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点面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56701阅读:382来源:国知局
触点面料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触点面料,属于纺织面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机舱、餐厅等场合中,桌布的应用较为广泛,报纸、杂志通常会放置在上面,然而,常规的面料通常采用平纹织就,套装在桌面、茶几等位置上时,虽然方便装套,但由于表面过于光滑,不利于安放平稳。

基于此,做出本申请。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缺陷,本申请提供一种表面摩擦系数大、安置稳定的触点面料。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触点面料,由本体和触点区构成,所述的本体包括正面和背面,触点区位于正面上,由若干个触点和绒毛构成,所述的绒毛填充分布于相邻触点之间,且触点与本体的正面为一体式结构。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

所述的背面由交错设置的粗纹条和细纹条构成,粗纹条与细纹条交错设置,使背面为非平整结构,安放时,这些交错设置的粗纹条和细纹条会延长其脱离接触面如桌面、茶几的时间,从而确保了安放的稳定性。更优选的,所述的粗纹条与细纹条宽度不同,高度相同,以确保整个背面处于水平状态。

所述的触点为半球形或柱形结构。更优选的,所述的触点由平顶和墩部构成,平顶与正面平行,墩部则是由平顶向正面延伸形成的立柱状结构或球面形结构。触点为半球形或柱形结构,且相邻触点之间不连接,并由绒毛填充,在增加正面表面摩擦性的同时,也有利于强化整个面料的柔韧性,与整块的触点结构相比,面料的柔软度更高,使用更舒适,而触点与本体的一体式设计,加强了触点与本体的连接牢度,避免使用过程中碰撞所引起的触点脱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的正面图;

图3为本申请的后视图;

图4为图2中A-A方向剖视图;

图5为图4中B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其中标号:1.本体;11. 正面;12. 背面;121.粗纹条;122. 细纹条;2. 触点区;21. 触点;211. 平顶;212.墩部;22. 绒毛。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触点面料,结合图1、图2,由本体1和触点区2构成,本体1包括正面11和背面12,触点区2位于正面11上,由若干个触点21和绒毛22构成,绒毛22填充分布于相邻触点21之间,且触点21与本体1的正面为一体式结构。

结合图3,背面12由交错设置的粗纹条121和细纹条122构成,粗纹条121与细纹条122交错设置,使背面12为非平整结构,安放时,这些交错设置的粗纹条121和细纹条122会延长其脱离接触面如桌面、茶几的时间,从而确保了安放的稳定性。

结合图4,触点21为半球形结构,由平顶211和墩部212构成,平顶211与正面11平行,墩部212则是由平顶211向正面11延伸形成的球面形结构。触点21为半球形结构,且相邻触点21之间不连接,并由绒毛22填充,在增加正面11表面摩擦性的同时,也有利于强化整个面料的柔韧性,与整块的触点结构相比,面料的柔软度更高,使用更舒适,而触点21与本体1的一体式设计,加强了触点区2与本体1的连接牢度,避免使用过程中碰撞所引起的触点21脱落。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设置和工作原理相同,区别在于:粗纹条121与细纹条122宽度不同,高度相同,以确保整个背面12处于水平状态。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设置和工作原理相同,区别在于:触点21为柱状结构,由平顶211和墩部212构成,平顶211与正面11平行,墩部212则是由平顶211向正面11方向竖直向下延伸形成。触点21为柱状结构,且相邻触点21之间不连接,并由绒毛22填充,加工方便,在增加正面11表面摩擦性的同时,也有利于强化整个面料的柔韧性,与整块的触点结构相比,面料的柔软度更高,使用更舒适,而触点21与本体1的一体式设计,加强了触点区2与本体1的连接牢度,避免使用过程中碰撞所引起的触点21脱落。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设置和工作原理相同,区别在于:粗纹条121与细纹条122宽度不同,高度相同,以确保整个背面12处于水平状态;触点21为柱状结构,由平顶211和墩部212构成,平顶211与正面11平行,墩部212则是由平顶211向正面11方向竖直向下延伸形成。触点21为柱状结构,且相邻触点21之间不连接,并由绒毛22填充,加工方便,在增加正面11表面摩擦性的同时,也有利于强化整个面料的柔韧性,与整块的触点结构相比,面料的柔软度更高,使用更舒适,而触点21与本体1的一体式设计,加强了触点区2与本体1的连接牢度,避免使用过程中碰撞所引起的触点21脱落。

以上内容是结合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所提供技术方案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创造具体实施只局限于上述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创造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