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百叶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77045阅读:348来源:国知局
一种百叶窗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在铝合金窗的双层玻璃之间设置有百叶的百叶窗。



背景技术:

铝合金门窗外形美观、密封性好、重量轻,在住宅办公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现有铝合金窗所采用的型材的外形尺寸和壁厚都是有国家标准的,但是很多厂家为了节约成本,往往在设计上偷工减料,减少一部分加强结构,导致铝合金窗的窗体结构强度变弱,存在安全隐患。

另外,现有铝合金窗如果要安装成百叶窗,需要在铝合金窗的窗框内侧额外加装百叶窗,对窗框的结构有一定的要求,且安装后百叶容易积灰不易清扫。CN 205858081 U公开了一种在铝合金窗的双层玻璃之间设置有百叶的百叶窗,其可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但是该百叶窗的型材结构极其简陋,强度明显就很差。而且该百叶窗的每个百叶均通过一个独立的电机控制其偏转,百叶的同步控制需要采用较精密的步进电机和控制电路,成本很高,难以大范围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百叶窗,以减少或避免前面所提到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百叶窗,由窗框和铰接安装在窗框的围绕范围内的窗扇组成,所述窗扇包括双层玻璃组件和铝合金型材组件,其中,所述铝合金型材组件至少由外窗框、内窗框和玻璃压线框组合而成,所述外窗框、内窗框和玻璃压线框的横截面均至少具有两个独立分隔开的腔体;所述双层玻璃组件的双层玻璃之间设置有多个百叶,每个百叶均通过一个驱动转盘通过百叶转轴带动其偏转,每个所述驱动转盘均通过一个铰接在其上的同步连杆保持其同步偏转;其中,至少一个所述驱动转盘通过驱动装置驱动其转动。

优选地,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一个与所述驱动转盘齿轮啮合的驱动齿轮,一个连接所述驱动齿轮的驱动杆以及一个手动调节所述百叶的偏转角度的转轮。

优选地,所述外窗框和内窗框之间通过两个隔热条连接在一起,所述外窗框和内窗框连接形成有与所述双层玻璃组件相配合的第一平面。

优选地,所述内窗框上设置有用于插入所述玻璃压线框的卡槽,所述卡槽的开口不突出所述第一平面的外侧。

本实用新型的百叶窗的外窗框、内窗框和玻璃压线框的横截面均至少具有两个独立分隔开的腔体,增强了型材的强度,尤其是通过封闭腔体提高了截面惯性矩,大大提高了型材抗扭转变形的能力,且两个分隔开的腔体形成了两个空气腔,两个空气腔之间的热量传导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相对现有一些型材敞口截面的设计,其结构强度、使用寿命、抗变形能力、隔热性能均得到了提升。另外,本申请的百叶窗采用了手动调节百叶的偏转角度的结构,每个百叶均通过一个同步连杆保持其同步偏转,不需要配置昂贵的电机和同步控制电路,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易于操作和大范围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中,

图1显示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百叶窗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图2显示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百叶窗的驱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标号。

本实用新型的百叶窗的局部截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其中,所述百叶窗由窗框1和铰接安装在窗框1的围绕范围内的窗扇2组成,窗扇2包括双层玻璃组件21和铝合金型材组件22,其中,铝合金型材组件22至少由外窗框221、内窗框222和玻璃压线框223组合而成,所述外窗框221、内窗框222和玻璃压线框223的横截面均至少具有两个独立分隔开的腔体。图中为了清楚显示本申请的主要改进之处,窗框1仅仅示意性地用虚线表示出了窗框1的外轮廓,双层玻璃组件21通常是通过密封胶连接成独立的组件进行安装的,这些与现有技术相同,无需详细描述。

本申请的百叶窗与现有技术相比,突出的改进之处是,构成铝合金型材组件22的外窗框221、内窗框222和玻璃压线框223的横截面均至少具有两个独立分隔开的腔体,即,如图所示,这三个框均带有两个独立分隔开的腔体,这两个腔体都是独立分隔形成为封闭的形态(窗户装配、安装的时候有可能会形成一些转孔,但是并不会破坏这些腔体总体分隔的形态),其优点是两个腔体显著增强了型材的强度,尤其是通过封闭腔体提高了截面惯性矩,大大提高了型材抗扭转变形的能力,且两个分隔开的腔体形成了两个空气腔,两个空气腔之间的热量传导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相对现有一些型材敞口截面的设计,其结构强度、使用寿命、抗变形能力、隔热性能均得到了提升。

