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2744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公知有专利文献1所示的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如专利文献1的图1、3 6所示,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具备第一臂(下臂1),该第一臂 支承于座椅坐垫和座椅靠背中的任意一方;第二臂(上臂2),该第二臂由该第一臂支承 为相对旋转自如,且支承于座椅坐垫和座椅靠背中的任意另一方;配设于第一臂的多个爪 (pawl)(爪50、60);以及被卡合部(内齿25a),该被卡合部设置于第二臂,并与多个爪卡 合。在该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中,多个爪由第一爪50(—个)和第二爪60(两个)构成,仅 在第一爪50上设置抵接部(突起51),并在第二臂设置被抵接部(突起27),通过该被抵接 部与该抵接部接触来阻止爪50与被卡合部的卡合。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中,当在解除锁定后的状态下,使座椅 靠背相对于座椅坐垫在所谓的前倒角度范围旋转并放开操作把手85时,通过弹簧86的作 用力,凸轮40朝使爪50与内齿25a啮合的方向按压爪50,但是,爪50的移动被阻止,不会 与内齿25a啮合。此时,其他的两个爪60也通过其凸轮长孔66与突起销47的作用留在不 与内齿25a啮合的位置。因此,在前倒角度范围内,座椅靠背未被锁定,能够使座椅靠背旋 转。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3-9978号公报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的前倒角度范围中,第一爪50通 过由弹簧86的作用力产生的对凸轮40的作用被朝与内齿25a啮合的方向按压,突起51与 突起27抵接从而被定位固定在该位置。另一方面,虽然第二爪60通过凸轮长孔66与突起 销47的作用留在不与内齿25a啮合的位置,但是,由于设有凸轮长孔66与突起销47之间 的间隙以及第二爪60与对该第二爪60进行引导的引导壁121之间的间隙,因此第二爪60 能够在这些间隙的范围内自由地移动(产生晃动)。以上述方式自由移动的第二爪60的外 齿64有可能因组装误差或由老化引起的磨损等而与第二臂的内齿25a接触。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了消除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在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中, 通过在规定角度范围中可靠地限制所有的爪向与内齿啮合的方向移动,可靠地避免所有的 爪与内齿之间的无用的接触。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第一方面所涉及的发明的结构上的特征在于,车辆用座椅调 角装置具有第一臂,该第一臂固定于车辆用座椅的座椅坐垫侧和座椅靠背侧中的任意一 方而进行应用;第二臂,该第二臂固定于车辆用座椅的座椅坐垫侧和座椅靠背侧中的任意 另一方而进行应用,并由第一臂支承为相对于第一臂相对旋转自如;形成于第二臂的内齿, 所述内齿配设在第一臂与第二臂之间的内空间内;包括主爪和副爪的多个爪,它们配设在内空间内,由第一臂保持为移动自如,并且具备能够通过该移动而与内齿啮合或者解除啮 合的外齿;凸轮,所述凸轮以旋转自如的方式配设在内空间内,该凸轮能够按压爪,以使爪 的外齿与内齿啮合,并且,该凸轮能够使爪移动,以解除外齿与内齿之间的啮合;弹簧,所述 弹簧配设在第一臂与凸轮之间,该弹簧对凸轮施力从而使凸轮朝向通过所述凸轮按压爪的 方向旋转;传递构造体,所述传递构造体设在爪与凸轮之间,将凸轮的旋转动作传递转换成 爪的移动动作;第一限制构造体,所述第一限制构造体设在多个爪中的至少一个以上的主 爪与第二臂之间,能够在外齿与内齿之间的啮合解除的状态下保持主爪;以及第二限制构 造体,所述第二限制构造体设在多个爪中的未形成第一限制构造体的副爪与凸轮之间,能 够在外齿与内齿之间的啮合解除的状态下保持副爪。并且,第二方面所涉及的发明的结构上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所涉及的发明中, 弹簧以下述方式配置该弹簧的一端卡定于第一臂、另一端卡定于凸轮,当弹簧想要伸长 时,凸轮通过该弹簧的力被朝远离副爪的方向按压。