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动体的助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2754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动体的助推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由加力机构从规定移动位置直到移动结束位置对由固定体支撑的可动体的至少去程动作进行辅助的机构的改良。
背景技术
在关门时,作为从该门的规定转动位置到完全关闭的位置为止,由加力机构辅助 该门转动的机构有本申请人先前公开的日本特愿2006-332237涉及的机构。此外,在关闭推拉门时,作为从该推拉门的规定移转动位置到完全关闭的位置为 止,由加力机构对该推拉门移动进行辅助的机构,有本申请人先前公开的特愿2007-101629 中涉及的机构。在特愿2006-332237中涉及的机构中,具有设于作为可动体的门的碰撞部件、和 设于作为固定体的门框的接受部件。在特愿2007-101629中涉及的机构中,具有设于作为固定体的门框的碰撞部件、 和设于作为可动体的推拉门的接受部件。无论在哪一个机构中,接受部件在等待位置与引入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设置,并且 在等待位置以使以加力机构蓄能的状态由保持机构定位于该等待位置,并且,在使可动体 去程动作到规定移动(或转动)位置时,碰撞部件被定位于等待位置的接受部件捕捉配合, 接着解除由保持机构进行的保持,接受部件由加力机构的作用力移动或相对地移动到引入 位置,会使该作用力作用于可动体直到移动结束位置。此时,在这些机构中,当从可动体未进行去程动作到规定移动位置的状态错误地 解除由保持机构进行的接受部件的保持时,则接受部件就会因上述作用力以未捕捉碰撞部 件的状态向引入位置移动。在这种场合,通过使可动体移动到移动结束位置并使位于引入 位置的接受部件捕捉配合碰撞部件,从而可实现向期望状态的复位。但是,在可动体对固定 体的装配或者装配状态因某种理由被破坏的场合,例如,在作为固定体的门框或作为可动 体的门上产生了失常等的场合,即使使可动体移动到移动结束位置,也无法使碰撞部件进 入位于引入位置的接受部件的配合部位。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在这种机构中,如上所述即使在可动体对固定体的装 配或装配状态因某种理由被破坏的场合也会容易且可靠地进行在错误解除了由保持机构 进行的接受部件的保持的场合的向所期望状态的复位。为解决上述问题,在本发明中,可动体的助推装置具备以下⑴ (5)的结构。(1)是由加力机构从规定移动位置到移动结束位置对由固定体支撑的可动体的至 少去程动作进行辅助的可动体的助推装置,(2)具有设于固定体及可动体的任一方的碰撞部件;以及设于这些部件的另外 一方的接受部件,
(3)接受部件在等待位置与引入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设置,并且在等待位置以使加 力机构蓄能的状态由保持机构定位于该等待位置,(4)在使可动体进行去程动作到规定移动位置时,碰撞部件被定位于等待位置的 接受部件捕捉并配合,接着解除由保持机构进行的保持,接受部件由加力机构的作用力移 动或相对移动到引入位置,并使该作用力作用于可动体直到移动结束位置,(5)并且,具备使在未捕捉碰撞部件的状态移动或相对地移动到引入位置的接受 部件向等待位置进行移动操作的操作机构。在从可动体未进行去程动作到规定移动位置的状态错误解除了由保持机构进行 的接受部件的保持时,则接受部件因上述作用力以未捕捉碰撞部件的状态移动到引入位 置。在如此的场合下,通过使可动体移动到移动结束位置且使位于引入位置的接受部件捕 捉配合碰撞部件,从而实现向所期望状态的复位。