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工地用自动感应的电动平移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85362发布日期:2019-09-17 19:39阅读:763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工地用自动感应的电动平移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移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工地用自动感应的电动平移门。



背景技术:

建筑工地,又称建筑地盘、施工地盘,简称地盘,是一处正在发展建筑项目,进行土木工程的地点,其范围常有围板、铁丝网或者围墙所封闭,限制人员及物料、机械和车辆的进出。

由于建筑工地日常的物料进出和人员的流动较大,传统上的建筑大门在工人上班或者车辆进出的时候,工作人员都要对建筑大门进行开和关,由于建筑车辆的宽度较大,而建筑大门的就具有跨度大且厚重的问题,给工作人员增加较大的工作量,虽然现有的建筑大门也有采用电动折叠门,虽然会减轻工作人员开启大门的工作量,但是由于电动折叠门的高度较低,会出现翻越大门偷盗建筑工地物品的现象,因此,亟需设计一种建筑工地用自动感应的电动平移门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建筑工地用自动感应的电动平移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建筑工地用自动感应的电动平移门,包括铺设在地面上的固定基座,所述固定基座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设置有固定立柱,所述固定基座靠近两个所述固定基座的顶部固定设置有滑动导轨,所述滑动导轨顶部的外壁上开有滑动槽,且滑动槽的内部滚动连接有滚动轮,所述滚动轮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滚动轮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支撑架,且支撑架的顶部分别通过螺栓固定有第一门板和第二门板,所述第一门板和第二门板顶部的外壁上分别焊接有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所述固定立柱的正面外壁上开有安装槽,且安装槽的内部通过螺栓固定有行程开关。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门板和第二门板背面的外壁上均通过螺栓连接有挡板,且挡板与行程开关处于同一个竖直平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立柱的一侧外壁上设置有身份识别系统,且身份识别系统包括通过螺栓固定在固定立柱一侧外壁上的控制箱,所述控制箱顶部的外壁上焊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远离控制箱的一端外壁上通过螺栓连接有身份识别面板。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立柱的顶部设置有传动机构,且传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一侧外壁上通过螺栓连接有固定座,且固定座固定安装在固定立柱的顶部。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通过螺栓连接有离合器,所述离合器的外壁上分别传动连接有第一传动皮带和第二传动皮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传动皮带远离驱动电机的一端内壁上传动连接有传动轴,且传动轴的下方通过第二传动皮带传动连接有第二传动齿轮,所述传动轴和第二传动齿轮分别安装在其中一个所述固定立柱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传动皮带远离驱动电机的一端传动连接有第一传动齿轮,且第一传动齿轮安装在其中另一个所述固定立柱上。

进一步地,所述身份识别面板通过导线与控制箱之间形成电性连接,且控制箱分别通过导线与驱动电机和行程开关之间形成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通过设置的信息识别面板、控制箱和驱动电机,使得建筑工地的大门能够实现自动的开启和闭合,大大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且同时让建筑工地拥有更高的安全性,避免了建筑工地出现闲杂人员进入的情况。

2.通过设置的驱动电机、第一传动齿轮、第二传动齿轮和行程开关,能够分别实现对第一门板和第二门板的控制,且能够对第一门板和第二门板运动的位置进行监测,保证了大门开启时的安全性。