并且,第三方面所涉及的发明的结构上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或者第二方面所 涉及的发明中,传递构造体由第一突部和第一凸轮槽构成,所述第一突部形成于凸轮,所述 第一凸轮槽形成于爪,第一突部贯穿插入于该第一凸轮槽从而该第一凸轮槽与该第一突部 卡合。并且,第四方面所涉及的发明的结构上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或者第二方面所 涉及的发明中,第一限制构造体由第二突部和阶梯差部构成,所述第二突部形成于主爪,所 述阶梯差部形成于第二臂,并与该第二突部卡合,通过第二突部与阶梯差部之间的卡合限 制主爪的朝向啮合方向的移动。并且,第五方面所涉及的发明的结构上的特征在于,在第四方面所涉及的发明中, 主爪为两个以上。并且,第六方面所涉及的发明的结构上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或者第二方面所 涉及的发明中,第二限制构造体由第三突部和第二凸轮槽构成,所述第三突部形成于凸轮, 所述第二凸轮槽形成于副爪,第三突部贯穿插入于该第二凸轮槽从而该第二凸轮槽与该第 三突部卡合,通过第三突部和第二凸轮槽之间的卡合限制副爪的朝向啮合方向的移动。并且,第七方面所涉及的发明的结构上的特征在于,在第六方面所涉及的发明中, 第二限制构造体也具有传递构造体的功能。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第一方面所涉及的发明中,在多个爪中的至少一个以上的主 爪与第二臂之间设有传递构造体和第一限制构造体,所述传递构造体将凸轮的旋转动作传 递转换成爪的移动动作,所述第一限制构造体在外齿与内齿之间的啮合解除的状态下保持 主爪。由此,在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的前倒角度范围中,主爪通过由弹簧的作用力产生的对 凸轮的作用被朝与内齿啮合的方向按压,并由第一限制构造体保持在主爪的外齿与内齿之 间的啮合解除的状态。另一方面,在多个爪中的未形成第一限制构造体的副爪与凸轮之间 设有传递构造体和第二限制构造体,所述传递构造体将凸轮的旋转动作传递转换成爪的移 动动作,所述第二限制构造体在外齿与内齿之间的啮合解除的状态下保持副爪。由此,在车 辆用座椅调角装置的前倒角度范围中,副爪由传递构造体和第二限制构造体保持在副爪的 外齿与内齿之间的啮合解除的状态。因此,在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中,通过在规定角度范 围(前倒角度范围)中可靠地限制所有的爪的朝向与内齿啮合的方向的移动并进行定位固定,能够可靠地避免所有的爪与内齿之间的无用的接触。并且,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第二方面所涉及的发明中,弹簧以下述方式配置该弹簧的一端卡定于第一臂、另一端卡定于凸轮,且当弹簧想要伸长时凸轮通过该弹簧的力被 朝远离副爪的配置场所的方向按压。这样,在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的前倒角度范围中,在凸 轮等的间隙的范围内,能够通过弹簧的力使与凸轮联动的副爪亦朝远离内齿的方向移动, 因此能够可靠地避免副爪与内齿之间的接触。并且,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第三方面所涉及的发明中,传递构造体由第一突部和 第一凸轮槽构成,所述第一突部形成于凸轮,所述第一凸轮槽形成于爪,第一突部贯穿插入 于该第一凸轮槽从而该第一凸轮槽与该第一突部卡合,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可靠地将 凸轮的旋转动作传递转换成爪的移动动作。并且,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第四方面所涉及的发明中,第一限制构造体由第二突 部和阶梯差部构成,所述第二突部形成于主爪,所述阶梯差部形成于第二臂,并与该第二突 部卡合,通过第二突部与阶梯差部之间的卡合限制主爪的朝向啮合方向的移动,因此,能够 以简单的结构可靠地限制主爪的朝向啮合方向的移动,能够可靠地进行定位固定。并且,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第五方面所涉及的发明中,主爪为两个以上,因此,能 够通过缓和主爪与第二臂卡合时的冲击来降低部件的损伤,能够延长寿命。