始朝闭位置接触安装部件的抵接部的接触开始位置的状态的省略了和图6同样部分的截面图。图10是该同实施方式的安装部件从开位置朝向闭位置旋转、直到力传递部件相对于安装部件处于解除位置的中立位置的状态的省略了和图6同样部分的截面图。图11是该实施方式的安装部件从开位置朝向闭位置旋转中进一步又从图10所示位置旋转的状态的省略了和图6同样部分的截面图。图12是该实施方式的安装部件从开位置朝向闭位置旋转中进一步又从图11所示位置旋转的状态的省略了和图6同样部分的截面图。图13是该实施方式的安装部件从开位置朝向闭位置旋转中进一步又从图12所示位置旋转的状态的省略了和图6同样部分的截面图。图14是该实施方式中所用的第1连杆示意图,其中图14㈧是立体图,图14(B) 是主视图,图14(C)是侧视图,图14⑶是俯视图,图14(E)是沿图14⑶的X-X线的截面图。图15是该实施方式中所用的力传递部件的立体图。图16是该力传递部件的俯视图。图17是该力传递部件的后视图。图18是该力传递部件的侧视图。图19是沿图17的X-X线的截面图。图20是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21是该实施方式中所用的主体部的立体图。图22是该实施方式中所用的力传递部件的立体图。图23是该力传递部件的主视图。图M是该力传递部件的侧视图。图25是该实施方式的和图7 —样的截面图。图沈是该实施方式的和图9 一样的截面图。图27是该实施方式的和图10 —样的截面图。图观是该实施方式的和图11 一样的截面图。图四是该实施方式的和图12 —样的截面图。图30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31是该实施方式中所用的主体部的立体图。图32是该实施方式中所用的外侧连杆的立体图。图33是该实施方式中所用的力传递部件的立体图。图34是该力传递部件的从与图33不同方向看到的立体图。图35是该力传递部件的主视图。图36是该力传递部件的侧视图。图37是沿图35的X-X线的截面图。图38是该实施方式和图7 —样的截面图。图39是该实施方式的安装部件处于中间位置时的状态的截面图。图40是该实施方式的安装部件处于第2附加力范围内时的状态的截面图。图41是该实施方式的安装部件处于解除位置时的状态的截面图。图42是该实施方式的安装部件处于解除位置与闭位置之间的位置时的状态的截面图。图43是该实施方式的安装部件从图40所示位置进一步向闭位置侧旋转、处于距离闭位置给定角度的眼前位置时的状态的截面图。图中标号说明1,1A,1B……合叶装置、3……主体部、3a……侧板部、3b……顶板部、3g……导向孔(豁口部)、4……安装部件、71……外侧连杆(第1连杆)、72……内侧连杆(第2连杆)、 73……第1支撑轴、74……第2支撑轴、7 ……轴部(第3支撑轴)、7恥……轴部(第4支撑轴)、80……附加旋转力机构(附加旋转力单元)、81,80A,81B……力传递部件、81b…… 按压部(力传递部件的另一端部;力传递部件的一部分)、82……受扭螺旋弹簧(附加力单元)、83b……作用部、90,110,120……离合器机构(阻止旋转机构)、92,122……第1配合面(第1配合部)、94,1M……第2配合面(第2配合部)、111……卡止突出部(第1配合部)、112……抵接部(第2配合部)。具体的实施方式下面参照

本发明最佳实施方式。图1 图19是给出了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的合叶装置1,如图1、 图2、图5和图6所示,具有基部2、主体部3和安装部件4。基部2,如图6所示,被固定于前面部开口的基体B的右侧壁部内面,且被固定于内面的前端部。主体部3可拆卸地安装于基部2。安装部件4安装于门扇D的背面的右端部。 于是,安装部件4,借助于后述的外侧连杆(第1连杆)71和内侧连杆(第2连杆)72,在水平方向可旋转地连接于主体部3前侧的端部(图6中的左侧的端部。以下称前端部。)。安装部件4在图6所示闭位置和图7所示开位置之间可旋转。因此,门扇D也能在闭位置和开位置之间旋转。但是,当借助合叶装置1将门扇D安装在了基体B的状态下,门扇D从开位置朝向闭位置旋转,直到只距离闭位置稍许角度的眼前位置(只差1° 2。左右的眼前位置)时,门扇D抵接基体B的前面,不能再继续朝闭位置侧旋转。因此,在门扇D被基体 B所支撑的状态下,门扇D和安装部件4不旋转到图6所示闭位置。另外,该第1实施方式以及后述第2和第3实施方式的各结构,都是基于图6所示基体B的前后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纸面的表里方向)进行说明的。很显然,本发明并非仅限于这样的方向。基部2,尤其如图2和图3所示,具有基座5、第1可动部件6和第2可动部件7。基座5,尤其如图3所示,具有长度方向朝向前后方向(图3中右为上的左右方向) 的截面大自呈四边形的支撑部5a。支撑部fe为实芯,但也可以是中空的,截面形成为“ 二,, 字形。此时,支撑部fe配置成其开放部朝向基体B的右侧壁部。支撑部fe的朝向上下方向(图3中右为下的左右方向)的两侧面分别形成有向上方和下方突出的固定板部恥,513。 通过紧固穿过固定板部恥,5b螺接于基体B的右侧壁部的螺钉(省略图示),基座5被固定于基体B的右侧壁部内面。第1可动部件6具有相对的两个侧板部6a,6a和将两侧板部6a,6a的左侧部相互连接起来的顶板部6b。其结果,第1可动部件6形成为截面大自呈「二」字形。第1可动部件6配置成这样的状态使其在顶板部6b相反侧的开放部朝向基体B的右侧壁部,同时使侧板部6a的长度方向朝向前后方向,使侧板部6a的厚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因此,侧板部 6a,6a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第1可动部件6的侧板部6a,6a之间插入有基座5的支撑部fe。侧板部6a,6a 相对的内面之间的间隔大于支撑部fe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因此,第1可动部件6可以在侧板部6a,6a&间隔与支撑部fe的上下方向的宽度之差范围内,在上下方向上相对基座5移动。第1可动部件6的侧板部6a,6a的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设置有分别突出于上方和下方的导向部6c,6c。导向部6c,6c分别插入于基座5的固体板部恥,5b所设置的导向凹部5C,5c,在上下方向可移动而在前后方向则不可移动。因此,第1可动部件6相对于基座5可以在上下方向移动而不可在前后方向移动。而且,第1可动部件5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借助固定轴8,9连接,能在上下方向移动而不能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移动。因此,第1可动部件6相对基座5只能在上下方向移动而不能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移动。第1可动部件 6在上下方向上的相对于基座5的位置通过后述第1位置调节机构20来调节。第2可动部件7,和第1可动部件6 —样,具有上下相对的一对侧板部7a,7a和将一对侧板部7a,7a的左侧部相互连接起来的顶板部7b。第2可动部件7配置成和第1可动部件6 —样的姿势。第2可动部件7的一对侧板部7a,7a之间插入有第1可动部件6的侧板部6a,6a和顶板部6b。一对侧板部7a,7a的内面之间的间隔设置成和第1可动部件6 的一对侧板部6a,6a的外面之间的间隔大自相同。据此,第2可动部件7能相对于第1可动部件6在前后方向移动,但不能在上下方向移动。因此,第2可动部件7在上下方向上能相对基座5和第1可动部件6 —起移动,而在前后方向上单独地相对基座5和第1可动部件6移动。第2可动部件7的侧板部7a,7a的后端部分别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孔7c。 穿过第1可动部件6的侧板部6a,6a的固定轴9的上下的两端部分别插入各长孔7c,7c,能在长孔7c的长度方向移动且可旋转。还在顶板部7b的前端部形成有配合槽7d。轴线朝向左右方向的调节螺钉10配合于该配合槽7d,不能在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移动而能在前后方向移动。