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扩大使用范围的办公家具支撑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74290阅读:34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支撑机构,尤其是涉及一种能够扩大使用范围的办公家具支撑机构。



背景技术:

办公家具是为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会活动中为办公者或工作方便而配备的用具。早在80年代初期,国外的办公家具品牌就进入了中国市场,但是因为风格,理念,价格等原因,大多国际品牌家具只能为国际企业和大型本土企业提供服务。外资品牌在家具行业中更注重办公环境的整合。自由,隐私,功能,简便之间的平衡一直是国际办公环境中追求的理念。最早进入中国的国际品牌家具企业在开始式办公环境,多功能办公家具,人体工学座椅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国际品牌家具在办公行业的中高端市场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高科技行业、证券金融、财会律师等对办公环境要求高的行业均会采用。2000年以来,中国家具行业经历了第一个高速发展期,以量的扩张为主,初步建立起了门类齐全、与国际接轨的完整的工业体系,产品能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和国际市场的需要。在未来5到10年,在国际家具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中国家具行业将迎来第二个高速发展期。这个时期主要不是在量的扩张,而是在质的提高。进入21世纪后,中国政府就已经提出加快城市化和小城镇化建设步伐,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以便进一步拉动消费市场,扩大消费领域。国家的这一举措,必将进一步促进中国的住宅建设,因而会使与住宅相关的行业得到发展。国务院根据社会需求和发展的需要,提出了住宅产业化,这一举措将带动与住宅配套几万种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和产业化。由于住宅产业化的发展,住宅作为一种商品进入市场,为各类家具和配套产品提供了发展空间。中国家具行业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加入WTO以来,中国本土家具开始注重办公家具部分的设计研发和市场的开发,专业办公家具企业陆续出现,并且快速成长,并且更适合中国人的传统理念。高质低价,经久耐用。但是因为历史问题初期缺乏过对办公环境,员工隐私,人机工学等方面的了解,经过不断的学习进步,逐步跟上了国际步伐。但是办公家具的使用年限一般较长,但是其体积较大,下方受力较大,在板面上放置较多东西时稳定性不够易造成垮塌,造成设备损坏,人员受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办公家具结构不稳定,在板面上放置较多东西时稳定性不够易造成垮塌,造成设备损坏,人员受伤的问题,设计了一种能够扩大使用范围的办公家具支撑机构,该支撑机构能够稳定地实现对办公家具进行支撑,而且能够根据办公家具的尺寸进行调整位置,能够适合不同尺寸的办公家具,扩大了使用范围,解决了现有办公家具结构不稳定,在板面上放置较多东西时稳定性不够易造成垮塌,造成设备损坏,人员受伤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能够扩大使用范围的办公家具支撑机构,包括四根相互平行的支撑腿,所述支撑腿之间构成规则四方体结构,在支撑腿上方设置有两根呈冂型且相互平行的支撑杆,支撑杆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支撑腿固定,在支撑杆之间相互朝向的壁面均内凹形成导向槽,导向槽之间设置有两根相互平行的连接杆一,连接杆一的两端分别设置在对应的导向槽中,且连接杆一能够沿着导向槽进行移动,连接杆一设置在支撑腿上方,在支撑腿之间设置有两根相互平行的连接杆二,连接杆二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支撑腿垂直固定,连接杆二与连接杆一平行,且连接杆二设置在连接杆一的下方,在每根连接杆二与靠近的连接杆一之间均设置有两组连接机构,连接机构均包括连接臂一和连接臂二,连接臂一内部设置有弹簧,弹簧的两端分别对应设置在连接臂一和连接臂二中并与连接臂一和连接臂二固定,在连接杆一沿着导向槽移动到对应的连接杆二正上方时连接臂一的端头和连接臂二的端头接触,在连接杆二和连接杆一上均设置有连接扣,连接臂一远离连接臂二的一端和连接臂二远离连接臂一的一端分别插入到对应的连接扣中,连接扣中设置有连接销,连接销穿过连接扣后插入到对应的连接臂一或连接臂二中,且连接臂一和连接臂二均能绕着对应的连接销转动,且连接臂二设置在连接臂一的下方。

支撑腿之间设置有两根相互平行的支撑板,支撑板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支撑腿垂直固定,且支撑板与连接杆一垂直,支撑板设置在连接杆一和连接杆二之间,支撑板之间设置有两根相互平行的连接杆五,连接杆五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支撑板垂直固定,连接杆五与连接杆一相互平行,连接杆五之间设置有若干根相互平行的连接柱,连接柱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连接杆五垂直固定,连接柱与支撑板相互平行,每根连接杆五设置在对应的连接杆一的正下方。

连接臂二中与同一根连接杆二连接的连接臂二之间设置有连接杆四,连接杆四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连接臂二垂直固定。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支撑机构能够稳定地实现对办公家具进行支撑,而且能够根据办公家具的尺寸进行调整位置,能够适合不同尺寸的办公家具,扩大了使用范围,解决了现有办公家具结构不稳定,在板面上放置较多东西时稳定性不够易造成垮塌,造成设备损坏,人员受伤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及相应的零部件名称:1—连接臂一;2—支撑杆;3—连接杆一;4—连接柱;5—连接杆五;6—支撑板;7—支撑腿;8—连接杆二;9—连接杆四;10—导向槽;11—连接销;12—连接扣;13—连接臂二;14—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仅限于此。

