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充气床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85182阅读:81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居用品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功能充气床垫。



背景技术:

日常生活中的充气床垫都是充气后表面有很多凹凸不平,睡眠带来很多不舒服;同当一侧有人上床或下床带来不同压力时,充气床垫会产生高度及硬度变化使在睡眠中的人被其惊醒;同时,目前船泊用和民用的救生用品,大都为救生衣,救生艇等,而这些产品体积大,充气慢,往给人们逃生带来很大的风险。因此,需要对现有技术加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多功能充气床垫,不仅给睡眠带来了舒适性,同时在突发状况时也能充当小船使用。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功能充气床垫,所述床垫包含一填充层,所述填充层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网基层,所述每层网基层的外侧分别设有防水层,所述每层防水层的外侧分别设有保护层,所述相邻的填充层、网基层、防水层及保护层之间相互贴合。

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将填充层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相同的网基层、防水层及保护层,使床垫两侧硬度相同,且保证了表面的平整度,不仅给睡眠带来了很多的舒适性,同时该充气床垫比一般充气床垫整体性强,硬度也大,符合双人使用,在船泊上遇到突发紧急情况时还可充当小船使用,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也起到了救生功能。

进一步地,所述填充层由高强度纤维或织物的线状材料制成。这些材料的强度较高,有较强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填充层的高度为1厘米至150厘米。可根据不同的使用需要或者使用者的需求来设定填充层的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网基层由网格布制成。网格布的硬度较大且表面平整,满足使用者的舒适度要求。

进一步地,所述防水层由内防水层与外防水层组成,所述内防水层与外防水层之间相互贴合。设置双层防水层为了增强床垫的防水效果,同时也增强床垫的硬度。

进一步地,所述防水层由PVC(聚氯乙烯)膜或PU(聚氨酯)涂层材料组成。PVC膜或PU涂层材料的紧密度较高,有较高的防水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保护层由防水、耐磨、耐刺及抗氧化抗腐蚀的材料制成。保护层设于床垫的最外层,使用防水、耐磨及抗氧化的材料能起到对床垫最好的保护,不仅提高硬度,且保证了表面的平整度,满足了使用者对舒适度的要求。

进一步地,所述保护层由PVC材料制成。该材料具有难燃、耐酸碱、抗微生物、耐磨并具有较好的保暖性和弹性。提高了使用者的舒适度及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多功能充气床垫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利于对现有技术的进一步了解,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多功能充气床垫,结合图1所示,该床垫1包含一填充层2,填充层2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网基层3,每层网基层3的外侧分别设有防水层4,每层防水层4的外侧分别设有保护层5,相邻的填充层2、网基层3、防水层4及保护层5之间相互贴合。

具体地说,在填充层2充气后,将网基层3、防水层4及保护层5分别依次设置于填充层2的相对两侧并贴合,制成一硬度较大、表面平整的床垫,不仅给睡眠带来了舒适性,同时在突发状况时也能充当小船使用。

另外,填充层2由高强度纤维、织物等线状材料制成,这些材料的强度较高,有较强的稳定性。同时填充层2的高度可以从1厘米至150厘米,其高度不受限定,可根据不同的使用需要来设定。

而且,网基层3由网格布或者其它类似网格布与线状纤维构成,网格布的硬度较大且表面平整,满足使用者的舒适度要求。防水层4由紧密度高的PVC(聚氯乙烯)膜或PU(聚氨酯)涂层材料组成,也可用其它相同功能的涂层材料制成,例如丙烯酸酯等,只要能达到同等效果即可,不一一例举。另外,防水层4由内防水层与外防水层组成,内防水层与外防水层之间相互贴合,形成双层的防水层4,从而增强了床垫的防水效果,同时也增强了床垫的硬度。

为了进一步提高床垫的舒适度,将保护层5设置成由防水、耐磨、耐刺及抗氧化抗腐蚀的材料制成,例如PVC材料、石墨材料等。保护层5设于床垫1的最外层,使用防水、耐磨及抗氧化的材料能起到对床垫最好的保护,不仅提高硬度,且保证了表面的平整度,且该材料具有难燃、耐酸碱、抗微生物、耐磨并具有较好的保暖性和弹性,满足了使用者对舒适度及安全性的要求。

在实际使用中,将填充层2充气到所需厚度后,在填充层2的相对两侧贴覆上网基层3,接着再在网基层3的外侧分别贴合双层的防水层4,然后包覆最后一层保护层5,在贴覆过程中需要保证表面的平整及所需的厚度,完成充气床垫的制作。本实用新型使用了以上方法,使床垫上下两侧硬度相同,且保证了表面的平整度,不仅给睡眠带来了很多的舒适性,同时该充气床垫比一般充气床垫整体性强,硬度也大,符合双人使用,如在船泊上遇到突发紧急情况时还可充当小船使用,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也起到了救生功能,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