而且,调节螺钉10能相对配合槽7d以调节螺钉10的轴线为中心旋转。调节螺钉10的右端部(图3中下端部)螺接于形成于第1可动部件6的顶板部6b的前端部的螺孔6d。因此,当使调节螺钉10沿正反方向旋转时,第2可动部件7的前端部能以固定轴9 为中心在左右方向旋转。据此,第2可动部件7的前端部的位置在左右方向被调节。如图6所示,在基座5和第1可动部件6之间设置有第1位置调节机构20。第1 位置调节机构20用于调节第1可动部件6的相对于基座5在上下方向的位置,具有导向板 21和第1调节轴22。导向板21,如图3所示,呈前后方向上较长的大自长方形的平板状,配置成厚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导向板21的宽度,即上下方向的宽度,设置得比第1可动部件6的顶板部6b上所形成的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导向孔6e的上下方向的宽度略宽些。导向板21被压入导向孔6e,能在前后方向移动而不能在上下方向移动。因此,导向板21在上下方向和第 1可动部件6 —起移动,而在前后方向则是相对第1可动部件6移动。此时,由于导向板21 被压入导向孔6e,导向板21的上下的两侧面与导向孔6e的内周面中上下两侧部之间,产生较大摩擦阻力。因此,导向板21,只要没有超过其摩擦阻力的力作用,就没有前后方向移动。反之,通过使能克服摩擦阻力的力作用于导向板21,就能够使导向板21相对第1可动部件6在前后方向移动。导向板21也可以是以几乎没有摩擦阻力的状态在前后方向可滑动地插入于导向孔6e。第1调节轴22,如图6所示,具有截面圆形的第1嵌合部22a。第1嵌合部2 配置成其轴线朝向左右方向(图6中上下方向)。第1嵌合部22a的外径和导向板21的前端部所形成的第1嵌合孔21a的内径大自相同。第1嵌合部22a,可旋转地并且是可在左右方向相对移动地嵌入于第1嵌合孔21a。并且,第1嵌合部22a,不能在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相对移动地嵌入于第1嵌合孔21a。因此,当第1嵌合部2 在上下方向移动时,导向板21和第1可动部件6也相应地在上下方向移动。但是,当第1嵌合部2 在前后方向移动时,只有导向板21在导向孔6e内沿前后方向移动,不出现第1可动部件6沿前后方向移动。第1嵌合部2 也可以是不能在左右方向移动地嵌入第1嵌合孔21a。
第1嵌合孔21a的内周面的左端部形成有多个突出部21b,沿第1嵌合孔21a的内周面在圆周方向延伸。各突出部21b倾斜,越朝第1嵌合孔21a的径向内侧越偏向右侧。 突出部21b的前端部形成有许多细小配合齿,排列于圆周方向。各配合齿,能靠突出部21b 弹性变形而在第1嵌合孔21a的轴线方向(左右方向)变位。
第1嵌合部2 左端面的外周部和突出部21b相对。该左端面的外周部形成许多细小配合槽,沿圆周方向排列。于是,通过各配合槽分别和突出部21b的配合齿的配合,第 1调节轴22的旋转被给定大小的力所阻止。当用给定大小以上的力使第1调节轴22旋转时,突出部21b的前端部弹性变形,从第1嵌合部22a的左端面离开朝向左,配合齿从配合槽脱离。因此,通过作用给定大小以上的力就能够使第1调节轴22旋转。很显然,第1调节轴22旋转后,能够通过配合齿和配合槽的配合,以给定大小的力使其在旋转位置处停止旋转。
第1嵌合部22a的朝向基座5侧的右端面(图3中下端面)形成有第1偏心轴部 22b。该第1偏心轴部22b截面呈圆形。第1偏心轴部22b的轴线与第1嵌合部22a的轴线平行,而且相对于第1嵌合部22a的轴线在第1嵌合部22a的径向错开。S卩,第1偏心轴部22b相对于第1嵌合部2 偏心。
与第1可动部件6的顶板部6b相对的支撑部fe的左侧面(图3中上侧面)形成有第1调节凹部23。该第1调节凹部23在前后方向延伸。第1偏心轴部22b可旋转地插入第1调节凹部23。并且,第1偏心轴部22b是以能前后方向移动而不能在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插入第1调节凹部23的。因此,当以第1嵌合部22a的轴线为中心使第1调节轴22 沿正反方向旋转时,第1偏心轴部22b —边在第1调节凹部23内沿前后方向移动一边使第 1嵌合部2 沿上下方向移动。其结果,第1可动部件6借助导向板21沿上下方向相对基座5移动。因此,通过使第1调节轴22在正反方向旋转,能够调节第1可动部件6的相对基座5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另外,由于第2可动部件7被不能沿上下方向移动地连接于第 1可动部件6,当在上下方向调节第1可动部件6位置时,第2可动部件7也同第1可动部件6 —起被在上下方向上调节位置。
第土嵌合部22a的左端面的中央部,即与第2可动部件7的顶板部7b相对的第1 嵌合部22a的端面的中央部,形成有第1头部22c。该第1头部22c截面呈圆形,其轴线与第1嵌合部22a的轴线一致。第1头部22c嵌入于第2可动部件7的顶板部7b所形成的第1连接孔对,不能在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移动。因此,当使第1调节轴22在正反方向旋转时,第2可动部件7同第1可动部件6 —起在上下方向移动。但是,第2可动部件7,如上述,在前后方向上不同第1可动部件6 —起移动,而是相对第1可动部件6同导向板21 — 起在前后方向移动。另外,第2可动部件7,是在上下方向不能移动地连接于第1可动部件 6,在上下方向上是同第1可动部件6—起移动。因此,第1头部22c未必要嵌入于第2可动部件7的第1连接孔24。不嵌入时则不要第1连接孔24。
第1调节轴22的第1嵌合部2 被嵌入导向板21的第1嵌合孔21a,头部22c被嵌入第2可动部件7的顶板部7b的第1连接孔M,第1偏心轴部22b被插入基座5的第1 调节凹部23。由此明显可见,第1调节轴22在左右方向贯通第1可动部件6的顶板部6b。这种贯通第1可动部件6的顶板部6b之情形,在接下来要描述的第2位置调节机构30的第2调节轴32也一样。
如图6所示,基座5和第2可动部件7之间设置有第2位置调节机构30。第2位置调节机构30用于调节第2中间部7相对于基座5的前后方向的位置,具有导向板21和第2调节轴32。
导向板21的后端部形成有在左右方向上贯通的第2嵌合孔21c。第1嵌合孔21c 与第1嵌合孔21a形状一样、尺寸一样,在其内周面上形成有与突出部21b形状一样、尺寸一样的多个突出部21d。而第2调节轴32形成为与第1调节轴22形状一样、尺寸一样。因此,第2调节轴32具有分别对应于第1调节轴22的第1嵌合部22a、第1偏心轴部22b和第1头部22c的第2嵌合部32a、第2偏心轴部32b和第2头部32c。第2嵌合部32a的左端面的外周部形成有多个配合槽,沿圆周方向排列。
第2调节轴32的第2嵌合部3 嵌入导向板21的第2嵌合孔21b,可旋转且能沿左右方向移动。并且,第2嵌合部3 是不能在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移动地嵌入第2嵌合孔21b。因此,第2嵌合部32a同导向板21—起沿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移动。换言之,当第 2嵌合部3 沿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移动时,导向板21同第2嵌合部3 —起沿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移动。第2嵌合部3 也可以是不能沿左右方向移动地嵌入第2嵌合孔21b。
第2嵌合部3 所形成的多个配合槽分别和突出部21d的前端部所形成的多个配合齿配合。因此,第2调节轴32,被给定大小的力阻止其相对第2嵌合孔21b旋转。换言之,第2调节轴32和第1调节轴22 —样,能够通过作用给定大小以上的力而使之旋转。
在支撑部fe的形成有第1调节凹部23的侧面,形成有第2调节凹部33。该第2 调节凹部33配置在比第1调节凹部23靠后方,沿上下方向延伸。第2调节轴32的第2偏心轴部32b可旋转地且能沿上下方向移动地插入于第2调节凹部33。并且,第2偏心轴部 32b不能在前后方向移动地插入于第2调节凹部33。因此,当以第2嵌合部32a的轴线为中心使第2调节轴32旋转时,第2偏心轴部32b —边在第2调节凹部33内沿上下方向移动一边使第2嵌合部3 沿前后方向移动。其结果,导向板21在导向孔6e内沿前后方向移动。
