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尘装置和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11366发布日期:2019-05-21 21:18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集尘装置和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集尘装置和吸尘器。



背景技术:

目前,相关技术中的尘袋都是做成一个大的容腔,但实际使用时,由于吸到尘袋中的杂物较多,包含大颗粒杂物、小颗粒杂物及毛发类杂物,这类杂物因风力作用急速积聚在尘袋出风处,易造成尘袋透气率快速下降,进而吸尘能力也快速下降,一个尘袋通常只能装到额定容积的20%就会无法继续使用,需要清理或更换新的尘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集尘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吸尘器。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集尘装置,用于吸尘器,集尘装置包括:集尘部,集尘部包括集尘腔;导向结构,与集尘腔相连接,位于集尘腔内;其中,集尘部包括进风口和与进风口相对设置的出风口,导向结构位于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导向结构用于改变由进风口进入的灰尘的运动方向。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集尘装置,包括集尘部和导向结构,导向结构设置在集尘部内,能够对吸进集尘腔内的灰尘起到导向的作用,进而能够改变由进风口进入的灰尘的运动方向,使得灰尘向预设方向堆积,以避免过多灰尘堆积在出风口附近造成出风口堵塞。集尘部包括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与出风口相对设置,灰尘由进风口进入,遇到导向结构后,一部分灰尘改变运动轨迹,另一部分灰尘继续保持原运动轨迹,落在导向结构朝向出风口一侧的集尘腔内,比如大颗粒灰尘及毛发被导向结构改变运动方向,以避免其堵塞出风口,小颗粒灰尘落在出风口附近,进而实现了灰尘的分层收纳杂物的效果,避免了因毛发与大颗粒杂物在出风口处堆积而造成吸力快速下降的问题,极大的提升了集尘装置的实际装载能力。

进一步地,出风口为集尘部壁面的一部分,由多个能够通风的网孔构成,一方面用于通风,另一方面能够将细小杂物阻挡在集尘腔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的集尘装置,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导向结构包括:第一滤板,第一滤板的一端与集尘腔的侧壁相连接,第一滤板的另一端朝向进风口倾斜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导向结构包括第一滤板,第一滤板上设置有多个网孔,一方面对灰尘起到导向的作用,另一方面有过滤灰尘的作用,第一滤板的一端与集尘腔的侧壁相连接,另一端向进风口处倾斜,当有杂物吸进集尘腔时,在气流和倾斜设置的第一滤板的引导下,大颗粒杂物及毛发会被第一滤板隔离,顺着第一滤板往集尘腔的侧面堆积,小颗粒杂物会穿过第一滤板进入集尘腔的后部,集尘腔的后部即集尘腔靠近出风口的一侧,避免了因毛发与大颗粒杂物在出风口处堆积而造成吸力快速下降的问题,极大的提升了集尘装置的实际装载能力。具体地,第一滤板上的网孔的大小视具体情况而定。

进一步地,第一滤板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导向结构还包括:第二滤板,第二滤板的一端与集尘腔的侧壁相连接,第二滤板的另一端朝向进风口倾斜设置;其中,第一滤板与第二滤板相对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导向结构还包括第二滤板,第二滤板上设置有多个网孔,第二滤板与第一滤板相对设置,进一步地,第一滤板、第二滤板与集尘腔相连接的一端分别位于进风口的两侧,比如第一滤板与集尘腔的上壁面相连接,第二滤板与集尘腔的下壁面相连接,且第一滤板、第二滤板的另一端均向进风口倾斜。第一滤板和第二滤板能够分别对灰尘起到导向的作用,实现了灰尘的分层收纳。具体地,第二滤板上的网孔的大小视具体情况而定。