然而,在可动体对固定体的装配乃至配合 状态因某种理由被破坏了的场合,例如在作为固定体的门框或作为可动体的门上产生了失 常等的场合,即使使可动体移动到移动结束位置,碰撞部件也无法进入位于引入位置的接 受部件的配合部位。在本发明所述的助推装置中,即使在如此的场合,也能利用操作机构使 碰撞部件向等待位置移动上述失常等的尺寸的量,能够使接受部件捕捉碰撞部件。还可以预先做成如下结构,即上述碰撞部件由碰撞底座、和从该碰撞底座由作用 力可引入地突出的碰撞轴构成,接受部件作为转动体构成,并且具备在其外周敞开且朝向该转动中心侧连续的碰 撞轴的配合凹部,在使可动体进行去程动作到规定移动位置时,碰撞轴进入位于等待位置的接受部 件的该配合凹部,随后利用加力机构的作用力使接受部件向引入位置转动,从而使该作用 力作用于可动体直到移动结束位置,并且,在接受部件以未捕捉碰撞部件的状态移动到引入位置的状态下,利用抵抗随着碰撞部件向配合凹部的侧方部位的抵接的作用力的碰撞轴的引入,从而允许可动体朝 向移动结束位置的去程动作。在接受部件以未捕捉碰撞部件的状态移动到引入位置的场合,当使可动体进行去 程动作到移动结束位置时,则碰撞轴碰上碰撞部件的配合凹部的侧方部位,且碰撞轴抵抗 上述作用力暂时引入,允许碰撞轴的突出端向侧方部位的越过。并且在该越过后,利用上 述作用力碰撞轴再次因上述作用力而突出进入位于引入位置的接受部件的配合凹部会被 捕捉配合。当作为可动体的门对作为固定体的门框的装配或配合状态产生失常的场合,即 使使门移动到移动结束位置也无法使碰撞部件的碰撞轴进入位于引入位置的接受部件的 配合凹部。该本例所述的助推装置中,即使在如此的场合,利用操作机构使接受部件向等待 位置转动上述失常等的尺寸的量,直到碰撞部件的碰撞轴进入到接受部件的配合凹部的位 置。 对本发明的效果进行说明。 根据该发明所述的助推装置,即使是可动体对固定体的装配或配合状态因某种理 由被破坏的场合,也能够容易且可靠地进行如上所述的错误解除由保持机构进行的接受部 件的保持的场合的向所期望状态的复位。


图1是表示在门上利用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助推装置的场合的使用状态的仰视结构图。图2是该侧剖视结构图。图3是该助推装置的仰视主要部分结构图。图4是该助推装置的仰视主要部分结构图。图5是该主要部分立体结构图(图的上侧是下方)。图6是该主要部分剖视结构图(图(a) /图的上侧是下方)及该主要部分仰视结 构图(图(b))。图7是该主要部分剖视结构图(图(a) /图的上侧是下方)及该主要部分仰视结 构图(图(b))。图8是表示操作机构的其他结构例的助推装置的主要部分立体结构图。图9是表示操作机构的另一结构例的助推装置的主要部分立体结构图。图10是表示在推拉门上利用了助推装置时的使用状态的主要部分截断主视结构 图。图11是图10的主要部分放大结构图。图12是图11所示部位的俯视结构图。图13是表示在推拉门上利用了助推装置时的使用状态的主要部分截断主视结构 图。图14是图13的主要部分放大结构图。图15是图14所示部位的俯视结构图。图16是图14所示部位的俯视结构图(不能捕捉配合碰撞部件1的状态)。图17是操作机构的结构例(第一例)。图18是操作机构的结构例(第二例)。图19是操作机构的结构例(第三例)。图20是操作机构的结构例(第四例)。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1 图20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这里图1 图9表示利用了助推装置的例子,进行门Ma的去程动作(往動) 的助推、若是另外的状态则是门Ma的关闭、并且若是另外的状态则是门Ma在去程动作的最 后缓慢地关闭。