第2可动部件7的顶板部7b形成有第2连接孔34。该第2连接孔34配置在比第 1连接孔M靠后方。第2头部32c可旋转地且能沿左右方向移动地嵌入第2连接孔34。并且,第2头部32c是不能沿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移动地嵌入第2连接孔34。因此,当第2嵌合部3 沿前后方向移动时,第2可动部件7同第2嵌合部3 —起沿前后方向移动。因此,通过使第2调节轴32在正反方向旋转,能够调节第2可动部件7相对基座5和第1可动部件6的前后方向的位置。
在此,第2可动部件7沿前后方向移动之际,导向板21相对第1可动部件6在前后方向移动,其结果,第1调节轴22相对基座5在前后方向移动。然而,第1调节轴22的第1偏心轴部22b能沿前后方向移动地嵌入基座5的第1调节凹部23。因此,第2可动部件7沿前后方向移动不会被基座5和第1调节轴22所阻碍。同样,第1可动部件6沿上下方向移动之际,虽然第2调节轴32相对基座5沿上下方向移动,但由于第2调节轴32的第 2偏心轴部32b是能沿上下方向移动地插入于基座5的第2调节凹部33,所以第1可动部件6沿上下方向移动不会被基座5和第2调节轴32所阻碍。
可见,通过使第1调节轴22旋转,能够调节第1和第2可动部件6,7相对基座5 的上下方向的位置;通过使第2调节轴32旋转,能够调节第2可动部件7相对基座5和第 1可动部件6的前后方向的位置。另一方面,位置调节后的第1和第2可动部件6,7的位置,靠导向板21与导向孔6e间产生的摩擦阻力、第1嵌合孔21a的突出部21b的配合齿与第1调节轴22的配合槽的配合、和第2嵌合孔21c的突出部21d的配合齿与第2调节轴32 的配合槽的配合,被以给定大小的力固定于基座5。基座5和第1、第2可动部件6,7之间, 分别设置将第1、第2可动部件6,7固定于基座5的固定机构的场合,就不需要导向板21对导向孔6e的摩擦阻力、配合齿与配合槽的配合。
上述主体部3具有相对配置的一对侧板部3a,3a、将一对侧板部3a,3a的左侧部相互连接起来的顶板部3b,由侧板部3a,3a和顶板部北形成大自为“二”字形的截面。主体部3配置成分别使其长度方向朝向前后方向,使侧板部3a,3a相对的方向朝向上下方向,且使开放部朝向右侧(第2可动部件7侧)。第2可动部件7能插能脱地插入侧板部3a,3a 间。侧板部3a,3a相对的内面间的距离设定为大自等于第2可动部件7的侧板7a,7a的外面间的距离。因此,当第2可动部件7插入侧板部3a,3a之间时,主体部3被不能相对第2 可动部件7沿上下方向移动地连接。
主体部3的前端部借助第1配合机构40可拆卸地安装于第2可动部件7的前端部。而主体部3的后端部则借助第2配合机构50可拆卸地安装于第2可动部件7的后端部。
首先描述下第1配合机构40。如图2、图3和图6所示,第2可动部件7的两侧板部7a,7a的前端面分别形成朝前方开放的第1配合凹部41。而主体部3的侧板部3a,3a的前端部的基座5侧的部位,则如图4和图6所示,分别安装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的第1配合轴42的两端部。通过在与第1配合凹部41的开放部相对的状态下使主体部3向后方移动,第1配合轴42能从其开放部插入第1配合凹部41,直到其底部。在第1配合轴42插入到了第1配合凹部41的底部的状态下,主体部3的前端部被卡止于第2可动部件7的前端部,既不能沿左右方向移动也不能向后方移动。这样,主体部3的前端部就被可拆卸地安装于第2可动部件7的前端部。
第1配合轴42还能沿第2可动部件7的前端部所形成的倾斜面43滑动而插入第 1配合凹部41。S卩,如图2和图3所示,在第2可动部件7的侧板部7a的前端部形成有从顶板部7b侧的端部延伸到第1配合凹部41的倾斜面43。该倾斜面43越朝前方越从顶板部7b侧接近第1配合凹部41,就这样倾斜着。因此,当在把第1配合轴42压向倾斜面43 的顶板部7b侧的端部的状态下使主体部3向前方移动时,第1配合轴42在倾斜面43上朝前方滑动。于是,当一通过倾斜面43,就到达第1配合凹部41的开放部。其后,通过让主体部3向后方移动,就能把第1配合轴42插入第1配合凹部41。
接着描述下第2配合机构50。如图2、图3和图6所示,在第2可动部件7的侧板部7a,7a的后端部,设置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的第2配合轴51,使位置固定。而在主体部 3的侧板部3a,3a,设置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的支撑轴52,使位置固定。操作部件53可旋转地被支撑于该支撑轴52。操作部件53,在图6所示配合位置和从该配合位置沿图3中逆时针方向离开给定角度的解除位置之间,可旋转。操作部件53,通过支撑轴53所设置的受扭螺旋弹簧M的附加力,被附加从解除位置指向配合位置的力。
如图4和图6所示,操作部件53的朝向前方的面形成有第2配合凹部53a。该第 2配合凹部53a朝向前方开放,当使操作部件53从解除位置旋转到配合位置时,第2配合轴 51插入第2配合凹部53a,从其开放部直抵接到底部。第2配合轴51抵接到第2配合凹部 53a的底部时的操作部件53的位置为配合位置。操作部件53处于配合位置的状态下,通过第2配合轴51和第2配合凹部53a的配合,主体部3在左右方向的移动被阻止,同时,主体部3向后方的移动被受扭螺旋弹簧M的附加力所阻止。这样,主体部3的后端部就被可拆卸地安装于第2可动部件7的后端部。很显然,当使配合部件53克服受扭螺旋弹簧M的附加力从配合位置旋转到解除位置时,第2配合轴51则从第2配合凹部53a脱离。据此, 能解除主体部3的后端部与第2可动部件7的后端部之间的配合状态。
操作部件53形成有倾斜面53b。该倾斜面53b,接着第2配合凹部53a配置于其右侧(图6中下侧),越朝后方越向右方倾斜。并且,如图6所示,倾斜面5 配置成这样 当以与第1配合凹部41配合的第1配合轴42为中心使主体部3顺时针方向旋转,使其后端部接近第2配合轴51时,倾斜面5 抵接于第2配合轴51。在倾斜面5 抵接于第2配合轴51的状态下,使主体部3进一步顺时针方向旋转时,操作部件53通过第2配合轴51 和倾斜面5 克服受扭螺旋弹簧M的附加力从配合位置旋转到解除位置侧。操作部件53 一旋转,第2配合轴51相应地在倾斜面5 上朝前方相对移动。当第2配合轴51越过倾斜面53b时(从此时的操作部件53的位置逆时针方向稍旋转后的位置即是解除位置。), 操作部件53就被受扭螺旋弹簧M旋转到配合位置。其结果,第2配合轴51从其开放部插入第2配合凹部53a内直到抵接于底部。
主体部3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法中的任何一种安装于第2可动部件7。
第1安装方法是先把第1配合轴42插入第1配合凹部41的方法。在此状态下, 使主体部3以第1配合轴42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旋转,使主体部3的后端部接近第2可动部件7的后端部。于是如上述,倾斜面5 抵接于第2配合轴51。其后,进一步使主体部3顺时针方向旋转,则操作部件53克服受扭螺旋弹簧M的附加力从配合位置朝解除位置方向 (图6中逆时针方向)旋转。当第2配合轴51越过倾斜面53b时,操作部件53被受扭螺旋弹簧M旋转到配合位置侧,第2配合轴51进入第2配合凹部53a,与之配合。在此状态下,主体部3在左右方向的移动因第1配合轴42与第1配合凹部41的配合和第2配合轴 51与第2配合凹部53a的配合而被阻止。进一步,靠受扭螺旋弹簧M的附加力,第1配合轴42被按压于第1配合凹部41的底面,同时第2配合轴51被按压于第2配合凹部53a的底面,据此,主体部3在前后方向的移动被阻止。很显然,主体部3在上下方向的移动被第2 可动部件7的侧板部7a,7a所阻止。据此,主体部3就被在位置固定状态下可拆卸地安装于第2可动部件7。
第2安装方法同第1安装方法相反,是预先使第2配合轴51和第2配合凹部53a 配合的方法。在此状态下,使主体部3以第2配合轴51为中心旋转,使主体部3的前端部接近第2可动部件7的前端部。于是第1配合轴42抵接倾斜面43。当进一步使主体部3 的前端部接近时,第1配合轴42在倾斜面43上向前方滑动。此时,由于随着配合轴42向前方移动,主体部3向前方移动,相应地操作部件53被第2配合轴51朝后方按压,从配合位置侧向解除位置侧旋转。其后,当第1配合轴42越过倾斜面43时,第1配合轴42就能进入第1配合凹部41。于是,操作部件53被受扭螺旋弹簧M旋转到配合位置,相应地,主体部3被向后方移动。通过主体部3向后方移动,第1配合轴42被插入第1配合凹部41, 直到抵接于其底部。据此,主体部3就被可拆卸地安装于第2可动部件7。
