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人体工程学的安全颈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27865阅读:316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人体工程学的安全颈枕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人体工程学领域,更具体的说是一种具有适应性的针对长时间坐姿的使用者的安全颈枕。



背景技术:

当代社会,人们常常会遇到需要保持长时间坐姿的情况,例如,学生、软件工程师、办公室职员等职业久坐是正常状况;大部分飞机、高铁、动车的长途旅行也会碰到久坐的情况。长时间的不正确坐姿容易造成椎旁肌肉、韧带及关节部位的平衡失调,这是造成颈椎病的成因之一。事实上,作家、软件工程师、司机的颈部问题已经较为普遍,“舟车劳顿”也已成为影响出行者旅行感受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设计一种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对人体颈部有良好的支撑保护功能的、且能适合大多数人使用的颈枕。

现在市场上普遍流行的颈枕主要有以下几种设计方案:

1、“U”型:普遍采用记忆棉或者充气方式,该设计虽然能够根据人体需要自动产生适应变形,通过良好的退让性能填充颈部空间,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颈椎支撑性,但现有“U”型枕尺寸设计不合理,适用程度不够高,且适用时不宜固定,需要实时调整。

2、“H”型:同样采用记忆棉或者充气方式,是“U形”变形设计,强化了对脸部的包裹性,但在“U”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弱了对颈椎的支撑性,使用时颈后大范围悬空,长时间使用使颈部疲劳。

3、“V”型枕:主要应用于汽车座椅、固定高背椅,枕体中间突出,对使用者的颈椎前凸部分能够较好贴合,但其忽视了颈椎前凸上下部分的贴合与支撑,长时间使用会导致颈脖酸痛。

总体来说,目前市面上的颈枕存在以下缺陷:1、对颈椎的支撑性不足,长时间使用体验不好;2、人们在乘坐的过程中车辆的拐弯或者加减速都容易导致枕头发生不同程度的侧倾或偏移,使其不能够实现对人体颈部的有力保护,同时不能避免使用者睡眠时出现大角度头部偏摆;3、尺寸单一,不能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使用者的实际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为避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人体工程学的安全颈枕,以特定的结构和形式获得对颈椎的有效支撑,有效保护头部避免侧倾和偏移,并能通过对材料的选择适应不同使用者在舒适度上的需要。

本发明为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基于人体工程学的安全颈枕的结构特点是:包括颈枕主体和颈枕附枕;

所述颈枕主体具有颈枕枕身和分区设置在颈枕枕身上的头颈过渡、颈肩过渡、调节区域和两侧枕臂;所述头颈过渡是处在人体颈椎第一骨节以上部分的后脑部位与座椅椅背间空隙处的支撑体;所述颈肩过渡是处在人体颈椎第七骨节以下的肩背部位与座椅椅背间空隙处的支撑体;所述枕臂是呈扶手状分处在颈枕主体两侧、左右对称的左枕臂和右枕臂,所述左枕臂和右枕臂是以人体肩部为支撑,左枕臂和右枕臂在下半部呈相对朝向内侧形成弧形凸面,以两侧弧形凸面贴合于使用者的颈部两侧,形成颈部侧向支撑,以所述左枕臂和右枕臂的上半部贴合于使用者的脸部两侧,形成脸部侧向支撑;

所述颈枕附枕是设置在调节区域中并可在调节区域中调整位置对人体颈部进行承托的支撑体,所述颈枕附枕的表面是按人体颈椎正常生理弧度设置的曲面。

本发明基于人体工程学的安全颈枕的结构特点也在于:设置加强内骨架,其具有左侧支撑臂、支撑骨架和右侧支撑臂;呈平板状的支撑骨架作为支撑件镶嵌在颈枕枕身中,并在颈枕枕身的两侧形成有凸伸段,以所述凸伸段对左枕臂和右枕臂形成背部支撑;所述左侧支撑臂和右侧支撑臂一一对应地支撑在左枕臂和右枕臂中,形成内骨架。

本发明基于人体工程学的安全颈枕的结构特点也在于:在左侧支撑臂与支撑骨架之间,以及在右侧支撑臂和支撑骨架之间采用铰链进行连接,两侧铰链可向内收合,并且两侧铰链向外侧展开的角度限位在不大于90度。

本发明基于人体工程学的安全颈枕的结构特点也在于:所述铰链为在收合方向上具有弹性回复力的弹性铰链。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有益效果体现在:

1、本发明是基于人体工程学而设计,其整体结构和形状能够实现对使用者颈椎的良好的支撑,极大地缓解了久坐情况下的颈部酸痛;

2、本发明颈枕能够实现对使用者头部的良好的侧向支撑,避免使用过程中使用者出现颈部长时间向一侧偏斜造成的酸痛;

3、本发明颈枕在行进交通工具应用场合下,在遇到颠簸、急刹和事故等突发情况时,可以对头颈部进行有效的安全防护。

4、本发明能通过不同材料的选择满足不同需求的用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总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颈枕主体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颈枕附枕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加强内骨架示意图;

