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用途折叠家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14918阅读:320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家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用途折叠家具。

背景技术:
折叠家具是现代家具中很重要的一类,其因造型简单,一物多用,使用轻便,可供居家旅行两用,拆卸折叠方便,占用空间小等深受人们喜爱。现有的折叠家具多是单一用途的家具,如可折叠的椅子等。为了更好的利用资源,人们开始研发多用途的折叠家具,如可以折叠为椅子和桌子的家具。如公开号为CN200947935Y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多用途家具,其后背架两侧各铰接一个扶手架,后背架及扶手架中部各固接一横向撑杆,后背架的顶梁与撑杆间设有背板,撑杆下方设有坐板,背板与坐板与后背架作活动连接。该多用途家具可以方便地组成坐椅或桌子,在不使用时可以折叠为一个平板状,便于集中堆放和运输。现有多用途折叠家具仍然存在折叠不便、折叠后体积较大,各种使用状态之间不能灵活转换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的问题,提供一种多用途折叠家具。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多用途折叠家具,包括家具主体和两组侧支架,所述家具主体包含座板和背板,所述座板与背板铰接,两组侧支架分别位于家具主体的两侧;每组侧支架包含一个前支架、一个后支架和一个收合套,所述收合套可滑动地套设在前支架外,所述收合套与后支架铰接,所述前支架的顶部与背板铰接,所述后支架的顶部与座板铰接,所述前支架和后支架之间设有支架连接片,所述支架连接片的两端的内侧或外侧分别与前支架和后支架铰接。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收合套上设有第一离合扣,所述第一离合扣用于限制收合套的滑动。优选地,支架连接片一端的外侧与前支架铰接,支架连接片另一端的内侧与后支架铰接。所述支架连接片用于限定前支架和后支架之间处于打开状态时的最大角度,使前支架和后支架的位置相对固定。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支架连接片为刚性材料支架连接片或柔性材料支架连接片。比如可以使用绳带等柔软但是无弹性的材料制作本发明的支架连接片,也可以使用金属材料制作本发明的支架连接片。优选地,所述座板铰接在背板的中下部。优选地,所述多用途折叠家具,还包括滚轮组合,每个前支架和后支架的底部可拆卸地安装一个滚轮组合。优选地,每个滚轮组合包含一个滚轮和固定套,所述滚轮通过固定套安装在前支架或后支架的底部,所述固定套上设有第二离合扣,所述第二离合扣用于将滚轮组合可拆卸地安装在前支架或后支架的底部。优选地,所述多用途折叠家具还包含推把,所述推把安装在背板顶部。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推把可拆卸地安装在背板顶部。优选地,所述多用途折叠家具还包含座板垫,所述座板垫安装在座板正面。优选地,所述多用途折叠家具还包含背板垫,所述背板垫安装在背板正面。优选地,两条前支架件之间通过前横杆相连,两条后支架之间通过后横杆相连。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多用途折叠家具可以组成椅子、桌子或手推车三种家具,可以一物多用,节省资源,减少浪费。本发明多用途折叠家具在任何状态都可以直接折叠或展开,各种状态之间转换容易,使用方便灵活,折叠后占用空间小,方便携带。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多用途折叠家具的椅子状态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多用途折叠家具的桌子状态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多用途折叠家具的椅子状态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多用途折叠家具的手推车状态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多用途折叠家具多种状态之间转换示意图。附图标记为:家具主体1,侧支架2,滚轮组合3,座板11,背板12,座板垫13,背板垫14,前支架21,后支架22,收合套23,支架连接片24,前横杆25,后横杆26,滚轮31,固定套32,第一离合扣41,第二离合扣42,推把5。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的说明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多用途折叠家具,包括家具主体1和两组侧支架2,所述家具主体1包含座板11和背板12,所述座板11通过销钉铰接在背板12的中下部,两组侧支架2分别位于家具主体1的两侧;每组侧支架2包含一个前支架21、一个后支架22和一个收合套23,所述前支架21的顶部铰接在背板12上部,背板12可绕其与前支架21的铰接处做360°旋转,所述后支架22的顶部与座板11前部铰接。