并且,通过减少 副爪的数量,能够降低副爪与内齿接触的概率。并且,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第六方面所涉及的发明中,第二限制构造体由第三突 部和第二凸轮槽构成,所述第三突部形成于凸轮,所述第二凸轮槽形成于副爪,第三突部贯 穿插入于该第二凸轮槽从而该第二凸轮槽与该第三突部卡合,通过第三突部和第二凸轮槽 之间的卡合限制副爪的朝向啮合方向的移动,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可靠地限制副爪的 朝向啮合方向的移动,能够可靠地进行定位固定。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第七方面所涉及的发明中,第二限制构造体也具有传递构造 体的功能,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可靠地将凸轮的旋转动作传递转换成副爪的移动动作。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基于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所被应用的车辆用座椅 的侧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的放大图。图3是沿着图2的3-3线切断后的端面图。图4是沿着图3所示的4-4线切断后的剖视图,是示出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的锁 定状态的图。图5是沿着图3所示的4-4线切断后的剖视图,是示出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的解 锁状态的图。图6是沿着图3所示的4-4线切断后的剖视图,是示出在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的 前倒角度范围突部25e与阶梯差部22e卡合的状态的图。图7是沿着图3所示的7-7线切断后的剖视图,是示出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的锁 定状态的图。标号说明
10…车辆用座椅;11···座椅坐垫;12…座椅靠背;13…座椅坐垫框架;14···座椅靠 背框架;20…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21…下臂(第一臂);21a…凹部;21cl···卡定部;22…上 臂(第二臂);22b…凹部;22c…内齿;22e…阶梯差部;23…环部件;24…锁定机构;25…主 爪;26…副爪;25a、26a…第一面部;25b、25b…第二面部;25c、25c…外齿;25e…突部(第 二突部);25f、26f…凸轮长孔(第一凸轮槽);26g…凸轮缺口(第二凸轮槽);28…凸轮; 28a…凸轮面;28b…凸轮突部(第一突部);28c…凸轮突部(第三突部);29…弹簧;30··· 爪控制部件;31···操作杆;32···旋转轴;C…转动轴线;S…内空间。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基于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所被应用的车辆用座椅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示出示意性地示出车辆用座椅的侧视图,图2示出车辆用座椅 调角装置的放大图,图3是沿着图2的3-4线的端面图。如图1所示,车辆用座椅10具备座椅坐垫11,该座椅坐垫11安装于车辆的地板(未图示);座椅靠背12,该座椅靠背12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座椅坐垫11的后端部; 以及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以下省略为调角装置)20,根据乘坐者的喜好调整座椅靠背12 相对于座椅坐垫11的调角并对其位置进行定位固定。如图1所示,座椅靠背12能够在预 定的范围A内对调角角度进行调整·定位固定,并且能够朝前方倒下至重叠在座椅坐垫11 上的状态(在图1中以点划线表示的状态)。如图2和图3所示,调角装置20具备圆盘状的下臂(第一臂)21和上臂(第二 臂)22。下臂21固定于座椅坐垫11侧。即,座椅坐垫11通过焊接等固定于固定的座椅坐 垫框架13。并且,上臂22由下臂21支承为相对旋转自如。上臂22固定于座椅靠背12侧。 