3.采用的混凝土固定基座和固定立柱,保证了该移门运动时的稳定性,摒弃了传统上电动折叠门高度不够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建筑工地用自动感应的电动平移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建筑工地用自动感应的传动机构电动平移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建筑工地用自动感应的身份信息识别系统电动平移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固定基座、2固定立柱、3滑动导轨、4滚动轮、5第一门板、6第二门板、7第一齿条、8第二齿条、9行程开关、10控制箱、11支撑杆、12身份识别面板、13固定座、14驱动电机、15离合器、16第一传动皮带、17第二传动皮带、18传动轴、19第一传动齿轮、20第二传动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 “ 水平的”、“ 左”、“ 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同时参见图1至图3,一种建筑工地用自动感应的电动平移门,包括铺设在地面上的固定基座1,固定基座1由混凝土材料浇铸而成,能够保证地面有较大的支撑强度,所述固定基座1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设置有固定立柱2,固定立柱2可为砖结构或者钢结构制作,所述固定基座1靠近两个所述固定基座1的顶部固定设置有滑动导轨3,所述滑动导轨3顶部的外壁上开有滑动槽,且滑动槽的内部滚动连接有滚动轮4,所述滚动轮4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滚动轮4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支撑架,且支撑架的顶部分别通过螺栓固定有第一门板5和第二门板6,通过滚动轮4在滑动导轨3内部的滚动,能够让第一门板5和第二门板6分别沿着两个固定立柱2进行水平的移动,达到第一门板5和第二门板6开启和关闭的目的,所述第一门板5和第二门板6顶部的外壁上分别焊接有第一齿条7和第二齿条8,所述固定立柱2的正面外壁上开有安装槽,且安装槽的内部通过螺栓固定有行程开关9。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门板5和第二门板6背面的外壁上均通过螺栓连接有挡板,且挡板与行程开关9处于同一个竖直平面上,当第一门板5和第二门板6上的挡板水平移动到与行程开关9接触的位置,时,行程开关9产生动作,从而使得第一门板5和第二门板6的运动停止。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立柱2的一侧外壁上设置有身份识别系统,且身份识别系统包括通过螺栓固定在固定立柱2一侧外壁上的控制箱10,所述控制箱10顶部的外壁上焊接有支撑杆11,所述支撑杆11远离控制箱10的一端外壁上通过螺栓连接有身份识别面板12,身份识别面板12能够自动的识别进入工地人员的信息,由控制箱10对驱动电机14件控制,使得第一门板5和第二门板6开启,在工作人员进入到建筑工地之后,驱动电机14再把第一门板5和第二门板6牵引到原来闭合的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立柱2的顶部设置有传动机构,且传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14,所述驱动电机14的一侧外壁上通过螺栓连接有固定座13,且固定座13固定安装在固定立柱2的顶部,驱动电机14作为第一门板5和第二门板6自动开启或者闭合的动力源。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电机14的输出轴上通过螺栓连接有离合器15,所述离合器15的外壁上分别传动连接有第一传动皮带16和第二传动皮带17,通过离合器15的设置,能够对第一传动皮带16和第二传动皮带17的运动进行切换,从而分别对第一门板5和第二门板6进行运动的控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传动皮带16远离驱动电机14的一端内壁上传动连接有传动轴18,且传动轴18的下方通过第二传动皮带17传动连接有第二传动齿轮20,所述传动轴18和第二传动齿轮20分别安装在其中一个所述固定立柱2上,驱动电机14带动第一传动皮带16运动,第一传动皮带16带动传动轴18旋转,传动轴18通过第二传动皮带17带动第二传动齿轮20旋转,从而对第二门板6进行运动的控制。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传动皮带17远离驱动电机14的一端传动连接有第一传动齿轮19,且第一传动齿轮19安装在其中另一个所述固定立柱2上,驱动电机14带动第二传动皮带17旋转,第二传动皮带17带动第一传动齿轮19旋转,从而对第一门板5进行运动的控制。

进一步地,所述身份识别面板12通过导线与控制箱10之间形成电性连接,且控制箱10分别通过导线与驱动电机14和行程开关9之间形成电性连接,。

工作原理:使用时,当工作人员需要进入到建筑工地内的时候,工人把脸部朝向身份识别门板12,身份识别门板12对工人的信息识别之后,把数据传输至控制箱10,由控制箱10启动驱动电机14,驱动电机14分别带动第一传动皮带16和第二传动皮带17旋转,第一传动皮带16带动传动轴18旋转,传动轴18通过第二传动皮带17带动第二传动齿轮20旋转,从而对第二门板6进行运动的控制,第二传动皮带17带动第一传动齿轮19旋转,从而对第一门板5进行运动的控制,可以实现对第一门板5和第二门板6的开启,当第一门板5和第二门板6上的挡板与行程开关9接触的时候,行程开关9把信号传输给控制箱10,由控制箱10对驱动电机14进行断电,当建筑工地门前没有人的时候,驱动电机14进行反转,把第一门板5和第二门板6进行闭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