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接头筷和餐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44830阅读:406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接头筷和餐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饮食餐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新型接头筷和餐具。



背景技术:

筷子,世界常用餐具之一,中华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发明于中国,后传至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汉字文化圈,中国人习惯用筷子。

发明人在研究中发现,现有的筷子至少存在以下缺点:现有的筷子使用起来不方便且不卫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接头筷,以改善现有的筷子使用起来不方便且不卫生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餐具,以改善现有的筷子使用起来不方便且不卫生的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基于上述的第一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接头筷,包括筷身和筷头,所述筷身设置有盲孔,所述盲孔沿所述筷身的轴心线凹陷,所述筷头与所述筷身可拆卸连接,所述筷头包括安装部和使用部,所述安装部的一端安装于所述盲孔内,所述使用部与所述安装部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使用部的直径沿远离所述安装部的方向逐渐减小。

现有的筷子长度是固定的,且多次使用,这样使用起来不方便且不卫生。本发明提供的新型接头筷的筷头和筷身为可拆卸连接,这样在携带时更加方便,同时,筷头是一次性的,在使用后便可以丢弃,使人们在使用新型接头筷时更加的卫生,且与现有的一次性筷子比起来,本发明提供的新型接头筷丢弃的部分非常的少,可以极大的减少能源的浪费。

进一步地,所述盲孔内设置有内螺纹。

在盲孔内设置内螺纹后使筷头与筷身的连接更加的方便,由于筷头一般是采用竹子制成,因此在安装时,只需转动筷头即可让筷头上产生与盲孔内的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使筷头与筷身的连接更加的方便。

进一步地,所述内螺纹的高度小于所述盲孔的凹陷深度,且所述内螺纹位于所述盲孔的底部。

一般人们在使用筷子时使用的力气都不会特别的大,因此筷头上只需要有部分外螺纹和盲孔的内螺纹配合就行了,由于减小了螺纹的长度,可以使筷身和筷头安装起来更加的方便,省时省力;将内螺纹设置在盲孔的底部,使筷头和筷身安装完成后,安装部可以抵在盲孔的底部,使筷头更加的稳定,而盲孔未设置内螺纹的部分也可以对跨头的周向进行限制,从而进一步提升筷头与筷头连接后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筷身包括手持部和连接部,所述盲孔位于所述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呈管状,所述连接部套接于所述手持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手持部固定连接。

将筷身分为手持部和连接部来单独生产,由于单独的手持部和连接部结构相对简单,因此在生产时更加的方便,生产完成后,将手持部与连接部固定连接起来就可以了。

进一步地,所述使用部远离所述安装部的一端设置有弧形部,所述弧形部的凸出方向凸出所述使用部。

将筷头的端部设置成圆头,在夹东西时更加的方便,且不易对人的嘴造成伤害。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部远离所述使用部的一端设置有定位块,所述定位块沿远离所述使用部的方向凸出所述安装部。

定位块可以帮助筷头进行定位,在定位块抵住筷身后人们即可停止转动,此时筷头与筷身安装完毕。

进一步地,所述盲孔的底部设置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沿所述盲孔的凹陷方向延伸,所述定位块卡接于所述定位槽。

定位槽可以和定位块配合对筷头进行定位,同时,由于定位块是卡接在定位槽内的,而筷头在使用时一般受到的都是沿筷头径向的剪切力,因此这种安装方式可以让定位槽对定位块进行限制,从而提升筷头和筷身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筷头采用经过碳化处理的竹子制成。

碳化处理后的竹子是经过表面炭化或是深度处理的竹子,表面炭化,炭字下是火,顾名思义,必须满足无水,高温的条件,控制炭化过程,必须有保护介质,户外使用炭化木必须满足200度左右炭化温度的要求。这种方式处理后的竹子健康时尚,完全天然,环保绿色且安全耐久、仿佛防虫。