艮口,座椅靠背12通过焊接等固定于固定的座椅靠背框架14。如图3所示,通过不完全落料加工在下臂21上形成有向上臂22侧开口的凹部 21a,凹部21a具有以上臂22和下臂21的转动轴线C为中心的内周面21al。上臂22在其 外周面22a与下臂21的内周面21al以滑动接触的方式嵌合,下臂21和上臂22的滑动接 触面作为相互的转动中的轴和轴承发挥功能。另一方面,通过不完全落料加工在上臂22上 形成有向下臂21侧开口的凹部22b,在凹部22b的以转动轴线C为中心的内周部上遍及整 周都形成有内齿22c。内齿22c配设于下臂21和上臂22之间的内空间S内。如图3所示,环部件23以覆盖下臂21的外周的方式铆接固定,环部件23的一侧 面以环抱的方式旋转支承上臂22的外周部。由此,下臂21和上臂22保持在以能够相互转 动的方式组装在一起的状态。主要如图3所示,在下臂21和上臂22之间的内空间S内配设有锁定机构24,该锁 定机构24将座椅靠背12锁定在调整后的倾斜位置。锁定机构24主要由以下部件构成主 爪25,该主爪25具备外齿(卡合齿)25c,该外齿25c以能够卡合脱离(能够解除啮合)的 方式与形成于上臂22的内齿22c啮合;副爪26,该副爪26具备外齿(卡合齿)26c,该外齿 26c以能够卡合脱离(能够解除啮合)的方式与形成于上臂22的内齿22c啮合;凸轮28, 通过操作杆31的操作借助旋转轴32使该凸轮28转动,且通过该转动使主爪25和副爪26 与内齿22c卡合或者从内齿22c脱离;以及弹簧29,该弹簧29对凸轮28施力从而使凸轮 28朝按压主爪25和副爪26的方向旋转。
由主爪25和副爪26构成的爪在与旋转轴线C正交的面内在等间隔的角度的位置 配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主爪25为两个,副爪26为一个。主爪25只要至 少为一个即可。主爪25和副爪26以沿径向移动自如(往复动作自如)的方式被保持在引 导凹部21b内,该引导凹部21b在下臂21的凹部21a沿径向延伸形成,通过该移动,内齿 22c与外齿25c、26c啮合或者解除它们之间的啮合。主要如图4 6所示,主爪25由板状的钢材制作,第一面部25a和第二面部25b这两个面部分彼此带有阶梯差地连接,整体形成大致基座板状的六边形形状。在主爪25的 第一面部25a的尖端面上形成有能够与上臂22的内齿22c啮合的外齿25c,在与外齿25c 相反侧的端面上,在第一面部25a和第二面部25b的阶梯差部形成有背凸轮面25d。背凸轮 面25d与形成于凸轮28的外周的凸轮面28a抵接从而被朝外方按压。在第一面部25a形成有朝与第二面部25b的突出方向相同的方向突出设置的突部 (第二突部)25e。突部25e与阶梯差部22e卡合,该阶梯差部22e局部地形成于凹部22d 的以转动轴线C为中心的内周部,凹部22d形成于上臂22的凹部22b内。另外,阶梯差部 22e设定成与座椅靠背12的转动预定范围A以上直到在前方重叠在座椅坐垫12上的状态 的范围即前倒角度范围相当。并且,阶梯差部22e以外的凹部22d的内周部设定成与预定 的范围A或者重叠在座椅坐垫12上的状态相当。另外,以沿板厚方向贯通第二面部25b的方式形成有凸轮长孔(第一凸轮槽)25f。 形成于凸轮28的凸轮突部28b (第一突部)贯穿插入于该凸轮长孔25f。并且,夹着主爪 25的外齿25c的两侧部具有平行的直线部分,该直线部分以与引导凹部21b之间带有间隙 的方式被该引导凹部21b引导。副爪26基本以与主爪25同样的方式构成,主要如图4 6所示,该副爪26具备 第一面部26a、第二面部26b、外齿26c、背凸轮面26d以及凸轮长孔(第一凸轮槽)26f。进 一步,在副爪26的第二面部26b形成有沿板厚方向贯通的凸轮缺口(第二凸轮槽)26g。形 成于凸轮28的凸轮突部28c (第三突部)能够进入该凸轮缺口 26g或者从该凸轮缺口 26g 脱出。凸轮28以绕旋转轴线C旋转自如的方式配置在内空间S内,该凸轮28能够按压 主爪25和副爪26,以使主爪25和副爪26的外齿25c、26c与上臂22的内齿22c啮合,并 且能够使主爪25和副爪26移动,以解除外齿25c、26c与内齿22c之间的啮合。在凸轮28 的外周壁面形成有凸轮面28a。主爪25和副爪26以与该凸轮28共面的方式进退自如地 配设于该凸轮28的径向外周。在凸轮28上形成有凸轮突部28b (第一突部),该凸轮突部 28b贯穿插入于主爪25的凸轮长孔25f和副爪26的凸轮长孔26f,并且,还形成有凸轮突部 28c (第三突部),该凸轮突部28c能够进入副爪26的凸轮缺口 26g或者从该凸轮缺口 26g 脱出。凸轮突部28c形成于从凸轮突部28b离开规定距离的位置。规定距离是足够在旋转 方向相对于凸轮28支承副爪26的相对于副爪26的宽度的比例距离。并且,凸轮突部28c 配设在比凸轮突部28b距离旋转轴线C更远的位置。由此,当凸轮突部28c卡合在凸轮缺 口 26g内时能够以更大的力进行定位固定。弹簧29在内空间S内配设在下臂21和凸轮26之间。S卩,弹簧29被收纳于收纳凹 部21c,该收纳凹部21c形成于下臂21的凹部21a。弹簧29是盘簧(盘簧,spiral spring), 该弹簧29对凸轮28施力从而使凸轮28朝按压主爪25和副爪26的方向旋转。
