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动体的辅助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172299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可动体的辅助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实施方式的可动体的辅助装置具备:接受体,其设在支撑体和与上述支撑体相对移动的可动体的任意一方侧上;基体,其设在上述支撑体与上述可动体的任意另一方侧上;抵接体,其能与上述接受体配合及解除配合,能相对于上述基体沿直至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的移动路径移动,并且能一边在从上述移动路径后退的方向上移动一边摆动地设置;以及对上述抵接体加力的加力机构。
【专利说明】可动体的辅助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辅助各种可动体的动作的可动体的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为了辅助拉门等可动体的动作,已知有使用加力机构进行强制移动的可动体的辅助装置。在这种可动体的辅助装置中,在门框侧设有接受体,在拉门侧设有能配合在接受体上的抵接体。抵接体能在待机位置与引入位置滑动移动,并连结在作为加力机构的拉伸螺旋弹簧上。抵接体例如在前端具有树脂制的配合部,该配合部能与接受体配合及解除配合。
[0003]在拉门位于未关闭的打开位置时,抵接体将拉伸螺旋弹簧以最拉伸的状态保持在待机位置。当操作人员从打开位置使拉门向关闭位置移动时,在其中途,抵接体与接受体碰撞,捕获接受体。同时,解除在待机位置的保持,在抵接体捕获了接受体的状态下被拉伸螺旋弹簧拉伸而向引入位置移动。因此,强制地使拉门移动该移动尺寸。
[0004]当拉门位于关闭位置时,抵接体为压缩拉伸螺旋弹簧的状态。当操作人员从该关闭位置使拉门向打开位置移动时,拉门一边拉拽拉伸螺旋弹簧一边移动。当到达规定位置时,抵接体放开接受体,再次保持在待机位置。
[0005]在可动体的辅助装置中,具有在抵接体未配合在接受体的状态下,抵接体位于引入位置的状态的场合。作为从该状态复位的机构,在抵接体设置倾斜的引导面,通过与该接受体的抵接,使压力向从接受体后退的下方作用并转动,使接受体与抵接体配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在该辅助装置中,抵接体形成为通过以轴为中心转动,再次与接受体配合的规定形状,以收放抵接体的框体向下弹性变形的方式形成,并且,设置容许框体变形的间隙。
[0006]现有技术文献
[0007]专利文献
[0008]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69723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9]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10]在上述技术中,具有以下的问题。即,上述技术是在将轴固定了的状态下使抵接体转动的结构,需要与部件的变形一起设定复杂的尺寸。
[0011]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以简单的结构进行从错误动作状态的复位,并且能够避免部件破损的可动体的辅助装置。
[0012]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0013]本发明的可动体的辅助装置具备:接受体,其设在支撑体和与上述支撑体相对移动的可动体的任意一方侧;基体,其设在上述支撑体和上述可动体的任意另一方侧;抵接体,其能与上述接受体配合及解除配合,能相对于上述基体沿直至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的移动路径移动,并且能向从上述移动路径后退的方向移动且摆动地设置;以及加力机构,其对上述抵接体进行加力。[0014]发明效果
[0015]根据本发明,能进行从错误动作状态的复位,并且能避免部件破损。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辅助装置的拉门的动作的说明图。
[0017]图2是表示具备该实施方式的辅助装置的拉门的动作的说明图。
[0018]图3是该实施方式的辅助单元的立体图。
[0019]图4是该实施方式的撞杆的立体图。
[0020]图5是该实施方式的辅助装置的侧视图。
[0021]图6是该实施方式的辅助单元的俯视图。
[0022]图7 (a)、(b)、(C)、(d)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辅助装置在正常时的动作的说明图。
