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尘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44733阅读:363来源:国知局
吸尘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清洁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满足预定条件时能自动启动吸尘作业的自启动吸尘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技术中的自启动吸尘系统基本上能够做到在地面有垃圾的情况下自动启动电机以进行吸尘作业,但是当希望吸尘器在其他场合进行工作时,例如对沙发底下进行清洁,现有的自启动吸尘系统却不能够满足需求,不能够满足不同场景下的不同吸尘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出一种吸尘系统,能够满足不同场景下的不同吸尘需求。

一种吸尘系统,包括:集尘通道;风机,用以产生吸尘用的气流;电机,用以提供使风机工作的动力;控制单元,用以控制电机的工作,其具有自启动模式,在所述自启动模式下,所述控制单元可接收外部信息及在所述外部信息满足预定条件时启动所述电机;第一及第二端口,分别用以连通至所述集尘通道;切换部件,用以使所述两个端口择一地被作为吸尘入口使用。

上述吸尘系统,设置有切换部件,以选择地使用两个端口中的一个作为吸尘入口使用,从而能够改变吸尘入口位置和灰尘的入口,能够满足不同场景下的不同吸尘需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口入口的进风方向与所述第二端口的进风方向不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自启动吸尘系统还具有手动模式和自启动模式,其中所述第二端口为吸尘入口时,所述控制单元接收外部信息及在所述外部信息满足预定条件时自动启动所述电机;所述第一端口为吸尘入口时,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手动模式的信息控制电机的转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手动模式具有常开状态,所述第一端口为吸尘入口时,所述手动模式处于常开状态,所述控制单元控制电机持续工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切换部件使所述第二端口为吸尘入口切换为第一端口作为吸尘入口时,所述自启动吸尘系统由自启动模式切换为手动模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自启动吸尘系统包括:

机壳,内部设置有所述集尘通道、设置有所述第一端口的第一进风风道、设置有所述第二端口的第二进风风道;

其中所述切换部件与机壳活动组配在一起,用以使第一进风风道和第二进风风道择一地与集尘通道相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进风风道与集尘通道相连通时,所述控制单元接收外部信息及在所述外部信息满足预定条件时启动所述电机;所述切换部件切换为第一进风风道与集尘通道相连通时,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手动模式的信息控制电机的工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风风道用以连接外部延长管,当所述外部延长管与所述第一进风风道配接时,所述外部延长管同时还触发所述切换部件,使所述切换部件将第二进风风道与集尘通道相连通切换为第一进风风道与集尘通道相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部延长管为柔性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机壳的外部设置有容置所述柔性管的存储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切换部件包括受力时能够从遮蔽第一进风风道的位置运动到遮蔽第二进风风道的位置的活动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活动件在第一进风风道与第二进风风道之间滑动或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活动件与所述机壳之间还设置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提供使所述活动件保持在遮蔽第一进风风道的位置的弹性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机壳的外部可动连接有操作件,所述操作件相对于所述机壳运动时驱动所述活动件运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风风道固定连接有柔性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活动件可转动地组装于所述机壳内部且具有内部通道,所述内部通道在所述机壳中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其中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内部通道连通所述第一进风风道与所述集尘通道且所述第二进风风道与所述集尘通道不相通,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内部通道连通所述第二进风风道与所述集尘通道且所述第一进风风道与所述集尘通道不相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机壳内部或者外部设置有限制所述活动件转动范围的阻挡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机壳外部还设置有距离传感器,所述距离传感器将检测到的机壳附近的障碍物的距离参数、障碍物靠近机壳的速度参数或障碍物靠近机壳的加速度参数发送给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预设有阈值,当所述距离小于所述阈值时,或当所述速度、加速度大于所述阈值时,所述控制单元启动所述电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感器为激光距离传感器、超声波距离传感器、速度传感器或加速度传感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吸尘系统还包括设置有所述第一端口的第一进风风道、设置有所述第二端口的第二进风风道,其中所述第一进风风道与所述集尘通道保持连通状态,所述第二进风风道不与所述集尘通道连接,所述切换部件通过连通所述第二进风风道的出口与第一端口使所述第二端口能够作为吸尘入口被使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切换部件为柔性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吸尘系统还包括集尘箱,所述集尘通道设置在所述集尘箱中,所述风机的进风管路与所述集尘箱连通,且进风管路与所述集尘通道的出口之间设置有过滤装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所述柔性管与第一端口固定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吸尘系统的系统框架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吸尘系统的集尘通道与第二进风风道连通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吸尘系统的集尘通道与第一进风风道连通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吸尘系统的集尘通道与第二进风风道连通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吸尘系统的集尘通道与第一进风风道连通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二的吸尘系统中另一种结构的活动件使集尘通道与第一进风风道连通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二的吸尘系统中另一种结构的活动件使集尘通道与第二进风风道连通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三的吸尘系统的第一端口作为吸尘入口使用时的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三的吸尘系统的第二端口作为吸尘入口使用时的示意图。