弹簧29的一端(自由端)卡定于凸轮28的卡定部28d,弹簧29的另一端(固定 端)卡定于下臂21的卡定部21d。弹簧29配置成当弹簧想要伸长时,通过该弹簧的力朝 远离副爪26的方向按压凸轮28。虽然凸轮28和下臂21被旋转轴32贯穿,但是相对于旋 转轴32具有稍许间隙,因此凸轮28和下臂21在径向相对移动。因此,在主爪25的突部 25e上跃至上臂22的阶梯差部22e的情况下,在弹簧29收缩而想要伸长的情况下,在图7 中,弹簧29在下臂21的卡定部21d朝箭头D的方向按压下臂21,从而在弹簧29上作用有 朝向箭头E所示的方向的反力。因此,凸轮28也朝箭头E的方向移动,因此副爪26也一起 朝箭头E的方向移动。 操作杆31的一端以能够与旋转轴32 —体旋转的方式固定于旋转轴32的外端,另 一端能够通过乘坐者的操作转动。旋转轴32配置在旋转轴线C上,贯通形成于下臂21、凸 轮28以及上臂22的各贯通孔21e、28e、22f,并由下臂21和上臂22支承为转动自如。凸轮 28的贯通孔28e与旋转轴31嵌合,从而凸轮28与旋转轴31 —体旋转。利用上述的凸轮28的凸轮突部(第一突部)28b、主爪25的凸轮长孔(第一凸轮 槽)25f、以及副爪26的凸轮长孔(第一凸轮槽)26f构成传递构造体。传递构造体设置在 主爪25、副爪26与凸轮28之间,将凸轮28的旋转动作传递转换成主爪25和副爪26的移 动动作。利用上述的主爪25的突部(第二突部)25e和上臂22的阶梯差部22e构成第一 限制构造体。第一限制构造体设置在多个爪中的至少一个以上的主爪25与上臂22之间, 并在外齿25c与内齿22c之间的啮合解除的状态下保持主爪25。S卩,在突部25e与阶梯差 部22e卡合的情况下(突部25e上跃至阶梯差部22e的情况。参照图6),主爪25无法进一 步朝外侧移动,外齿25c与内齿22c无法啮合。利用上述的凸轮28的凸轮突部(第三突部)28c和供凸轮突部28c贯穿插入的副 爪26的凸轮缺口(第二凸轮槽)26g构成第二限制构造体。第二限制构造体设置在多个爪 中的未形成第一限制构造体的副爪26与凸轮28之间,并在外齿26c与内齿22c之间的啮 合解除的状态下保持副爪26。即,在凸轮突部28c与凸轮缺口 26g卡合的情况下(参照图 6。),主爪26无法进一步朝外侧移动,外齿25c与内齿22c无法啮合。下面,对以上述方式构成的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在乘坐者未对 操作杆31进行操作的情况下(在图1中未将操作杆31朝上方抬起的情况下),凸轮28通 过弹簧29被朝图4中的逆时针方向施力。进而,当凸轮28朝逆时针方向转动时,通过背凸 轮面25d与凸轮面28a之间的抵接,以及凸轮突部(第一突部)28b与凸轮长孔(第一凸轮 槽)25f、26f之间的卡合,主爪25和副爪26朝内齿22c移动,外齿25c、26c与内齿22c啮 合从而主爪25和副爪26与上臂22卡合。由此,座椅靠背12被定位固定在期望的倾斜位 置。另一方面,在乘坐者对操作杆31进行操作的情况下(在图1中将操作杆31朝上方 抬起的情况下),通过弹簧29被朝逆时针方向施力的凸轮28在图5中朝顺时针方向转动。 当凸轮28以这种方式转动时,通过背凸轮面25d与凸轮面28a之间的抵接,以及凸轮突部 (第一突部)28b与凸轮长孔(第一凸轮槽)25f、26f之间的卡合,主爪25和副爪26朝从内 齿22c离开的方向移动,外齿25c、26c与内齿22c之间的啮合被解除,从而主爪25和副爪 26与上臂22之间的卡合被解除。
在乘坐者对操作杆31进行操作的期间内,主爪25、副爪26与上臂22之间的卡合 被解除,因此座椅靠背12能够倾斜动作。如图1所示,该倾斜动作的范围是从规定的范围 A直到与座椅坐垫11重叠的状态。在规定的范围A内,如果将座椅靠背12调整到期望的倾斜位置,并在该位置解除 操作杆31的操作的话,则主爪25和副爪26与上臂22卡合,因此能够在该位置定位固定座 椅靠背12。在前倒角度范围中,即便在该范围内解除操作杆31的操作,弹簧29仍被朝逆时针方向施力,突部25e被按压于阶梯差部22e并与该阶梯差部22e卡合(突部25e跃至阶梯 差部22e。参照图6),因此限制了主爪25朝内齿22c移动,主爪25在该位置被定位固定。 