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绒被以及羽绒被套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38590发布日期:2019-05-11 00:31阅读:502来源:国知局
羽绒被以及羽绒被套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羽绒被以及羽绒被套装。



背景技术:

羽绒被的保暖性高,弹性强,蓬松度高,而且具有轻.柔.软的特点。以含绒率为50%的羽绒测试,它的轻盈蓬松度相当于棉花的2.8倍,羊毛的2.2倍。同样体积的天然羽绒被子,羽绒被的重量最轻,约为棉被的1/3,羊毛丝被的1/2,所以羽绒被不但轻柔保暖,而且触肤感也好。同时,羽绒被具透气干爽,排湿性强,不板结的优点,其具有其他保暖材料所不具备的吸湿发散的良好性能,被称为"会呼吸的被子"。但是现在的大多数羽绒被为一体设计,不能按照不同的被套进行灵活组合,只能对应的羽绒被装在对应的被套里,不方便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羽绒被,该羽绒被利用被单和羽绒包可自由拆卸安装,使得羽绒被的使用、收纳和拆洗均很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羽绒被套装,其保温效果好,且与被套可拆卸连接,继而提升该组件的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羽绒被,其包括填充羽绒的羽绒组件和对羽绒组件进行防护的被套,被套与羽绒组件连接。被套包括被套本体和容纳羽绒组件的容纳组件。容纳组件设置于被套本体上。羽绒组件可选择性地设置于容纳组件内,并与容纳组件可选择性地连接。

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羽绒组件包括多个羽绒包。多个羽绒包分别设置可选择性地于容纳组件内,且分别与容纳组件可选择性地连接。

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容纳组件包括多个容纳件。多个容纳件分别沿被套本体的长度方向设置,多个羽绒包与多个容纳件一一对应地可拆卸式连接。

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羽绒被还包括第一连接组件,多个容纳件和多个羽绒包分别与第一连接组件连接。

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连接组件包括多个第一连接器,多个第一连接器分别与多个容纳件和多个羽绒包一一对应连接。

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每个第一连接器包括多个第一连接件和多个第二连接件,多个第一连接件的一端均与一个羽绒包连接,多个第二连接件的一端均与一个容纳件连接,多个第一连接件的另一端和多个第二连接件的另一端分别一一对应可选择性地连接。

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每个容纳件沿被套本体长度的方向相对的两侧分别设置开口。

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羽绒被还包括用于可选择性地封闭开口的第二连接组件,第二连接组件与开口连接。

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每个羽绒包内均填充有鹅绒。

一种羽绒被套装,其包括上述的羽绒被。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被套对羽绒组件进行防护,保证羽绒被的洁净度。同时容纳组件与羽绒组件可选择性连接,便于拆卸。同时,羽绒包和容纳件分别一一对应连接提升了羽绒包和被套的贴合度加强,更平整,更保暖,更美观,也方便拆卸、抽出羽绒包。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羽绒被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被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羽绒被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A-羽绒被;100B-羽绒被;200-羽绒组件;300-被套;310-被套本体;320-容纳组件;321-容纳件;323-开口;313-面布;315-底布;330-第二连接组件;210-羽绒包;400-第一连接组件;410-第一连接器;413-第一连接件;415-第二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通”、“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第一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羽绒被100A,其包括填充羽绒的羽绒组件200和对羽绒组件200进行防护的被套300,被套300与羽绒组件200连接。

由于羽绒组件200清洗后会影响其蓬松度和保暖度,继而使用被套300可以对羽绒组件200进行保护,防止羽绒组件200沾染上灰尘、水渍等污渍。被套300与羽绒组件200可选择性地连接,使得被套300与羽绒组件200可以拆卸连接,继而使得用户可以单独清洗被套300,继而保证羽绒被100A的整洁程度。

进一步地,参见图1和图2,被套300包括被套本体310和容纳羽绒组件200的容纳组件320。容纳组件320设置于被套本体310上。羽绒组件200可选择性地设置于容纳组件320内,并与容纳组件320可选择性地连接。容纳组件320可选择性地容纳羽绒组件200,使得用户需要清洗羽绒被100A时,仅需将羽绒组件200从容纳组件320内取出单独清洗被套300即可,无需清洗羽绒组件200,继而保证了羽绒被100A一直处于良好的蓬松状态,且具有良好的保暖效果。

