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提篮的开合关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76086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提篮的开合关节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提篮配件技术领域,尤其公开了一种用于提篮的开合关节。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使用婴儿提篮,婴儿提篮主要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婴幼童,尤其适用于尚未能自主翻身或者尚未能爬行的婴幼童,当父母需要携带婴幼童出行时,即可将婴幼童放置在婴儿提篮内,从而避免在出行过程中碰撞到婴幼童。

尽管现有的婴儿提篮都为紧凑型设计,但是婴儿提篮占用的空间还是比较大,当父母抱住婴幼童游逛商场、超市时,如果不能够将婴儿提篮折叠,婴儿提篮的携带就极为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提篮的开合关节,使得提篮可以折叠在一起,便于使用者携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提篮的开合关节,包括底壳、装设于底壳的按压组件、滑动连接于底壳的驱动组件、铰接于底壳的转动板,按压组件包括按扣及第一弹性件,驱动组件包括驱动件及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接于驱动件及底壳,第一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按扣及驱动件,转动板用于抵接驱动件,驱动件设有与按扣配合的挡止部。

优选地,所述用于提篮的开合关节还包括装设于底壳的罩壳,按压组件、驱动组件、转动板均位于罩壳与底壳之间,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接于驱动件及罩壳,罩壳设有滑槽,挡止部滑动连接于滑槽内,挡止部设有通孔,按扣自通孔突伸出挡止部。

优选地,所述驱动件设有凸条,罩壳或底壳设有用于容设凸条的限位槽,罩壳还设有凸板,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接于驱动件及凸板。

优选地,所述驱动件包括驱动板及装设于驱动板的按压板,按压板滑动连接于滑槽内,通孔设于按压板,按扣设有用于挡止按压板的凸缘。

优选地,所述底壳还设有彼此间隔设置的第一挡条及第二挡条,驱动板位于第一挡条、第二挡条之间,第一挡条、第二挡条分别用于挡止驱动板的两端。

优选地,所述按压板包括主体部、与主体部连接的按压部及凸柱,按压部、凸柱分别位于主体部的两侧,主体部滑动连接于滑槽内,通孔贯穿主体部及按压部,凸柱贯穿罩壳并装设于驱动板。

优选地,所述罩壳还设置有滑孔及沉头孔,滑孔、沉头孔均位于滑槽内并贯穿罩壳,凸柱位于滑孔内,沉头孔设有扩口部及缩口部,按扣自扩口部突伸而出。

优选地,所述底壳还枢接有卡合板,底壳设有凹口,卡合板的一端设有用于显露凹口的缺口,卡合板的另一端与底壳之间连接有第三弹性件,卡合板与底壳的枢接处位于第三弹性件与缺口之间。

优选地,所述底壳设置有枢接柱,枢接柱贯穿卡合板,卡合板位于底壳与驱动件之间。

优选地,所述卡合板的另一端还枢接有或铰接有压扣,压扣包括抵接于底壳的抵持部及突伸出底壳的突出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实际使用时,将提篮的支撑杆安装在转动板上,当需要折叠提篮时,按压按扣,使得按扣往里缩,然后下压挡止部使得驱动组件连带伸缩组件一起向下滑动,当驱动组件滑动后,驱动件就不再抵接转动板,提篮就可以自动折叠在一起;当提篮折叠在一起后,第二弹性件在弹力作用下使得驱动组件及伸缩组件恢复原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隐藏罩壳、按扣及按压板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底壳、卡合板、第三弹性件及压扣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按压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包括:

10—底壳 11—罩壳 12—滑槽

13—限位槽 14—第一挡条 15—第二挡条

16—滑孔 17—凹口 18—枢接柱

19—挡板 2—按压组件 20—按扣

21—第一弹性件 22—凸缘 3—驱动组件

31—第二弹性件 32—通孔 33—凸条

34—驱动板 35—按压板 36—主体部

37—按压部 38—凸柱 4—转动板

5—卡合板 50—缺口 6—第三弹性件

7—压扣 70—抵持部 71—突出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提篮的开合关节,包括底壳10、装设在底壳10上的按压组件2、滑动连接在底壳10上的驱动组件3、铰接在底壳10上的转动板4,本实施例中,驱动组件3沿底壳10上下移动,按压组件2包括按扣20及第一弹性件21,驱动组件3包括驱动件及第二弹性件31,第二弹性件31的两端分别抵接在驱动件上及底壳10上,第一弹性件21的两端分别抵接在按扣20上及驱动件上,优选地,按扣20凹设有盲孔,第一弹性件21的一端装入到盲孔中,底壳10上凸设有限位柱,第一弹性件21的另一端套设在限位柱上;驱动件设有与按扣20配合的挡止部。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21、第二弹性件31均为弹簧。

实际使用时,将提篮的支撑杆安装在转动板上,当需要折叠提篮时,按压按扣20,使得按扣20往里缩,按扣20回缩时压缩第一弹性件21并使得按扣20不再阻挡挡止部,使用者按压挡止部使得驱动组件3连同按压组件2一起向下移动,当驱动组件3向下移动后就不再抵接转动板4,提篮的支撑架即可自动折叠在一起,当提篮折叠完之后,第二弹性件31在弹力作用下带动驱动组件3及按压组件2恢复原位,第一弹性件21在弹力作用下将按扣重新顶出并阻挡挡止部,避免提篮因不经意的碰撞而伸开。当需要将提篮伸开时,使用者仅需反向转动提篮的支撑杆即可。

所述用于提篮的开合关节还包括装设在底壳10上的罩壳11,本实施例中,罩壳11与底壳10的形状大致相同,按压组件2、驱动组件3、转动板4均位于罩壳11与底壳10之间,利用罩壳11和底壳10将按压组件2、驱动组件3保护起来,防止外界的物件碰撞到按压组件2或驱动组件3进而致使其损坏;第二弹性件31的两端分别抵接在驱动件上及罩壳11上,罩壳11上设置有滑槽12,滑槽12自罩壳远离底壳10的一侧凹设而成,滑槽12不贯穿罩壳11,即滑槽12为盲槽,挡止部滑动连接在滑槽12内,利用滑槽12对挡止部进行限位,防止挡止部上下移动时发生歪斜;挡止部上设有通孔32,通孔32贯穿挡止部,按扣20自通孔32突伸出挡止部,方便使用者按压按扣20。当需要折叠提篮时,按压按扣20并使得按扣20往里缩。

所述驱动件设有凸条33,凸条33自驱动件一体突伸而成,凸条33位于驱动件靠近罩壳11的一侧,罩壳11或底壳10上设有容设凸条33的限位槽13,本实施例中,罩壳11及底壳10上均设有限位槽13,利用凸条33与限位槽13的配合对驱动件的上下移动进行限位,防止驱动件上下移动时发生歪斜;罩壳11还设有凸板,凸板自罩壳11朝靠近底壳10的方向突伸而成,第二弹性件31的两端分别抵接在驱动件上及凸板上,驱动件向下滑动时即可压缩第二弹性件31并使得第二弹性件31的长度缩短。

所述驱动件为分体式设计,驱动件包括驱动板34及装设在驱动板34上的按压板35,按压板35即为驱动件的挡止部,驱动板34位于罩壳11与底壳10之间,凸条33设置在驱动板34上;按压板35滑动连接在滑槽12中,按压板35靠近底壳10的一端贯穿罩壳11并装设在驱动板34上,通孔32设置在按压板35上,通孔32沿左右方向贯穿按压板35,按扣20设有用于挡止按压板35的凸缘22,凸缘22自按扣20的外表面一体凸设而成,凸缘22位于按压板35与底壳10之间,防止按扣20从通孔32脱落。本实施例中,驱动板34包括第一滑板及连接在第一滑板下方的第二滑板,当然,第一滑板与第二滑板可以通过螺钉等连接在一起,凸条33自第二滑板凸设而成,挡止部设置在第一滑板上。