并且,在副爪26中,通过凸轮突部28b与凸轮长孔26f之间的卡合以及凸轮突部28c与凸 轮缺口 26g之间的卡合在两侧的两个部位保持副爪26的与外齿26c相反侧的端部,因此限 制副爪26朝内齿22c移动,副爪26c在该位置被定位固定而不会摆动。因此,主爪25和副 爪26与上臂22的卡合被限制。由此,即便操作杆31的操作消失也能够使座椅靠背12倾 斜动作。在座椅靠背12重叠在座椅坐垫11上的状态下(参照图1 (以点划线所示的状 态)),如果在该位置解除操作杆31的操作的话,则主爪25和副爪26与上臂22卡合,因此 能够在该位置定位固定座椅靠背12。从上述的说明可以清楚,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多个爪中的至少一个以上的主爪25 与上臂22之间设有传递构造体和第一限制构造体,所述传递构造体将凸轮28的旋转动作 传递转换成主爪25的移动动作,所述第一限制构造体在外齿25c与内齿22c之间的啮合解 除的状态下保持主爪25。由此,在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的前倒角度范围中,主爪25通过由 弹簧29的作用力产生的对凸轮的作用被朝与内齿22c啮合的方向按压,并由第一限制构造 体在主爪25的外齿25c与内齿22c之间的啮合的解除状态下保持。另一方面,在多个爪中 的未形成第一限制构造体的副爪26与凸轮28之间设有传递构造体和第二限制构造体,所 述传递构造体将凸轮28的旋转动作传递转换成副爪26的移动动作,所述第二限制构造体 在外齿26c与内齿22c之间的啮合解除的状态下保持副爪26。由此,在车辆用座椅调角装 置的前倒角度范围中,通过传递构造体和第二限制构造体将副爪26在副爪26的外齿26c 与内齿22c之间的啮合解除的状态下保持。因此,在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中,通过在规定角 度范围(前倒角度范围)中可靠地限制所有的爪25、26的朝向与内齿22c啮合的方向的移 动并进行定位固定,能够可靠地避免所有的爪25、26与内齿22c之间的无用的接触。并且,弹簧29以下述方式配置该弹簧29的一端卡定于下臂21、另一端卡定于凸 轮28,且当弹簧29想要伸长时凸轮28通过该弹簧29的力被朝远离副爪26的配置场所的 方向按压。这样,在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的前倒角度范围中,在凸轮28等的间隙的范围内,能够通过弹簧29的力使与凸轮28联动的副爪26也朝远离内齿22c的方向移动,因此能够 更为可靠地避免副爪26与内齿22c之间的接触。并且,传递构造体由第一突部28b和第一凸轮槽25f、26f构成,所述第一突部28b 形成于凸轮28,所述第一凸轮槽25f、26f形成于爪,第一突部28b贯穿插入于该第一凸轮槽 25f、26f从而该第一凸轮槽25f、26f与该第一突部28b卡合,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可靠 地将凸轮28的旋转动作传递转换成爪25、26的移动动作。
并且,第一限制构造体由第二突部25e和阶梯差部22e构成,所述第二突部25e形 成于主爪25,所述阶梯差部22e形成于上臂22,并与该第二突部25e卡合,通过第二突部 25e与阶梯差部22e之间的卡合限制主爪25的朝向啮合方向的移动,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 构可靠地限制主爪25的朝向啮合方向的移动,能够可靠地进行定位固定。并且,第二限制构造体由第三突部28c和第二凸轮槽26g构成,所述第三突部28c 形成于凸轮28,所述第二凸轮槽26g形成于副爪26,第三突部28c贯穿插入于该第二凸轮 槽26g从而该第二凸轮槽26g与该第三突部28c卡合,通过第三突部28c和第二凸轮槽26g 之间的卡合限制副爪26的朝向啮合方向的移动,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可靠地限制副爪 的朝向啮合方向的移动,能够可靠地进行定位固定。并且,优选第二限制构造体也具有传递构造体的功能。由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更 为可靠地将凸轮28的旋转动作传递转换成副爪的移动动作。并且,优选主爪25为两个以上。由此,能够通过缓和主爪25与上臂22的阶梯差 部22e卡合时的冲击来降低部件的损伤,能够延长寿命。并且,通过主爪25的增加,能够减 少副爪26的数量,由此,能够降低副爪26与内齿22c接触的概率。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一臂的下臂21固定于座椅坐垫11侧,作为第 二臂的上臂22固定于座椅靠背12侧,但是,相反,也可以是下臂21固定于座椅靠背12侧, 上臂22固定于座椅坐垫11侧。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如上所述,在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中,通过在规定角度范围中可 靠地限制所有的爪的朝向与内齿啮合的方向的移动,适于可靠地避免所有的爪与内齿之间 的无用的接触。