图1表示从下方观察该设置状态的一例,图2是将门Ma等的主要部分做成 截面的图,图3是从下方观察使接受部件2定位于等待位置(待機位置)的助推装置的主 要部分的图,图4是从下方观察使接受部件2定位于引入位置的助推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5表示在接受部件2以未捕捉碰撞部件1的状态移动到引入位置的场合即使使门Ma移 动到移动结束位置,也不能使碰撞部件1的碰撞轴11进入位于引入位置的接受部件2的配 合凹部20b的状态,图6(a)及(b)分别表示从侧方观察(该图(a))以及从下方观察(该 图(b))该状态时的操作机构5等的主要部分。此外,图7(a)及(b)分别表示从侧方观察 (该图(a))以及从下方观察(该图(b))从图6 (a)及(b)的状态操作操作机构5使碰撞部件1的碰撞轴11进入接受部件2的配合凹部20b时的操作机构5等的主要部分。另外,图8是操作机构5的其他结构例,图9是另一结构例。此外,图10 图20表示利用了助推装置的例子,进行推拉门Mb的去程动作的助 推、若是另外的状态则是推拉门Mb的关闭、并且若是另外的状态则是推拉门Mb在去程动作 的最后缓慢地关闭。图10表示在助推装置的接受部件2处于等待位置且推拉门Mb刚要往 规定移动位置进行去程动作的状态将推拉门Mb的上部作为截面的状态,图11放大表示图 10的主要部分,图12表示从上方观察图11的主要部分。此外,图13表示在助推装置的接 受部件2处于引入位置且推拉门Mb位于移动结束位置的状态将推拉门Mb的上部作为截面 的状态,图14放大表示图13的主要部分,图15从上方观察地表示图14的主要部分。图16 表示在接受部件2以未捕捉碰撞部件1的状态移动到引入位置的场合即使使推拉门Mb移 动到移动结束位置也无法使位于引入位置的接受部件2捕捉并配合碰撞部件1的状态。图 17表示用于解除图16的状态的操作机构5的结构例的第一例,图18表示其第二例,图19 是其第三例,图20是其第四例。本实施方式所述的可动体的助推装置是利用加力机构3从规定移动位置到移动 结束位置对由固定体S支撑的可动体M的至少去程动作进行辅助的装置。该助推装置典型的是在将门Ma或铰链门等的转动的部件或将推拉门Mb或吊门等 的滑动移动的部件等作为可动体M中可以使用的装置。该助推装置,具有设于固定体S及可动体M的任一方的碰撞部件1 ;和设于这些 部件的另一方的接受部件2。接受部件2可在等待位置与引入位置之间移动地设置,以在等待位置使加力机构 3蓄能的状态由保持机构4定位于该等待位置。并且,在使可动体M进行去程动作到规定移 动位置时,碰撞部件1被定位于等待位置的接受部件2捕捉配合,接着解除由保持机构4进 行的保持,接受部件2由加力机构3的作用移动或相对地移动到引入位置,且使该作用力作 用于可动体M直到移动结束位置。由此,根据该助推装置,利用以在该规定移动位置捕捉(捉住)碰撞部件1的状态 由上述作用力移动或相对地移动到引入位置的接受部件2,能够使进行去程动作到规定移 动位置的可动体M移动到移动结束位置。如果这样使移动到移动结束位置的可动体M进行 回程动作(復動),则捕捉碰撞部件1且位于引入位置的接受部件2使加力机构3蓄能的同 时移动或相对地移动到等待位置并在等待位置再次由保持机构4定位,解除碰撞部件1的 捕捉配合(释放)。与此同时,本实施方式所述的可动体的助推装置,具备可使在未捕捉碰撞部件1 的状态下移动到引入位置的接受部件2向等待位置进行移动操作的操作机构5。若从可动体M未向规定移动位置进行去程动作的状态错误解除了由保持机构4进 行的接受部件2的保持,则接受部件2会因上述作用力以未捕捉碰撞部件1的状态向引入 位置移动。在这种场合下,通过使可动体M移动到移动结束位置并使位于引入位置的接受 部件2捕捉配合碰撞部件1,从而可实现向所期望状态的复位。但是,在可动体M对固定体 S的装配或配合的状态因某种理由被损坏的场合,例如在作为固定体S的门Ma框或作为可 动体M的门Ma上产生了失常等的场合,即使使可动体M移动到移动结束位置,也无法使碰 撞部件1进入位于引入位置的接受部件2的配合部位。