[0023]图8 (a)、(b)、(C)、(d)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辅助装置在错误动作时的动作的说明图。
[0024]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辅助装置的立体图。
[0025]图10是该辅助装置的侧视图。
[0026]图11 (a)、(b)是表示该辅助装置在正常时的动作的说明图。
[0027]图12 (a)、(b)、(C)是表示该辅助装置在错误动作时的动作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参照图1至图8 (d)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可动体的辅助装置I。各图中箭头X、Y、Z分别表示互相正交的三方向。其中,例如X轴沿滑动方向,Y轴沿宽度方向,Z轴沿上下方向。另外,在各图中,为了说明,放大、缩小或省略适当结构而表示。
[0029]如图1及图2所示,辅助装置I构成为具备设在可动体及支撑体中的一方的作为接受体的撞杆10、设在可动体及支撑体中的另一方的辅助单元20。
[0030]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例如对支撑体是门框F,可动体是拉门M,在作为可动体的拉门M上设有辅助单元20,在作为支撑体的门框F上设有撞杆10的场合进行示例。
[0031]如图1所示,门框F具备上框F1、左框F2、右框F3及下框。在上框Fl上形成沿滑动方向的拉门槽F4,在该拉门槽F4中能滑动地收放拉门M。
[0032]在拉门M的上端部沿滑动方向形成收放辅助单元20的槽Ml。另外,其中,着眼于一扇拉门M,左侧为门前侧,右侧为门后侧。在作为拉门M的门前侧的左端部形成有把手M2。
[0033]如图1所示,将拉门M未与左框F2抵接的打开状态称为第一状态,如图2所示,将完全移动到门前侧的移动结束位置并与左框F2抵接的关闭状态称为第二状态。
[0034]辅助装置I具备设在门框F上的撞杆10、设在拉门M上的辅助单元20。
[0035]辅助单元20具备设在拉门M的上端部的槽Ml中的作为基体的外壳21、收放在外壳21的滑动方向一方侧(图1中左侧)的端部且能在待机位置与引入位置之间滑动移动地被支撑的作为抵接体的弹簧锁22、相对于外壳21对弹簧锁22向滑动方向另一方侧(图1中右侧)加力的加力机构23、连结在弹簧锁22上且对弹簧锁22的滑动移动施加阻力而进行缓冲的制动机构24。
[0036]在门框F的上端的拉门槽F4上,在距左端一定距离的位置设有撞杆10。如图5所示,撞杆10构成为具有安装在上框Fl上的板状的安装部件11、呈与Y轴正交的面且从上框Fl向下方突出的配合突起部12。通过拉门M移动,配合突起部12通过拉门M的上部的槽Ml并配合在弹簧锁22上而进入辅助单元20内,或从辅助单元20出来而被释放。配合突起部12的端面形成按压被按压部32c的按压面12a,在配合突起部12的X方向一端侧形成向上方凹的第一配合凹部12b (第一配合部)。在配合突起部12的端部形成向Y方向突出的配合爪12c。在配合爪12c的背侧,形成Y方向两端向上方凹的三角形状的第二配合凹部12d(第二配合部)。第二配合凹部12d配置在比第一配合凹部12b靠滑动方向另一端侧(图5中右侧)。
[0037]在正常时的第一动作与第二动作时,弹簧锁22的钩部32f进入第一配合凹部12b,配置突起部12被捕获件32捕获。另外,在错误动作复位时的第三动作时,弹簧锁22的Y方向两侧的一对薄板状的钩部32f进入第二配合凹部12d,配合爪12c被捕获件32捕获。通过这些配合,撞杆10与弹簧锁22配合,并一体地移动。
[0038]如图3、5、6所不,夕卜壳21呈在上表面开口且在滑动方向上细长的箱状。外壳21的后方部分在Z方向中央设有隔板25,形成上侧的上部室25a、下侧的下部室25b。上部室25a的一端侧敞开,弹簧锁基体31收纳在夹着上部室25a的侧壁21a、21a之间。另外,在图3及图5中,为了说明内部结构,切割外壳21的一部分而表示截面。
[0039]在外壳21的侧壁21a、21a的一端侧设有切口 27。该切口 27为连续地具有沿X轴直至待机位置(第一位置)与引入位置(第二位置)地延伸的主引导路径27a、从主引导路径27a的前端部的待机位置弯曲且向下方延伸的待机路径27b、从主引导路径27a的后方部分的引入位置分支并向下方及前方弯曲为圆弧状地延伸的后退路径27c。后退路径27c形成在进行后退动作时以第二轴部为中心的圆弧状。
[0040]形成在弹簧锁22的前端部的第二轴部32d能旋转地配合在该切口 27上。另外,第一轴部32b能旋转且能滑动移动地配合在切口 27的比第二轴部32d靠后方的位置。并且,弹簧锁基体31的突起部31a能滑动移动地配合在切口 27的主引导路径27a上。
[0041]在外壳21的下部室25b上形成用于将拉伸螺旋弹簧41的端部相对于外壳21固定的连结部21b。连结部21b例如是横跨侧壁2la、2Ia之间的轴状部件,在该连结部21b上安装有拉伸螺旋弹簧41的另一端侧。
