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旋转移动快开门式蒸煮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50696发布日期:2019-01-18 19:21阅读:297来源:国知局
水平旋转移动快开门式蒸煮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平旋转移动快开门式蒸煮锅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平旋转移动快开门式蒸煮锅。



背景技术:

水平旋转移动快开门式蒸煮锅广泛应用于糖果、制药、乳品、酒类、糕点、蜜饯、饮料、罐头、卤味等食品的加工,也可用于大型餐厅或食堂熬汤、烧菜、炖肉、熬粥等。水平旋转移动快开门式蒸煮锅广泛于乳品行业、食品、制药、化工、饮料等工业部门,作为加热、保温、杀菌处理或贮藏浆液的必须设备。

技术人员在目前市面上的水平旋转移动快开门式蒸煮锅的使用过程中发现,对于锅体和锅盖之间的密封性能与锅体和锅盖之间的闭合开启操作的便利性是一对矛盾体,如果要求密封性能很好,则锅体和锅盖之间的闭合开启操作一般都比较繁琐;如果要求锅体和锅盖之间的闭合开启操作比较便利,则锅体和锅盖之间的密封箱能就达不到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蒸煮过程中,锅体内的蒸汽越来越多,导致锅体内的气压也越来越大,一旦密封不好,则有可能导致水平旋转移动快开门式蒸煮锅内的气压达不到要求而无法完成蒸煮,甚至还会引起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水平旋转移动快开门式蒸煮锅,通过环形夹紧装置将锅体和锅盖进行密封固定,保证了锅体和锅盖之间的密封效果,并且锅体和锅盖的闭合或开启操作比较简便;锅盖通过活塞以及摆动杆的作用,可以快速打开锅盖,并使锅盖转动至不在锅体的范围内,便于锅体内的蒸笼进行放入或取出;通过卡舌的作用,使放入锅体内的蒸笼可以自动被锁住固定,并且位于锅体内的液面上方;操作工用套杆对操作立杆进行操作,不仅能够将卡舌与蒸笼快速分离,而且操作工可以远离温度较高的锅体,避免操作工被锅体内的蒸汽或锅体本身烫伤;锅体内和夹套层内分别通入蒸汽,从而对锅体内的蒸笼中的物品进行蒸煮,并且使锅体内的温度更加均匀,保证了锅体的蒸煮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水平旋转移动快开门式蒸煮锅,包括锅体,所述锅体顶部设有锅盖,所述锅体的外侧设有夹套层,所述锅体内放置有蒸笼,所述锅体的顶部边沿的外侧和锅盖的底部边沿的外侧分别均匀分布有多个凸块A和凸块B,所述凸块A和凸块B相互对应匹配,所述凸块A和凸块B通过环形夹紧装置固定,所述环形夹紧装置绕锅体的轴心与锅体水平转动连接,所述夹套层的外侧面包裹设有隔热层,所述锅体的底部设有排料管。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环形夹紧装置包括外环套,所述外环套槽口面向锅体和锅盖,所述外环套内均匀分布有多个夹槽,相邻两个夹槽之间的外环套的弧度分别大于等于凸块A两端的夹角和凸块B两端的夹角,所述夹槽的槽宽等于锅体和锅盖密封固定时凸块A底面与凸块B顶面之间的距离,并且夹槽两端的夹角小于等于相邻两个凸块A之间的锅体顶部边沿的弧度和相邻两个凸块B之间的锅盖底部边沿的弧度。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外环套的底部与锅体上所设的滚轮转动连接,所述滚轮均匀分布于锅体的外侧壁,并与锅体转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滚轮的轮轴与锅体外侧壁所设的转动架转动连接,并且轮轴分别水平指向锅体轴心。