在本实施方式所述的助推装置中,即使是此类场合,也能利用操作机构5使接受部件2向等待位置移动上述失常等的尺寸的 量并使接受部件2捕捉并配合碰撞部件1。(图1 图9所示的例子)图1 图9表示的是利用该助推装置从规定移动位置(门Ma刚要关闭前的位置) 到移动结束位置(门Ma完全关闭的位置)地对门Ma的去程动作(朝向关闭方向的转动) 进行辅助。在图示例中,可动体M是门Ma,固定体S是门框Sa。此外,在图示例中,接受部件 2被安装在门框Sa的上框部Sb的下面,与此相对应地碰撞部件1被安装在门Ma的上部。在该例中,碰撞部件1由碰撞底座10、和利用作用力从该碰撞底座10可引入地突 出的碰撞轴11构成。就碰撞底座10而言,使其一端固定在门Ma上,在其另一端上具有向 上方突出的碰撞轴11的收纳筒部10a,(图5)碰撞轴11构成为,利用上述作用力从该收纳 筒部IOa的敞开的筒上端IOb使其上端向上方突出。另一方面,接受部件2作为沿碰撞轴11的轴线方向配置了转动轴20a的转动体 20构成,并且具有在其外周上敞开且朝向其转动中心侧连续的碰撞轴11的配合凹部20b, 在使作为可动体M的门Ma进行去程动作到规定移动位置时,碰撞轴11进入位于等待位置 (图3的位置)的接受部件2的该配合凹部20b,与其连续地利用加力机构3的作用力进行 的接受部件2向引入位置(图4的位置)的转动,会使该作用力作用于门Ma直到移动结束 位置。若从移动结束位置使门Ma进行回程动作,则接受部件2再次转动到等待位置并由保 持机构4再次定位在该位置同时释放碰撞轴11。此外在本例中,在接受部件2以未捕捉碰撞部件1的状态移动到引入位置的状态 下,利用抵抗随着碰撞部件1向配合凹部20b的侧方部位20c的抵接的作用力的碰撞轴11 的引入,从而允许朝向移动结束位置的可动体M的去程动作。在该侧方部位20c的下侧面 形成了可进行该引入的倾斜面20d。在本例中,在接受部件2以未捕捉碰撞部件1的状态移动到引入位置的状态下,如 果使可动体M进行去程动作到移动结束位置,则碰撞轴11与碰撞部件1的配合凹部20b的 侧方部位20c碰上,碰撞轴11抵抗上述作用力暂时引入,允许碰撞轴11的突出端向侧方部 位20c的越过。并且在该越过后,利用上述作用力碰撞轴11再次因上述作用力而突出进入 位于引入位置的接受部件2的配合凹部20b会被捕捉配合。当作为可动体M的门Ma对作 为固定体S的门框Sa的装配或配合状态产生失常的场合,即使使门Ma移动到移动结束位 置也无法使碰撞部件1的碰撞轴11进入位于引入位置的接受部件2的配合凹部20b。(图 5、图6(b))该本例所述的助推装置中,即使在如此的场合,利用操作机构5使接受部件2向 等待位置转动上述失常等的尺寸的量,直到碰撞部件1的碰撞轴11进入到接受部件2的配 合凹部20b的位置(图7(a)及(b))。在图示的例中,接受部件2以可进行上述转动的状态装配并收纳于将上面作为向 门框Sa的上框部Sb的下面的安装面60a的壳体60中。壳体60构成为使下面开放的细长 的箱状。接受部件2设置在偏置于该壳体60的一端60b侧的位置。在壳体60上的该接受 部件2的配置部位的侧方形成了位于等待位置的接受部件2的配合凹部20b的形成部位突 出的开放部60c。接受部件通过在以其转动轴20a的形成侧为主要部分的扇形体20e上形成在其弧 形边缘20f上使槽一端断开并与该转动轴20a(即转动中心侧)连续的呈切槽状的配合凹部20b。接受部件2上的配合凹部20b设置在偏置于上述扇形体20e的一方的直线状边缘 20g的位置,在接受部件2的该配合凹部20b与扇形体20e的另一方的直线状边缘20h之间 的弧状边缘20f上形成齿轮部20i,该齿轮部20i与在壳体60的长度方向可滑动地支撑并 组装在该壳体60上的滑块70中的沿该滑块70的滑动方向设置的齿条70a啮合。在壳体60的另一端60d与接受部件2之间具备与该滑块70的齿条70a啮合的小 齿轮80。此外,壳体60具备作为加力机构3的拉力螺旋弹簧30,使弹簧一端30b固定于壳 体60的另一端60d侧,并且使弹簧另一端30a通过连接零件90与小齿轮80连接。