[0042]如图3、5、6所示,弹簧锁22具备弹簧锁基体31、能旋转地连结在弹簧锁基体31的前端部的凸轮部32,能移动地支撑在外壳21内的侧壁21a、21a之间。
[0043]弹簧锁基体31具有形成为在X方向上细长的突起部31a。通过突起部31a与切口27配合,在形成外壳21的上部室25a的一对侧壁21a、21a之间能滑动地保持弹簧锁基体31。在弹簧锁基体31的前端部设有具有沿后退路径27c的圆弧状的槽31b的支撑片31c。
[0044]凸轮部32具备具有沿Y方向的轴心Cl,且在Y方向上突出的一对第一轴部32b。该第一轴部32b插通切口 27及槽31b,能旋转且能在切口 27内移动地配合。
[0045]凸轮部32能以第一轴部32b中心沿第一转动方向Rl及其相反的第二转动方向R转动地设置。凸轮部32构成为在其外周部按顺时针顺序依次具有捕获件32a、被按压部32c、被加力部32e与一对第二轴部32d。
[0046]捕获件32a设在凸轮部32的前端侧,具有在Rl方向上突出的一对钩部32f。钩部32f分别设在Y方向两侧,具有三角形的板状部件。[0047]被按压部32c在凸轮部32的上部向上方突出形成,通过可动体的移动,与撞杆10的抵接面12a抵接而在引入方向上被按压。
[0048]一对第二轴部32d具有形成在捕获件32a上,具有沿Y方向的轴心C2,并且形成为向Y方向突出,能移动地配合在切口 27内。
[0049]被加力部32e设在凸轮部32的下部,位于比第二轴部32d靠后方且下方。该被加力部32e配置在外壳21的下部,连结有拉伸螺旋弹簧41的一端41a。通过该拉伸螺旋弹簧41,被加力部32e总是在引入方向上被拉伸。
[0050]加力机构23由作为第一加力机构的拉伸螺旋弹簧41构成。拉伸螺旋弹簧41在外壳21的下部以轴向沿滑动方向的方式配置。拉伸螺旋弹簧41的一端连结在弹簧锁22的下部的被加力部32e上,另一端连结在外壳21的连结部21b上。该拉伸螺旋弹簧41具有通过在引入方向对处于待机状态的弹簧锁22加力而钩挂在待机路径27b上并保持的功能、在引入方向上对位于主引导路径27a上的弹簧锁22加力且强制移动的功能、以及在R2方向上对弹簧锁22加力的功能。
[0051]制动机构24构成为具有设在外壳21的上部室25a内的活塞阻尼器50。活塞阻尼器50具有在内部封入流体的缸51、在缸51内在弹簧锁22的滑动轴X上往复移动的活塞、以及连结在该活塞上的活塞杆52。
[0052]活塞杆52的端部固定在外壳21上,与活塞相对向的缸51的外侧端部连接在弹簧锁22的后端。
[0053]制动机构24通过使缸51内的流体的流体相对向作用在收纳在缸51内的活塞的动作上,相对于缸51或活塞杆52的按入及拉伸动作施加阻力而对弹簧锁22相对于外壳21的滑动动作进行制动。另外,作为被封入缸51的流体,优选使用硅油等粘性流体,但未限定于此,可以使用气体。
[0054]下面,参照图7 (a)、(b)、(c)、(d)及图8 (a)、(b)、(C)、(d)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辅助装置I的动作。
[0055]如图1及图7 (a)所示,在拉门M未到达撞杆10的第一状态下,通过弹簧锁22的弟~ 轴部32d钩挂在待机路径27b上并由拉伸螺旋弹黃41拉伸而被保持,将弹黃锁22保持在外壳21的端部的待机位置。
[0056]对从第一状态成为第二状态的第一动作进行说明。通过操作人员从第一状态使拉门M向左侧的门框Fl移动,当如图7 (b)所示拉门M到达第一规定位置时,弹簧锁22与撞杆10抵接。于是,通过撞杆10将被按压部32c向后方推入,凸轮部32以第一轴部32b为中心向Rl方向转动。
[0057]通过该转动,如图7 (C)所示,凸轮部32的前端的钩部32f与撞杆10配合,撞杆10被弹簧锁22捕获。另外,与凸轮部32在Rl方向上转动同时,下方的第二轴部32d向上方移动并到达进入主引导路径27a的位置,解除在待机路径27b的保持,并且成为能沿主引导路径27a的中心线即滑动轴X移动的状态。
`[0058]并且,如图7 Cd)所示,利用拉伸螺旋弹簧41的复原力,弹簧锁22相对于外壳21及拉门M向右方相对移动,并相对移动到引入位置。伴随该移动,拉门M及外壳21支撑体F及撞杆10向滑动方向一端侧相对地强制移动。此时,利用制动机构24施加阻力,拉门M一边缓冲一边缓慢且自动地向关闭的方向移动。[0059]接着,对从图2及图7(d)所示的第二状态成为第一状态的第二动作进行说明。在该第二动作中,与上述第一动作相反,按照图7 (d)、(c)、(b)、(a)的顺序进行动作。当进行使拉门M从拉门M完全移动到左侧的结束位置的第二状态向右侧移动的操作时,弹簧锁22在克服拉伸螺旋弹簧41的作用力捕获撞杆10的状态下,相对于拉门M及外壳21向一端侧相对移动,并且拉门M向右侧移动(图7(c))。此时,由于弹簧锁22的后端连结在活塞阻尼器50的活塞杆52上,因此使活塞移动而受到缸51内的流体的阻力。