第3方法是同时让第1配合轴42和第2配合轴51分别和倾斜面43,5 接触的方法。在此状态下,当使主体部3移动接近第2可动部件7时,第1配合轴42在倾斜面43 上向前方移动,第2配合轴51在倾斜面5 上向后方移动。很显然,此时随着主体部3朝接近第2可动部件7方向移动,操作部件53被第1配合轴51从配合位置向解除位置侧旋转。当第1配合轴42和第2配合轴51分别越过倾斜面43,5 时,操作部件53因受扭螺旋弹簧M而被迫从解除位置向配合位置侧旋转,第2配合轴51进入第2配合凹部53a。当配合轴51抵接第2配合凹部53a的底部时,主体部3被受扭螺旋弹簧M向后方移动,第1 配合轴42被插入第1配合凹部41。据此,主体部3就被可拆卸地安装于第2可动部件7。
如图4所示,主体部3的顶板部北形成有第1、第2和第3通孔3d,3e,3f。第1、 第2和第3通孔3d,3e,3f分别用于使螺丝刀等工具通过,以便可旋转操作调节螺钉10、第 1调节轴22和第2调节轴32。第1、第2和第3通孔3d,3e,3f配置成与调节螺钉10、第1 调节轴22和第2调节轴32在其轴线方向上相对。
主体部3的后端部与第2可动部件7的后端部之间设置有第3配合机构60。第3 配合机构60用于防止主体部3从第2可动部件7脱离。S卩,如上述,主体部3相对第2可动部件7朝前方的移动被受扭螺旋弹簧M的附加力所阻止。因此,假设主体部3被以受扭螺旋弹簧M的附加力以上的力按压向前方时,主体部3向前方移动,第1配合轴42就从第 1配合凹部41拔出。其结果,主体部3恐怕要从第2可动部件7向右方脱离。第3配合机构60就是为了确实防止这一事态而设置的。
第3配合机构60具有锁定部件61。锁定部件61借助支撑轴52可旋转地安装于主体部3的后端部。锁定部件61如图6所示,能在锁定位置和从该锁定位置按图6中逆时针方向偏离给定角度的锁定解除位置之间旋转。锁定部件61被受扭螺旋弹簧M附加从锁定解除位置指向锁定位置的方向旋转的力。锁定部件61,也可用和螺旋弹簧M不一样的螺旋弹簧来附加从锁定解除位置侧指向锁定位置侧的旋转力。锁定部件61还可以借助于和支撑轴52不一样的轴可旋转地安装于主体部3的后端部。
锁定部件61的前端部的上下两端部形成有朝向第2可动部件7侧突出的突出部 61a,61a。而在第2可动部件7的侧板部7a,7a的后端部的左侧部(图3中上侧部)则形成有锁定槽62,62。该锁定槽62的尺寸设定成能让突出部61a出没于左右方向。并且,锁定槽62的前后方向的尺寸设定成和突出部61a的前后方向的尺寸大自一样。进一步,锁定槽62还配置成只在主体部3被在正规位置安装于第2可动部件7的状态下突出部61a才能出没于锁定槽62。换言之,突出部61a配置成无论用上述第1 第3方法中的哪个方法把主体部3安装于第2可动部件7,都不能在主体部3安装结束前进入锁定槽62。
用上述第1 第3方法中某一方法把主体部3安装于第2可动部件7时,安装开始时,突出部61a抵接于第2可动部件7的侧板部7a。因此,使主体部3移动接近第2可动部件7时,突出部61a也相应地被从锁定位置向锁定解除位置侧旋转。其后,主体部3被安装到第2可动部件7时,即当第1配合机构40的第1配合轴42被插入抵接于第1配合凹部41的底部的同时,第2配合机构50的第2配合轴51也被插入抵接到第2配合凹部53a 的底部之时,锁定部件61被受扭螺旋弹簧M从锁定解除位置旋转到锁定位置,突出部61a进入锁定槽62。于是,由于突出部61a和锁定槽62的前后方向的尺寸设定得一样,主体部 3被卡止,不能相对第2可动部件7在前后方向移动。因此,能够确实地防止主体部3朝前方移动从第2可动部件7脱离这种事态
另外,即便用上述第1 第3方法中某一方法把主体部3安装于第2可动部件7, 也能通过使操作部件53从配合位置旋转到解除位置而把主体部3从第2可动部件7拆下来。当使操作部件53旋转到解除位置时,第2配合轴51从第2配合凹部53a脱离。因此, 操作部件53从第2配合轴51离开朝向左方,且使主体部3的后端部从第2可动部件7离开朝向左方移动,直到突出部61a从锁定槽62脱离为止。即,使主体部3以第1配合轴42 为中心沿图6中逆时针方向旋转。接着,使主体部3向前方移动,使第1配合轴42从第1 配合凹部41脱离。其后,通过使主体部3向左方移动,就能把它从第2可动部件7拆下来。
外侧连杆(第1连杆)71的一端部借助第1支撑轴73可旋转地连接于主体部3 的前端部。第1支撑轴73,轴线朝向上下方向配置,其两端部被主体部3的侧板部3a,3a前端部中处于基部2侧的部位所支撑。由于第1支撑轴73的轴线朝向上下方向,所以外侧连杆71能在水平面内旋转。内侧连杆(第2连杆)72的一端部借助第2支撑轴74可旋转地连接于主体部3的前端部。第2支撑轴74配置成与第1支撑轴73平行,处于比第1支撑轴73靠前侧且靠左侧的位置。第2支撑轴74也可配置成与第1支撑轴73在前后方向上位置同一或处于后方。
如图4和图6所示,连接轴体75设置于安装部件4。连接轴体75具有与第1及第2支撑轴73,74平行地延伸的两个轴部75a,75b。在其一轴部(第3支撑轴)75a,外侧连杆71的另一端部被可旋转地支撑。而在其另一轴部(第4支撑轴)75b,内侧连杆72的另一端部被可旋转地支撑。其结果,安装部件4借助内侧连杆71和外侧连杆72可旋转地连接于主体部3的前端部,于是门扇D也借助合叶装置1被可旋转地支撑于基体B。另外, 轴部75a,75b也可以分别作为相互独立的轴体形成。
安装部件4能在图6所示闭位置和图7所示开位置之间旋转。如图6所示,外侧连杆71与安装部件4抵接决定安装部件4的闭位置。轴部7 形成有一对凹部75c,75c。 凹部75c,75c配置成安装部件4处于闭位置时内侧连杆72的一部分进入。据此,安装部件 4能够确实地旋转到闭位置。而另一方面,如图7所示,内侧连杆72与安装部件4抵接决定安装部件4的开位置。很显然,关于安装部件4的闭位置和开位置,也可采用其他已知结构来决定。
图6所示状态是当安装部件4处于闭位置时,门扇D稍倾斜,从其吊起侧(被合叶装置1所支撑的一侧)到自由端侧逐渐接近基体B。但是,门扇D实际上并不旋转到图6 所示位置,通过门扇D的自由端抵接基体B的前面,门扇D只旋转到与基体B的前面平行。 因此,合叶装置1在实际使用时,安装部件4并不旋转到闭位置,安装部件4停止于从闭位置稍微错开些角度(譬如1 2°左右)的开位置侧的位置。
由于安装部件4借助连杆71,72被可旋转地支撑于主体部3,若设安装部件4的瞬间旋转中心为C,则如图8所示,瞬间旋转中心C就可以通过两条直线的交点求出,一条是与第1支撑轴73和轴部75a的各轴线正交的直线,另一条是与第2支撑轴74和轴部7 的各轴线正交的直线。即使在安装部件4处于闭位置与开位置之间某一位置时,瞬间旋转中心C也是在从支撑轴73到轴部75a的方向上处于轴部75a的前方,同时,在从支撑轴74到轴部75b的方向上处于轴部75b的前方。换言之,第1支撑轴73、第2支撑轴74和轴部 75a, 7b配置成,即使安装部件4处于闭位置与开位置之间的某一位置时瞬间旋转中心C也处于上述位置。
主体部3的前端部和安装部件4之间,设置有附加旋转力机构(附加旋转力单元)80。附加旋转力机构80用于在安装部件5处于开位置与闭位置间的给定解除位置(图 10所示位置)与闭位置之间时,使安装部件4旋转到闭位置,同时将其保持在闭位置;具有力传递部件81、受扭螺旋弹簧(附加力单元)82和承受部件83。
力传递部件81,如图4和图15 图19所示,其基端部(图6中基体B的右侧壁部侧的端部)形成有通孔81a。该通孔81a配置为轴线朝向上下方向,作为在图6中左在上的长孔而被形成。第2支撑轴74可旋转地且可沿通孔81a的长度方向相对移动地插入通孔81a。因此,力传递部件81能以第2支撑轴74为中心旋转,同时也能在通孔81a的长度范围内沿其长度方向移动。通孔81a也可不是长孔,而是截面呈圆形。此时,力传递部件 81能相对第2支撑轴74旋转,但却不能沿第2支撑轴73的径向移动了。另外,力传递部件 81也可不设置在第2支撑轴74,而是主体部3设置一个和第2支撑轴74平行的轴,使力传递部件81能以该轴旋转且能沿通孔81a的长度方向移动,或者是设置成能以该轴旋转但不能移动。