进一步地,第二滤板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滤板向进风口倾斜的一端与第二滤板向进风口倾斜的一端之间具有间隙。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滤板向进风口倾斜的一端与第二滤板向进风口方向倾斜的一端之间设置有间隙,从而第一滤板与第二滤板将集尘腔分隔成一个前后连通的腔体,进一步地,第二滤板向进风口倾斜的一端比第一滤板向进风口倾斜的一端更靠近出风口,杂物随气流进入集尘腔时,大颗粒杂物先沿着第一滤板的侧面堆积,部分小颗粒杂物穿过第一滤板进入集尘腔的后部,当第一滤板上堆积杂物过多时,之后进入的杂物沿着第二滤板的侧面进行堆积,当集尘腔的前部积满杂物后,杂物会通过第一滤板与第二滤板之间的间隙进入集尘腔的后部,实现了分层收纳杂物的效果,也有效避免了杂物堆积在出风口处的情况的发生。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滤板沿出风口至进风口方向在进风口所在的平面上的投影覆盖进风口。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滤板沿出风口至进风口方向在进风口所在的平面上的投影覆盖进风口,也即第一滤板朝向进风口的一端位于进风口的下边缘的下侧,也即由进风口进入的杂物将全部先通过第一滤板的导向和过滤后,再通过第二滤板或进入集尘腔的后部,提高了第一滤板对杂物的导向和过滤的效果,避免大颗粒杂物直接由进风口流向出风口造成出风口的堵塞。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滤板向进风口倾斜的一端与第二滤板向进风口倾斜的一端相连接,以将集尘腔分隔成两个独立腔体。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滤板向进风口倾斜的一端与第二滤板向进风口倾斜的一端相连接,将集尘腔分隔成两个独立的腔体,进而大颗粒的杂物会在倾斜的第一滤板与第二滤板的引导下留在集尘腔的前部,小颗粒杂物通过第一滤板和第二滤板后进入集尘腔的后部,实现分层收纳杂物的同时也避免了大颗粒杂物堵塞出风口。其中,由于第一滤板与第二滤板均为倾斜设置,且向进风口方向倾斜设置,因此杂物会顺着第一滤板和第二滤板堆积在集尘腔的两侧,而不会堵住第一滤板和第二滤板正对着进风口的部分,也即不会妨碍小颗粒杂物由第一滤板和第二滤板通过,保证了集尘腔的透气率,进而提高了集尘腔的吸尘能力。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滤板所在的平面与进风口所在的平面之间设置有第一夹角,第一夹角大于0°小于90°。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滤板所在的平面与进风口所在的平面之间具有第一夹角,第一夹角大于0°小于90°,保证了第一滤板向进风口倾斜,进而使得由进风口进入的杂物会沿着第一滤板的侧面堆积在集尘腔的两侧,避免大颗粒杂物堵住第一滤板正对着进风口处的网孔,进而保证集尘腔的透气率。

进一步地,第二滤板所在的平面与进风口所在的平面之间设置有第二夹角,第二夹角大于0°小于90°。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导向结构包括:至少一个连接部,与集尘腔相连接,位于集尘腔内;击打部,与至少一个连接部相连接,击打部与进风口相对设置;其中,连接部为弹性连接部。

在该技术方案中,导向结构包括至少一个连接部和击打部,连接部为弹性连接部,击打部与连接部相连接,且击打部与进风口相对设置,也即击打部正对着进风口,当杂物被吸进集尘腔时,杂物会随着气流运动,撞击在击打部上,进而杂物的运动轨迹会发生改变,因重力作用掉落在集尘腔的下方,而击打部也会因为气流及杂物的撞击向出风口方向运动。

进一步地,击打部能够撞击到出风口,进而使出风口上堆积的杂物脱落,而由于连接部为弹性连接部,因此击打部能够在弹力的作用下回到初始位置,进而能够往复的击打出风口,避免杂物堵住出风口。

具体地,连接部可以为两个,两个连接部的一端分别与集尘腔的上壁和下壁相连接,两个连接部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击打部,进一步地,两个连接部为一体式结构。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导向结构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

在该技术方案中,导向结构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具体视实际情况而定。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集尘装置还包括:卡板,与集尘部相连接,进风口位于卡板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集尘装置还包括卡板,卡板与集尘部相连接,以固定集尘部,还能够避免集尘部漏风。进风口位于卡板上,贯穿卡板和集尘腔,以使外界与集尘腔相连通。

进一步地,集尘装置为集尘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还提出了一种吸尘器,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集尘装置。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的吸尘器,因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集尘装置,因此具有所述集尘装置的全部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集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集尘装置的剖视图;

图3示出了图1中集尘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集尘装置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4中集尘装置的剖视图;

图6示出了图4中集尘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集尘装置的再一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图7中集尘装置的剖视图;

