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升降器及升降桌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65123发布日期:2019-07-27 09:03阅读:249来源:国知局
同步升降器及升降桌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同步升降器及升降桌。



背景技术:

桌子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用品,常见在生活、工作及学校学习中,一般的桌子通常由桌面与桌腿固定连接而成,而桌腿的长度也是固定的,从而使得整个桌面的高度是固定不可调节的。而随着应用环境的不同,以及不同人群的应用需求,对桌子的高度多样化、自动程度、舒适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现已有采用气弹簧作为桌子的桌腿支撑桌面,在桌面的下表面安装有控制气弹簧开启或关闭的控制组件,该控制组件通过拉索等部件与一个连接组件上的拉索连接件(拉索连接件铰接在连接组件上)连接,该拉索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气弹簧的开关抵顶,当需要桌子升或降时,使用者通过控制控制组件将动力通过拉索使拉索连接件转动,从而使气弹簧的开关开启,从而气弹簧按照使用者的意图进行升或降。

由于桌子两端的桌腿均由气弹簧支撑,因此,在操控桌子升降时,需要使气弹簧同步运行,否则一边升高或降低了,而另一边还处于未动的状态,从而导致桌面倾斜,例如当需要使桌面下降时,操控者对桌子的一端施加受的下压力大,而另一端施加的下压力小,这种情况是最容易导致桌面倾斜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同步升降器及升降桌,本发明可确保被支撑在同步升降器上的部件不会出现倾斜的状态。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同步升降器,包括第一内固定管、第二内固定管,还包括同步机构,同步机构包括:一端间隙配合在第一内固定管中的第一支架,一端间隙配合在第二内固定管中的第二支架;

横跨在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之间的动力传递部件,动力传递部件的一端与第一支架的另一端连接,动力传递部件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架的另一端连接;

第一挠性牵引部件,该第一挠性牵引部件的一端与第二内固定管连接,第一挠性牵引部件挠性地与第二支架的一端、第一支架的一端、第一支架的另一端配合后,第一挠性牵引部件的另一端与第一内固定管连接;

第二挠性牵引部件,该第二挠性牵引部件的一端与第一内固定管连接,第二挠性牵引部件挠性地与第一支架的一端、第二支架的一端、第二支架的另一端配合后,第二挠性牵引部件的另一端与第二内固定管连接;

直线驱动器,该直线驱动器的动力输出部与第一挠性牵引部件、第二挠性牵引部件、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的其中之一连接;

锁定机构,该锁定机构与直线驱动器动力输出部配合,限制直线驱动器的输出部位移;或者锁定机构与第一挠性牵引部件和第二挠性牵引部件其中之一配合,限制第一挠性牵引部件或第二挠性牵引部件位移;或者锁定机构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其中之一配合,限制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位移;

驱使锁定机构与直线驱动器、第一挠性牵引部件、第二挠性牵引部件、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的其中之一的配合分离的解锁机构,解锁机构与锁定机构连接。

本发明的优点为:通过解除锁定机构对直线驱动器动力输出部、第一挠性牵引部件、第二挠性牵引部件、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的其中之一的锁定,使驱动器工作,就能使与驱动器输出端连接的挠性连接部件移动,进而将动力传递到对应支架并由该支架带动动力传递部件升或降,再由动力传递部件带动另一支架升或降,以及由另一支架带运另一挠性牵引部件移动。因此,本发明的同步升降器保证了在产品两端升降的同步性,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不会出现产品在升降时两端升降的尺寸不一致而造成产品倾斜的情况。在本发明的驱动器的数量为一个,通过一个驱动器就能带动同步机构两端的升降,不但结构简单,而且也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升降桌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在图1的基础上隐藏了桌面后显示本发明第一种同步升降器的示意图;

图3为在图2的基础上隐藏了第二内固定管和第二活动外管后的示意图;

图4为第一支架与第一回转部件、第二回转部件以及第三回转部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5为第二支架与第四回转部件、第五回转部件以及第六回转部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6为图2中所示的动力传递部件的示意图;

图7为第本发明中的第一种锁定机构与直线驱动器的装配示意图;

图8为在图7的基础上隐藏了一部分零件后的剖面图;

图9为本发明中的第一种锁定机构隐藏了部分零件后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中第二种同步升降器的示意图;

图11为第本发明中的第二种锁定机构与直线驱动器的装配示意图;

图12为第本发明中的第三种锁定机构与直线驱动器的装配示意图;

图13为第本发明中的第四种锁定机构与直线驱动器的装配示意图;

图1至图13中的附图标记:

10为桌面;