连接零 件90在与小齿轮80的旋转轴偏心的位置被小齿轮80轴支撑。并且,在图示例中,当上述 轴支撑部80a位于小齿轮80的旋转中心80b与上述拉力螺旋弹簧30的弹簧一端30b的固 定部位所通过的假想直线χ上时,该拉力螺旋弹簧30最被拉伸,并且当上述轴支撑部80a 位于比该假想直线χ靠后方时,滑块70最移动到壳体60的另一端60d侧,在该状态下接受 部件2由上述拉力螺旋弹簧30定位于等待位置(图3),另一方面,当上述轴支撑部80a位 于比该假设直线χ靠前方时滑块70最移动到壳体60的一端60b侧,在该状态下接受部件2 由上述拉力螺旋弹簧30定位于引入位置(图4)。S卩,在本例中,由该弹簧30和小齿轮80 构成上述保持机构4。在壳体60的一端60b侧形成了可上下活动地支撑小球体50的支撑部60e。支撑 部60e在下方具备小球体50的突出开口 60f、在侧方具备滑块70的端部的进入开口 60g。 小球体50在由弹簧60i将爪部50b钓接于支撑部60e的突出开口 60f的内边缘的状态使 其外端从支撑部60e突出,该弹簧60i介入安装在支撑部60e的里内部60h与小球体50的 内端50a之间。在小球体50的朝向进入开口 60g的一侧形成朝向滑块70的端部70b的碰 撞面50c,该碰撞面50c做成随着朝向下方从小球体50的移动中心轴逐渐离开方向的倾斜 状。并且,在图示例中,当接受部件2位于等待位置时,滑块70的端部70b进入支撑部60e 内,且会位于小球体50的碰撞面50c的上方(图6 (a))。当门Ma对门框Sa的装配或组合状态产生失常,接受部件2以未捕捉碰撞部件1的 状态下移动到引入位置的场合,在即使将门Ma移动到移动结束位置也无法使碰撞部件1的 碰撞轴11进入位于引入位置的接受部件2的配合凹部20b时(图5、图6(b)),若在上方对 上述小球体50进行压入操作,则使滑块70向壳体60的另一端60d侧稍稍移动随之能够使 接受部件2朝向等待位置稍稍转动直到使碰撞部件1的碰撞轴11进入该配合凹部20b (图 7(a)及(b))。即在本例中,该小球体50会作为上述操作机构5发挥功能。此外,作为该操 作机构5的小球体50借助于作为传递部件的滑块70使接受部件2向等待位置移动,该滑 块将作为加力机构3的上述弹簧30的作用力传递给接受部件2。图8表示的是在作为传递部件的滑块70自身上形成向下方突出的捏手部51,通过 利用了该捏手部51的齿条70a的移动从而使位于引入位置的接受部件2向等待位置转动 的实施例。即,在本例中,该捏手部51会作为上述操作机构5发挥功能。此外,图9表示的是使接受部件2自身形成在位于与其转动中心偏心的位置向下 方突出的捏手部52,通过利用了该捏手部52的接受部件2的转动从而使位于引入位置的接 受部件2向等待位置转动的实施例。即,在该例中,该捏手部52会作为上述操作机构5发 挥功能。此外,在图示例中,在小齿轮80上并在与和上述滑块70啮合侧相反的一侧(前方)在沿壳体60的长度方向可滑动移动地支撑使齿条啮合的缓冲用滑块100,并且利用该缓冲用滑块100的向壳体60的另一端60d侧的移动,使活塞杆IlOa进入气缸IlOb内的活 塞式缓冲器110被组装在壳体60内,利用该活塞式缓冲器110对从等待位置朝向弓丨入位置 的接受部件2的转动施加制动,会缓慢地进行门Ma向移动结束位置的移动。并且,壳体60 的敞开的下面60j由具备沿碰撞轴11的移动轨迹的切槽的无图示的盖体覆盖。(图10 图20所示的例子)图10 图20表示的是利用该助推装置从规定移动位置(要关闭推拉门Mb的稍 靠跟前的位置)到移动结束位置(完全关闭推拉门Mb的位置)对推拉门Mb的去程动作 (关闭方向的滑动移动)进行辅助。在图示例中,可动体M是推拉门Mb,固定体S是该推拉 门Mb的门框Sc。此外,在图示例中,接受部件2内装于在形成于推拉门Mb上部的该推拉门 Mb的上端面Mc配置槽口且在推拉门Mb的前端Md使槽一端向外方敞开的槽状空间Me内, 与此对应地碰撞部件1在门框Sc的门尽头Sd侧安装成,从在该上框部Sb的推拉门Mb上 端的导向槽Sf的里内部向下方突出。