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被子及加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85704阅读:733来源:国知局
一种被子及加工工艺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日用家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被子及加工工艺。



背景技术:

羽绒被是一种冬季保暖寝具用品,羽绒被的填充物主要是羽绒,羽绒是长在鹅、鸭的腹部,成芦花朵状的绒毛,成片状的叫羽毛。由于羽绒是一种动物性蛋白质纤维,比棉花(植物性纤维素)保温性高,且羽绒球状纤维上密布千万个三角形的细小气孔,能随气温变化而收缩膨胀,产生调温功能,可吸收人体散发流动的热气,隔绝外界冷空气的入侵。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开始从七孔纤维被,棉花被,羊毛被,蚕丝被到羽绒被,羽绒被也因其保暖性高,弹性强,蓬松度高,且轻、柔、软的特点,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羽绒被的制作工艺也在不断的完善当中。目前,羽绒被的加工工艺分为切穿工艺和立衬工艺。传统的立衬工艺是将羽绒在被子里面分布均匀后上机直接将被子的上下两面面料缝在一起,其外观漂亮饱满。但是其缺点是由于羽绒蓬松好,绗缝后小格内太饱满,被子不完全贴身,而绗缝分格处又没有羽绒,起不到保暖作用,因而盖上之后就会一块冷一块热,上面还要加毯子压住才起到应有保暖效果,但是加了毯子又失去了羽绒被轻盈的特性。切穿工艺的工作效率低,人工耗时长,成本高,成品被子的针眼处容易漏绒。

立衬工艺是目前我国主要采用的羽绒被加工工艺。立衬工艺是用网格布条交叉缝制在被子的面料里面,即在两层被面之间竖起隔断,把被子分成一个一个的空腔,同时在每一个格子的一条立衬上开一个充绒剪口,方便充绒管道进入充绒。立衬工艺的优点是提高羽绒被的蓬松度,避免羽绒偏向一边造成羽绒的不均匀;在立衬的缝合处,因为有立衬使羽绒被充分膨胀,阻隔冷空气进入,有效的保暖;人体释放出的水汽能通过立衬上的充绒剪口充分循环、蒸发,保证被子内的干爽透气。但是立衬工艺的羽绒被使用一段时间后出现薄厚不均,保暖效果减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目前羽绒被加工工艺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被子及其加工工艺,其具有使羽绒被均匀保暖、能实现量产等特点。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被子,包括被壳;

多个纵向立衬,多个所述纵向立衬彼此平行的缝制于所述被壳内部;

多个横向立衬,多个所述横向立衬彼此平行,相邻的两个纵向立衬间缝制有多个所述横向立衬,以构造成多个填充腔;

任一所述横向立衬自其与所述纵向立衬的缝合处延伸并折叠到相邻的所述纵向立衬,以形成拐角加衬部;沿所述纵向立衬的长度方向所述拐角加衬部的两条侧边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纵向立衬缝合;

保温材料,填充在多个所述填充腔内。

拐角加衬部的两侧与纵向立衬缝合后,形成能够容纳充绒管进出的填充通道,在充绒管填充完一个填充腔向后退入到相邻的填充腔时,经过填充通道且继续喷出高速气流,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体的流速和压力成反比,因此,填充通道内的压力小于填充腔内的压力,因此,柔性布料构成的填充通道被周围的大气压压向中央而合拢而“自动闭合”,从而有效防止窜绒现象的发生。

进一步的,还包括防窜阀片,所述防窜阀片的一端缝合于所述横向立衬,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自由端贴附于所述拐角加衬部的背侧。

另一方面,羽绒被的充绒过程中,大量的羽绒随气流填充到充绒腔中,其间羽绒飞舞摩擦能够产生大量的静电,因此在静电和负压的双重作用下,填充通道不但“自动闭合”,而且被有静电作用的防窜阀片关闭,从而起到了双重防窜的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防窜阀片为化学纤维面料。

化学纤维面料指由化学纤维加工成的纯纺、混纺或交织物,而化学纤维是指以天然或人工高分子物质为原料制成的纤维,化学纤维作为人造的高分子聚合物,在摩擦和接触当中比较容易产生静电作用,从而利于利用充绒中的静电来闭合充绒口。

