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式户外坐具弹性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57409发布日期:2019-03-08 17:36阅读:335来源:国知局
一种组合式户外坐具弹性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组合式户外坐具弹性系统,具体是属于户外坐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户外坐具是户外供路人休息的一种产品,多用于公园,小区,大型游乐场,购物广场,公共场合。随着时代的发展,户外坐具已经步入大多数中小城市,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为人们带来了便利,使环境更加和谐。户外坐具大多数由椅条和椅脚两部分组成,钢木靠背椅的座椅扶手及椅脚是钢材,而椅身并不是纯木的,是合成的材料,成本低但不坚固。不能暴晒和雨淋,会腐蚀,钢铁靠背椅则全部是钢铁制成的,造价比较高,而且坐的时间长会对皮肤造成伤害,会腐蚀掉漆,不美观,而且坐垫材料都是硬物,柔软度不够,人们坐上去很不舒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组合式户外坐具弹性系统,结构简单,成本较低,舒适度高。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种组合式户外坐具弹性系统,包括靠背和底座,所述靠背和底座上均固定有座板,所述座板通过垫板和橡胶块组成,所述垫板中间部分凹陷,所述橡胶块中间部分凸起,两者相互压合,且所述橡胶块和所述垫板之间设置有海绵和无胶棉夹层,所述橡胶块和所述垫板两端均设置有螺丝孔,通过螺丝将其两者固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螺丝采用长条不锈钢螺丝,且螺丝的长度要长于垫板和橡胶块的长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螺丝的顶部嵌于橡胶块内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垫板与所述橡胶块接触部分通过ergo5500橡胶胶水粘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螺丝和所述橡胶块之间设置有垫片固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螺丝顶部涂有厌氧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座板通过螺丝固定于靠背和底座上。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其座板采用橡胶块和垫板结合固定的形式组成,更加柔软,舒适度更高,当人体坐在座板上时,座板上的橡胶块受到人体的压力,其凸起部分向下方提供一个压力,此时垫板和橡胶块凹凸接触部分的海绵和无胶棉提供弹性,无胶棉用料优于喷胶棉,对人体无刺激,弹性好,柔软、滑爽,并且橡胶块本身具备一定的弹性,配合上海绵和无胶棉的弹性,让人身体尽量的贴合于座椅,更加柔软,舒适度更高。垫板与所述橡胶块接触部分通过ergo5500橡胶胶水粘贴配合螺丝螺纹固定,让其固定更加稳固,能够适应外部复杂的环境,适合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主观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座板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座板;2、靠背;3、底座;4、垫板;5、垫片;6、橡胶块;7、螺丝;8、海绵;9、无胶棉。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如图1-2所示,包括靠背2和底座3,所述靠背2和底座3上均固定有座板1,所述座板1通过垫板4和橡胶块6组成,所述垫板4中间部分凹陷,所述橡胶块6中间部分凸起,两者相互压合,且所述橡胶块6和所述垫板4之间设置有海绵8和无胶棉9夹层,所述橡胶块6和所述垫板4两端均设置有螺丝孔,通过螺丝7将其两者固定。

为了使该种一种组合式户外坐具弹性系统结构紧凑,所述螺丝7采用长条不锈钢螺丝,且螺丝7的长度要长于垫板4和橡胶块6的长度,所述螺丝7的顶部嵌于橡胶块6内部,所述垫板4与所述橡胶块6接触部分通过ergo5500橡胶胶水粘贴,所述螺丝7和所述橡胶块6之间设置有垫片5固定,所述螺丝7顶部涂有厌氧胶,所述座板1通过螺丝7固定于靠背2和底座3上。

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结构紧凑,当人体坐在座板1上时,座板1上的橡胶块6受到人体的压力,其凸起部分向下方提供一个压力,此时垫板4和橡胶块6凹凸接触部分的海绵8和无胶棉9提供弹性,无胶棉9用料优于喷胶棉,对人体无刺激,弹性好,柔软、滑爽,并且橡胶块6本身具备一定的弹性,配合上海绵8和无胶棉9的弹性,让人身体尽量的贴合于座椅,更加柔软,舒适度更高。垫板4与所述橡胶块接触部分通过ergo5500橡胶胶水粘贴配合螺丝7螺纹固定,让其固定更加稳固,能够适应外部复杂的环境,适合推广使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