在本例中,碰撞部件1构成为,将轴上端安装于上述位置的轴状。另一方面,接受部件2沿推拉门Mb的移动方向可移动地被收纳于上述槽状空间 Me内。接受部件2具有相对于在接受主体21上在上下方向可出没地设置的接受挡块22 ; 可前后动地设置并且在非抱夹(抱持)状态下从前方接受碰撞部件1的碰撞部件1的抱夹 体23 ;以及这些部件的加力体24。接受挡块22与抱夹体23连接,利用该加力体24在接受 挡块22从接受主体21突出时,抱夹体23位于前进位置并处于非抱夹状态,(图12)并且, 当抱夹体23位于后退位置并处于抱夹状态时,接受挡块22会引入到接受主体21内。(图 15)此外,在上述槽状空间Me内形成突出时的接受挡块22的配合孔61a,在使接受挡块22 配合在该配合孔61a内的接受部件2的等待位置上进行对加力机构3的蓄能。并且,在可 动体M进行去程动作到自行行走开始位置时,碰撞部件1进入位于等待位置的接受部件的 抱夹体23内。在使作为可动体M的推拉门Mb进行去程动作到规定移动位置时,当碰撞部件1进 入位于等待位置(图10的位置)的接受部件2的抱夹体23,则抱夹体23被其推压并移动 到后退位置,抱夹捕捉并配合碰撞部件1。当抱夹体23移动到后退位置,则接受挡块22引 入到接受主体21内,解除与配合孔61a的配合,所以借助于碰撞部件1卡定在作为固定体S 的门框Sc上的接受部件2由加力机构3的作用力相对地移动到引入位置(图13的位置), 并使该作用力作用于推拉门Mb直到移动结束位置。在使推拉门Mb从移动结束位置进行回 程动作时,接受部件2再次相对地移动到等待位置,接受挡块22由加力体24的作用再次作 用进入配合孔61a,并且抱夹体23成为非抱夹状态,释放碰撞部件1。S卩,在该例中,由该接受挡块22和配合孔61a构成上述保持机构4。此外在该例中,在接受部件2以未捕捉碰撞部件1的状态移动到引入位置的场合, 若使作为可动体M的推拉门Mb进行去程动作到移动结束位置,则在引入位置上位于后退位 置的接受部件2的抱夹体23抱夹捕捉并配合碰撞部件1。即在该实例中,抱夹体23是将可前后动地组装在接受主体21上的滑块体23a、和 左右一对的抱夹片23b、23b由在该滑块体23a的前端和抱夹片23b的后端之间的树脂铰 链部23c连接成一体来构成的。与此同时,在构成上述槽状空间Me的壳体60上的沿推拉门Mb的移动方向的内壁的一部上形成使位于等待位置的接受部件2的抱夹体23的抱夹片 23b进入的切口部61b,并且(图12)形成弹性允许位于引入位置的接受部件2的抱夹体23 的抱夹片23b以树脂铰链部23c为中心的向外侧扩展,即向非抱夹状态的转移的弹性变形 部61c。(图15)位于等待位置的接受部件2的抱夹体23在前进位置上并在一对的抱夹片 23b、23b的内侧突出部23d之间形成允许碰撞部件1进入的间隔。(非抱夹状态)当可动 体M移动到后退位置时,则抱夹片23b从切口部61b脱离,一对抱夹片23b、23b利用壳体60 的内壁使树脂铰链部23c弹性变形,成为不使碰撞部件1从内侧突出部23d之间向前方脱 离的抱夹状态。在接受部件2以未捕捉碰撞部件1的状态移动到引入位置的场合,虽然接 受部件2的抱夹体23处于抱夹状态,但由于上述弹性变形部61c位于抱夹片23b的外侧, 所以当使推拉门Mb进行去程动作到移动结束位置时,则使碰撞部件1从前方碰撞在抱夹片23b的内侧突出部23d上使弹性变形部61c变形的同时能够作出使抱夹片23b向外侧暂时 打开的非抱夹状态,并且利用在碰撞部件1越过内侧突出部23d位置的弹性变形部61c的 弹性复位,从而使抱夹体23再次转移为抱夹状态,能够抱夹并捕捉碰撞部件1。在作为可动体M的推拉门Mb对作为固定体S的门框Sc装配或配合状态发生失常 的场合,即使使推拉门Mb移动到移动结束位置,也不能使碰撞部件1进入位于引入位置的 接受部件2的构成抱夹体23的左右一对的抱夹片23b、23b之间。