20为第一支撑部件,21为第二支撑部件;

30为直线驱动器,31为动力输出部,32为第一连接座,33为第二连接座,301为第一轴,311为第二轴,a为齿部;

40为第一支架,411为第一支架本体,412为第一回转部件,413为第二回转部件,414为第三回转部件;

41为第二支架,421为第二支架本体,422为第四回转部件,423为第五回转部件,424为第六回转部件;

42为第一挠性牵引部件;

43为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a为棒状部件;

50为第一内固定管,50a为第一内管,51为第一连接件,52为第二连接件;

60为第二内固定管,60a为第二内管,61为第三连接件,62为第四连接件;

70为动力传递部件,70a侧壁,70b底壁,70c为槽,70d开口;

71为第一活动外管,72为第二活动外管;

80为锁定机构,81为第一扭转弹簧,81a为一端,81b为另一端,82为第一套管,83为本体,83a为第二固定座,84为套壳,85为开关,86为第二扭转弹簧,86a为一端,86b为另一端,87为第二套管,88为第一抱臂,89为第二抱臂,90为弹性部件,91为扭转弹簧,92为限位片,93为座体,94为轴,95为复位弹簧;

100为解锁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是一种升降桌,如图1和2所示,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桌子包括桌面10以及第一支撑部件20和第二支撑部件21、同步升降器,桌面10安装在同步升降器上部,在第一支撑部件20和第二支撑部件21分别与同步升降器下部连接。

如图2所示,同步升降器包括第一内固定管50、第二内固定管60、同步机构,同步机构包括第一支架40、第二支架41、动力传递部件70、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直线驱动器30、锁定机构80、解锁机构100,下面对各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2至图4所示,第一支架40的一端间隙配合在第一内固定管50中,第一支架40的另一端暴露在第一内固定管50的外部。第一支架40包括:第一支架本体411、第一回转部件412、第二回转部件413、第三回转部件414,其中第一支架本体411一端间隙配合在第一内固定管50中,第一支架本体411另一端暴露在第一内固定管50的外部。第三回转部件414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一支架本体411的一端,在第一支架本体411的另一端设有第一孔,一个第一轴301的端部穿过第一回转部件412、第二回转部件413,第一轴301的两端穿过所述第一孔后与动力传递部件70连接。

如图2至图4所示,第一支架本体411的截面呈u型,优选地,第一支架本体411为槽钢,第一回转部件412和第二回转部件413均位于第一支架本体411一端的槽内,所述第一轴301穿过第一回转部件412和第二回转部件413,使得第一回转部件412和第二回转部件413被第一轴301支撑,从而第一回转部件412和第二回转部件413可以回转。而第三回转部件414位于第一支架本体411另一端的槽内,第三回转部件414通过第一心轴(图中未示出)进行支撑,从而第三回转部件414可以回转。第一回转部件412、第二回转部件413、第三回转部件414为轴承或滚轮或链轮中的一种。

如图2和图5所示,第二支架41的一端间隙配合在第二内固定管60中,第二支架41的另一端暴露在第一内固定管60的外部。第二支架42包括:第二支架本体421、第四回转部件422、第五回转部件423、第六回转部件424,其中第二支架本体421一端间隙配合在第二内固定管60中,第二支架本体421另一端暴露在第二内固定管60的外部。第六回转部件424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二支架本体421的一端。在第二支架本体421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孔,一个第二轴311的端部穿过第四回转部件422、第五回转部件423,第二轴311的两端穿过所述第二孔后与动力传递部件70连接。

如图2和图5所示,第二支架本体421的截面呈u型,优选地,第二支架本体421为槽钢,第四回转部件422和第五回转部件423均位于第二支架本体421一端的槽内,所述第二轴311穿过第四回转部件422和第五回转部件423,使得第四回转部件422和第五回转部件423被第二轴311支撑,从而第四回转部件422和第五回转部件423可以回转。而第六回转部件424位于第二支架本体421另一端的槽内,第六回转部件424通过第二心轴进行支撑,从而第六回转部件424可以回转。第四回转部件422、第五回转部件423、第六回转部件424为轴承或滚轮或链轮中的一种。

如图2至图5所示,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的一端与第二内固定管固定60连接,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挠性地与第二支架41的一端、第一支架40的一端、第一支架40的另一端配合后,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的另一端与第一内固定管固定50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与第五回转部件423、第一回转部件412挠性配合,该挠性配合类似于皮带和皮带轮的配合方式。