进一步地,容纳组件320包括多个容纳件321。多个容纳件321分别沿被套本体310的长度方向设置,多个容纳件321分别与羽绒组件200可选择性地连接。设置多个容纳件321可以保证羽绒组件200在羽绒被100A内分别均匀,不会发生团聚,继而保证羽绒被100A的保暖、透气等性能。容纳件321沿被套本体310的长度方向设置即容纳件321的长度与被套本体310的宽度一致,使得羽绒组件200在羽绒被100A内更均匀的分布,进一步保证了羽绒被100A的保暖效果。

进一步地,每个容纳件321上设置有用于取出或者放入羽绒组件200的开口323,该开口323实现了羽绒组件200与羽绒被100A的可选择性连接。优选地,每个容纳件321沿被套本体310长度的方向相对的两侧分别设置开口323。即每个容纳件321上设置有两个开口323,该两个开口323相对设置且该两个开口323是分别设置在被套本体310的长度方向上,继而羽绒组件200更容易被抽出或者放置,提升了羽绒组件200与容纳组件320结合或者拆分的便捷程度。

具体地,多个容纳件321是在被套本体310上利用缝线缝纫得到多个大小相等或者大小不等的具有相对开口323的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的口袋。将容纳件321设置与长方体或者正方体更便于羽绒组件200的放置以及更便于从容纳件321内抽取出羽绒组件200,进一步提升了羽绒被100A的便捷性。

具体地,被套300主要由两个大小相等的面布313和底布315对齐重叠,而后将面布313和底布315的上下两端即沿二者的宽度方向进行缝合,使得面布313和底布315缝合在一起,而剩余的左右两侧即面布313和底布315的长度方向的一侧均未缝合,即最终形成开口323便于方便放置或拆卸、抽出羽绒组件200。而后按照缝合方向(面布313和底布315的宽度方向)在面布313和底布315的中部部分用缝纫机车几道线平行分隔成几个大小相等或大小不一的、长方形的“口袋”(口袋即容纳件321)。

需要说明的是,被套300面料要求手感好,增加人体舒适度,表面被套300面料粗糙而对人体皮肤造成损伤,且防止过敏等现象。被套300的面料成份可以是真丝的,羊毛的,可以是全棉的,也可以是化纤的,混纺的。由于羽绒组件200已经能防止羽绒溢出的现象,所以被套300面料对防钻绒功能没什么要求。但是如果需要对被套300进行洗涤,就要求做预缩工艺,防止被套300缩水后与羽绒组件200不匹配,使得羽绒组件200无法平整放置于相应的被套300的容纳件321内。

进一步地,羽绒被100A还包括用于可选择性地封闭开口323的第二连接组件330,第二连接组件330与开口323连接。具体地,第二连接组件330分别与面布313和底部连接,继而第二连接组件330闭合时,面布313和底布315剩余的两侧闭合,即容纳组件320的开口323闭合,所有容纳件321的开口323闭合,继而羽绒组件200被放置于被套300内。而第二连接组件330开启时,所有容纳件321的开口323敞开,继而可以将羽绒组件200从被套300内取出,继而实现羽绒组件200和被套300的分离,继而可以实现被套300的清洗。

进一步地,第二连接组件330可以是拉链或者是其他连接件。即在被套本体310的两侧分别用2根长度适中的拉链将被套300的面布313和底布315整体连接起来,两侧拉链均可开合,拉链的开合方便拆卸或放置羽绒组件200。使用拉链更利于操作,且能够减少第二连接组件330的占用面积和体积,提升羽绒被100A的美观度。

进一步地,参见图1,羽绒组件200用于填充羽绒,使得羽绒被100A具有良好的保暖性能。羽绒组件200包括多个羽绒包210。多个羽绒包210分别设置可选择性地于容纳组件320内,且分别与容纳组件320可选择性地连接。进一步地,多个羽绒包210与多个容纳件321一一对应地可拆卸式连接。