主体部3的顶板部北的前端部形成有导向孔3g (豁口部),其在左右方向上贯通顶板部北,且沿其长度方向延伸。力传递部件81的前端部沿导向孔3g的长度方向可移动地插入导向孔3g。据此,能够防止当力传递部件81以第1支撑轴73为中心旋转时力传递部件81的前端部干扰(抵接)顶板部北。导向孔3g也可从顶板部北的前端面朝前方开放。
力传递部件81的前端部形成有按压部(从主体部3向外部突出的力传递部件的另一端部;一部分)81b。按压部81b由凸曲面构成,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由凸圆弧面构成。圆弧面配置成其中心线朝向上下方向。即,圆弧面沿上下方向延伸。构成按压部81b 的圆弧面,如图6 图13所示,即使当安装部件4处于开位置与闭位置之间的某位置时,也通过通孔81a突出于主体部3的外部,其突出量随安装部件4从开位置侧向闭位置侧旋转而增大。
力传递部件81的前端部的朝后方侧部分(图18中朝右侧部分)形成有避让凹部 81c。避让凹部81c由朝前方下凹的圆弧面构成,配置成与构成按压部81b的圆弧面中的处于图18中右侧的端部相接。
受扭螺旋弹簧82外套于第2支撑轴74 ;受扭螺旋弹簧82的一端部8 抵接于第 1配合轴42 ;受扭螺旋弹簧82的另一端部82b抵接于力传递部件81。其结果,受扭螺旋弹簧82在常态下附加力给力传递部件81,使其沿图6中顺时针方向旋转。但是,当安装部件 4处于开位置与解除位置之间时,力传递部件81沿顺时针方向的旋转被后述离合器机构90 所阻止,被停止于图10所示停止位置。受扭螺旋弹簧82还给力传递部件81附加朝图6上方的力。根据该附加力,通孔81a的右下端部通常抵接于第2支撑轴74。受扭螺旋弹簧82 也可不设置在第1支撑轴74,而设置在其他轴,譬如上述那样,在力传递部件81设置在与第 2支撑轴74不同的轴上时,把受扭螺旋弹簧82设置在该轴。
承受部件83安装于安装部件4。如图6所示,承受部件83配置在安装部件4处于闭位置时安装部件4中的处于远离瞬间旋转中心C 一侧的端部,具体而言是在与第1和第2支撑轴73,74的轴线正交的方向上远离瞬间旋转中心C 一侧的端部。承受部件83形成有凹部83a。在围成该凹部83a的内侧面和接着该内侧面的外面形成有作用部83b。艮口, 凹部83a的内侧面的一部分,当安装部件4处于闭位置时,处于图6中后方侧,该处于后方侧的一部分为朝向前方的平面83c。该平面83c和邻接凹部83a开口部的外面(图6中朝向下侧的面)的交叉部形成有朝外侧凸的圆弧面83d。平面83c和圆弧面83d构成作用部 83b。作用部8 不一定非由平面83c和圆弧面83d构成不可,也可由其他曲面构成。
外侧连杆71与力传递部件81之间,设置有离合器机构(阻止旋转机构)90。离合器机构90用于,当安装部件4处于开位置和解除位置之间时,阻止力传递部件81被受扭螺旋弹簧82驱动沿图7和图8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维持力传递部件81处于停止位置。其结构如下。
S卩,如图7、图8和图14所示,外侧连杆71具有上下相对配置的一对侧板部71a, 71a ;和顶板部71b,一体形成于该一对侧板部71a,71a的一侧部(图14(C)中左侧部),将该一对侧板部71a,71a相互连接起来。侧板部71a,71a的一端部(图14(A)中右端部)通过第1支撑轴73可旋转地被连接于主体部3,而侧板部71a,71a的另一端部则通过轴部7 可旋转地被连接于安装部件4。
侧板部71a,71a的相对的内面分别形成有第1突出部91,91,互相间向接近方向 (上下方向)突出。第1突出部91配置在,侧板部71a,71a的相对的内面中第1支撑轴73 侧的端部、并且是处于比第1支撑轴73靠后方的地方。第1突出部91的朝前方的面形成有第1配合面(第1配合部)92。该第1配合面92由以第1支撑轴73的轴线为中心的凹状的圆弧面(第1圆弧面)构成。
另一发面,在力传递部件81的前端部形成有上下方向突出的一对第2突出部93, 93。该第2突出部93配置在比按压部81b稍靠近基端侧的位置。第2突出部93的朝向后方的面形成有第2配合面(第2配合部)94。该第2配合面94由凸状圆弧面(第2圆弧面)构成,该凸状的圆弧面和构成第1配合面92的圆弧面具有相同曲率半径。当安装部件 4处于开位置和解除位置之间时,力传递部件81被受扭螺旋弹簧82附加沿图7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力,据此,第2配合面94抵接于第1配合面92。其结果,力传递部件81沿顺时针方向的旋转被外侧连杆71所阻止,此时,力传递部件81的位置为停止位置。
第2配合面94配置成,力传递部件81处于停止位置时,构成第2配合面94的圆弧面的中心线与第1支撑轴73的轴线(=第1配合面92的中心线)一致。因此,借助力传递部件81传递于外侧连杆71的受扭螺旋弹簧82的附加力被第1支撑轴73吸收,故外侧连杆71不能被受扭螺旋弹簧82旋转,力传递部件81被维持于停止位置。
力传递部件81被离合器机构90维持于停止位置只是安装部件4处于开位置与解除位置之间的时候。当安装部件4越过解除位置而向闭位置侧旋转时,力传递部件81因受扭螺旋弹簧82的附加力而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于是,安装部件4被从解除位置旋转到闭位置。
S卩,如图7和图8所示,安装部件4处于比较解除位置更靠近开位置侧的位置时, 作用部8 离开按压部81b。
然而,安装部件4从开位置向闭位置侧旋转,达到距离解除位置只有稍许角度(譬如5°左右)的眼前位置时,如图9所示,作用部83b的圆弧面83d抵接按压部81b。此时, 设按压部81b当中的距离瞬间旋转中心C最远的地方(以下称第1頂点)为P,则作用部 83b的圆弧面83d在从第1頂点P朝前方(图9中左方)稍许离开的地方抵接按压部81b。 因此,当安装部件4进一步向闭位置侧旋转时,圆弧面83d将按压部81b向右方(图9中下方)按压。其结果,力传递部件81沿通孔81a的长度方向朝右侧(图9中下侧)移动,第2 配合面94也随着相对第1配合面92朝右方移动。在此,第1和第2配合面92,94为圆弧面,而第2配合面94为直线移动,安装部件4处于解除位置附近时,第1和第2配合面92, 94的接触长度短。并且,第2配合面94的移动方向为接近第1和第2配合面92,94的接触部的切线方向的方向,即和切线所成的角度较小的方向。因此,第2配合面94能够相对第 1配合面92圆滑地移动。
当安装部件4到达解除位置时,作用部83b的圆弧面83d在第1頂点P接触按压部81b。此时,通过第1配合面92相对第2配合面94以第1支撑轴73为中心沿逆时针方向(图9中大自上方)旋转,和通过第2配合面94相对第1配合面92朝右方(图9中大自下方)移动,第1和第2配合面92,94相互间在圆周方向、切线方向或与此接近的方向离开。其结果,因离合器机构90引起的传递部件81的旋转阻止状态被解除,力传递部件81 能沿图10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力传递部件81靠受扭螺旋弹簧82以第2支撑轴74为中心沿图10的顺时针方向旋转。
设构成按压部81b的圆弧面当中的、距离第2支撑轴74的轴线最远的地方(以下称第2頂点。)为Q,则安装部件4处于解除位置时,第2頂点Q比较第1頂点P更靠前方 (图10中左方)。因此,当力传递部件81以第1支撑轴73为中心沿图10的顺时针方向旋转时,按压部81b抵接作用部83b的圆弧部83d,按压部81b将承受部件83朝后方(图10 的右方)按压。据此,安装部件4被从解除位置向闭位置侧旋转。
当安装部件4从解除位置向闭位置侧旋转时,被作用部8 按压向右侧移动的力传递部件81被受扭螺旋弹簧82向左侧移动。当安装部件4从解除位置旋转给定小角度 (譬如5度左右)时,力传递部件81被朝左方移动,直到通孔81a的图10中所示的右下的端部抵接于第1支撑轴73为止。因此,其后,力传递部件81不再沿通孔81a的长度方向移动,只沿顺时针方向旋转。
当通过力传递部件81旋转安装部件4到达闭位置时,通过外侧连杆71抵接安装部件4而使安装部件4停止,力传递部件81也随之停止。安装部件4和力传递部件81靠受扭螺旋弹簧82的附加力均被维持于停止的位置。
当安装部件4从解除位置旋转到闭位置时,如图11 图13和图6所示,按压部81b 的对作用部83b的接触地方从圆弧面83d移动到平面88c。其结果,受扭螺旋弹簧82对安装部件4的附加旋转力(转矩)增大。