[0060]当到达规定位置时,如图7 (b)所示,撞杆10从被按压部32c离开,并利用拉伸螺旋弹簧41的复原力,凸轮部32以第一轴部32b为中心在R2方向上转动。通过该转动,钩部32f从配合凹部13c拔出并解除与撞杆10的配合。同时,第二轴部32d到达主引导路径27a的前端的待机位置,第二轴部32d进入下方的待机路径27b,并且,利用拉伸螺旋弹簧41再次返回到被保持在待机位置的待机状态。之后,拉门M的移动从拉伸螺旋弹簧41的作用力被释放。并且,释放撞杆10,返回图7 (a)的第一状态。
[0061]接着,作为第三动作,对例如弹簧锁22由于错误动作等在不与撞杆10配合的状态下移动到引入位置的从第三状态的复位动作进行说明。
[0062]如图8 Ca)所示,当拉门M从在解除与撞杆10的配合的状态下弹簧锁22位于引入位置的第三状态,相对于支撑体在第一方向上移动时,如图8 (b)所示,凸轮部32b的一部分(在此为钩部32f)与撞杆10抵接,并被向后方按压。通过该按压,凸轮部32以第二轴部32d为中心,第一轴部32b沿后退路径27c向下方移动,并且一边在Rl方向上转动一边摆动。通过利用该摆动,捕获件32a的钩部32f的上端比第二状态向下方后退,撞杆10能跨越钩部32f,通过沿X方向移动,能在引入方向上移动到能与弹簧锁22配合的位置。
[0063]如图8 (C)所示,当撞杆10的爪部12c越过钩部32f时,利用拉伸螺旋弹簧41的复原力,凸轮部32在R2方向上转动,通过钩部32f插入配合凹部12d,撞杆10与弹簧锁22配合。当在该状态下使拉门M向第二方向(向离开移动结束位置的方向)移动时,如图8(d)所示,在撞杆10被弹簧锁22捕获的状态下,沿主引导路径27a移动。并且,当到达规定位置时,解除抵接体与上述接受体的配合,并且恢复为将上述抵接体保持在待机位置的上述第一状态。
[0064]根据本实施方式,能进行从错误动作状态的复位,并且能避免部件的破损。即,通过使弹簧锁22从作为移动中心线的滑动轴X后退并摆动,能从第三状态恢复到第一状态。另外,通过为一边使弹簧锁22向下方移动一边摆动的结构,高度尺寸的容许范围变大,尺寸设定容易。另外,通过该后退,能防止撞杆10与弹簧锁22碰撞而避免破损。另外,由于不需要在自动复位时使部件弹性变形,因此能够防止由弹性树脂疲劳等产生的部件的破损,能够保持长期性能。
[0065]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利用使弹簧锁22为双轴结构并只在一个切口 27内移动的简单的结构进行多个不同的动作。
[0066]另外,拉伸螺旋弹簧41具有通过在引入方向对处于待机状态的弹簧锁22加力而使弹簧锁22钩挂在待机路径27b上并保持的功能、在引入方向上对位于主引导路径27a上的弹黃锁22加力并强制移动的功能、在R2方向上对弹黃锁22加力的功能,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实现多个不同的功能。
[0067](第二实施方式)[0068]下面,参照图9至图12 (C)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可动体的辅助装置2。图9是表示辅助装置2的一部分的立体图,表示凸轮132、引导部件140及撞杆110。图10是剖切辅助装置2的一部分而以截面表示的侧视图,图11 (a)、(b)是表示正常时的动作的说明图,图12 (a)、(b)、(c)是表示错误动作复位时的动作的说明图。
[0069]辅助装置2的撞杆110为弯曲板状部件而形成的结构。在辅助装置2中,在凸轮132上设置引导配合部132e,使弓I导部件140介于拉伸螺旋弹簧41与凸轮132之间而连结,限制拉伸螺旋弹簧41的动作。其他结构及动作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可动体的辅助装置I相同,因此省略共同的说明。
[0070]撞杆110通过板金加工等折弯一张板状的金属板而成形,一体地具备安装在上框Fl上的板状的安装部件111、从上框Fl向下方突出的配合突起部112。安装部件111具备一对平板上的基体111a、设在基体Illa上且通过木螺钉等连结部件将基体Illa固定在上框Fl上的孔部Illb0
[0071]配合突起部112形成为在从Y方向的侧视中上方开口的“ - ”字形状。配合突起部112具备与一方的基体11 Ia连接的板状的第一配合部113、与另一方的基体11 Ia连接的板状的第二配合部114、连接第一配合部113及第二配合部114的连结部115。
[0072]第一配合部113配置在配合突起12的拉门M的移动结束位置侧(第一方向侧),第二配合部114配置在另一方侧(第二方向侧)。第一配合部113的移动结束位置侧的面形成在正常时与弹簧锁22的钩部132f配合的第一配合面113a。第二配合部114的移动结束位置侧的端面形成在错误动作复位时与钩部132f配合的第二配合面114a。另外,第二配合部114的与第二配合面114a相反侧的第二方向侧的面形成按压被按压部132c的按压面114b ο
