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窗冷桥处理节点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13048发布日期:2019-01-22 22:58阅读:2580来源:国知局
外窗冷桥处理节点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住宅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外窗冷桥处理节点结构。



背景技术:

建筑物的门窗窗框与土建洞口连接处极容易产生冷桥,尤其是外门窗居中设置于结构墙体内时,冷桥效果更加凸显。目前,一般的防冷桥做法就是采用附加一部分热阻较高的保温材料来解决问题。该种做法具有以下不足:由于范围小,构造做法简易,造成窗口部位传热系数大、气密性差,甚至出现雨水渗漏现象,从而成为建筑物保温能耗损失的重要原因。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外窗冷桥处理节点结构,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外窗冷桥处理节点结构,包括门窗窗框(1),所述门窗窗框(1)的四周均固定安装附框(2),所述附框(2)通过连接杆件(3)固定安装到主体墙(4)上面;所述主体墙(4)的外侧设置主体墙外保温(8);

在所述门窗窗框(1)到所述主体墙(4)之间的连接处浇筑保温砂浆(5),进而将所述附框(2)和所述连接杆件(3)均浇筑在所述保温砂浆(5)中;在所述保温砂浆(5)和所述门窗窗框(1)的缝隙满填聚氨酯发泡剂(6),并采用密封胶密封;在门窗洞口结构四周设置企口(7),所述企口(7)的结构外皮与外窗外皮齐平,所述企口(7)位于所述保温砂浆(5)的外侧,且向所述主体墙(4)的内部内凹而形成;在所述企口(7)内填充与主体墙外保温(8)相同材料的保温材料(9)。

优选的,所述主体墙(4)和所述主体墙外保温(8)的相接触位置、所述企口(7)和所述主体墙外保温(8)相接触位置、所述企口(7)和所述保温砂浆(5)相接触位置以及所述保温砂浆(5)和所述门窗窗框(1)相接触位置均设置防水涂料(10)。

优选的,所述主体墙外保温(8)采用保温岩棉。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外窗冷桥处理节点结构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设置企口、砌筑保温砂浆、满填聚氨酯发泡剂等技术措施,有效减小门窗洞口间的冷桥,减小室内外热传递,保证建筑节能效果及室内舒适度。

2、通过设置耐候密封胶及防水涂料,将可能出现的缝隙封闭严实,有效杜绝了窗口渗水现象。

3、企口处结构外皮与外窗外皮齐平,为发泡聚氨酯有效填充窗户和洞口之间的缝隙提供了有利条件,改善了建筑外窗的气密性的同时也满足了建筑立面造型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外窗冷桥处理节点结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沿A-A的剖面图;

图3为图2中洞口左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1中沿B-B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外窗冷桥处理节点结构,有效解决传统门窗洞口出现的冷桥和渗漏现象。

参考图1-图4,在图1-图4中,11-幕墙;12-结构洞口线;13-企口线;14-金属窗套线脚;15-玻璃。外窗冷桥处理节点结构包括门窗窗框1,门窗窗框1的四周均固定安装附框2,附框2通过连接杆件3固定安装到主体墙4上面;主体墙4的外侧设置主体墙外保温8;主体墙外保温8可以采用保温岩棉。

在门窗窗框1到主体墙4之间的连接处浇筑保温砂浆5,进而将附框2和连接杆件3均浇筑在保温砂浆5中;在保温砂浆5和门窗窗框1的缝隙满填聚氨酯发泡剂6,并采用密封胶密封;在门窗洞口结构四周设置企口7,企口7的结构外皮与外窗外皮齐平,企口7位于保温砂浆5的外侧,且向主体墙4的内部内凹而形成;在企口7内填充与主体墙外保温8相同材料的保温材料9。

另外,主体墙4和主体墙外保温8的相接触位置、企口7和主体墙外保温8相接触位置、企口7和保温砂浆5相接触位置以及保温砂浆5和门窗窗框1相接触位置均设置防水涂料10。

上述外窗冷桥处理节点结构,具有以下设计特点:

1、门窗洞口结构四周增设50X50企口,企口内填充与外保温同材料的保温材料,从而加强保温效果;

2、门窗洞口与门窗副框连接处砌筑50厚保温砂浆,从而加强保温效果;

3、保温砂浆与门窗窗框间缝隙满填聚氨酯发泡剂,并采用耐候密封胶密封严实,从而加强保温效果;

4、沿门窗洞口四周设防水涂料层,从而增强气密性,防止雨水渗漏。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外窗冷桥处理节点结构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设置企口、砌筑保温砂浆、满填聚氨酯发泡剂等技术措施,有效减小门窗洞口间的冷桥,减小室内外热传递,保证建筑节能效果及室内舒适度。

2、通过设置耐候密封胶及防水涂料,将可能出现的缝隙封闭严实,有效杜绝了窗口渗水现象。

3、企口处结构外皮与外窗外皮齐平,为发泡聚氨酯有效填充窗户和洞口之间的缝隙提供了有利条件,改善了建筑外窗的气密性的同时也满足了建筑立面造型的要求。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