即,假设受扭螺旋弹簧82对力传递部件81的附加旋转力一定,与安装部件4位置无关,则受扭螺旋弹簧82对安装部件4的附加旋转力由以下要素确定从瞬间旋转中心C 到按压部81b与作用部8 接触处的距离;按压部81b与作用部8 接触处的法线(指向在该接触处按压部81b对作用部8 的按压方向的力的作用线)和该接触处与瞬间旋转中心C的连线所成的按压角度。从瞬间旋转中心到按压部81b与作用部8 接触处的距离, 如从图10 图13明显看出的那样,是随着安装部件4从解除位置朝闭位置侧旋转而增大。同样,按压角度也随着安装部件4从解除位置朝闭位置侧旋转逐渐增大到接近90°。因此, 受扭螺旋弹簧82对安装部件4的附加旋转力,随着安装部件4朝开位置侧旋转而逐渐增大。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其逐渐增大,直到安装部件4到达闭位置为止。但是,也可以让受扭螺旋弹簧82对安装部件4的附加旋转力,从解除位置到比闭位置稍许近一些的位置之间逐渐增大,而后保持一定。
当使安装部件4从闭位置朝开位置侧旋转时,按压部81b被作用部8 按压,力传递部件81克服受扭螺旋弹簧82的附加力沿图6 图13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当安装部件4 达到就差上述角度(5° )就到了解除位置的眼前位置时,以后随着安装部件4朝开位置侧旋转,力传递部件81被旋转,不仅如此,按压部81b也被作用部83b的圆弧面83d向右方按压,所以迫使力传递部件81沿通孔81a的长度方向朝右方移动。随着安装部件4的旋转, 外侧连杆71旋转,力传递部件81旋转和移动,据此,第1和第2配合面92,94相互接近。
当安装部件4从闭位置到达解除位置时,圆弧面83d接触按压部81b的第1頂点 P。因此,当安装部件4从解除位置进一步朝开位置侧移动时,相应地,第1连杆71旋转,不仅如此,力传递部件81也被受扭螺旋弹簧82朝左方移动。其结果,第1和第2配合面92, 94相互接近,从相邻近的端部侧开始接触。当安装部件4从解除位置朝开位置侧只旋转5° 左右时,力传递部件81就达到停止位置,作用部83b的圆弧面83d在第2頂点Q接触按压部81b。因此,力传递部件81就能以第2支撑轴74为中心沿图9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然而此时由于第1和第2配合面92,94相互接触,力传递部件81在停止位置被维持于停止状态。
当使安装部件4进一步朝开位置侧旋转时,作用部83d就从按压部81b离开。因此,其后只有安装部件4旋转,力传递部件81留在停止位置。当安装部件4旋转到开位置时,因内侧连杆72抵接外侧连杆71,不能再继续旋转,就停止于开位置。
如图6所示,主体部3的前端部设置有旋转阻尼机构100。该旋转阻尼机构100用于阻止安装部件4朝闭位置侧高速旋转,使低速旋转,借助力传递部件81将安装部件4朝闭位置侧的高速旋转抑制到低速。
旋转阻尼机构100具有壳体101和转子102。壳体101呈圆筒状,在轴线朝上下方向的状态下固定于主体部3。而转子102配置成使其轴线与壳体101的轴线一致,其一端部可旋转地插入壳体101内。壳体101的内部设置有阻尼单元(图中省略),将转子102的一方向的旋转抑制到低速,而允许朝另一方向高速旋转。转子102的另一端部从壳体101向外部突出,突出的该另一端部形成有第1齿轮部103。
而力传递部件81设置有第2齿轮部104。第2齿轮部104配置成,当通孔81a的内面的右侧的端部抵接第2支撑轴74时,第2齿轮部104的轴线与第1支撑轴73的轴线一致。第2齿轮部104与第1齿轮部103啮合。因此,当力传递部件81旋转时,迫使转子102 旋转。此时,当力传递部件81从停止位置沿图6的顺时针方向旋转时,S卩,安装部件4朝闭方向旋转时,迫使转子102朝上述一方向旋转。其结果,力传递部件81的顺时针方向高速旋转被阻止,于是,安装部件4的高速旋转也被阻止。因此,安装部件4沿闭方向是低速旋转。反之,当力传递部件81沿图6的逆时针方向旋转时,转子沿上述另一方向旋转。因此, 力传递部件81能高速旋转,安装部件4能从闭位置朝开位置侧高速旋转。另外,力传递部件81能沿通孔81a的长度方向移动相应于其长度的量,当力传递部件81朝左侧移动时,力传递部件81的旋转中心(第2支撑轴74的轴线)和第2齿轮部104的轴线错开。但是, 由于通孔81a的长度短,并且,当力传递部件81朝左侧移动时第1和第2齿轮部103,104 的中心距离有所变长,因此,即使在力传递部件81朝左侧移动了的状态下,第1和第2齿轮部103,104也维持良好啮合状态。
上述结构的合叶装置中,附加旋转力机构80的力传递部件81的前端部(另一端部;一部)从主体部3的顶板部北所形成的导向孔3g向外部突出,突出来的前端部形成有按压部81b。于是,该按压部81b按压安装部件4的从瞬间旋转中心C离开的端部上所设置的承受部件83的作用部83b。该按压处配置在比相当于第3和第4支撑轴的轴部7^、75c 还远离瞬间旋转中心C之处。其结果,受扭螺旋弹簧82的附加力作为一个大转矩传递给安装部件4。换言之,能将受扭螺旋弹簧82的附件力减弱对应于转矩增量的量。因此,能减轻作用于第1、第2支撑轴73,74和轴部75a,75b的力、尤其是作用于轴部75a,75b的力。因此,能减少这些轴73,74,75a, 75b、安装部件4和第1、第2支撑轴73,74的磨损,故而能延长合叶装置1的寿命。
下面描述本发明其他实施方式。须指出的是,以下描述的实施方式中,只描述和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结构一样的部分附同一标号。
图20 图四给出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的合叶装置IA中,用离合器机构(阻止旋转机构)Iio取代了离合器机构90。离合器机构110结构如下。
S卩,如图20和图21所示,导向孔3g的沿长度方向的两内面的前端部分别形成有卡止突出部(第1配合部)111,111。卡止突出部111,111相互接近地沿上下方向突出。通过在导向孔3g形成卡止突出部111,111,导向孔3g的内部被划分成处于比卡止突出部 111更靠前侧的前侧部分池、和靠后侧的后侧部分3i。
在该合叶装置IA中,用力传递部件81A取代了力传递部件81。如图22 图对所示,力传递部件81A的前端部形成有上下一对抵接部(第2配合部)112,112。这一对抵接部112,112配置在比按压部81b更靠基端侧(图22中下侧)。并且,一对抵接部112,112 配置在按压部81b上下而将其夹在当中。抵接部112的朝左方(图22中上方)的面由朝左方凸的圆弧面构成。抵接部112也可由其他凸曲面构成。
如图25 图27所示,当安装部件4处于开位置与解除位置之间时,抵接部112, 112插入导向孔3g的前侧部分3h,因受扭螺旋弹簧82的附加力抵接部112的圆弧面按压到卡止突出部111上,力传递部件81A被迫停止。该位置就是力传递部件81A的停止位置。
上述结构中,当安装部件4从开位置旋转距离解除位置给定角度(譬如5° )的眼前位置时,如图沈所示,作用部83b的圆弧面83d抵接按压部81b。其后,直到安装部件4 旋转到解除位置为止,作用部8 将按压部81b朝右方(图沈中下方)按压,使力传递部件81A向同方向移动。很显然,随着力传递部件81A移动,抵接部112也向右方移动。当安装部件4到达解除位置时,如图27所示,抵接部112从卡止突出部111移动到右方。其结果,卡止突出部111引起的抵接部112的卡止状态被解除,力传递部件81A就能够从解除位置旋转到闭位置。力传递部件81A靠受扭螺旋弹簧82被旋转到闭位置。于是,作用部83b 被按压部81b朝后方按压,安装部件4被迫旋转,直到闭位置。
很显然,使安装部件4从闭位置朝开位置侧旋转时,安装部件4到达距离解除位置给定角度(譬如5° )的眼前位置后旋转到解除位置的期间,作用部8 将按压部81b朝右方按压,使力传递部件81A朝同方向移动。其结果,抵接部112能通过卡止突出部111的右侧。于是,当从解除位置进一步旋转上述给定角度(5° )时,安装部件4被受扭螺旋弹簧 82向左方移动,抵接部112进入导向孔3g的前侧部分池。据此,力传递部件81A沿顺时针方向的旋转被阻止。其后,作用部81b随着安装部件4朝开位置侧旋转而离开按压部81b。
图30 图43给出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的合叶装置IB中,用离合器机构120取代离合器机构90。而且,在该合叶装置IB中,还采用了用于把离合器机构120 从卡止状态切换成解除状态的切换机构130、和给安装部件4附加朝向闭位置侧的力的辅助附加旋转力机构140。