[0073]连结部115是横跨在第一配合部113的下端与第二配合部114的下端之间的板状部件,形成为其Y方向的宽度比第一配合部113及第二配合部114的Y方向的宽度小。在错误动作复位时,设定为后述的弹簧锁22的一对钩部132f能进入该连结部115的Y方向的两肋的空间。
[0074]辅助装置2的弹簧锁22具备弹簧锁基体31与能转动地连结在弹簧锁基体31的前端部上的凸轮部132,能移动地支撑在外壳21内的侧壁21a、21a之间。凸轮部132通过轨道部件140连结在拉伸螺旋弹簧41上。
[0075]凸轮部132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凸轮32相同,具有沿Y方向的轴心Cl,并且具有在Y方向上突出的一对第一轴部132b。
[0076]第一轴部132b插通切口 27及槽31b,能旋转且能在切口 27内移动地配合。在错误动作复位时,第一轴部132b沿后退路径27c向下方移动,并且凸轮部132以第二轴部32d为中心一边在Rl方向上转动一边摆动。
[0077]凸轮部132设定为能以第一轴部132b为中心在第一转动方向Rl及其相反的第二转动方向R2上转动。凸轮部132构成为在其外周部按顺时针顺序具有捕获件132a、被按压部132c、被加力部132e、一对第二轴部132d。
[0078]捕获件132a设在凸轮132的前端侧,具有在Rl方向上突出的一对钩部132f。钩部132f具有分别设在Y方向两侧,在第一转动方向Rl上突出的三角形的板状部件。
[0079]被按压部132c在凸轮部132的上部向上方突出形成,通过可动体的移动,与撞杆110的按压面114b抵接而被向引入方向按压。
[0080]一对第二轴部132d具有形成在捕获件132a上且沿Y方向的轴心C2,并且在Y方向上突出形成,能在切口 27内移动地配合。
[0081]被加力部132e隔着作为辅助移动体的引导部件140,间接地被拉伸螺旋弹簧41总是向引入位置侧加力。被加力部132e构成为具有从比凸轮132的第二轴部132d靠后方的位置在Rl方向向下方且前方突出形成的一对引导片132h。引导部件140的导轨141能进入这些引导片132h之间。 引导片132h的前端部132i与引导部件140的配合壁141抵接,根据弹簧锁22的动作限制引导部件140的前后位置。
[0082]引导部件140能沿滑动方向移动地被支撑在外壳21内的侧壁21a、21a之间。在引导部件140的下部竖立设有沿X方向延伸的导轨142。导轨142形成在引导部件140的Y方向中央位置,在前部分,以前侧的高度增加的方式倾斜。导轨142被保持在引导片132h之间,且引导部件140与凸轮132能直线移动地进行配合。在导轨142的前端竖立设有形成ZY平面的配合壁141。两配合壁141形成在导轨142的Y方向两侧,并与两引导片132h的前端部132i抵接。
[0083]在引导部件140的另一端侧形成卡定拉伸螺旋弹簧41的一端41a并连结的连结部143。连结部143凹入形成收放例如拉伸螺旋弹簧41的端部并卡定的收放部143a。利用拉伸螺旋弹簧41,引导部件140总是向引入方向被拉伸,前端部132i与配合壁141总是抵接。
[0084]当伴随凸轮132的Rl及R2方向的转动动作及直线动作,被加力部132e的前端部132?向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移动时,被前端部132i按压,引导部件140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即,前端部132i的前后及上下移动变换为只在引导部件140的前后方向(X方向)上的移动。
[0085]拉伸螺旋弹簧41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外壳21的下部配置为轴向沿滑动方向。拉伸螺旋弹簧41的一端卡定在弹簧锁22的下部的引导部件140上,另一端连结在外壳21的连结部21b上。该拉伸螺旋弹簧41具有通过隔着引导部件140在引入方向上对处于待机状态的弹黃锁22进彳丁加力而使弹黃锁22钩挂在待机路径27b上并保持的功能、在引入方向上对位于主引导路径27a上的弹簧锁22进行加力而强制移动的功能、在R2方向上对弹黃锁22加力的功能。
[0086]参照图11 (a)、(b)及图12 (a)、(b)、(C)说明辅助装置2的动作。参照图11(a)、(b)说明从第一状态成为第二状态的第一动作。通过从图11 (a)所示的第一状态,操作人员将拉门M向作为左侧的移动结束位置的门框Fl向第一方向移动,当拉门M到达第一规定位置时,弹簧锁22与撞杆110抵接。于是,如图11 (b)所示,通过撞杆110向后方按入被按压部132c,凸轮部132以第一轴部132b为中心在Rl方向上转动。
[0087]通过该转动,凸轮部132的前端的钩部132f与撞杆10配合,与撞杆110被弹簧锁22捕获同时,下方的第二轴部132d向上方移动并到达进入主引导路径27a的位置,解除在待机路径27b上的保持,并且成为能沿作为主引导路径27a的中心线的滑动轴X移动的状态。并且,利用拉伸螺旋弹簧41的复原力,弹簧锁22相对于外壳21及拉门M向右方相对移动,并且相对移动到引入位置。伴随该移动,拉门M及外壳21相对于支撑体F及撞杆110向撞杆方向一端侧相对地强制移动。