图9示出了图7中集尘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9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集尘部,10集尘腔,12进风口,14出风口,2导向结构,20第一滤板,22第二滤板,24连接部,26击打部,3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9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集尘装置和吸尘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一个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集尘装置,用于吸尘器,集尘装置包括:集尘部1,集尘部1包括集尘腔10;导向结构2,与集尘腔10相连接,位于集尘腔10内;其中,集尘部1包括进风口12和与进风口12相对设置的出风口14,导向结构2位于进风口12和出风口14之间,导向结构2用于改变由进风口12进入的灰尘的运动方向。

如图1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集尘装置,包括集尘部1和导向结构2,导向结构2设置在集尘部1内,能够对吸进集尘腔10内的灰尘起到导向的作用,进而能够改变由进风口12进入的灰尘的运动方向,使得灰尘向预设方向堆积,以避免过多灰尘堆积在出风口14附近造成出风口14堵塞。集尘部1包括进风口12和出风口14,进风口12与出风口14相对设置,灰尘由进风口12进入,遇到导向结构2后,一部分灰尘改变运动轨迹,另一部分灰尘继续保持原运动轨迹,落在导向结构2朝向出风口14一侧的集尘腔10内,比如大颗粒灰尘及毛发被导向结构2改变运动方向,以避免其堵塞出风口14,小颗粒灰尘落在出风口14附近,进而实现了灰尘的分层收纳杂物的效果,避免了因毛发与大颗粒杂物在出风口14处堆积而造成吸力快速下降的问题,极大的提升了集尘装置的实际装载能力。

进一步地,出风口14为集尘部1壁面的一部分,由多个能够通风的网孔构成,一方面用于通风,另一方面能够将细小杂物阻挡在集尘腔10内。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导向结构2包括:第一滤板20,第一滤板20的一端与集尘腔10的侧壁相连接,第一滤板20的另一端朝向进风口12倾斜设置。

如图1和图2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导向结构2包括第一滤板20,第一滤板20上设置有多个网孔,一方面对灰尘起到导向的作用,另一方面有过滤灰尘的作用,第一滤板20的一端与集尘腔10的侧壁相连接,另一端向进风口12处倾斜,当有杂物吸进集尘腔10时,在气流和倾斜设置的第一滤板20的引导下,大颗粒杂物及毛发会被第一滤板20隔离,顺着第一滤板20往集尘腔10的侧面堆积,小颗粒杂物会穿过第一滤板20进入集尘腔10的后部,集尘腔10的后部即集尘腔10靠近出风口14的一侧,避免了因毛发与大颗粒杂物在出风口14处堆积而造成吸力快速下降的问题,极大的提升了集尘装置的实际装载能力。具体地,第一滤板20上的网孔的大小视具体情况而定。

进一步地,第一滤板2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导向结构2还包括:第二滤板22,第二滤板22的一端与集尘腔10的侧壁相连接,第二滤板22的另一端朝向进风口12倾斜设置;其中,第一滤板20与第二滤板22相对设置。

如图3至图6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导向结构2还包括第二滤板22,第二滤板22上设置有多个网孔,第二滤板22与第一滤板20相对设置,进一步地,第一滤板20、第二滤板22与集尘腔10相连接的一端分别位于进风口12的两侧,比如第一滤板20与集尘腔10的上壁面相连接,第二滤板22与集尘腔10的下壁面相连接,且第一滤板20、第二滤板22的另一端均向进风口12倾斜。第一滤板20和第二滤板22能够分别对灰尘起到导向的作用,实现了灰尘的分层收纳。具体地,第二滤板22上的网孔的大小视具体情况而定。

进一步地,第二滤板22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滤板20向进风口12倾斜的一端与第二滤板22向进风口12倾斜的一端之间具有间隙。

如图3所示,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滤板20向进风口12倾斜的一端与第二滤板22向进风口12方向倾斜的一端之间设置有间隙,从而第一滤板20与第二滤板22将集尘腔10分隔成一个前后连通的腔体,进一步地,第二滤板22向进风口12倾斜的一端比第一滤板20向进风口12倾斜的一端更靠近出风口14,杂物随气流进入集尘腔10时,大颗粒杂物先沿着第一滤板20的侧面堆积,部分小颗粒杂物穿过第一滤板20进入集尘腔10的后部,当第一滤板20上堆积杂物过多时,之后进入的杂物沿着第二滤板22的侧面进行堆积,当集尘腔10的前部积满杂物后,杂物会通过第一滤板20与第二滤板22之间的间隙进入集尘腔10的后部,实现了分层收纳杂物的效果,也有效避免了杂物堆积在出风口14处的情况的发生。