所述前支架21的长度大于后支架22的长度,所述前支架21位于后支架22的外侧。优选地,所述前支架21和后支架22通过收合套23铰接,所述收合套23可滑动地套设在前支架21外,所述收合套23与后支架2铰接,后支架23通过收合套23可沿前支架21滑动,便于各种折叠或打开状态之间的转换。优选地,所述前支架21和后支架22之间设有支架连接片24,所述支架连接片24的两端分别与前支架21和后支架22铰接,前支架21位于支架连接片24的外侧,后支架22位于支架连接片24的内侧。所述支架连接片用于限定前支架和后支架之间处于打开状态时的最大角度,使前支架和后支架的位置相对固定,限制收合套23在前支架21上的滑动范围。本实施例中支架连接片为刚性材料支架连接片,如金属材料支架连接片。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收合套23上设有第一离合扣41,所述第一离合扣41用于限制收合套23的滑动。离合扣的具体结构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知,在此不再赘述。当第一离合扣42处于扣合状态时,收合套23扣合在前支架21上的定位孔内,使收合套23固定在前支架21上,不可以沿前支架21自由滑动;当第一离合扣41处于打开状态时,收合套23脱离前支架21上的定位孔,使收合套23可以沿前支架21自由滑动。优选地,两条前支架21之间通过前横杆25相连,两条后支架22之间通过后横杆26相连。使用横杆连接侧支架2后,不仅可以使侧支架2更稳固还可以使两条前支架21、两条后支架22同步运动,便于折叠。优选地,所述多用途折叠家具还包含座板垫13和背板垫14,所述座板垫13嵌装在座板11正面,所述背板垫14嵌装在背板12正面。本发明中使用的座板垫13和背板垫14具有适合人体工程学的材质和形状,坐靠时非常舒服。当本发明多用途折叠家具处于桌子状态时,座板垫13和背板垫14隐藏在下面,不易弄脏和损坏。本发明多用途折叠家具可以转换成桌子和椅子。下面结合附图5来具体描述椅子状态、桌子状态和两种状态之间的转换。椅子状态:所述座板11通过销钉铰接在背板12的中下部,座板11的正面向上,背板12的正面向前,座板11正面上安装座板垫13,背板12上安装背板垫14,两组侧支架2分别位于家具主体1的两侧;每组侧支架2包含一个前支架21和一个后支架22,所述前支架21的顶部铰接在背板12上部,所述后支架22的顶部与座板11铰接。所述前支架21和后支架22通过收合套23铰接,收合套23可滑动地套设在前支架21外。所述前支架和后支架之间设有支架连接片,所述支架连接片的两端分别与前支架和后支架铰接,前支架21在前、后支架22在后处于展开状态。椅子状态向桌子状态的转换方法:由椅子状态(图5A)向上提起座板11前部,收合套23沿前支架21向上滑动,座板11旋转至与背板12叠在一起,后支架22向前旋转至与前支架21叠在一起(图5C);将背板12的下部向上提起,使背板12背面向上,后支架22继续向前旋转至前支架21前侧;后支架22的旋转带动座板11的前部向后下方运动,当前支架21与后支架22处于展开状态时,座板11支撑背板12,背板12背面水平向上,便转换为桌子状态(图5G)。按照上述相反的步骤,便可将桌子状态转换成椅子状态。桌子状态:背板12背面向上,座板11的一端铰接于背板12的正面,座板11位于背板12下,座板11的另一端与后支架22顶部铰接,背板12的一端与前支架21的顶部铰接,前支架21和后支架22通过收合套23铰接,收合套23可滑动地套设在前支架21外,收合套23与后支架22铰接。实施例2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多用途折叠家具除含有实施例1中的所述结构外,还包含滚轮组合3和推把5。每个前支架21和后支架22的底部可拆卸地安装一个滚轮组合3,所述推把5可拆卸地安装在背板12顶部。本实施例中的滚轮组合3和推把5都是可拆卸地,便于更换和维修。本实施例中多用途折叠家具还包含支架连接片24,所述支架连接片24位于前支架21和后支架22之间,所述支架连接片24的两端的内外两侧分别与前支架21和后支架22铰接,前支架21位于支架连接片24的外侧,后支架22位于支架连接片24的内侧。所述支架连接片用于限定前支架和后支架之间处于打开状态时的最大角度,使前支架和后支架的位置相对固定,限制收合套23在前支架21上的滑动范围。本实施例中支架连接片为柔性材料支架连接片,如用绳子做为支架连接片。优选地,所述滚轮组合3包括滚轮31和固定套32,所述滚轮通过固定套32安装在前支架21和后支架22的底部,所述固定套32上设有第二离合扣42。所述当第二离合扣42扣合在前支架21和后支架22的固定孔时,滚轮31和固定套32就固定在前支架21和后支架22上,当第二离合扣42脱离前支架和后支架的固定孔时,滚轮31和固定套32就可以从前支架21和后支架22上取下。本实施例中的多用途折叠家具同样可以折叠为桌子或椅子状态。当折叠为椅子状态时,推把5位于背板12顶部,可以用作头部的倚靠结构。当折叠为桌子状态时,推把5位于桌子一端,不影响桌子的使用。因具有滚轮,椅子或桌子的移动非常方便、省力。本实施例中的多用途折叠家具还可以作为手推车使用。手推车的折叠状态与本实施例中桌子的折叠状态相同,背板12作为承重部分来放置需要运输的物品,推把5作为施力部分,推动推把5,便可将本发明多用途折叠家具作为手推车使用。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