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推拉式简易自动出水茶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56708阅读:489来源:国知局
一种推拉式简易自动出水茶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推拉式简易自动出水茶具,涉及茶具技术领域,为生活辅助用品。



背景技术:

茶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发饮于神农,兴于唐朝。中国也是茶叶的发源地,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茶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饮茶离不开茶具这个载体,茶具和陶器茶具为主,瓷器茶具其选料精细、做工考究、胎质细腻,玲珑剔透,釉面光滑,晶莹润泽,有一种玉石般的感觉,充分体现出茶具的文化品位及收藏价值,而陶器茶具的创作也有其艺术品位和亮点,古朴的陶器配上色釉进行装饰,经炉火烧制出来的色釉呈滴水状、水帘状,自然流畅,纹理清晰,有极佳的装饰效果,当前的茶具有白瓷、黑瓷,紫砂,彩瓷等材质,样式也各种各样,但都存在容易操作不便、容易烫手、不易清洗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推拉式简易自动出水茶具,目的是设计一种操作方便,不会烫手,容易清洗,占用茶盘面积小、结构合理,造型独特,艺术美观实用,同时能提高人们的品茶乐趣的茶具,拟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推拉式简易自动出水茶具,其包括茶座、托盘、泡茶台和茶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茶座的下部设置有茶座出水孔,所述托盘粘设在所述茶座上,所述托盘上设置有将水从托盘流向茶座出水孔的托盘出水孔,所述泡茶台的底面设置有支柱,所述泡茶台采用所述支柱支撑设置在所述托盘上,所述泡茶台的上表面为打磨光滑的表面,所述茶备的底面也为打磨光滑的表面,所述茶备的底面可滑动的设置在所述泡茶台的上表面上,所述茶备的底面上设置有茶备出水孔,当茶备放在泡茶台正中时,由于两个光滑的表面,水的吸附作用,茶备里的水不会流出来,当茶备放在泡茶台边缘时,茶备底面上的茶备出水孔正好对着泡茶台边缘,水可以流到托盘上,经托盘流到茶座出水孔。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茶备的底面的表面积小于所述泡茶台的上表面的表面积。

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茶备底面的出水孔设置在所述茶备底面的中心位置。

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支柱的个数为三个。

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托盘上的将水从托盘流向茶座出水孔的托盘出水孔为三个。

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茶座为陶瓷茶座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当茶备放在泡茶台正中时,由于两个光滑的表面,水的吸附作用,茶备里的水不会流出来,当茶备边缘时,茶备底面上的出水孔正好对着泡茶台边缘,水可以流到托盘上,经托盘流到茶座出水孔,操作方便,不会烫手,容易清洗,占用茶盘面积小。该茶盘也具有结构合理,造型独特,艺术美观实用,同时能提高人们的品茶乐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推拉式简易自动出水茶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推拉式简易自动出水茶具的泡茶台底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1、茶座,2、托盘,3、泡茶台,4、茶备,5、托盘出水孔,6、茶座出水孔,7、支柱,8、茶备出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推拉式简易自动出水茶具,其包括茶座1、托盘2、泡茶台3和茶备4,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茶座1的下部设置有茶座出水孔6,所述托盘2粘设在所述茶座1上,所述托盘2上设置有将水从托盘流向茶座出水孔的托盘出水孔5,所述泡茶台3的底面设置有支柱7,所述泡茶台3采用所述支柱7支撑设置在所述托盘2上,所述泡茶台3的上表面为打磨光滑的表面,所述茶备4的底面也为打磨光滑的表面,所述茶备4的底面可滑动的设置在所述泡茶台3的上表面上,所述茶备4的底面上设置有茶备出水孔8,当茶备放在泡茶台正中时,由于两个光滑的表面,水的吸附作用,茶备里的水不会流出来,当茶备放在泡茶台边缘时,茶备底面上的茶备出水孔8正好对着泡茶台边缘,水可以流到托盘上,经托盘流到茶座出水孔。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茶备的底面的表面积小于所述泡茶台的上表面的表面积。所述茶备底面的出水孔设置在所述茶备底面的中心位置。所述支柱7的个数为三个。所述托盘2上的将水从托盘流向茶座出水孔的托盘出水孔为三个。所述茶座1为陶瓷茶座结构。

本实用新型当茶备放在泡茶台正中时,由于两个光滑的表面,水的吸附作用,茶备里的水不会流出来,当茶备放在泡茶台边缘时,茶备底面上的出水孔正好对着泡茶台边缘,水可以流到托盘上,经托盘流到茶座出水孔,操作方便,不会烫手,容易清洗,占用茶盘面积小。该茶盘也具有结构合理,造型独特,艺术美观实用,同时能提高人们的品茶乐趣。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