进一步的,所述防窜阀片采用的材料为涤丝纺。

进一步的,所述横向立衬为网格布,所述横向立衬的高度为2.5~15cm。

进一步的,所述纵向立衬为网格布,,所述纵向立衬的高度为2.5~15cm。

横向立衬和纵向立衬的高度增加,为传统立衬高度的3~5倍,填充腔内的空间更大,增加空气存储的能力,充绒时,可以膨胀成更大的体积,增大的内外压差效应。

进一步的,所述保温材料为羽绒,也可以是其它可填充的材料。

一种被子的加工工艺,其包括以下步骤:

形成上槽格:先将多个纵向立衬缝制在第一壳皮的纵向上;再在两个相邻的所述纵向立衬间缝制横向立衬,横向立衬的一端与纵向立衬缝合,另一端折叠加衬到相邻的所述纵向立衬上,形成拐角加衬部;沿所述纵向立衬的长度方向所述拐角加衬部的两条侧边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纵向立衬缝合,多个所述纵向立衬、多个所述横向立衬与第一壳皮构造成多个上槽格;

形成下槽格:取第二壳皮,其加工步骤与形成上槽格步骤相同;

缝制被壳:对接车缝所述上槽格与所述下槽格,且在每个所述拐角加衬部的背侧附连防窜阀片。

将防窜阀片的一端缝合于所述横向立衬,另一端贴附于所述拐角加衬部的背侧以形成自由端。

在加工壳皮步骤前,分别在第一壳皮与第二壳皮上烫印上多个矩形的格印,所述第一壳皮上的格印与所述第二壳皮上的格印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利用流体力学原理和静电现象,使填充通道能够自动闭合,无需进行车缝或手工闭合;有效防止羽绒被的窜绒现象,使羽绒被厚度均一,增加了羽绒被的舒适性;人工成本降低,只是在普通立衬缝制的基础上改变成为一条立衬延长转角依附在另一条垂直向的立衬上,形成一个半闭合的填充通道,同时在填充通道的开口处,缝制带静电性能的防窜阀片,并没有增加其他繁琐复杂的工艺,因此,加工工艺容易实现量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横向立衬与纵向立衬缝制方法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充绒过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种羽绒被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被壳;2-纵向立衬;4-横向立衬;41-拐角加衬部;5-防窜阀片;6-充绒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

如图1~3所示,一种被子,包括被壳1,所述被壳1内缝制有若干横向立衬4和若干纵向立衬2。所述横向立衬4与所述纵向立衬2相互交叉将所述被壳内空间分隔成多个填充腔。

其中,多个所述纵向立衬2彼此平行的缝制于所述被壳1内部;多个所述横向立衬4彼此平行,且横向立衬4缝制在相邻的两个纵向立衬2间。

横向立衬4与纵向立衬2搭构填充腔的方式为:横向立衬4的一端与纵向立衬2缝合(两者垂直),然后伸展横向立衬4至对侧的纵向立衬2处,并将横向立衬4的另一端折叠到此纵向立衬2上,从而形成了拐角加衬部41;拐角加衬部41的缝合是沿所述纵向立衬的长度方向,将所述拐角加衬部41的两条侧边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纵向立衬缝合的,如此一来,拐角加衬部41就与纵向立衬形成一个可供充绒管进出的填充通道。

现有技术中,是在横向立衬上打剪口形成一个充绒口。本发明的不是一个“豁口”,而是一条“通道”,因此,填充物越过的是一个通道而不是一个开口,窜动率相对较小。另外,此填充通道相对填充腔本体来说窄小很多,因此即使是填充物(羽绒)从填充腔体窜到通道内,通道道也很容易被填充物填满而卡住,自动把填充腔封闭住了,降低窜绒率。

为了增强防窜绒的效果,还可以增设一个防窜阀片5,所述防窜阀5片的一端缝合在所述横向立衬4的水平段上,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自由端贴附于所述拐角加衬部41的背侧(背侧具体为,以横向立衬的水平段为轴,拐角加衬部在水平段的一侧,而自由端在水平段的另一侧)。

防窜阀片5是通过静电现象吸附绒毛,为了增强静电现象,所述阻绒布选择高分子聚合结构的面料,例如化学纤维面料等,其中由以涤丝纺的静电效应为佳。

为了加强内外的压力差,纵向立衬2和横向立衬4的高度(指形成充绒腔后的腔壁的高度)为现有立衬的3~5倍,即所述横向立衬的高度为2.5~15cm,所述纵向立衬的高度为2.5~15cm。充绒腔内的空间更大,增加空气存储的能力,充绒时,可以膨胀成更大的体积,增大的内外压差。