图中标号:1颈枕主体;1a头颈过渡;1b右枕臂;1c颈肩过渡;1d调节区域;1e左枕臂;1f颈枕枕身;1g挂点;2颈枕附枕;3加强内骨架;3a左侧支撑臂;3b支撑骨架;3c右侧支撑臂。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2、图3、图4和图5,本实施例中基于人体工程学的安全颈枕包括颈枕主体1、颈枕附枕2和加强内骨架3。

如图3所示,颈枕主体1具有颈枕枕身1f和分区设置在颈枕枕身1f上的头颈过渡1a、颈肩过渡1c、调节区域1d和两侧枕臂;头颈过渡1a是处在人体颈椎第一骨节以上部分的后脑部位与座椅椅背间空隙处的支撑体,以提升使用者的舒适度;颈肩过渡1c是处在人体颈椎第七骨节以下的肩背部位与座椅椅背间空隙处的支撑体;枕臂是分处在颈枕主体两侧、呈左右对称的左枕臂1e和右枕臂1b,左枕臂1e和右枕臂1b是以人体肩部为支撑,左枕臂1e和右枕臂1b在下半部向内侧形成弧形凸面,以两侧弧形凸面贴合于使用者的颈部两侧,形成颈部侧向支撑,以所述左枕臂1e和右枕臂1b的上半部贴合于使用者的脸部两侧,形成脸部侧向支撑;左枕臂1e和右枕臂1b在为使用者提供良好支撑的同时,减少了束缚感,使用者在以坐姿睡眠时,枕臂是以肩膀为支点,对颈部在两侧形成包裹,在脸颊两侧形成支撑,有效防止因坐姿睡眠时头部过于偏摆造成的疲劳。

如图2和图4所示,颈枕附枕2是设置在调节区域1d中并可在调节区域1d中调整位置对人体颈部进行承托的支撑体,颈枕附枕2的表面是按人体颈椎正常生理弧度设置的曲面,该曲面在竖直方向上为中间高上下低,在水平方向上为中间低左右两侧高;颈枕附枕2设置为与颈枕主体1可分离的形式,使得对于不同的需要可以进行更换,选择为不同的材质以及合适的曲面等,以保证颈枕附枕2在使用时位于人体颈椎第一节到第七节之间,实现对人体颈部的良好支承,保持颈部自然生理曲线,缓解长时间坐姿产生的头颈部疲劳,同时,由于曲面形状良好地贴合了使用者的颈部,能获得更加舒适的使用效果。

在颈枕附枕2与颈枕主体1之间可以采用魔术贴直接进行连接,可随意调整并得到固定,也可以在颈枕附枕2与颈枕主体1之间通过织带和日字扣件进行连接,并能进行位置上的调整。

如图1、图2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加强内骨架3具有左侧支撑臂3a、支撑骨架3b和右侧支撑臂3c;呈平板状的支撑骨架3b作为支撑件镶嵌在颈枕枕身1f中,并在颈枕枕身1f的两侧形成有凸伸段,以凸伸段对左枕臂1e和右枕臂1b形成背部支撑;左侧支撑臂3a和右侧支撑臂3c一一对应地支撑在左枕臂1e和右枕臂1b中,形成内骨架。利用左侧支撑臂3a和右侧支撑臂3c提高左枕臂1e和右枕臂1b的侧向支撑力。

具体实施中,在左侧支撑臂3a与支撑骨架3b之间,以及在右侧支撑臂3c和支撑骨架3b之间可以采用铰链进行连接,两侧铰链可向内收合,并且两侧铰链向外侧展开的角度限位在不大于90度,也可以将铰链设置为在收合方向上具有弹性回复力的弹性铰链。使用时,利用人力将左侧支撑臂3a和右侧支撑臂3c向外侧展开,由于铰链的弹性回复力使左侧支撑臂3a和右侧支撑臂3c与使用者的对应部位有一个更好的贴合。

具体实施中,可以在颈枕主体1上不同位置分别设置挂点1g,挂点可分布在颈枕枕身1f的两侧,以及分布在右枕臂1b和左枕臂1e的前端外侧,使用者可根据使用习惯将绑带母扣安装在挂点上,当安装在颈枕枕身1f两侧挂点时可实现颈枕与座椅的连接,且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条绑带或两条绑带;当安装在右枕臂1b和左枕臂1e上挂点时,便于手提或直接将颈枕挂在头部进行携带,不必在登上长途交通工具后再打开箱包取件,使用更加方便。

本发明材料选择广泛,包括:PVC、TPU、天然乳胶和记忆棉等;颈枕主体1和颈枕附枕2可以为充气式收纳型,其充气式结构收纳体积小、便于携带,适用于对体积有要求、追求便携性的旅行使用者。采用充气式结构,并在颈枕主体中镶嵌加强内龙骨3,则在收纳体积和重量上相较收纳型有所上升,但同时也提升了对头部的侧向支撑,提高舒适性,适合于对收纳体积没有过高要求,较强调舒适性的使用者。采用记忆棉和天然乳胶在内部镶嵌加强内龙骨3制作为固定型结构,其支撑性和舒适性最好,但体积较大,不适宜压缩收纳,更适合在汽车驾驶位、工作靠背椅等固定地位置上的使用,也适于对使用效果有较高要求或对便携性无要求,强调舒适性的旅行使用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