图中的相关元件对应编号如下:

100、吸尘系统 110、机壳 112、集尘通道

113、第一进风风道 1132、第一端口 114、第二进风风道

1142、第二端口 115、存储区 120、风机

130、电机 140、控制单元 150、切换部件

152、活动件 160、外部延长管

200、吸尘系统 210、机壳 212、集尘通道

213、第一进风风道 2132、第一端口 214、第二进风风道

2142、第二端口 215、阻挡部 250、切换部件

252、活动件 2522、内部通道 254、操作件

260、外部延长管

300、吸尘系统 313、第一进风风道 3132、第一端口

314、第二进风风道 3142、第二端口 320、风机

322、进风管路 330、电机 340、集尘箱

342、集尘通道 343、过滤装置 350、切换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自启动吸尘系统的较佳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请参考图1,揭示了一种吸尘系统100,其包括机壳110、风机120、电机130、控制单元140。吸尘系统100是一种自启动吸尘系统,其在受到外部事件触发时自动启动吸尘作业。具体地,控制单元140用以控制电机130的工作。吸尘系统100具有手动模式和自启动模式。其中自启动模式下,控制单元140用以接收外部信息,并在判断外部信息满足预定条件时启动电机130并延时一段时间后关闭;外部信息不满足预定条件时,控制单元140控制所述电机130不启动,由此实现自启动吸尘的功能,极大地方便了使用者。使用者只需要控制吸尘器移动即可方便地进行清洁作业。

风机120用以产生吸尘用的气流。电机130用以提供使风机120工作的旋转动力。风机120、电机130均内置在机壳110中。给电机130供电的电源可以是外部电源,电机130通过电源线与外部电源连接。给电机130供电的电源也可以是连接在机壳110上的电池包。当电源是电池包时,电池包内的电池可以采用多个可充电式电池。可充电式电池可以采用镍镉、镍氢、锂离子、铅蓄、铁锂等充电电池。电池包也可以是内置在机壳110中,利于提高机壳110外观的美感。

参考图2,机壳110设置有集尘通道112、第一进风风道113和第二进风风道114。风机120可以置于集尘通道112中或机壳110中的其他位置,只要保证使集尘通道112产生吸力即可。集尘通道112的一端同时与第一进风风道113和第二进风风道114相连通,三者构成一个类似三通管的结构。

第一进风风道113和第二进风风道114均可以用于吸尘,使吸尘系统100 能够利用不同的风道进行吸尘。其中第一进风风道113设置有第一端口1132,可用作吸尘入口;第二进风风道1134设置有第二端口1142,可用作吸尘入口。集尘通道112的另一端用以连接集尘杯、集尘袋、集尘箱等集尘设备。

参考图2,吸尘系统100还包括与机壳110组配在一起的切换部件150,用以切换第一进风风道113与第二进风风道114,使第一进风风道113和第二进风风道114择一地与集尘通道112相连通,由此达到切换进风风道的目的。

切换部件150包括相对机壳110活动设置的活动件152。常态下,参考图2,活动件152处于机壳110内部遮蔽第一进风风道113的位置,使第一进风风道113与集尘通道112相隔离,此时第二端口1142作为吸尘入口使用,气流走向参图2中箭头所示。当活动件152受力时,其可相对机壳110运动,具体地,参考图3,活动件152从遮蔽第一进风风道113的位置运动至遮蔽第二进风风道114的位置,使第二进风风道114与集尘通道112相隔离,而第一进风风道113与集尘通道112相连通,此时第一端口1132作为吸尘入口使用,气流走向参图2中箭头所示。这样,就达到了切换风道的目的,使吸尘系统100具备两种工作模式。活动件152在第一进风风道113与第二进风风道114之间运动,其运动方式可以为滑动或转动。

