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阻止空气进入的新型食用油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13207发布日期:2019-04-16 22:52阅读:450来源:国知局
一种阻止空气进入的新型食用油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容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阻止空气进入的新型食用油壶。



背景技术:

油壶中的液体接触空气之后,空气中的氧气会对其进行氧化,使之性质发生改变,从而对人体的健康或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不利,食用油与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后,油脂的过氧化值会逐渐提高,过氧化值的逐渐提高会导致对人体的危害逐渐增大,油脂会产生致癌的物质;类似于食用油这样的液体在保质期内会密封于不接触空气的容器中,但在被购买后会被打开,使用过程中不断进行取油,取油后的回落过程会将新鲜空气吸入容器中,接触空气,从而被空气中所含的氧气快速氧化,不利于油脂的质量保持,基于上述原因,保存液体的容器需要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弥补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阻止空气进入的新型食用油壶,该油壶中的液体能够通过挤压壶体而流出,并且壶盖中的止回机构能够避免液体回流,最大限度保障壶体中的液体不受氧化,壶体由于设置有折叠痕,可以沿折叠痕进行预定形状的压缩。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是:

一种阻止空气进入的新型食用油壶,包括带有上端带有壶口的壶体,以及与壶口相连的壶盖,壶体为塑料材质或表面敷有PE膜的纸板材质,关键点是,所述的壶盖中设置有止回机构,所述的壶体包括前侧面、后侧面、左侧面及右侧面构成的侧部圆周面,侧部圆周面上设置有水平方向的第一圆周折叠痕和第二圆周折叠痕,第一圆周折叠痕靠近壶体上端,第二圆周折叠痕靠近壶体下端,所述前侧面沿中间位置设置有竖向折叠痕,竖向折叠痕与第一圆周折叠痕的交叉点与前侧面上端两侧端点之间均连接有第一斜向折叠痕,竖向折叠痕与第二圆周折叠痕的交叉点与前侧面下端两侧端点之间均连接有第二斜向折叠痕;后侧面与前侧面设置结构相同,左侧面与右侧面设置结构相同。

所述的壶体横截面为圆形、椭圆形或者方形。

所述的壶体上部设置有由下向上直径逐渐缩小的缩口圆周部,所述第一圆周折叠痕位于缩口圆周部下端位置。

所述的壶体上端与第一圆周折叠痕之间设置有第三圆周折叠痕,第一斜向折叠痕上端位于第三圆周折叠痕与前侧面的交汇处;壶体下端与第二圆周折叠痕之间设置有第四圆周折叠痕,第二斜向折叠痕下端位于第四圆周折叠痕与前侧面的交汇处。

所述的壶盖包括由下向上依次设置的连接部、密封调节部以及覆盖部,所述连接部与壶口固定连接且上端伸出有出液管;密封调节部包括与连接部固定的支撑筒,支撑筒内部设置下端带有弹性密封体的水平支撑板,弹性密封体下端与出液管上端出口相接触形成止回机构,水平支撑板端面上设置有出液通孔。

