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层百叶窗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41222发布日期:2019-11-27 19:11阅读:44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层百叶窗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层百叶窗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在办公大楼等其他公共建筑中,为保持办公环境舒适度及人们工作条件的要求,需设置空调等通风设施。而这些设施都必须与外界保持较大的通风量,从而降低温度,才能保证设施处于正常的工作。通常为保持建筑外立面美观效果,在设施的安装层内通过设置百叶窗,不但能起到遮挡作用同时还能保持所需要的通风量。由于百叶窗采用敞开式,在通风的同时也会有大量的雨水进入建筑内部,存在需设置排水系统及影响建筑内部环境等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具有挡水作用的双层百叶窗的连接结构。

一种双层百叶窗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横梁、内窗组件和外窗组件,内窗组件包括内窗框和内窗百叶片,所述外窗组件包括外窗百叶片、第一连接件、第一螺栓和设有第一直形槽的外窗框,内窗百叶片通过内窗框安装在横梁中部,横梁一端与墙体固定连接,横梁另一端设有上部开口的第一楔形槽;第一连接件是由第一腹板和第一翼板连接形成的l形结构,第一腹板和第一翼板的交接处设有与第一楔形槽相配的第一楔形凸台,第一连接件通过第一楔形凸台与横梁的第一楔形槽进行挂接,第一翼板的厚度和第一直形槽的宽度相适配,第一连接件通过第一翼板插接在外窗框的第一直形槽内;第一腹板贴触于横梁的端部并通过第一螺栓与横梁的端部固定连接;外窗百叶片安装在外窗框上,并与安装在内窗框上的内窗百叶片相互平行。

所述的一种双层百叶窗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螺栓,第二螺栓穿过第一直形槽和第一翼板,且第二螺栓与外窗框固定连接,将第一翼板定位在第一直形槽内。

所述的一种双层百叶窗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楔形槽的数量为两个,外窗组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外窗组件通过两个第一楔形槽分别设置于横梁一端的上部、下部。

所述的一种双层百叶窗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横梁是由大腔体和小腔体连接形成的t形结构,所述第一楔形槽设置于小腔体远离大腔体的一端,大腔体远离小腔体的一端与墙体连接。

所述的一种双层百叶窗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连接件,内窗框通过第二连接件与大腔体固定连接。

所述的一种双层百叶窗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大腔体靠近小腔体的一端设有第二楔形槽,内窗框的一端设置有第二直形槽,第二连接件是由第二腹板和第二翼板连接形成的l形结构,第二腹板和第二翼板的交接处设有与第二楔形槽相配的第二楔形凸台,第二连接件通过第二楔形凸台与大腔体的第二楔形槽进行挂接,第二翼板厚度和第二直形槽的宽度相适配,第二连接件通过第二翼板插接在内窗框的第二直形槽内;内窗框的另一端通过双面胶贴和大腔体的侧部进行粘接固定。

所述的一种双层百叶窗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螺栓和第四螺栓,第三螺栓穿过第二直形槽和第二翼板,且第三螺栓与内窗框固定连接,将第二翼板定位在第二直形槽内;第二腹板贴触于大腔体的端部并通过第四螺栓与大腔体的端部固定连接。

所述的一种双层百叶窗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内窗组件是由内窗百叶片、内窗框和第二连接件连接而成,第二楔形槽的数量为两个,内窗组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内窗组件通过两个第二楔形槽分别设置于大腔体一端的上部、下部。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百叶窗采用双层构造,两层之间留有间隙,在满足通风要求的情况下,可有效阻止雨水进入室内。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采用挂接方式固定,施工效率高,其次螺栓只起定位作用,不承受荷载,可靠性高;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中,连接件与横梁的连接采用楔形构造,实现无间隙连接,防震动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外窗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内窗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第一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第二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横梁,11-大腔体,12-小腔体,101-第二楔形槽,102-第一楔形槽,2-第二连接件,21-第二腹板,22-第二楔形凸台,23-第二翼板,3-内窗百叶片,4-内窗框,401-第二直形槽,5-外窗框,501-第一直形槽,6-外窗百叶片,7-第一连接件,71-第一腹板,72-第一楔形凸台,73-第一翼板,8a-第二螺栓,8b-第一螺栓,8c-第三螺栓,8d-第四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此。