首先描述离合器机构120。如图31所示,在主体部3的前端部形成有在上下方向延伸的横长孔121。该横长孔121比导向孔3g靠前侧配置。横长孔121的上下方向的长度设定得比导向孔3g的上下方向宽度长。横长孔121的后方侧的侧面和导向孔3g的前端部交叉。此时,导向孔3g和横长孔121在其长度方向的中央部相交叉。其结果,横长孔121 和导向孔3g相连通。另外,横长孔121的后方侧的侧面中上下方向的两端部残留着,该残留着的两端部形成第1配合面(第1配合部)122。
图33 图37给出本实施方式中所采用的力传递部件81B。该力传递部件81B的前端部(各图中上端部)形成有在上下方向延伸的配合部123。处于该配合部123的外面中的左侧(力传递部件81B的前端侧)的部分形成有按压部81b。配合部123的外面中朝向后方的部分形成有第2配合面(第2配合部)124。该第2配合面IM相对于按压部81b 而言是接着力传递部件81的基端侧而形成。
配合部123,其上下方向的长度和前后方向的宽度设置得分别与横长孔121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和前后方向的宽度大自一样。并且,安装部件4处于开位置与解除位置之间时,配合部123插入于横长孔121,不能沿前后方向移动,但能沿通孔81a的长度方向移动。 很显然,如图38 图40所示,此时第2配合面IM抵接第1配合面122,因此,力传递部件 81B以第2支撑轴74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旋转被阻止。此时力传递部件81B的位置是停止位置。
当力传递部件81B沿通孔81a的长度方向朝左侧(图38 图43中上侧)移动给定距离时,第2配合面IM从第1配合面122离开朝向左侧。于是,配合部123与此同时从横长孔121脱离向左侧。其结果,力传递部件81B就能够从停止位置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从而被受扭螺旋弹簧82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另外,当力传递部件81B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时, 相对配合部123而言是接着力传递部件81B的基端侧的部分上所形成的狭窄部81e进入导向孔3g内,能在前后方向移动。
在力传递部件81B从停止位置沿顺时针方向离开的状态下,当力传递部件81B朝停止位置侧移动时,狭窄部81e就从导向孔3g脱离向前方,抵接处于横长孔121前侧的内面。其后,当力传递部件81B被迫朝右方移动时,第2配合面IM和第1配合面122相对, 靠受扭螺旋弹簧82的附加力按压于第1配合面122。据此,力传递部件81B被置于停止位置。
下面描述切换机构130。如图32所示,在外侧连杆71的侧板部71a,71a相对的内面形成有一对相互接近地沿上下方向突出的配合突起131,131。配合突起131配置在侧板部71a中的第1支撑轴73侧的端部,相对于第1支撑轴73沿其径向离开给定距离。
如图33 图37所示,力传递部件81B的基端与前端之间的大自中间部形成有沿上下方向突出的一对抵接突出部132。朝向力传递部件81B的前端侧的抵接突出部132的上面形成有第1和第2倾斜面133,134。第1倾斜面133以越朝后方越接近力传递部件81B 的前端的方式倾斜。而第2倾斜面134以越朝后方越接近力传递部件81B的基端的方式倾斜。第1倾斜面133的后端部和第2倾斜面134的前端部相互交叉。第1和第2倾斜面 133,134所成角度大自为直角。第1倾斜面133与第2倾斜面134通过两者交叉部所形成的圆弧面等凸曲面圆滑地连接。
如图38所示,当安装部件4处于开位置与中间位置(是指从开位置朝向闭位置侧离开给定角度的位置)之间时,第1倾斜面133被受扭螺旋弹簧82按压于外侧连杆71的配合突起131。据此,力传递部件81B沿通孔81a的长度方向朝左侧移动被阻止。以下,将此时的沿通孔81a方向上的力传递部件81B的位置称卡止位置。力传递部件81B处于卡止位置时,第2支撑轴74处于通孔81a的左前方的端部侧。因此,力传递部件8B能从卡止位置沿通孔81a的长度方向朝右侧移动。
当安装部件4从开位置向闭位置侧移动时,外侧连杆71也随着以第1支撑轴73 为中心沿逆时针方向移动。其结果,配合突起131与第1倾斜面133的接触点向第1倾斜面133的后端侧移动。此时,由于第1倾斜面133以越朝后方越接近力传递部件81B的前端的方式倾斜,力传递部件4被迫抵抗受扭螺旋弹簧82的附加力向右侧移动,且被迫沿通孔81a的长度方向朝右侧移动。当安装部件4到达给定中间位置时,如图39所示,配合突起131与第1和第2倾斜面133,134的交叉部接触。此时,力传递部件81B朝右侧移动最大。以下将此时的沿通孔81a方向上的力传递部件81B的位置称右极限位置。
安装部件4从中间位置进一步朝闭位置侧移动,外侧连杆71也随着以第1支撑轴 73为中心沿逆时针方向进一步旋转时,如图40所示,配合突起131接触第2倾斜面134。当安装部件4进一步朝闭位置侧旋转时,配合突起131与第2倾斜面134接触之处也随着朝第2倾斜面134的后方移动。这里,由于第2倾斜面134以越朝后方越接近力传递部件81B 的基端的方式倾斜,力传递部件81B因受扭螺旋弹簧82的附加力被迫随着安装部件4朝闭方向旋转而向左侧移动,且被迫沿通孔81a的长度方向朝左侧移动。
如图41所示,当安装部件4从开位置朝向闭位置一直旋转到解除位置时,配合突起131从第2倾斜面134离开朝向后方。与此同时,第2配合面IM从第1配合面122离开朝向左方。其结果,离合器机构120产生的卡止状态被解除,力传递部件81B就能从停止位置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以下将此时的在通孔81a的长度方向上的力传递部件81B的位置称离开位置。当力传递部件81B处于离开位置时,通孔81a的右侧的端部与第2支撑轴74 之间有稍许间隙。因此,力传递部件81B能随着安装部件4旋转而从离开位置进一步朝左侧稍许移动。当安装部件4从解除位置朝闭方向旋转给定角度(譬如5° )时,通孔81a的右侧的端部抵接第2支撑轴74。其结果,力传递部件81B不能再朝左侧移动。以下将此时的力传递部件81B的位置称左极限位置。
如图40所示,当配合突起131接触第2倾斜面134时,附加旋转力机构80的作用部8 大自接触按压部81b,但由于此时力传递部件81B朝和作用部8 与按压部81b的接触点的切线方向大自一样的方向移动,几乎不会出现安装部件4被受扭螺旋弹簧82附加朝向闭方向的旋转力。然而,当安装部件4到达解除位置时,力传递部件81B能以第2支撑轴74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所以作用部8 被按压部81b朝后方按压,安装部件4因此而被迫朝闭位置侧旋转。按压部81b与作用部8 接触之处随着安装部件4旋转而朝凹部8a的里侧移动,直到安装部件4从解除位置到达距离闭位置只有给定小角度远的眼前的自由位置为止。当安装部件4越过自由位置时,按压部81b从作用部8 离开。因此,在自由位置与闭位置之间,没有附加旋转力机构80产生的朝向闭方向的附加旋转力作用于安装部件4,安装部件4能自由旋转。很显然,和上述实施方式一样,附加旋转力机构80也可做成这样即使安装部件4处于解除位置与闭位置之间某一位置时,也给安装部件4附加朝闭方向的力。
当安装部件4从闭位置朝开方向旋转到开位置时,离合器机构120和切换机构130 如后述那样返回原来状态。即,设安装部件4当前处于闭位置,此时,力传递部件81b处于左极限位置,配合突起131从第2倾斜面134离开。
当安装部件4从闭位置向开位置旋转,到达距离解除位置给定的角度(5° )的眼前的位置时,作用部8 抵接按压部81b。因此,其后力传递部件81B随着安装部件4向开位置侧旋转而被按压朝右侧移动。当安装部件4旋转到解除位置时,力传递部件81B被移动到离开位置。此时,配合突起131与第2倾斜面134的右侧端縁相接,当安装部件4越过解除位置向开位置侧旋转时,配合突起131接触第2倾斜面134(参见图40)。因此,当安装部件4越过解除位置向开位置侧旋转时,力传递部件81B被迫克服受扭螺旋弹簧82的附加力向右侧移动。其后,随着安装部件4向开位置侧旋转,配合突起131与第2倾斜面134 接触之处朝前方移动,越过第1和第2倾斜面133,134的交叉部(参见图39)后,配合突起 131接触第1倾斜面133(图38)。