另外,本申请的百叶窗在双层玻璃组件21的双层玻璃之间设置有多个百叶3(图1截面视图只显示了一个百叶3),图2显示了本申请的百叶窗的驱动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示意性显示出了五个百叶3,从图1和2可以看出,本申请的每个百叶3均通过一个驱动转盘32通过百叶转轴31带动其偏转,每个驱动转盘32均通过一个铰接在其上的同步连杆36保持其同步偏转;其中,至少一个驱动转盘32通过驱动装置33,34,35驱动其转动。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驱动装置33,34,35包括一个与驱动转盘32齿轮啮合的驱动齿轮33,一个连接所述驱动齿轮33的驱动杆34以及一个手动调节百叶3的偏转角度的转轮35。其中,为了便于组装和互换使用,优选每个驱动转盘32均是塑料制成的齿轮,因此可以将任何一个驱动转盘32与驱动装置33,34,35相互配合进行驱动。另外,图1和2为了显示清楚,百叶3的大小和间距仅仅是示意性的,实际使用的时,相邻两个百叶3处于关闭状态的时候,二者的边缘是靠在一起的,图中百叶的间距进行了放大处理。

即,本申请的百叶窗采用了手动调节百叶的偏转角度的结构,每个百叶均通过一个同步连杆保持其同步偏转,不需要配置昂贵的电机和同步控制电路,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易于操作和大范围推广使用。

在另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外窗框221和内窗框222之间通过两个隔热条23连接在一起,外窗框221和内窗框222连接形成有与双层玻璃组件21相配合的第一平面24。本申请采用隔热条23的方式,可以隔绝外窗框221和内窗框222之间的热量传递,提高了隔热性能。另外,现有的外窗框221和内窗框222往往忽视组装的精度,没能严格保证与双层玻璃组件21贴合的紧密性,往往是后续安装的时候通过玻璃垫块211(后面将详细说明)来进行调整,容易发生翘曲导致组装产生缝隙,不利于产品外观平整且影响窗户的隔音隔热性能,对安装人员的要求较高。而本申请中特别提及,组装后的产品,外窗框221和内窗框222需要保证形成一个第一平面24,也就是外窗框221和内窗框222与双层玻璃组件21配合的部分要保持同一平面高度,要做到这一点,设计时外窗框221和内窗框222面向与双层玻璃组件21配合的一侧要如图所示设计成平面状,且连接隔热条23的燕尾槽要相互对应,而且组装时最好通过夹具保持位置对准,确保形成第一平面24。

进一步地,在又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内窗框222上设置有用于插入玻璃压线框223的卡槽25,卡槽25的开口不突出所述第一平面24的外侧,卡槽25中还设置有与玻璃压线框223相配合的密封条251。即,很多现有产品为了节约成本,一方面将玻璃压线框设计成敞口的形式,降低了结构强度和隔热性能,另一方面为了简化工艺降低成本,将卡槽25的开口直接设计突出在第一平面24的外侧,导致的后果是第一平面24的外侧形成了突出物,安装玻璃组件的时候需要倾斜玻璃的角度以避开突出开口槽的开口部分,但是由于玻璃组件尤其是双层乃至多层玻璃组装之后的重量很大,操作时非常麻烦。而采用本申请的设计,将卡槽25完全设计在第一平面24的下方,安装玻璃组件的时候不需要考虑绕开突出物的问题,降低了组装操作的工作量,且玻璃压线框223设计成了具有两个独立分隔开的腔体,相对现有敞口设计,提高了结构强度、使用寿命、抗变形能力以及隔热性能。

在还有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外窗框221和玻璃压线框223之间形成有玻璃卡槽,玻璃卡槽的底部设置有玻璃垫块211,玻璃垫块211具有凹形截面,所述凹形截面的两个自由端与第一平面24贴合,所述内凹截面的凹形部分横跨所述隔热条23。即,当外窗框221和内窗框222连接的时候,如果个别地方的隔热条23突出第一平面24的外侧,则玻璃垫块211会被顶起来,因此本申请将玻璃垫块211设计成凹形截面的形式,使凹形部分横跨隔热条23,不用担心隔热条23局部突出的问题,并且凹形截面的两个自由端与第一平面24贴合的接触面积变小,可以降低对第一平面24的平整度要求,降低了组装要求,节约了成本。

另外,如图1所示,玻璃垫块211的凹形部分提供了安装驱动转盘32、同步连杆36以及驱动齿轮33的空间,并且通过玻璃垫块211的这种结构,还可以对其中的这些部件提供良好的保护的密封,避免光照、灰尘的侵扰和老化作用,提高了结构的使用寿命。而且图中可见,本申请的驱动杆34穿过内窗框222的一个腔体,通过腔体的两个相对的侧壁对驱动杆34提供了稳定的支撑,而转轮35设置在内窗框222外侧的用于安装铰链的凹槽351中(窗扇2通过凹槽351中的铰链(图中未示出)与窗框1连接),因此,调节百叶3的角度的时候,需要将窗扇2打开才可以露出转轮35,窗扇2关闭的时候是看不到转轮35的,因而可以防止转轮35裸露损坏,提高了百叶窗的整体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百叶窗采用了手动调节百叶的偏转角度的结构,每个百叶均通过一个同步连杆保持其同步偏转,不需要配置昂贵的电机和同步控制电路,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易于操作和大范围推广使用。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虽然本实用新型是按照多个实施例的方式进行描述的,但是并非每个实施例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中如此叙述仅仅是为了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理解,并将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技术方案看作是可以相互组合成不同实施例的方式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的等同变化、修改与结合,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