参考图2和图3,第一进风风道113用以连接外部延长管160。本实施例中,切换部件150被设置为:当外部延长管160与第一进风风道113配接时,外部延长管160同时还触发切换部件150,使得切换部件150将第二进风风道114与集尘通道112相连通切换为第一进风风道113与集尘通道112相连通。

换言之,外部延长管160与第一进风风道113配接时,如外部延长管160采用插入的方式与第一进风风道113连接,当外部延长管160插入第一进风风道113的过程中,外部延长管160逐步推动切换部件150的活动件152自遮蔽第一进风风道113的位置运动至遮蔽第二进风风道114的位置。

由此,本实施例在连接外部延长管160的同时即实现风道的切换,提供了一种自动切换风道的方式,使用者无需再进行其他的切换动作,提高了使用的便利性,提高工作效率。

此外,活动件152与机壳110之间还可以设置有弹性件(未图示)。弹性件提供使活动件152保持在遮蔽第一进风风道113的位置的弹性力。当外部延长管160作用于活动件152时,活动件152克服弹性件的阻力(拉力或弹力)后运动。当外部延长管160从第一进风风道113上取下后,作用于活动件152的外力消失,活动件152在弹性件的作用下自动回到原来的位置。弹性件优先采用压簧或扭簧,提供使活动件152通过直线运动或转动运动回复原来的位置的力。

利用外部延长管160可以满足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不同作业需求。例如,第二进风风道114可以设定为贴近地面,此时该第二进风风道114较难配接外部管道。当需要清理一些特殊场合时,如沙发角落、缝隙,在第一进风风道113配接外部延长管160,可以使吸尘系统100能够开始利用第一进气气道113进行吸尘。

外部延长管160优选使用为柔性管,可以方便地弯曲,以便扩大作业范围,能够伸到一些常规吸尘设备难以达到的场合;同时,还不需要对第二进风风道114的位置进行改变,使第二进风风道114可以仍然主要用以直行地面的清洁作业。

机壳110的外部还可设置有容置外部延长管160的存储区115。存储区115可以是柱状物,供外部延长管160卷曲后挂在上面。存储区115也可以是卡扣,用以将外部延长管160的端部卡在机壳110外部。从而,外部延长管160与机壳110一起携带,使用便利。

本实施例中,设置第一进风风道113与第二进风风道114,提供了两种工作模式。进一步地,第二进风风道114可以设定为在自启动模式下工作;第一进风风道113由于是承担一些非常规的清洁作业,其可设定为在手动模式下工作。第一、第二的定义及其使用目的,只是相对而言,可灵活设置。

为此,机壳110上还设置有手动调节档位117。控制单元140被配置为:当第二进风风道114与集尘通道112相连通时,控制单元140才能够接收外部信息在外部信息满足预定条件时启动电机130,而当切换部件150切换为第一进风风道113与集尘通道112相连通时,控制单元140则根据手动调节档位117的档位信息控制电机130的工作。

换言之,当外部延长管160与第一进风风道113连接时,一方面,外部延长管160触发切换部件150以实现风道切换;另一方面还能自动实现自启动模式至手动模式的转换,使用者无需再另外执行切换工作模式的作业。当然,也可以是由使用者另外执行切换工作模式的作业,例如在机壳110的外部设置模式转换开关,外部延长管160与第一进风风道113连接后,使用者再触发一次模式转换开关即可。

手动模式具有常开状态。具体地,手动调节档位117至少包括一常开档位。此时,可以是只有一个常开档位,意思是:第一进风风道113与集尘通道112相连通时,控制单元140控制电机130持续工作,直到外部延长管160自第一进风风道113上移除,第一进风风道113与集尘通道112相隔离。

手动调节档位117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停止档位。常开档位可以是包括多个级别的档位。第一进风风道113与集尘通道112相连通时,需要使用者先手动操作手动调节档位117的旋钮或按钮,然后控制单元140再根据对应的档位启动并控制电机130的转速。

控制单元140包括外部信息接收电路和手动调节档位控制电路。切换部件150切换为第一进风风道113与集尘通道112相连通时,外部延长管160使切换部件150运动时使外部信息接收电路断开,并使手动调节档位控制电路导通。由此达到切换工作模式的目的。外部信息接收电路和手动调节档位控制电路的断开及导通,可以通过设置微动开关、波动开关等适合的方式来实现电路的断开及导通,不再详述。