[0088]在此,伴随凸轮部132的Rl方向的转动动作,前端部132i相对于外壳21向前方且下方相对移动。此时,引导部件140在与配合壁141抵接的状态下,前端部132i相对于配合壁141向下方滑动,并且向前方按压配合壁141。并且,能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引导部件140 —边使拉伸螺旋弹簧41伸长一边向前方移动。此时,拉伸螺旋弹簧41的另一端侧向滑动方向前后移动,但不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因此拉伸螺旋弹簧41的Z方向的位置维持为一定。在从第二状态成为第一状态的第二动作中,与上述第一动作相反,按图ll(b)、(a)的顺序进行动作。
[0089]如图12 (a)、(b)、(c)所示,在从错误动作状态复位的第三动作时,如图12 (a)所示,当拉门M从弹簧锁22在解除与撞杆110的配合的状态下位于引入位置的第三状态,相对于支撑体在第一方向上移动时,凸轮132b的一部分(在此,钩部132f)与撞杆110抵接,并向后方被按压。通过该按压,如图12 (b)所示,凸轮部132以第二轴部132b为中心,第一轴部132b沿槽部31b及后退路径127c向下方移动,并一边在Rl方向上转动一边摆动。
[0090]通过利用该摆动,捕获件132a的钩部132f的上端比第二状态向下方后退,撞杆110能越过钩部132f,通过沿X方向移动,能相对移动到能配合在弹簧锁22上的位置。
[0091]当凸轮132的第一轴部132b沿后退路径127c向下方移动并在Rl方向上一边转动一边摆动时,前端部132i相对于外壳21向前方且下方移动。此时,在前端部132i与配合壁141抵接的状态下,相对于配合壁141在Z方向上摆动,并且向滑动方向前方按压配合壁141。并且,引导部件140—边使拉伸螺旋弹簧41伸长一边向前方移动。此时,拉伸螺旋弹簧41的端部41a向滑动方向前后移动,不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因此将拉伸螺旋弹簧41的Z方向的位置维持为一定。
[0092]当撞杆110的第二配合部114越过钩部132f时,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利用拉伸螺旋弹簧41的复原力,凸轮部132在R2方向上转动,如图12 (c)所示,钩部132f进入连结部115的两肋,通过与第二配合面114a干涉,撞杆110与弹簧锁22配合。当在该配合状态下使拉门M向第二方向(离开移动结束位置的方向)移动时,在撞杆110被弹簧锁22捕获的状态下,沿主引导路径27a移动。并且,当到达规定位置时,解除撞杆110与弹簧锁22的配合,并且恢复为将弹簧锁22保持在待机位置的第一状态。
[0093]即使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得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并且,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辅助装置2中,通过限制拉伸螺旋弹簧41的上下方向的移动,仅变换为沿滑动方向的伸缩运动,能够限制拉伸螺旋弹簧41的可动范围,能实现小型化。即,在将拉伸螺旋弹簧直接连结在弹簧锁22上的场合,伴随弹簧锁22的转动,在Z方向上位移,但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弹簧锁22的转动动作与引导部件140的配合壁141抵接且变换为滑动方向的移动,能使拉伸螺旋弹簧41的位移仅为滑动方向(X方向),将Z方向的位置保持为一定。因此,能较小地抑制外壳21的收放拉伸螺旋弹簧41的空间,实现辅助装置2整体的小型化。
[0094]另外,本发明未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进行种种变形实施。另外,各部的具体的结构、材质等未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材质,能适当改变。
[0095]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作为可动体的拉门M侧具备辅助单元20,在作为支撑体的门框F侧设置撞杆10的场合进行示例,但并未限定于此,也可以在可动体侧设置撞杆10,在支撑体侧设置辅助单元20。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与第二实施方式示例了不同结构的撞杆10、110,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改变组合。[0096]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例了可动体是拉门M的场合,但也能将本发明应用于吊门、升降式滑动门等其他可动体。