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外环套的外侧壁上水平固定有弧形齿条,所述锅体上转动连接有与弧形齿条啮合匹配的齿轮,所述齿轮通过转动架与锅体转动连接,所述弧形齿条的弧度分别大于等于凸块A两端的夹角和凸块B两端的夹角。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齿轮通过齿轮轴与转动架转动连接,所述齿轮轴的顶端向上穿过齿轮、并规定能够有手轮。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锅盖的顶部与活塞的活塞杆端部固定,所述活塞杆端部向下伸出活塞与锅盖顶部固定,所述活塞固定于摆动杆的一端,所述摆动杆的另一端绕立轴转动连接,所述立轴固定于锅体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锅盖上固定有导向杆,所述导向杆的底部固定于锅盖,导向杆的顶部向上穿过摆动杆。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立轴通过支撑座与锅体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锅体内由上至下设有多个导向环,所述导向环的内径与蒸笼的外径匹配,位于最下方的导向环上均匀分布有多个卡舌,所述卡舌通过弹簧与导向环连接,所述卡舌的内端在弹簧作用下伸出导向环的内壁,所述卡舌的外端固定有操作立杆。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锅体内位于蒸笼的下方设有蒸汽盘管,所述蒸汽盘管的蒸汽进汽管A向下依次穿过伸出锅体的底部、夹套层的底部和隔热层的底部;所述锅体的侧壁下部设有与锅体内联通的进水管。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锅体的上部侧壁设有与锅体内连通的压力传感器接口,所述锅体的底部设有与锅体内连通的温度传感器接口。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锅体的外侧设有液位管,所述液位管的底端通过位于锅体内底部的连通管A与锅体内连通,所述液位管的顶端通过位于锅体内上部的连通管B与锅体内连通。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锅体的侧壁上部还连通设有空气进气管、空气排气管以及泄压管。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锅盖上设有可视窗口。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锅盖上设有安全阀口,所述安全阀口还对应设有压力表。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夹套层的顶部设有蒸汽进汽管B,所述夹套层的底部设有冷凝水排水口,所述蒸汽进汽管B和冷凝水排水口分别与夹套层内连通。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锅体的顶部边沿和锅盖的底部边沿至今设有环形密封圈。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环形密封圈固定于锅体的顶部边沿所设的环形密封槽内,所述环形密封圈的高度大于环形密封槽的槽深。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环形密封圈与锅体同轴心设置。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锅体的底部边沿分别固定设有支撑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第一、本实用新型的水平旋转移动快开门式蒸煮锅,通过环形夹紧装置将锅体和锅盖进行密封固定,保证了锅体和锅盖之间的密封效果,并且锅体和锅盖的闭合或开启操作比较简便。