(图16)在本例所述的助 推装置中,即使是这种场合,也可以利用操作机构5使接受部件2向等待位置转动上述失常 等的尺寸,直到碰撞部件1进入构成接受部件2的抱夹体23的左右一对的抱夹片23b、23b 之间的位置。图17及图19表示的是将该操作机构5作为以使该圆锥台体53的周面与位于引 入位置的接受部件2的接受主体21的后端部21a接触的方式由该壳体60支撑的圆锥台体 53构成的实施例。在图17的例子中,该圆锥台体53在壳体60的沿推拉门Mb的移动方向的内壁之 间并在与该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可移动地被支撑,并且以向一方的内壁侧受到弹簧53a的 作用力的状态被定位。该圆锥台体53能够通过贯通推拉门Mb和壳体60的操作用孔53b, 利用轴状工具抵抗上述弹簧53a的作用力地进行推入。并且,若如此地推入,则圆锥台体53 的扩径侧的周面与接受主体21的后端部21a接触,使位于引入位置的接受部件2抵抗上述 加力机构3的作用力向推拉门Mb的前端Md侧移动。在图19的例子中,该圆锥台体53在壳体60的沿推拉门Mb的移动方向的内壁之 间并在与该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可移动地被支撑,并且将被设在其圆心的外螺纹体53c螺 纹安装在形成于壳体60的内螺纹孔53d中。该外螺纹体53c能够通过贯通推拉门Mb和壳 体60的操作用孔53b并利用工具等进行操作。并且,当操作外螺纹体53c时,则圆锥台体 53的扩径侧的周面能够与接受主体21的后端部21a接触,由此能使位于引入位置的接受部 件2抵抗上述加力机构3的作用力向推拉门Mb的前端Md侧移动。此外,在图18的例子中表示的是将该操作机构5作为以使周面与位于引入位置的 接受部件2的接受主体21的后端部21a接触的方式由该壳体60支撑的圆筒体54构成的 实施例。该圆筒体54在壳体60的沿推拉门Mb的移动方向的内壁之间并在与该移动方向 正交的方向可移动地被支撑,并且在从圆心偏心的位置具有其支撑轴54a,能够通过贯通推拉门Mb和壳体60的操作用孔53b利用工具等进行操作。并且,通过操作支撑轴54a,远离 该支撑轴54a —侧的圆筒体54的周面能够与接受主体21的后端部21a接触,由此能够使 位于引入位置的接受部件2抵抗上述加力机构3的作用力向推拉门Mb的前端Md侧移动。
此外,在图20的例子中,表示的例子将该操作机构5作为操作片55构成,该操作 片55具备向接受部件2的接受主体21的后端部21a的连接部55a ;及从该连接部55a的 从推拉门Mb上端Mc向侧方突出的部位向下方下垂的操作部55b。在这种场合,利用该操作 片55能够使位于引入位置的接受部件2抵抗上述加力机构3的作用力直接向推拉门Mb的 前端Md侧移动。在图示例中,接受部件2以可进行上述移动的状态组装并收纳在内装于推拉门Mb 的上部并将内部作为上述槽状空间Me的壳体60中。壳体60构成为做成使上面敞开的细 长箱状。壳体60被分隔部61d上下划分,在该分隔部61d上形成上述配合孔61a。此外,在 分隔部61d的下方内装作为加力机构3的拉力螺旋弹簧31。该弹簧31的弹簧一端31a固 定在接受部件2的接受主体21上,弹簧另一端31b固定在壳体60上的推拉门Mb的后端侧 所在的端部。并且,在接受部件2位于等待位置的状态下该弹簧31最被拉长。在将推拉门 Mb进行去程动作到规定移动位置时,则在接受部件2将碰撞部件1抓住并停止的同时解除 保持机构4的保持,所以利用弹簧31的作用力,推拉门Mb移动到移动结束位置,接受部件 2在槽状空间Me内相对地移动到引入位置。在位于移动结束位置的推拉门Mb进行回程动 作到规定移动位置时,则接受部件2 —边使弹簧31蓄能一边相对地移动到等待位置,并在 释放碰撞部件1的同时由保持机构4定位于等待位置。