多个羽绒包210分别一一对应可选择性地设置于多个容纳件321内并分别一一对应与多个容纳件321可选择性地连接,进一步提升了羽绒被100A内羽绒均匀分散的情况,且更利于羽绒包210的拆卸,提升羽绒被100A的便携度。

进一步地,每个羽绒包210内填充有鹅绒。需要说明的是,鹅绒也可用鸭绒替代,但是鹅绒的与鸭绒相比其绒朵更大、羽梗更小,因此具有更优良的品质,弹性更充足,保暖性更强。

进一步地,每个羽绒包210均是由具有防钻绒功能的面料缝制而成。其不仅仅包裹羽绒还可以有效地防止羽绒从羽绒包210内滑出,继而羽绒被100A的保暖效果。而该面料可以是全棉的,也可以是化纤面料,或是混纺面料。

进一步地,由于羽绒包210是放置与容纳件321内的,而容纳件321的长度与羽绒被100A的宽度一致,继而羽绒包210的尺度过长,羽绒填充进去后会导致分布不均匀,继而导致羽绒被100A的保暖性能、透气性能等降低。因此,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问题,当羽绒包210内填充羽绒后将羽绒包210摊平,此时羽绒在羽绒包210内分布均匀,而后用缝纫机车线用“切穿工艺”定位,让羽绒均衡分布。

进一步地,羽绒被100A还包括第一连接组件400,羽绒组件200和容纳组件320分别与第一连接组件400连接。第一连接组件400是用于实现羽绒组件200的固定,继而防止羽绒组件200中哎容纳组件320内团聚,避免羽绒组件200发生位移,保证羽绒被100A的保暖性。即多个容纳件321和多个羽绒包210分别与第一连接组件400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组件400包括多个第一连接器410,多个第一连接器410分别与多个容纳件321和多个羽绒包210一一对应连接。第一连接器410实现了容纳件321和羽绒包210的连接,使得羽绒包210和被套300的贴合度加强,更平整,更保暖,更美观。

进一步地,结合图3和图1,每个第一连接器410包括多个第一连接件413和多个第二连接件415,多个第一连接件413的一端均与一个羽绒包210连接,多个第二连接件415的一端均与一个容纳件321连接,多个第一连接件413的另一端和多个第二连接件415的另一端分别一一对应可选择性地连接。采用上述活扣的方式将羽绒包210和容纳件321进行可拆卸连接,更便于羽绒包210的拆卸、抽出羽绒包210。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连接器410可以是子母扣、四合扣,纽襻及纽扣等,继而可以实现羽绒包210和容纳件321的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羽绒被100A组件,其包括上述的羽绒被100A。

本实施例中,羽绒被的操作方法及原理:

将面布和底布的分别相对的两侧固定后,面布和底布分别相对另外两侧未进行缝纫固定即为容纳件的开口。而后在面布和底布的用缝纫机车几道线平行分隔成几个大小相等容纳件。同时,将羽绒放置于羽绒包内,并缝纫机车线用“切穿工艺”定位,让羽绒均衡分布。而后将羽绒包放置与容纳件内,并连接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使得羽绒包不会发生移动,而后闭合第二连接组件,使得开口闭合。

第二实施例

参见图4,本实施提供的羽绒被100B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羽绒被100A的基本结构相似,区别在于,本实施例提供的羽绒被100B第二连接组件330的结构不同,且容纳件321设置于被套300的位置不同。

本实施例的用于封闭开口323的第二连接组件330是利用包边布进行滚边后封口,即采用第二连接组件330为缝线。将开口323进行封闭,此时,可以取消第一连接组件400,直接将羽绒包210、容纳件321利用缝线缝纫在一起。该连接方式使得羽绒被100A的结构更简单,且制备该羽绒被100A的过程更简单。

多个容纳件321是沿被套本体310的宽度方向设置,即容纳件321的长度与被套本体310的长度一致。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被套对羽绒组件进行防护,保证羽绒被的洁净度。同时容纳组件与羽绒组件可选择性连接,便于拆卸。同时,羽绒包和容纳件分别一一对应连接提升了羽绒包和被套的贴合度加强,更平整,更保暖,更美观,也方便拆卸、抽出羽绒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