填充腔内的所述保温材料为鸭绒、鹅绒等羽绒,或者羽绒+纤维,或者其它可填充式天然纤维保暖+非天然纤维保暖材料。

本发明还包括一种被子的加工工艺,其包括以下步骤:

分别在第一壳皮与第二壳皮上烫印上多个矩形的格印,所述第一壳皮上的格印与所述第二壳皮上的格印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

形成上槽格:先将多个纵向立衬缝制在第一壳皮的纵向上;再在两个相邻的所述纵向立衬间缝制横向立衬,横向立衬的一端与纵向立衬缝合,另一端折叠加衬到相邻的所述纵向立衬上,形成拐角加衬部;沿所述纵向立衬的长度方向所述拐角加衬部的两条侧边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纵向立衬缝合,多个所述纵向立衬、多个所述横向立衬与第一壳皮构造成多个上槽格;

形成下槽格:取第二壳皮,其加工步骤与形成上槽格步骤相同;

缝制被壳:对接车缝所述上槽格与所述下槽格,且在每个所述拐角加衬部的背侧附连防窜阀片,将防窜阀片的一端缝合于所述横向立衬,另一端贴附于所述拐角加衬部的背侧以形成自由端。

以缝制6×7的羽绒被为例

1、首先将同样尺寸大小的第一壳皮与第二壳皮分别烫印成6×7的格子;

2、将裁剪好的网格布条(高度9cm)一截一截缝制在第一壳皮烫印好的经纬向处,将纬向的网格布条(横向立衬)的一端缝合后,沿着烫印好的格子印水平伸展到对面的纵向立衬出,并延着格子的一边的直角处拐弯延伸形成拐角加衬部,缝制时沿着拐角加衬部的两条边缝合,让网格布条在第一壳皮上搭建成一个一个的格子,即形成6×7个上槽格;

3、将裁剪好的网格布条(高度9cm)一截一截缝制在第二壳皮烫印好的经纬向处,将纬向的网格布条(横向立衬)的一端缝合后,沿着烫印好的格子印水平伸展到对面的纵向立衬出,并延着格子的一边的直角处拐弯延伸形成拐角加衬部,缝制时沿着拐角加衬部的两条边缝合,让网格布条在第二壳皮上搭建成一个一个的格子,即形成6×7个下槽格;

上槽格与下槽格的大小、位置相同;

4、将已经搭建上槽格的第一壳皮与下槽格的第二壳皮对接车缝,即先把最边上的每一截纬向槽格进行车缝,横向立衬的一端与纵向立衬缝合,另一端折叠加衬到相邻的所述纵向立衬上,形成拐角加衬部;沿所述纵向立衬的长度方向所述拐角加衬部的两条侧边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纵向立衬缝合,形成填充通道;

5、将每个填充通道的一边缝制固定一块涤丝坊,形成一个半闭合式的门,遮盖填充通道的进口;

6、以此类推,一列一列完成每个上槽格与下槽格的对接缝制,直至完成整床被壳的对接缝制工作,将整个被壳形成为一床布满相对封闭直角口通道的网络格。

7、将整床缝制对接好的被壳,通过一个留口翻转过来,将被壳的面料正面完全显露出来,即制成了一个完整的可以充绒并且防窜绒的羽绒被子被壳;

8、将充绒管6顺次穿过多个填充通道后,深入到被壳最内侧的填充腔中,通过高速气流将空气和羽绒一起吹到充绒腔中,充完一格再充下一格。

依照本发明方法缝制的被壳,填充腔与填充腔之间窜动的羽绒只得先从填充腔体内窜到填充通道内,再通过填充通道底端的防窜阀片(半封闭门)窜到相邻的填充腔中。由于直角管道相对充绒腔体格子还是窄很多的,因此即使是羽绒从充绒腔体窜到直角管道内,直角管道也很容易被羽绒填满而卡住,自动把充绒腔体格子封闭住了。因此此做法在充绒完毕后可以在传统羽绒被壳缝制的基础上将窜绒率降低80%以上。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