进一步地,所述筷身上设置有防滑纹。

设置防滑纹可以让食客在使用筷子时能拿到更牢,避免滑动。

基于上述的第二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餐具,包括如上所述的新型接头筷。

本发明提供的餐具中的新型接头筷的筷头和筷身为可拆卸连接,这样在携带时更加方便,同时,筷头是一次性的,在使用后便可以丢弃,使人们在使用新型接头筷时更加的卫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现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提供的新型接头筷的筷头和筷身为可拆卸连接,这样在携带时更加方便,同时,筷头是一次性的,在使用后便可以丢弃,使人们在使用新型接头筷时更加的卫生,且与现有的一次性筷子比起来,本发明提供的新型接头筷丢弃的部分非常的少,可以极大的减少能源的浪费。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新型接头筷的剖视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筷头的剖视图;

图3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筷身的剖视图;

图4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筷头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新型接头筷的剖视图;

图6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连接部的剖视图;

图7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手持部的剖视图;

图8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3提供的新型接头筷的剖视图;

图9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3提供的筷头的剖视图;

图10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3提供的筷身的剖视图。

图中:101-筷身;102-筷头;103-盲孔;104-内螺纹;105-安装部;106-使用部;107手持部;108-连接部;109-定位块;110-定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筷子,世界常用餐具之一,中华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发明于中国,后传至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汉字文化圈,中国人习惯用筷子。发明人在研究中发现,现有的筷子至少存在以下缺点:现有的筷子使用起来不方便且不卫生。

为了使上述问题得到改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接头筷,包括筷身和筷头,所述筷身设置有盲孔,所述盲孔沿所述筷身的轴心线凹陷,所述筷头与所述筷身可拆卸连接,所述筷头包括安装部和使用部,所述安装部的一端安装于所述盲孔内,所述使用部与所述安装部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使用部的直径沿远离所述安装部的方向逐渐减小。

现有的筷子长度是固定的,且多次使用,这样使用起来不方便且不卫生。本发明提供的新型接头筷的筷头和筷身为可拆卸连接,这样在携带时更加方便,同时,筷头是一次性的,在使用后便可以丢弃,使人们在使用新型接头筷时更加的卫生,且与现有的一次性筷子比起来,本发明提供的新型接头筷丢弃的部分非常的少,可以极大的减少能源的浪费。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餐具,包括如上所述的新型接头筷。

本发明提供的餐具中的新型接头筷的筷头和筷身为可拆卸连接,这样在携带时更加方便,同时,筷头是一次性的,在使用后便可以丢弃,使人们在使用新型接头筷时更加的卫生。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上面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了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上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1

参照图1至图4,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接头筷,包括筷身101和筷头102,筷身101设置有盲孔103,盲孔103沿筷身101的轴心线凹陷,筷头102与筷身101可拆卸连接,筷头102包括安装部105和使用部106,安装部105的一端安装于盲孔103内,使用部106与安装部105的另一端连接,使用部106的直径沿远离安装部105的方向逐渐减小。

现有的筷子长度是固定的,且多次使用,这样使用起来不方便且不卫生。本实施例提供的新型接头筷的筷头102和筷身101为可拆卸连接,这样在携带时更加方便,同时,筷头102是一次性的,在使用后便可以丢弃,使人们在使用新型接头筷时更加的卫生,且与现有的一次性筷子比起来,本实施例提供的新型接头筷丢弃的部分非常的少,可以极大的减少能源的浪费。

盲孔103内设置有内螺纹104。在盲孔103内设置内螺纹104后使筷头102与筷身101的连接更加的方便,由于筷头102一般是采用竹子制成,因此在安装时,只需转动筷头102即可让筷头102上产生与盲孔103内的内螺纹104相配合的外螺纹,使筷头102与筷身101的连接更加的方便。

内螺纹104的高度小于盲孔103的凹陷深度,且内螺纹104位于盲孔103的底部。

其中,内螺纹104的高度可以是盲孔103高度的一半。

一般人们在使用筷子时使用的力气都不会特别的大,因此筷头102上只需要有部分外螺纹和盲孔103的内螺纹104配合就行了,由于减小了螺纹的长度,可以使筷身101和筷头102安装起来更加的方便,省时省力;将内螺纹104设置在盲孔103的底部,使筷头102和筷身101安装完成后,安装部105可以抵在盲孔103的底部,使筷头102更加的稳定,而盲孔103未设置内螺纹104的部分也可以对跨头的周向进行限制,从而进一步提升筷头102与筷头102连接后的稳定性。