实施例:

如图1所示,能够扩大使用范围的办公家具支撑机构,包括四根相互平行的支撑腿7,所述支撑腿7之间构成规则四方体结构,在支撑腿7上方设置有两根呈冂型且相互平行的支撑杆2,支撑杆2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支撑腿7固定,在支撑杆2之间相互朝向的壁面均内凹形成导向槽10,导向槽10之间设置有两根相互平行的连接杆一3,连接杆一3的两端分别设置在对应的导向槽10中,且连接杆一3能够沿着导向槽10进行移动,连接杆一3设置在支撑腿7上方,在支撑腿7之间设置有两根相互平行的连接杆二8,连接杆二8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支撑腿7垂直固定,连接杆二8与连接杆一3平行,且连接杆二8设置在连接杆一3的下方,在每根连接杆二8与靠近的连接杆一3之间均设置有两组连接机构,连接机构均包括连接臂一1和连接臂二13,连接臂一1内部设置有弹簧14,弹簧14的两端分别对应设置在连接臂一1和连接臂二13中并与连接臂一1和连接臂二13固定,在连接杆一3沿着导向槽10移动到对应的连接杆二8正上方时连接臂一1的端头和连接臂二13的端头接触,在连接杆二8和连接杆一3上均设置有连接扣12,连接臂一1远离连接臂二13的一端和连接臂二13远离连接臂一1的一端分别插入到对应的连接扣12中,连接扣12中设置有连接销11,连接销11穿过连接扣12后插入到对应的连接臂一1或连接臂二13中,且连接臂一1和连接臂二13均能绕着对应的连接销11转动,且连接臂二13设置在连接臂一1的下方;支撑腿7之间设置有两根相互平行的支撑板6,支撑板6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支撑腿7垂直固定,且支撑板6与连接杆一3垂直,支撑板6设置在连接杆一3和连接杆二8之间,支撑板6之间设置有两根相互平行的连接杆五5,连接杆五5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支撑板6垂直固定,连接杆五5与连接杆一3相互平行,连接杆五5之间设置有若干根相互平行的连接柱4,连接柱4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连接杆五5垂直固定,连接柱4与支撑板6相互平行,每根连接杆五5设置在对应的连接杆一3的正下方;连接臂二13中与同一根连接杆二8连接的连接臂二13之间设置有连接杆四9,连接杆四9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连接臂二13垂直固定。针对于现有办公家具存在着稳固性不足而导致其承载力,以及使用寿命都受到影响,同时不同尺寸的办公家具限制了安装、支撑和使用范围,本方案设计了一种支撑机构,其是专用于对办公家具进行支撑,如电脑桌下方等来进行支撑,只需在连接杆一3上铺设相应的桌板,人们就能够进行办公,同时多组连接杆作为底部的相互支撑,来增大部件之间的稳固性,同时不影响人们日常使用,连接杆一3和连接杆二8平行但在铅垂方向拉开一定的距离,通过设置连接杆机构来进行连接,在连接杆一3在连接杆一3沿着导向槽10移动时连接杆一3和连接杆二8之间的距离产生变化,同时连接杆一3之间的距离也产生变化,这样就能够将不同尺寸的板状办公家具放置在两根连接杆一3上进行固定,始终能够保持稳定且扩大使用范围,连接杆一3和连接杆二8之间的距离产生变化,则连接机构的尺寸和相对于连接杆一3和连接杆二8的角度要产生变化才能实现支撑,为此将连接机构设计为由连接臂一1和连接臂二13构成,并且连接臂一1内部设置有弹簧14,弹簧14的两端分别对应设置在连接臂一1和连接臂二13中并与连接臂一1和连接臂二13固定,在连接杆一3沿着导向槽10移动到对应的连接杆二8正上方时连接臂一1的端头和连接臂二13的端头接触,即连接杆一3移动到导向槽10端头时弹簧14被压入使得连接臂一1和连接臂二13形成一根类似于完整状态,在连接杆二8和连接杆一3上均设置有连接扣12,连接臂一1远离连接臂二13的一端和连接臂二13远离连接臂一1的一端分别插入到对应的连接扣12中,连接扣12中设置有连接销11,连接销11穿过连接扣12后插入到对应的连接臂一1或连接臂二13中,且连接臂一1和连接臂二13均能绕着对应的连接销11转动,以适应连接杆一3沿着导向槽10移动时角度的变化,由于在每根连接杆二8与靠近的连接杆一3之间均设置有连接机构,其如同是在支撑杆2之间形成轴向支撑,支撑杆2是两端垂直向下弯曲形成冂状结构,对应的支撑腿7顶端插入到支撑杆2弯曲段中实现固定。连接杆五5和连接柱4上能够放置其它物品,如键盘等,形成双层结构,增大使用空间,对于办公场所而言,扩大了利用率。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法实质上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