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座板可滑动自适应坐姿的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62171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一种座板可滑动自适应坐姿的座椅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座椅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座板可滑动自适应坐姿的座椅。



背景技术:

国内外现有的可调节椅背角度的座椅都是直接调整椅背后倾角度,从而实现人体后仰姿态的调整,例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4561493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休闲座椅结构,包括:一基座,可着地,上方具支撑部;一椅座,设于基座上方位置;一椅背,下方与椅座后方枢接,并可调整后仰角度;一接合座,设于基座与椅座间,并具一下接合部、二枢杆组、一上接合部,并该下接合部与基座支撑部组合,并二侧分别接合一对应座椅前、后方向之直向下接合板;又该二枢杆组分别与下接合部二侧之下接合板枢接,并可对应接下接合板偏移动作,并该每一枢杆组分别具对应地面直立之二前、后侧直立枢杆及一对应座椅前后方向之连动杆,并该二直立枢杆下方分别与一下接合板之前、后位置枢接,并连动杆后方与后侧直立枢杆上方枢接;又上接合部具二对应座椅前、后方向之上接合板,并该二上接合板与椅座固接,且该二上接合板分别与枢杆组之二前侧直立枢杆上方枢接;一脚垫单元,具二连杆组并可展开、收合,并该二连杆组后端与上接合板前方及连动杆枢接;一调整单元,主要具一驱动杆与脚垫单元后端枢接,并可控制驱动杆前移时令脚垫单元之二连杆组展开,并同时由连动杆带动接合座之枢杆组偏移使上接合部对应下接合部前移动作。此种座椅调整的角度越大,占用空间就越大,且结构相对复杂度。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座板可滑动自适应坐姿的座椅。

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座板可滑动自适应坐姿的座椅,包含座椅本体1以及金属杆3,座椅本体1包括底座和椅背,底座可在金属杆3的推动下前后滑动,座椅本体1为一体成型结构,椅背背面中部设置有椅背一体化挂钩2,底座下方固定有自润滑块6;所述金属杆3的顶端设置有金属梁型杆挂架5,所述金属梁型杆挂架5与座椅本体1的椅背一体化挂钩2连接,所述金属杆3底端的杆部上侧与自润滑块6可滑动地紧密连接,金属杆3的底端的杆部下侧设置有防脱塑料扣件4,防脱塑料扣4通过扣件螺丝孔7连接在底座上,用于防止金属杆3底端与自润滑块6脱离;当椅背和底座受力时,自润滑块在金属杆3上前后滑动,从而实现在小空间内后背倾斜的坐姿转换。

进一步地,金属杆3为U型结构,U型结构的底部为金属梁型杆挂架5,所述金属梁型杆挂架5与座椅本体1的椅背一体化挂钩2连接。

进一步地,U型结构的左右杆部分别与底座下方的自润滑块6可滑动地紧密连接。

进一步地,U型结构的左右杆部分别穿过两个防脱塑料扣4,以防止U型结构的左右杆部分别与底座下方的自润滑块6脱离。

本发明的座板可滑动自适应坐姿的座椅针对现有可调式座椅存在的问题,采用通过座板滑动使整体式座椅的局部变形方式,提供一种可在狭小有限空间范围内实现后背倾斜的坐姿转换,结构简单、不易损环,占用空间小。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本发明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3-本发明的等轴侧视图。

图4-本发明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4所示,本发明的一种座板可滑动自适应坐姿的座椅,包含座椅本体1以及金属杆3,座椅本体1包括底座和椅背,底座可在金属杆3的推动下前后滑动,具体地,底座可在人体臀部前后移动的人体姿态转换推动下,在金属杆3上前后滑动。座椅本体1为一体成型结构,椅背背面中部设置有椅背一体化挂钩2,底座下方固定有自润滑块6。所述金属杆3的顶端设置有金属梁型杆挂架5,所述金属梁型杆挂架5与座椅本体1的椅背一体化挂钩2连接,所述金属杆3底端的杆部上侧与自润滑块6可滑动地紧密连接,金属杆3的底端的杆部下侧设置有防脱塑料扣件4,防脱塑料扣4通过扣件螺丝孔7连接在底座上,用于防止金属杆3底端与自润滑块6脱离。当椅背和底座受力时,自润滑块在金属杆(3)上前后滑动,从而实现在小空间内后背倾斜的坐姿转换。

进一步地,如图1-4所示,金属杆3为U型结构,U型结构的底部为金属梁型杆挂架5,所述金属梁型杆挂架5与座椅本体1的椅背一体化挂钩2连接。进一步地,U型结构的左右杆部分别与底座下方的自润滑块6可滑动地紧密连接,优选地,U型结构的左右杆部分别穿过两个防脱塑料扣4,以防止U型结构的左右杆部分别与底座下方的自润滑块6脱离。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是对本技术方案进行限制,本发明在应用上可以延伸为其他的修改、变化、应用和实施例,并且因此认为所有这样的修改、变化、应用、实施例都在本发明的精神和教导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