下面描述辅助附加旋转力机构140。補助附加旋转力机构140是当安装部件4处于中间位置与解除位置之间时给安装部件4附加朝向闭位置侧旋转的力,由受扭螺旋弹簧 82、配合突起131和第2倾斜面134构成。
S卩,安装部件4处于中间位置与解除位置之间时,如上述,第2倾斜面124因受扭螺旋弹簧82的附加力而被按压于配合突起131上,按压配合突起131。此时,由于第2倾斜面IM和第1倾斜面123所成的角度是90°,很显然,第2倾斜面IM是将配合突起131 朝同配合突起131与第2倾斜面134接触之处和第1支撑轴73的轴线的连线大自正交的方向按压。因该按压力,外侧连杆71被迫以第1支撑轴73为中心逆时针方向旋转,安装部件4因此而被迫朝闭位置侧旋转。
安装部件4处于开位置与中间位置之间时,第1倾斜面133按压着配合突起131。 然而,此时,第1倾斜面133的对配合突起131的按压力的作用线,同配合突起131与第1倾斜面133接触之处和第1支撑轴73的轴线的连线大自平行,而且极为接近或者是同一线。 因此,借助第1倾斜面133作用于配合突起131的受扭螺旋弹簧82的附加力,作为使外侧连杆71旋转的力来说,几乎不起作用。也可以是这样设置通过改变第1倾斜面133的倾斜角度,加大借助第1倾斜面133作用于配合突起131的受扭螺旋弹簧82的附加力,由此使得即便当安装部件4处于开位置与中间位置之间时,也对安装部件4附加朝闭位置侧旋转的力。
须指出的是,本发明并非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构思范围内可以采用各种变形例。
譬如,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安装部件4从解除位置向闭位置侧旋转时采用附加旋转力机构80对安装部件4附加朝向闭位置侧的力,但是也可用别的附加旋转力机构取代附加旋转力机构80,该别的附加旋转力机构在安装部件4从给定解除位置向开位置侧旋转时对安装部件4附加朝向开位置侧的力。
另外,离合器机构(阻止旋转机构)90,110,120也可以适用于与附加旋转力机构 80结构不同的附加旋转力机构。
产业上利用可能性
根据本发明的合叶装置能用作把门扇安装于框体的合叶装置。
权利要求
1.一种合叶装置,具备主体部、安装部件和附加旋转力单元;上述安装部件借助第1和第2连杆在闭位置和开位置之间可旋转地连接于上述主体部;上述附加旋转力单元设置于上述主体部,附加旋转力于上述安装部件使可相对于上述主体部旋转;上述第1和第2连杆的一端部借助相互平行的第1和第2支撑轴可旋转地连接于上述主体部;上述第1和第2 连杆的另一端部则借助与第1和第2支撑轴平行的第3和第4支撑轴可旋转地连接于上述安装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附加旋转力单元,以其一部分从上述主体部突出来的状态设置于上述主体部的内部;通过从上述主体部突出来的上述附加旋转力单元的一部分按压接触于上述安装部件,上述安装部件被附加旋转力。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叶装置,其特征在于,按压接触于上述安装部件的上述附加旋转力单元的上述一部分,在与上述第1 第4支撑轴的轴线正交的方向、并且是在从上述安装部件的瞬间旋转中心离开的方向上,从上述主体部向外部突出。
3.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合叶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主体部,由相对配置的一对侧板部和把该一对侧板部的一侧部相互间连接起来的顶板部所形成,截面为“ 二 ”字形;上述第1和第2支撑轴,配置成其轴线朝向与上述侧板部相对的方向;上述第1支撑轴的两端部和上述第2支撑轴的两端部被上述侧板部所支撑;在上述顶板部形成有豁口部,上述附加旋转力单元的一部分通过上述豁口部向上述主体部的外部突出。
4.按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合叶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附加旋转力单元具有可变位地设置于上述本体内部的力传递部件、和使该力传递部件变位的附加力单元;上述力传递部件的一部分从上述主体部向外部突出。
5.一种合叶装置,具备主体部、安装部件和附加旋转力单元;上述安装部件借助第1和第2连杆在闭位置和开位置之间可旋转地连接于上述主体部;上述附加旋转力单元设置于上述主体部,附加旋转力于上述安装部件使可相对于上述主体部旋转;上述第1和第2连杆的一端部借助相互平行的第1和第2支撑轴可旋转地连接于上述主体部;上述第1和第2 连杆的另一端部则借助与第1和第2支撑轴平行的第3和第4支撑轴可旋转地连接于上述安装部件;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安装部件设置上述附加旋转力单元的附加旋转力起作用的作用部;上述作用部配置成,上述安装部件的瞬间旋转中心和上述作用部间的距离比上述安装部件的瞬间旋转中心和上述第3与第4支撑轴间的距离长。
6.按权利要求5所述的合叶装置,其特征在于,作用于上述作用部的上述附加旋转力单元的附加力的作用方向随着上述安装部件的旋转逐渐变化。
7.按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合叶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附加旋转力单元具有设置于上述主体部的力传递部件和附加旋转力给力传递部件的附加力单元;上述力传递部件的一端部可旋转地连接于上述主体部的内部,上述力传递部件的另一端部从上述主体部向外部突出;通过该突出的另一端部按压接触于上述安装部件的上述作用部,上述安装部件被上述附加力单元借助上述力传递部件驱动旋转。
8.按权利要求7所述的合叶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连杆和上述力传递部件之间设置有阻止旋转机构;当上述安装部件从上述开位置与上述闭位置两者中某一位置朝向另一位置旋转时,在达到距离上述另一位置给定角度的眼前的解除位置之前,上述阻止旋转机构阻止上述力传递部件被上述附加力单元所驱动旋转,将上述力传递部件的位置固定于给定停止位置;当上述安装部件越过上述解除位置时,上述阻止旋转机构允许上述力传递部件被上述附加力单元所驱动向上述另一位置侧旋转。
9.按权利要求8所述的合叶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阻止旋转机构具有设置于上述第1 连杆的第1配合部和设置于上述力传递部件的第2配合部;上述第1和第2配合部两者中某一个由以上述第1支撑轴的轴线为曲率中心的凹状的第1圆弧面构成,而另一个由以上述第1支撑轴的轴线为曲率中心的凸状的第2圆弧面构成;在上述安装部件到达上述解除位置之前,通过上述第1圆弧面和上述第2圆弧面以上述第1支撑轴的轴线为中心可相对旋转地接触,上述力传递部件的旋转被阻止;当上述安装部件越过上述解除位置时,上述第 1圆弧面和上述第2圆弧面相互离开而允许上述力传递部件旋转。
全文摘要
一种合叶装置,通过采用附加力弱的附加力单元做给安装部件附加旋转力的附加力单元,能够防止随着安装部件旋转而滑动连接之处的过早磨损。在把内侧连杆72可旋转地连接于主体部3的第2支撑轴74上,设置力传递部件81的基端部并使能旋转。力传递部件81的前端部从主体部3的顶板部3b所形成的导向孔3g向外部突出。在该突出来的力传递部件81的前端部设置按压部81b。安装部件4处于接近闭位置的位置时,在从安装部件的瞬间旋转中心离开的端部上设置承受部83b。通过用受扭螺旋弹簧82把按压部81b按压到承受部83b上,使安装部件4朝闭位置侧旋转。
文档编号E05D3/06GK102536016SQ201110402988
公开日2012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7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17日
发明者大嶋一吉, 新村健, 高松真吾 申请人:世嘉智尼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