外部延长管160与第一进风风道113连接时还能自动实现自启动模式至手动模式的转换。其中,可以是外部延长管160插入的同时,外部延长管160自身的运动实现外部信息接收电路和手动调节档位控制电路的断开及导通;还可以是外部延长管160使切换部件150运动,切换部件150的运动实现外部信息接收电路和手动调节档位控制电路的断开及导通。

本实施例中,吸尘系统100实现自启动功能,通过在机壳110外部设置传感器实现。其中,传感器将检测到的机壳附近的障碍物的距离参数、障碍物靠近机壳110的速度参数或障碍物靠近机壳110的加速度参数等发送给控制单元140,控制单元140预设有阈值,当距离小于阈值时,所述控制单元140启动电机130。或当速度、加速度大于阈值时,控制单元140启动电机130。

该传感器可以为激光距离传感器,该激光传感器利用激光扫描机壳110的一侧是否有垃圾、灰尘等障碍物,当激光距离传感器扫描到垃圾的距离小于设定距离时,控制单元140便控制电机130进行工作,清除该杂物。

该传感器也可以为超声波距离传感器,该超声波距离传感器利用超声波检测机壳110一侧垃圾的距离,当小于设定距离时,控制单元140便控制电机130进行工作,清除该杂物。

该传感器可以是速度传感器或者加速度传感器。当该传感器检测到障碍物扫把的作用下可能将较快地接近机壳110时,则控制单元140启动电机130,做好吸尘的准备或将灰尘吸入集尘袋中。

实施例二

请参考图4和图5,揭示了一种吸尘系统200,与吸尘系统100相似,其为自启动吸尘系统,自启动原理与实施例一的吸尘系统100相同,本实施例不再赘述,下面仅重点介绍与实施例一的区别。

吸尘系统200包括机壳210、风机、控制单元、切换部件250,其中为简化描述,风机、控制单元等省略示出和描述。

参考图4,机壳210设置有集尘通道212、第一进风风道213和第二进风风道214。集尘通道212的一端同时与第一进风风道213和第二进风风道214相连通,三者构成一个类似三通管的结构。第一进风风道213和第二进风风道214均可以用于吸尘,使吸尘系统200能够利用不同的风道进行吸尘。其中第一进风风道213设置有第一端口2132,可用作吸尘入口;第二进风风道2134设置有第二端2142,可用作吸尘入口。集尘通道212的另一端用以连接集尘杯、集尘袋、集尘箱等集尘设备。

切换部件250包括相对机壳210活动设置的活动件252。常态下,参考图4,活动件252处于机壳210内部遮蔽第一进风风道213的位置,使第一进风风道213与集尘通道212相隔离,第二端口2142作为吸尘入口使用,气流走向参图4中箭头所示。参考图5,活动件252从遮蔽第一进风风道213的位置运动至遮蔽第二进风风道214的位置,使第二进风风道214与集尘通道212相隔离,而第一进风风道213与集尘通道212相连通,第一端口2132作为吸尘入口使用,气流走向参图5中箭头所示。这样,就达到了切换气道的目的,使吸尘系统200具备两种工作模式。

机壳210的外部可动连接有操作件254,操作件254相对于机壳210运动时带动活动件252运动。

实施例二中,切换部件250为转动连接在机壳110上的旋钮,其中旋钮具有伸入机壳210内部的部分并构成前述的活动件252,旋钮还具有位于机壳1210外部可供扳动的部分以构成前述的操作件。换言之,活动件252与操作件254为组接在一起或为一体设置,通过转动操作件254带动活动件252在活动件252在第一进风风道213与第二进风风道214之间运动。活动件252、操作件254也可以被设置为,当操作该操作件254时,操作件254带动活动件252滑动。

与实施例一中可以直接利用外部延长管160实现风道切换相比,实施例二中,是使用者来操作切换部件250,进而实现风道切换,不需要借助外部延长管。因此,吸尘系统200还包括外部延长管260,且其可以固定连接在第一进风风道213上。这样,使用者不需要每次进行将外部延长管260与第一进风风道213连接的动作,只需要操作切换部件250即可。

进一步地,实施例二中,切换部件250被操作时,切换部件250同时还可以实现自启动模式至手动模式的转换。换言之,切换部件250被操作时,既可以实现风道切换,还可以实现工作模式的转换。