此外,在图示例中,在接受部件2的接受主体21的后端部21a,将活塞式缓冲器 111组装在壳体60内,该活塞式缓冲器111利用该接受部件2的朝向引入位置的相对移动 使活塞杆Illa进入气缸Illb内,利用该活塞式缓冲器111对从等待位置向引入位置的接 受部件2的相对移动施加制动,缓慢进行推拉门Mb的向移动结束位置的移动。此外,在此引用了 2007年10月2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7-258647号的说 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及说明书摘要的全部内容,作为本发明的说明书的公开内容收入其 中。
权利要求
一种可动体的助推装置,由加力机构从规定移动位置到移动结束位置对由固定体支撑的可动体的至少去程动作进行辅助,其特征在于,具有设于固定体及可动体的任一方的碰撞部件;以及设于这些部件的另外一方的接受部件,接受部件在等待位置与引入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设置,并且在等待位置以使加力机构蓄能的状态由保持机构定位于该等待位置,在使可动体进行去程动作到规定移动位置时,碰撞部件被定位于等待位置的接受部件捕捉并配合,接着解除由保持机构进行的保持,接受部件由加力机构的作用力移动到引入位置,并使该作用力作用于可动体直到移动结束位置,并且,具备使在未捕捉碰撞部件的状态移动或相对地移动到引入位置的接受部件向等待位置进行移动操作的操作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动体的助推装置,其特征在于,碰撞部件由碰撞底座、和从该碰撞底座由作用力可引入地突出的碰撞轴构成,接受部件作为转动体构成,并且具备在其外周敞开且朝向该转动中心侧连续的碰撞轴 的配合凹部,在使可动体进行去程动作到规定移动位置时,碰撞轴进入位于等待位置的接 受部件的该配合凹部,与之连续地利用加力机构的作用力进行的接受部件向引入位置的转 动,从而使该作用力作用于可动体直到移动结束位置,并且,在接受部件以未捕捉碰撞部件的状态移动到引入位置的状态下,利用抵抗随着 碰撞部件向配合凹部的侧方部位的抵接的作用力的碰撞轴的引入,从而允许朝向移动结束 位置的可动体的去程动作。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动体的助推装置,其特征在于,操作机构借助于将加力机构的作用力向接受部件传递的传递部件,使接受部件向等待 位置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动体的助推装置,其特征在于,操作机构一体设于将加力机构的作用力向接受部件传递的传递部件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动体的助推装置,其特征在于,操作机构一体设于接受 部件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动体的助推装置,接受部件在等待位置与引入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设置,并且在等待位置以使加力机构蓄能的状态由保持机构定位于该等待位置。在使可动体进行去程动作到规定移动位置时,碰撞部件被定位于等待位置的接受部件捕捉并配合,接着解除由保持机构进行的保持,接受部件由加力机构的作用力移动或相对地移动到引入位置,并使该作用力作用于可动体直到移动结束位置。具备使在未捕捉碰撞部件的状态移动到引入位置的接受部件向等待位置进行移动操作的操作机构。
文档编号E05F3/00GK101815837SQ20088010996
公开日2010年8月25日 申请日期2008年10月1日 优先权日2007年10月2日
发明者富冈和幸 申请人:株式会社利富高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