第二、本实用新型的水平旋转移动快开门式蒸煮锅,锅盖通过活塞以及摆动杆的作用,可以快速打开锅盖,并使锅盖转动至不在锅体的范围内,便于锅体内的蒸笼进行放入或取出。

第三、本实用新型的水平旋转移动快开门式蒸煮锅,通过卡舌的作用,使放入锅体内的蒸笼可以自动被锁住固定,并且位于锅体内的液面上方。

第四、本实用新型的水平旋转移动快开门式蒸煮锅,操作工用套杆对操作立杆进行操作,不仅能够将卡舌与蒸笼快速分离,而且操作工可以远离温度较高的锅体,避免操作工被锅体内的蒸汽或锅体本身烫伤。

第五、本实用新型的水平旋转移动快开门式蒸煮锅,锅体内和夹套层内分别通入蒸汽,从而对锅体内的蒸笼中的物品进行蒸煮,并且使锅体内的温度更加均匀,保证了锅体的蒸煮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的主视剖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A位置处的剖视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2中B-B位置处的剖视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图4可知,本实用新型包括锅体1,所述锅体1顶部设有锅盖2,所述锅体1的外侧设有夹套层3,所述锅体1内放置有蒸笼10,所述锅体1的顶部边沿的外侧和锅盖2的底部边沿的外侧分别均匀分布有多个凸块A32和凸块B33,所述凸块A32和凸块B33相互对应匹配,所述凸块A32和凸块B33通过环形夹紧装置13固定,所述环形夹紧装置13绕锅体1的轴心与锅体1水平转动连接,所述夹套层3的外侧面包裹设有隔热层4,所述锅体1的底部设有排料管16;所述环形夹紧装置13包括外环套31,所述外环套31槽口面向锅体1和锅盖2,所述外环套31内均匀分布有多个夹槽34,相邻两个夹槽34之间的外环套31的弧度分别大于等于凸块A32两端的夹角和凸块B33两端的夹角,所述夹槽34的槽宽等于锅体1和锅盖2密封固定时凸块A32底面与凸块B33顶面之间的距离,并且夹槽34两端的夹角小于等于相邻两个凸块A32之间的锅体1顶部边沿的弧度和相邻两个凸块B33之间的锅盖2底部边沿的弧度;所述外环套31的底部与锅体1上所设的滚轮14转动连接,所述滚轮14均匀分布于锅体1的外侧壁,并与锅体1转动连接;滚轮14的轮轴与锅体1外侧壁所设的转动架30转动连接,并且轮轴分别水平指向锅体1轴心;所述外环套31的外侧壁上水平固定有弧形齿条28,所述锅体1上转动连接有与弧形齿条28啮合匹配的齿轮29,所述齿轮29通过转动架30与锅体1转动连接,所述弧形齿条28的弧度分别大于等于凸块A32两端的夹角和凸块B33两端的夹角;所述齿轮29通过齿轮轴36与转动架30转动连接,所述齿轮轴36的顶端向上穿过齿轮29、并规定能够有手轮37;所述锅盖2的顶部与活塞5的活塞杆端部固定,所述活塞杆端部向下伸出活塞5与锅盖2顶部固定,所述活塞5固定于摆动杆6的一端,所述摆动杆6的另一端绕立轴7转动连接,所述立轴7固定于锅体1的一侧;所述锅盖2上固定有导向杆9,所述导向杆9的底部固定于锅盖2,导向杆9的顶部向上穿过摆动杆6;所述立轴7通过支撑座8与锅体1固定连接;所述锅体1内由上至下设有多个导向环11,所述导向环11的内径与蒸笼10的外径匹配,位于最下方的导向环11上均匀分布有多个卡舌12,所述卡舌12通过弹簧与导向环11连接,所述卡舌12的内端在弹簧作用下伸出导向环11的内壁,所述卡舌12的外端固定有操作立杆21;所述锅体1内位于蒸笼10的下方设有蒸汽盘管17,所述蒸汽盘管17的蒸汽进汽管A18向下依次穿过伸出锅体1的底部、夹套层3的底部和隔热层4的底部;所述锅体1的侧壁下部设有与锅体1内联通的进水管15;所述锅体1的上部侧壁设有与锅体1内连通的压力传感器接口23,所述锅体1的底部设有与锅体1内连通的温度传感器接口25;所述锅体1的外侧设有液位管,所述液位管的底端通过位于锅体1内底部的连通管A24与锅体1内连通,所述液位管的顶端通过位于锅体1内上部的连通管B与锅体1内连通;所述锅体1的侧壁上部还连通设有空气进气管、空气排气管以及泄压管;所述锅盖2上设有可视窗口27;所述锅盖2上设有安全阀口26,所述安全阀口26还对应设有压力表;所述夹套层3的顶部设有蒸汽进汽管B19,所述夹套层3的底部设有冷凝水排水口20,所述蒸汽进汽管B19和冷凝水排水口20分别与夹套层3内连通;所述锅体1的顶部边沿和锅盖2的底部边沿至今设有环形密封圈35;所述环形密封圈35固定于锅体1的顶部边沿所设的环形密封槽内,所述环形密封圈35的高度大于环形密封槽的槽深;所述环形密封圈35与锅体1同轴心设置;所述锅体1的底部边沿分别固定设有支撑腿22。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