自启动模式至手动模式的转换的原理如下:切换部件250切换为第一进风风道213与集尘通道212相连通时,切换部件250运动时使外部信息接收电路断开,并使手动调节档位控制电路导通。由此达到切换工作模式的目的。

图4和图5中,活动件252为一个挡板,通过自身位置的改变达到切换气道的目的。参考图6和图7,活动件252也可以是一个能够转动地配置在机壳210内部的元件,该活动件252具有一内部通道2522。

参图6,活动件252在机壳210内具有第一位置,内部通道2522连通第一进风风道213与集尘通道212,且第二进风风道214与集尘通道212不相通,此时第一端口2132作为吸尘入口使用。参图7,活动件252在机壳210内具有相较第一位置转动一定角度的第二位置,内部通道2522连通第二进风风道214与集尘通道212,且第一进风风道213与集尘通道212不相通,此时第二端口2142作为吸尘入口使用。

进一步地,机壳210内部还设置有限制活动件252转动范围的阻挡部215。阻挡部215也可以是设置在机壳210外部通过限制操作件254来限制活动件252的转动范围。转动活动件252时,操作者只要保证活动件252无法再转动时即可保证内部通道2522起到切换气道的作用。

实施例三

请参考图8和图9,揭示了一种吸尘系统300,与吸尘系统100相似,其为自启动吸尘系统,自启动原理与实施例一的吸尘系统100相同。

吸尘系统300包括风机320、电机330、控制单元(未图示)、集尘箱340、切换部件350。

风机320和电机330集成在一起,然后风机320通过进风管路322与集尘箱340连通。集尘箱340内设有集尘通道342和过滤装置343,其中集尘通道342的一端与外界相通,另一端则通过该过滤装置343与进风管路322隔离。过滤装置343不影响气流通过但会阻止灰尘等杂物,这样,由集尘通道342进入集尘箱340内部的灰尘无法进入进风管路322,将落在集尘箱340的底板上从而被收集。

风机320和电机330集成在一起,二者的外部固定有第一进风风道313和第二进风风道314,其中第一进风风道313设有可以作为吸尘入口使用的第一端口3132,第二进风风道314设有可以作为吸尘入口使用的第二端口3142。

本实施例中,第一进风风道313的一端与集尘通道342连接在一起,二者保持连通状态。第二进风风道314则不与集尘通道342连接,二者不保持连通状态。

参考图8,第一进风风道313与集尘通道342连通,第一端口3132作为吸尘入口使用。第二进风风道314的两个端口(其中一个端口为第二端口3142)均闲置。

参图9,当要改变吸尘入口时,以满足不同的使用环境时,使用切换部件350将第二进风风道314的一端口(第二端口3142以外的另一个,第二端口3142为进风口时,另一端口为出口)与第一端口3132连通,此时第二端口3142将被作为吸尘入口使用,携带灰尘的气流从第二端口3142进入,先经过第二进风风道314,再经过第一进风风道313,然后经过集尘通道342进入集尘箱340内部并被收集。

本实施例中,切换部件350为管路,优先使用柔性管。进一步地,该柔性管可以一直连接在第一端口3132上。当需要利用第二端口3142将作为吸尘入口使用时,只需要将柔性管的自由端与第二进风风道314连接即可,即图9所示,以简化操作。

类似地,吸尘系统300被设置为:第一端口3132作为吸尘入口使用时,控制单元处于手动模式。而当切换部件350连接第二进风风道314的一端口与第一端口3132时,控制单元进入自启动模式。此处的控制方式与实施例一相同。

切换部件350还被配置为:切换吸尘入口时能自动实现由手动模式至自启动模式的转换。例如,可以在第二进风风道314的另一端口上设置压力传感器,这样,该端口上有管道插入时,控制单元即可收到需要切换工作模式的信息。又如,该端口也可以设置接近传感器,用以检测是否有管道插入。

反过来,压力传感器或接近传感器通过感知柔性管的拔出或离开,可以实现由自启动模式至手动模式的转换。

第一端口3132和第二端口3142的进风方向不同,本实施例中,二者完全相反,相当于转动了180度。第一端口3132和第二端口3142可满足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不同作业需求。第一端口3132可以设定为贴近地面,当需要清理一些特殊场合时,如沙发角落、缝隙,使切换部件350从第二进风风道314上移除即可。具体情况则可以根据使用目的、机器外形等因素灵活配置和设定。利用第一端口3132作为吸尘入口时,也可以加上柔性管使用,其他延长管道的目的。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