权利要求
一种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具有第一臂,该第一臂固定于车辆用座椅的座椅坐垫侧和座椅靠背侧中的任意一方而进行应用;第二臂,该第二臂固定于所述车辆用座椅的座椅坐垫侧和座椅靠背侧中的任意另一方而进行应用,并由所述第一臂支承为相对旋转自如;形成于所述第二臂的内齿,所述内齿配设在所述第一臂与所述第二臂之间的内空间内;包括主爪和副爪的多个爪,它们配设在所述内空间内,由所述第一臂保持为移动自如,并且具备能够通过该移动而与所述内齿啮合或者解除啮合的外齿;凸轮,所述凸轮以旋转自如的方式配设在所述内空间内,该凸轮按压所述爪,以使所述爪的外齿与所述内齿啮合,并且,该凸轮使所述爪移动,以解除所述外齿与所述内齿之间的啮合;弹簧,所述弹簧配设在所述第一臂与所述凸轮之间,该弹簧对所述凸轮施力从而使所述凸轮朝向通过所述凸轮按压所述爪的方向旋转;传递构造体,所述传递构造体设在所述爪与所述凸轮之间,将所述凸轮的旋转动作传递转换成所述爪的移动动作;第一限制构造体,所述第一限制构造体设在所述多个爪中的至少一个以上的所述主爪与所述第二臂之间,在所述外齿与所述内齿之间的啮合解除的状态下保持所述主爪;以及第二限制构造体,所述第二限制构造体设在所述多个爪中的未形成有所述第一限制构造体的所述副爪与所述凸轮之间,在所述外齿与所述内齿之间的啮合解除的状态下保持所述副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以下述方式配置该弹簧的一端卡定于所述第一臂、另一端卡定于所述凸轮, 当所述弹簧想要伸长时,所述凸轮通过该弹簧的力被朝远离所述副爪的方向按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递构造体由第一突部和第一凸轮槽构成,所述第一突部形成于所述凸轮,所述 第一凸轮槽形成于所述爪,所述第一突部贯穿插入于该第一凸轮槽从而该第一凸轮槽与该 第一突部卡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制构造体由第二突部和阶梯差部构成,所述第二突部形成于所述主爪,所 述阶梯差部形成于所述第二臂,并与该第二突部卡合,通过所述第二突部与所述阶梯差部 之间的卡合限制所述主爪的朝向啮合方向的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爪为两个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制构造体由第三突部和第二凸轮槽构成,所述第三突部形成于所述凸轮, 所述第二凸轮槽形成于所述副爪,所述第三突部贯穿插入于该第二凸轮槽从而该第二凸轮 槽与该第三突部卡合,通过所述第三突部和所述第二凸轮槽之间的卡合限制所述副爪的朝向啮合方向的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限制构造体也具有所述传递构造体的功能。
全文摘要
一种车辆用座椅调角装置,通过在规定角度范围中可靠地限制所有的爪的朝向与内齿啮合的方向的移动,可靠地避免所有的爪与内齿之间的无用的接触。设有将凸轮(28)的旋转动作传递转换成主爪(25)的移动动作的传递构造体(25f、28b),以及在解除外齿(25c)与内齿(22c)之间的啮合的状态下保持主爪(25)的第一限制构造体(25e、22e)。设有将凸轮(28)的旋转动作传递转换成副爪(26)的移动动作的传递构造体(26f、28b),以及在解除外齿(26c)与内齿(22c)之间的啮合的状态下保持副爪(26)的第二限制构造体(26g、28c)。由此,在前倒角度范围中,利用传递构造体和第二限制构造体在解除副爪(26)的外齿(26c)与内齿(22c)之间的啮合的状态下保持副爪(26)。
文档编号A47C1/025GK101801720SQ200880107349
公开日2010年8月11日 申请日期2008年9月4日 优先权日2007年9月21日
发明者冈崎裕行, 山田幸史, 石川和秀 申请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