使用部106远离安装部105的一端设置有弧形部,弧形部的凸出方向凸出使用部106。将筷头102的端部设置成圆头,在夹东西时更加的方便,且不易对人的嘴造成伤害。

筷头102采用经过碳化处理的竹子制成。碳化处理后的竹子是经过表面炭化或是深度处理的竹子,表面炭化,炭字下是火,顾名思义,必须满足无水,高温的条件,控制炭化过程,必须有保护介质,户外使用炭化木必须满足200度左右炭化温度的要求。这种方式处理后的竹子健康时尚,完全天然,环保绿色且安全耐久、仿佛防虫。

筷身101上设置有防滑纹。设置防滑纹可以让食客在使用筷子时能拿到更牢,避免滑动。防滑纹可以设置成鱼纹状。

本实施例提供的新型接头筷的筷身可以是由玻璃纤维及合金属原材料组合而成,其特点为耐高温,防摔,承重力强。筷身长度20厘米,其设计外观讲究人体美学,简洁,大方,精致。适用于各种中高档餐饮酒店。

我们的新型接头筷可以包括一套筷头102,其中有火锅筷头102和中餐筷头102,火锅筷头102长11公分,中餐筷头102长7公分。筷头由生长5年周期以上,无污染无公害的竹子取材,经过20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

实施例2

参照图5至图7,本实施例也提供了一种新型接头筷,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改进,实施例1描述的技术方案同样适用于本实施例,实施例1已公开的技术方案不再重复描述。

具体的,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提供的新型接头筷的筷身101包括手持部107和连接部108,盲孔103位于连接部108,连接部108呈管状,连接部108套接于手持部107,连接部108与手持部107固定连接。

将筷身101分为手持部107和连接部108来单独生产,由于单独的手持部107和连接部108结构相对简单,因此在生产时更加的方便,生产完成后,将手持部107与连接部108固定连接起来就可以了。

其中,连接部108可以采用304食用级不锈钢制成,使新型接头筷的韧性更高、更加坚固耐用,让食客们安全放心。

实施例3

参照图8至图10,本实施例也提供了一种新型接头筷,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改进,实施例1描述的技术方案同样适用于本实施例,实施例1已公开的技术方案不再重复描述。

具体的,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提供的新型接头筷的安装部105远离使用部106的一端设置有定位块109,定位块109沿远离使用部106的方向凸出安装部105。定位块109可以帮助筷头102进行定位,在定位块109抵住筷身101后人们即可停止转动,此时筷头102与筷身101安装完毕。

盲孔103的底部设置有定位槽110,定位槽110沿盲孔103的凹陷方向延伸,定位块109卡接于定位槽110。定位槽110可以和定位块109配合对筷头102进行定位,同时,由于定位块109是卡接在定位槽110内的,而筷头102在使用时一般受到的都是沿筷头102径向的剪切力,因此这种安装方式可以让定位槽110对定位块109进行限制,从而提升筷头102和筷身101的稳定性。

其中,定位块109可以设置成柱形,且定位块109与筷头102同轴,相应的,定位槽110也可以设置成圆形,这样在旋转安装筷头102时更加方便。

实施例4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餐具,包括碗、杯子和如上的新型接头筷,此餐具可以是通过包装包装起来。

本实施例提供的餐具中的新型接头筷的筷头102和筷身101为可拆卸连接,这样在携带时更加方便,同时,筷头102是一次性的,在使用后便可以丢弃,使人们在使用新型接头筷时更加的卫生。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新型接头筷的筷头和筷身为可拆卸连接,这样在携带时更加方便,同时,筷头是一次性的,在使用后便可以丢弃,使人们在使用新型接头筷时更加的卫生,且与现有的一次性筷子比起来,本发明提供的新型接头筷丢弃的部分非常的少,可以极大的减少能源的浪费。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