所述底壳10还设有彼此间隔设置的第一挡条14及第二挡条15,第一挡条14、第二挡条15均自底壳10朝靠近罩壳11的方向凸设而成,驱动板34位于第一挡条14、第二挡条15之间,第一挡条14用于挡止驱动板34的上端,第二挡条15用于挡止驱动板34的下端,利用第一挡条14、第二挡条15对驱动板34在上下方向上进行限位,防止驱动板34从底壳10上脱落。

请参阅图1、图2、图3和图5,所述按压板35包括主体部36、与主体部36连接的按压部37及凸柱38,主体部36大致为矩形平板,按压部37、凸柱38分别自主体部36一体突伸而成,按压部37、凸柱38分别位于主体部36的左右两侧,主体部36滑动连接在滑槽12中,通孔32贯穿主体部36及按压部37,凸柱38贯穿罩壳11并装设在驱动板34上,罩壳11设置有位于滑槽12内的滑孔16及沉头孔,滑孔16及沉头孔均贯穿罩壳11并沿上下方向延伸,凸柱38位于滑孔16内,沉头孔设置有扩口部及缩口部,按扣20自扩口部突伸而出,当使用者需要折叠提篮时,按压按扣20使得按扣20往里缩,再向下压按压部37进而移动驱动板34,驱动板34连带按压组件2一起向下移动,按扣20在向下移动的过程中不能突伸出缩口部,也就不会挡止按压板35;罩壳11还设有用于挡止按压部37的挡板19,挡板19自罩壳11一体凸设而成,利用挡板19挡住按压部37,防止按压板35过度移动;当然,使用者亦可不设挡板19,利用滑孔16的两端对凸柱38的上下移动进行限位,进而对按压板35的上下移动进行限位。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壳10的左右两端分别铰接有转动板4,提篮的支撑杆安装在转动板4上,当然,转动板4亦可枢接在罩壳11上,驱动板34位于两个转动板4之间,驱动板34的左右两端分别抵接在不同的转动板4外表面上,当驱动板34沿底壳10向下移动后,驱动板34就不再抵接转动板4,提篮的支撑杆即可带动转动板4转动进而实现提篮的折叠。

请参阅图1、图2、图3和图4,所述底壳10还枢接有卡合板5,底壳10设有凹口17,凹口17自底壳10的下端凹设而成,当然,罩壳11同样设有与底壳10一样的凹口17,卡合板5的一端设有用于显露凹口17的缺口50,缺口50自卡合板5的左侧或右侧凹设而成,卡合板5的另一端与底壳10之间连接有第三弹性件6,卡合板5与底壳10的枢接处位于第三弹性件6与缺口50之间,第三弹性件6同样为弹簧。本实施例中,卡合板5的一端还设置有导引斜面,当需要将提篮卡在婴儿手推车的车架上,将车架抵接在导引斜面上,使用者向下按压提篮,卡合板5即可转动,进而将车架挤入到凹口17与缺口50之间。当需要拆卸提篮时,先按压卡合板5,使得卡合板5转动并从凹口17处移开,然后将婴儿手推车的车架从凹口17内退出即可,当使用者松开卡合板5后,卡合板5在第三弹性件6的弹性力作用下重新回到凹口16。

所述底壳10还设置有枢接柱18,枢接柱18自底壳10朝靠近罩壳11的方向一体凸设而成,枢接柱18贯穿卡合板5,当婴儿车车架挤入到凹口17与缺口50时,或者当使用者按压卡合板5的另一端时,卡合板5即可绕枢接柱18转动,卡合板5位于底壳10与驱动板34之间。

所述卡合板5的另一端还枢接有或铰接有压扣7,压扣7位于底壳10与罩壳11之间,压扣7包括抵接在底壳10上的抵持部70及突伸出底壳10的突出部71,当需要将拆卸提篮时,按压压扣7的突出部71,压扣7即向底壳10内移动,进而连带卡合板5绕枢接柱18转动,将卡合板5从凹口17处移开,即可将婴儿车车架轻松从凹口17中退出,松开突出部71,第三弹性件6在弹性力作用下连带卡合板5及压扣7恢复原位。

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