所述的弹性密封体为气囊、U型硅胶或者下端带有密封球的弹簧,气囊、U型硅胶或者密封球的下端与出液管上端出口相接触形成止回机构。

所述的水平支撑板下端设置有限位筒,弹性密封体固定于限位筒中且下端悬伸露出。

所述的覆盖部包括翻转板及固定在其下端面的塞体,所述塞体与支撑筒上端开口相配合形成插接密封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折叠痕的塑料壶体来形成可预计形状的挤压,壶体不会受到损坏,并且通过止回结构避免壶体外部液体的回流,从而避免了空气进入壶体以及被氧化液体回流至壶体内产生污染,壶体在渐进式压缩的过程中沿折叠痕折叠变形,能够最大限度排出壶体内的液体,并且不会对壶体产生损坏。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中油壶的前侧面或后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中油壶的左侧面或右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1中油壶使用完毕的前侧面或后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1中油壶使用完毕的左侧面或右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5中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6中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2中壶盖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壶体,101、壶口,102、缩口圆周部,2、壶盖,3、第一圆周折叠痕,4、第二圆周折叠痕,5、竖向折叠痕,6、第一斜向折叠痕,7、第二斜向折叠痕,8、第三圆周折叠痕,9、第四圆周折叠痕,10、连接部,1001、出液管,11、密封调节部,1101、支撑筒,1102、U型硅胶,1103、水平支撑板,1104、限位筒,1105、出液通孔,1106、密封球,1107、弹簧,12、覆盖部,1201、翻转板,1202、塞体。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阻止空气进入的新型食用油壶,包括带有上端带有壶口101的壶体1,以及与壶口101相连的壶盖2,壶体1为塑料材质或表面敷有PE膜的纸板材质,所述的壶盖中设置有止回机构,所述的壶体1包括前侧面、后侧面、左侧面及右侧面构成的侧部圆周面,侧部圆周面上设置有水平方向的第一圆周折叠痕3和第二圆周折叠痕4,第一圆周折叠痕3靠近壶体1上端,第二圆周折叠痕4靠近壶体1下端,所述前侧面沿中间位置设置有竖向折叠痕5,竖向折叠痕5与第一圆周折叠痕3的交叉点与前侧面上端两侧端点之间均连接有第一斜向折叠痕6,竖向折叠痕5与第二圆周折叠痕4的交叉点与前侧面下端两侧端点之间均连接有第二斜向折叠痕7;后侧面与前侧面设置结构相同,左侧面与右侧面设置结构相同。

实施例1,如图1至图8所示,壶体1横截面为圆形、椭圆形或者方形,本实施例选用方形结构,壶体1上部设置有由下向上直径逐渐缩小的缩口圆周部102,所述第一圆周折叠痕3位于缩口圆周部102下端位置,壶体1上端与第一圆周折叠痕3之间设置有第三圆周折叠痕8,第一斜向折叠痕6上端位于第三圆周折叠痕8与前侧面的交汇处;壶体1下端与第二圆周折叠痕4之间设置有第四圆周折叠痕9,第二斜向折叠痕7下端位于第四圆周折叠痕9与前侧面的交汇处;

壶盖2包括由下向上依次设置的连接部10、密封调节部11以及覆盖部12,所述连接部10与壶口101固定连接且上端伸出有出液管1001,固定连接方式为螺旋连接;密封调节部11包括与连接部10固定的支撑筒1101,支撑筒1101内部设置下端带有弹性密封体的水平支撑板1103,弹性密封体选用U型硅胶1102,为了避免U型硅胶1102的错位和跑偏,水平支撑板1103下端设置有限位筒1104,U型硅胶1102固定于限位筒1104中且下端悬伸露出,U型硅胶1102下端与出液管1001上端出口相接触形成止回机构,水平支撑板1103端面上设置有出液通孔1105;

覆盖部12包括翻转板1201及固定在其下端面的塞体1202,所述塞体1202与支撑筒1101上端开口相配合形成插接密封结构。

使用时,将壶体1上部壶盖2的覆盖部12打开,翻转板1201翻转打开,塞体1202与支撑筒1101分离,此时,将壶体1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向内挤压,壶体1沿第一圆周折叠痕3、第二圆周折叠痕、第一斜向折叠痕6以及第二斜向折叠痕7进行变形,在挤压出液体时,液体的挤压冲击力顶开U型硅胶1102,此时,U型硅胶1102与出液管1001分离,液体沿该分离处以及出液通孔1105流出壶体1和壶盖2,当挤压力消失时,U型硅胶1102回弹并且与出液管1001相接触形成止回结构,壶体1的形状保持不变,不会发生回弹,多次挤压出液后,形成如图5、图6所示形状,壶体1内仅存少量液体,可以将壶盖2从壶口101处拧下,这时,壶体1可以回弹,并且可以将仅存的液体倒出,完毕后,将壶盖2重新旋紧于壶口101上。

实施例2,如图9所示,壶盖2中的弹性密封体还可以是下端带有密封球1106的弹簧1107,为了避免密封球1106的跑偏和错位,弹簧1107位于限位筒1104内部,密封球1106上端设置有与限位筒1104滑动配合的导向筒,当需要挤出液体时,沿左侧面和右侧面挤压,液体压力将密封球1106向上顶起,挤压力消失后,密封球1106在弹簧1107弹力作用下复位,密封球1106与出液管1001上端出口相接触且密封形成止回机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