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门窗框的排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18792发布日期:2019-12-24 22:18阅读:513来源:国知局
一种门窗框的排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门窗框的排水结构,尤其适用于推拉式的门窗框。



背景技术:

一般的传统铝合金推拉门窗边框下口设置普通排水孔,首先外侧安装普通的排水孔盖,做简单的外观封堵的效果,一旦较大雨水时,排水排不急,雨水会慢慢涨到边框顶部,会顺着边框与内扇之间的缝隙进入室内侧,造成室内进水的问题。再有由于我国是南方海洋性气候,每到夏季梅雨季节经常发生较大的台风暴雨,如果门窗没有严格的防水要求,再好的门窗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漏水现象,也会对品质产生很大的影响。现代新型建筑对于铝合金门窗整体性能要求较高,铝合金门窗种类繁多,传统门窗边框排水工艺要求早已跟不上新型系统门窗设计的步伐。同时,门窗企业也希望提高自身门窗的性能水平,简化门窗边框排水工艺要求,节省材料和人工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排水、防水性能优越且同时不影响整体美观、结构牢固、安装便捷的门窗框排水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门窗框的排水结构,包括门窗铝合金型材下边框以及通过下边框顶面开设的铣孔安装于下边框内的排水构件;排水构件内部中空且通过隔断分离成彼此独立的湿腔区和干腔区;其中,湿腔区下方设有朝向门窗外一侧且与湿腔区连通的排水口,排水口内设有仅可朝门窗外一侧自由旋转的排水阀以实现排水口的关闭或打开;湿腔区的顶部开设有进水口,雨水可经过排水口从下边框排出。

进一步的,排水口从湿腔区侧底部向门窗外一侧延伸出从而与湿腔区形成横截面呈l形的一体结构。

进一步的,排水口的口径适应湿腔区的大小;排水阀为板状结构,其形状面积与进水口大小相等,从而足以抵挡外界雨水从排水口的进入。

进一步的,湿腔区的顶部两侧边缘设有台阶状的连接边条;排水构件通过连接边条与下边框螺丝固定。

进一步的,排水构件靠近干腔区的端部还设有注胶口。

进一步的,排水构件为尼龙pa66。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摒弃了传统铝合金门窗单纯地用很小的排水孔盖,避免了以往排水不通畅,在超强台风时雨水容易发生倒灌的现象。本技术方案的大口径排水口可以畅通地实现积水的单向大排量排出且单项旋转的排水阀有效保证了雨水的只出不进,从而形成独特的防倒灌结构以提高整个门窗框的防水性能;同时,连接边条的台阶结构形成的高低槛也进一步有利于雨水的收集和排出,并且排水构件与铝合金下边框连接位置设置有专门的注胶孔,保证下边框与排水构件形成一个整体,确保雨水的无渗漏。本技术方案的排水结构隐藏于门窗下边框内,不影响门窗框整体的结构牢固性的同时还确保了整体的美观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排水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下边框和排水构件的装配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参照附图。本实用新型包括门窗铝合金型材下边框2以及通过下边框1顶面开设的铣孔安装于下边框内的排水构件1。排水构件1内部中空且通过隔断8分离成彼此独立的湿腔区10和干腔区11。其中,湿腔区10下方设有朝向门窗外一侧且与湿腔区10连通的排水口4。具体地,排水口4从湿腔区10侧底部向门窗外一侧延伸出从而与湿腔区10形成横截面呈l形的一体结构。排水口4的口径长度适应湿腔区10的长度,准确来说,就是排水口4的大小尤其是长度在湿腔区10的范围内应当尽可能地长从而提高雨水的排水量。排水构件1在下边框2内安装后,排水口4伸入下边框内部的型腔中从而将雨水排出,且同时不影响门窗框整体的美观和稳定性。

排水口4内还设有仅可朝门窗外一侧自由旋转的排水阀3以实现排水口4的关闭或打开。也就是说,只有当雨水向外排出时排水阀4才会在力的作用下自动旋转打开,此时排水口4处于打开状态,雨水可以从排水口4排出;而当外界的雨水想要进入时,则排水阀3无法旋转始终保持排水口4的关闭状态。湿腔区10的顶部开设有进水口5,雨水可经过排水口4从下边框2排出。

特别的,本实施例中的排水口4为矩形,排水阀3为板状结构,排水阀3的面积及形状足以抵挡外界雨水从排水口4的进入。

特别的,湿腔区10的顶部两侧边缘设有台阶状的连接边条6;排水构件1通过连接边条6与下边框2螺丝固定。排水构件1靠近干腔区11的端部与下边框2的连接位置还设有注胶口7,安装完毕后从该注胶口7注入密封胶后可以保证排水构件1和下边框2形成一个密闭整体,进一步防止雨水的渗漏。排水构件1可以优先选用尼龙pa66,稳固且轻巧。

应当指出,上述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然而,本领域技术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多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