[0097]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例了设置正常时用与错误动作复位时用不同的配合部凹部12b、12d,钩部32f配合在不同的位置的场合,但也可以在正常时用与错误动作复位时用配合在相同位置。即使在该场合,也通过在后退方向上摆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地后退,而能再配合。
[009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着眼于一张拉门M进行说明,但实际上,也能够将本发明应用于具备两个以上同样的拉门M及辅助单元20的场合。
[0099]另外,即使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构成要件中省略一部分,也能实现本发明。
[0100]在此引用在2011年3月14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1-055898号及2011年10月31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1-238531号的说明书、权利要求、附图及说明书摘要的全部内容,并作为本发明的说明书的公开而采纳。
【权利要求】
1.一种可动体的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接受体,其设在支撑体和与上述支撑体相对移动的可动体的任意一方侧上; 基体,其设在上述支撑体与上述可动体的任意另一方侧上; 抵接体,其能与上述接受体配合及解除配合,能相对于上述基体沿直至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的移动路径移动,并且能一边在从上述移动路径后退的方向上移动一边摆动地设置;以及对上述抵接体加力的加力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动体的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基体上设有切口,该切口连续地具有沿上述移动路径从上述第一位置形成到上述第二位置的主引导路径、以及从上述主引导路径的上述第二位置弯曲的后退路径, 上述抵接体具有与上述切口配合的第一轴部及第二轴部,通过在上述第一位置以上述第一轴部为中心在第一转动方向上转动,能与上述接受体配合,通过以上述第一轴部为中心在与第一转动方向相反的第二转动方向上转动,能解除上述配合,在从上述移动路径后退时,以位于上述主引导路径的上述第二轴部为中心转动,并且上述第一轴部一边沿上述后退路径移动一边摆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动体的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对上述抵接体的移动施加阻力的制动机构, 在第一动作中,通过上述可动体从将上述抵接体保持在上述第一位置的第一状态相对于上述支撑体在第一方向上移动,解除在上述第一位置的保持,并且通过在上述抵接体与上述接受体配合的状态下利用上`述加力机构在第二方向上对上述抵接体加力,使上述可动体相对于上述支撑体强制移动,成为上述抵接体与上述接受体在配合状态下配置在上述第二位置的第二状态, 在第二动作中,当上述可动体从上述抵接体与上述接受体在配合状态下配置在上述第二位置的第二状态相对于上述支撑体在上述第二方向上移动,并且上述抵接体及上述接受体向第一位置移动而到达规定位置时,成为解除上述抵接体与上述接受体的配合,并且上述抵接体被保持在上述第一位置的上述第一状态, 在第三动作中,当上述可动体从上述抵接体在解除了上述抵接体与上述接受体的配合的状态下位于上述第二位置的第三状态相对于上述支撑体在第一方向上移动时,位于上述第二位置的上述抵接体暂时从上述移动路径后退,并且在第二方向上相对移动到上述接受体能与上述抵接体配合的位置,并与上述抵接体配合,当上述可动体在配合状态下在第一方向上移动,并且,上述抵接体及上述接受体向第一位置移动而到达规定位置时,解除上述抵接体与上述接受体的配合,并且复位到上述抵接体被保持在上述第一位置的上述第一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动体的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切口一体地具有从上述主引导路径的上述第一位置弯曲的待机路径, 