具体地,如图3所示,箭头所示方向为杂物运动方向。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滤板20沿出风口14至进风口12方向在进风口12所在的平面上的投影覆盖进风口12。

如图1至图3所示,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滤板20沿出风口14至进风口12方向在进风口12所在的平面上的投影覆盖进风口12,也即第一滤板20朝向进风口12的一端位于进风口12的下边缘的下侧,也即由进风口12进入的杂物将全部先通过第一滤板20的导向和过滤后,再通过第二滤板22或进入集尘腔10的后部,提高了第一滤板20对杂物的导向和过滤的效果,避免大颗粒杂物直接由进风口12流向出风口14造成出风口14的堵塞。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滤板20向进风口12倾斜的一端与第二滤板22向进风口12倾斜的一端相连接,以将集尘腔10分隔成两个独立腔体。

如图4至图6所示,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滤板20向进风口12倾斜的一端与第二滤板22向进风口12倾斜的一端相连接,将集尘腔10分隔成两个独立的腔体,进而大颗粒的杂物会在倾斜的第一滤板20与第二滤板22的引导下留在集尘腔10的前部,小颗粒杂物通过第一滤板20和第二滤板22后进入集尘腔10的后部,实现分层收纳杂物的同时也避免了大颗粒杂物堵塞出风口14。其中,由于第一滤板20与第二滤板22均为倾斜设置,且向进风口12方向倾斜设置,因此杂物会顺着第一滤板20和第二滤板22堆积在集尘腔10的两侧,而不会堵住第一滤板20和第二滤板22正对着进风口12的部分,也即不会妨碍小颗粒杂物由第一滤板20和第二滤板22通过,保证了集尘腔10的透气率,进而提高了集尘腔10的吸尘能力。

具体地,如图6所示,箭头所示方向为杂物运动方向。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滤板20所在的平面与进风口12所在的平面之间设置有第一夹角A,第一夹角A大于0°小于90°。

如图2和图5所示,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滤板20所在的平面与进风口12所在的平面之间具有第一夹角A,第一夹角A大于0°小于90°,保证了第一滤板20向进风口12倾斜,进而使得由进风口12进入的杂物会沿着第一滤板20的侧面堆积在集尘腔10的两侧,避免大颗粒杂物堵住第一滤板20正对着进风口12处的网孔,进而保证集尘腔10的透气率。

进一步地,第二滤板22所在的平面与进风口12所在的平面之间设置有第二夹角,第二夹角大于0°小于90°。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导向结构2包括:至少一个连接部24,与集尘腔10相连接,位于集尘腔10内;击打部26,与至少一个连接部24相连接,击打部26与进风口12相对设置;其中,连接部24为弹性连接部。

如图7至图9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导向结构2包括至少一个连接部24和击打部26,连接部24为弹性连接部,击打部26与连接部24相连接,且击打部26与进风口12相对设置,也即击打部26正对着进风口12,当杂物被吸进集尘腔10时,杂物会随着气流运动,撞击在击打部26上,进而杂物的运动轨迹会发生改变,因重力作用掉落在集尘腔10的下方,而击打部26也会因为气流及杂物的撞击向出风口14方向运动。

进一步地,如图9所示,箭头所示方向为杂物运动方向,击打部26能够撞击到出风口14,进而使出风口14上堆积的杂物脱落,而由于连接部24为弹性连接部,因此击打部26能够在弹力的作用下回到初始位置,进而能够往复的击打出风口14,避免杂物堵住出风口14。

具体地,如图7至图9所示,连接部24可以为两个,两个连接部24的一端分别与集尘腔10的上壁和下壁相连接,两个连接部24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击打部26,进一步地,两个连接部24为一体式结构。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导向结构2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

在该实施例中,导向结构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具体视实际情况而定。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集尘装置还包括:卡板3,与集尘部1相连接,进风口12位于卡板3上。

在该实施例中,集尘装置还包括卡板3,卡板3与集尘部1相连接,以固定集尘部1,还能够避免集尘部1漏风。进风口12位于卡板3上,贯穿卡板3和集尘腔10,以使外界与集尘腔10相连通。

进一步地,集尘装置为集尘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还提出了一种吸尘器(图中未示出),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集尘装置。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的吸尘器,因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集尘装置,因此具有所述集尘装置的全部有益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