实施例:对照图1~6

一种双层百叶窗的连接结构,包括横梁1、内窗组件和外窗组件。内窗组件包括内窗框4和内窗百叶片3,外窗组件包括外窗百叶片6、第一连接件7、第一螺栓8b和设有第一直形槽501的外窗框5。

内窗百叶片3通过内窗框4安装在横梁1中部,横梁1一端与墙体固定连接,横梁1另一端设有上部开口的第一楔形槽102;第一连接件7是由第一腹板71和第一翼板73连接形成的l形结构,第一腹板71和第一翼板73的交接处设有与第一楔形槽102相配的第一楔形凸台72,第一连接件7通过第一楔形凸台72与横梁1的第一楔形槽102进行挂接,第一翼板73的厚度和第一直形槽501的宽度相适配,第一连接件7通过第一翼板73插接在外窗框5的第一直形槽501内;第一腹板71贴触于横梁1的端部并通过第一螺栓8b与横梁1的端部固定连接,由此对第一连接件7进行定位;外窗百叶片6安装在外窗框5上,并与安装在内窗框4上的内窗百叶片3相互平行,外窗百叶片6和内窗百叶片3之间设有空隙。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连接件7的结构中,第一腹板71设于第一翼板73的上方或下方。

为了进一步提高第一连接件7和外窗框5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还包括第二螺栓8a,第二螺栓8a穿过第一直形槽501和第一翼板73,且第二螺栓8a与外窗框5固定连接,将第一翼板73定位在第一直形槽501内。

图1中:第一楔形槽102的数量为两个,外窗组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外窗组件通过两个第一楔形槽102分别设置于横梁1一端的上部、下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中,横梁1是由大腔体11和小腔体12连接形成的t形结构,所述第一楔形槽102设置于小腔体12远离大腔体11的一端,大腔体11远离小腔体12的一端与墙体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中,还包括第二连接件2,内窗组件是由内窗百叶片3、内窗框4和第二连接件2连接而成。内窗框4通过第二连接件2与大腔体11固定连接。大腔体11靠近小腔体12的一端设有第二楔形槽101,内窗框4的一端设置有第二直形槽401,第二连接件2是由第二腹板21和第二翼板23连接形成的l形结构,第二腹板21和第二翼板23的交接处设有与第二楔形槽101相配的第二楔形凸台22,第二连接件2通过第二楔形凸台22与大腔体11的第二楔形槽101进行挂接,第二翼板23厚度和第二直形槽401的宽度相适配,第二连接件2通过第二翼板23插接在内窗框4的第二直形槽401内;内窗框4的另一端通过双面胶贴和大腔体11的侧部进行粘接固定。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连接件2的结构中,第二腹板21设于第二翼板23的上方或下方。

为了提高第二连接件2与大腔体11、内窗框4连接的稳定性,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还包括第三螺栓8c和第四螺栓8d,第三螺栓8c穿过第二直形槽401和第二翼板23,且第三螺栓8c与内窗框4固定连接,将第二翼板23定位在第二直形槽401内;第二腹板21贴触于大腔体11的端部并通过第四螺栓8d与大腔体11的端部固定连接。

图1中:第二楔形槽101的数量为两个,内窗组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内窗组件通过两个第二楔形槽101分别设置于大腔体11一端的上部、下部。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安装时:先在工厂将外窗百叶片、外窗框和第一连接件组成一个整体结构,将内窗百叶片、内窗框和第二连接件组成一个整体结构后运送施工现场待装。即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分别通过螺栓与外窗框、内窗框连接固定,外窗框的第一连接件采用交错避免重叠的方法进行安装。采用螺栓将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与横梁连接固定。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的长度及数量根据实际工程通过计算确定。

本说明书所述的内容仅仅是对发明构思实现形式的列举,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应当被视为仅限于实施例所陈述的具体形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