上述抵接体具备以能在上述切口内移动的第一轴部为中心转动的凸轮部,上述凸轮部具有通过上述可动体的移动而与上述接受体抵接并被按压的被按压部、能通过上述转动与上述接受体配合及解除配合的捕获件、能在上述切口内移动的第二轴部、以及被上述加力机构在上述第二方向上拉伸的被加力部,在上述第一动作中,通过利用上述可动体向上述第一方向的移动,上述被按压部被接受体按压,且上述凸轮部在第一转动方向上转动,利用上述捕获件捕获上述接受体,同时,上述第二轴部从上述待机路径向上述主引导路径移动,在上述第二动作中,通过利用上述可动体向上述第二方向的移动,上述被按压部从接受体离开,上述凸轮部在上述第二转动方向上转动,利用上述捕获件释放上述接受体,同时,上述第二轴部从上述主引导路径向上述待机路径移动, 在上述第三动作中,通过利用上述可动体向上述第一方向的移动,上述被按压部被接受体按压,上述凸轮部暂时以上述第二轴部为中心在上述第一转动方向上转动,并且上述第一轴部向上述后退路径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动体的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接受体具有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动作中上述捕获件配合的第一配合部、在上述第三动作中上述捕获件配合的第二配合部,上述第二配合部配置在比上述第一配合部靠前端侧。
6.根据权利要求2~5任一项所述的可动体的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力机构具有拉伸螺旋弹簧,该拉伸螺旋弹簧的一端连结在上述抵接体上,另一端连结在上述外壳或上述可动体及支撑体中的另一方侧, 上述加力机构具有下述功能: 通过在上述第二方向上对处于上述待机状态的上述抵接体加力,使上述抵接体钩挂在上述待机路径上并保持的功能; 在上述第二方向上对位于上述主引导路径的上述抵接体加力并移动的功能;以及 在第二转动方向上对上述抵接体加力的功能。`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可动体的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制动机构是活塞阻尼器,该活塞阻尼器的一方连结在上述抵接体上,另一方连结在上述基体或上述可动体及支撑体中的另一方侧,具有缸与活塞杆,对活塞杆相对于上述缸的按入及拉伸动作施加缸内流体的阻力。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动体的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凸轮的上述被加力部与上述加力机构隔着限制上述加力机构的位置的引导部件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动体的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力机构具有拉伸螺旋弹簧,该拉伸螺旋弹簧的一端连结在上述引导部件上,另一端连结在上述基体或上述可动体及支撑体中的另一方侧, 上述引导部件与上述被加力部抵接,并且被上述加力机构在上述第一方向上加力,伴随上述凸轮的动作,上述引导部件能相对于上述基体或上述可动体及支撑体中的另一方侧沿上述第一方向及上述第二方向相对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动体的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引导部件具备与上述被加力部抵接配合的配合壁、连结在上述加力机构上的连结部, 通过上述被加力部沿上述引导部件的上述配合壁滑动并且按压上述配合壁,将伴随上述凸轮的转动的上述被加力部的位移变换为直线移动并传送到上述加力机构。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动体的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引导部件具备与上述被加力部配合的导轨,并且在前端部设有上述配合壁,上述被加力部具备从比上述凸轮的上述第二轴体靠后方的位置向上述第一转动方向突出的引导片, 通过上述引导片的前端部与上述配合壁抵接,上述凸轮的上述被加力部隔着上述引导部件地被上述加力机构在第一方向`上加力。
【文档编号】E05F1/16GK103518029SQ201280022413
【公开日】2014年1月15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13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14日
【发明者】斋藤德雄 申请人:株式会社利富高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