如图2至图5所示,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的一端与第一内固定管固定连接,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2挠性地与第一支架40的一端、第二支架41的一端、第二支架41的另一端配合后,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的另一端与第二内固定管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挠性牵引部件与第二回转部件413、第四回转部件422挠性配合,该挠性配合类似于皮带和皮带轮的配合方式。

如图2至图5所示,所述第一内固定管50包括第一内管50a、第一连接件51、第二连接件52,第一内管50a的一端与第一支撑部件20固定,第一连接件5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一内管50a中并与第一内管50a固定。第二连接件52与第一内管50a或者第一支架411固定。

如图2至图9所示,所述第二内固定管60包括第二内管60a、第三连接件61、第四连接件62,第二内管60a的一端与第二支撑部件21固定,第三连接件6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二内管60a中并与第二内管60a固定。第四连接件62与第二内管60a或者第二支架421固定。

如图2至图5所示,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的一端与第六回转部件424挠性配合后再与第三连接件61固定连接,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接件51固定连接。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的一端与第三回转部件414挠性配合后再第二连接件52固定连接,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的另一端与第四连接件62固定连接。

如图2至图5所示,所述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和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分别为绳状部件或带状部件或钢丝或链条中的一种。当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和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采用绳状部件或带状部件或钢丝时,第一回转部件412、第二回转部件413、第三回转部件414、第四回转部件422、第五回转部件423、第六回转部件424采用轴承或滚轮,这些轴承或滚轮的外圆周面上设有凹槽,用于与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和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进行适配。

当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和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采用链条时,第一回转部件412、第二回转部件413、第三回转部件414、第四回转部件422、第五回转部件423、第六回转部件424采用链轮。

如图2至图5所示,动力传递部件70包括横梁与托臂(托臂在图中未示出),动力传递部件70与桌面10连接,动力传递部件70横跨在第一支架40与第二支架41之间,动力传递部件70的一端与第一支架40的另一端连接,动力传递部件70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架41的另一端连接,当直线驱动器30驱动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或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或第一支架40或第二支架41移动时,例如,直线驱动器30驱动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移动,使第一支架40上升,这时,第一支架40带动与第一支架40连接动力传递部件70的一端上升,使得动力传递部件70整体上升,即动力传递部件70的另一端也上升,这时,动力传递部件70带动第二支架41上升,第二支架41带动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移动。因此,由于本发明中的直线驱动器30只采用一个,而当直线驱动器30的输出端有动力时,通过动力传递部件70、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与第一支架40与第二支架41之间的关系,就会使第一支架40与第二支架41升或降,显然,动力传递部件70在其中起到传递动力的作用。

如图2至图6所示,动力传递部件70为包括具有侧壁70a和底壁70b,侧壁70a优先采用4个,4个侧壁70a和底壁70b围成一个槽70c,并在底壁两端设置开口70d,两个开口70d分别供第一支架40、第二支架41、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和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移动时提供让位。形成的槽70c可将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和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容纳,以使得在外部看不到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和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

如图2至图5所示,直线驱动器30的动力输出部31与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第一支架411、第二支架421的其中之一连接;对于直线驱动器30的安装位置而言,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直线驱动器30设置于动力传递部件70上,直线驱动器30的动力输出部31与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或者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连接;本实施例中,直线驱动器30的动力输出部31与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连接,直线驱动器30优先选用始终保持开启状态的气弹簧,因此,锁定机构80对直线驱动器30的动力输出部31进行抱紧。气弹簧的活塞杆固定有第一连接座32,该第一连接座32与动力传递部件70固定连接,动力输出部31为气弹簧的缸体部分,在动力输出部31的一端安装有第二连接座33,第二连接座优先与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连接,由于气弹簧的活塞杆通过第一连接座32与动力传递部件70固定连接,因此,气弹簧的活塞杆不能移动,而动力输出部31相对活塞杆可以移动。

如图2至图9所示,直线驱动器30的动力输出部31与锁定机构80配合,锁定机构80限制直线驱动器的动力输出部31位移;所述锁定机构80为抱紧机构。所述抱紧机构包括:第一扭转弹簧81、第一连接组件、开关85,第一扭转弹簧81抱紧直线驱动器30或者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或者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如果第一扭转弹簧81抱紧的对象为直线驱动器30,则第一扭转弹簧81对直线驱动器30的动力输出部31进行抱紧,如果第一扭转弹簧81抱紧的对象为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或者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则在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或者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上设置用于增大接触面积的棒状部件43a(如图10所示),第一扭转弹簧81对棒状部件进行抱紧。

如图2至图9所示,第一扭转弹簧81的一端81a与第一连接组件固定;第一连接组件包括第一套管82、第一固定座,第一套管82套在直线驱动器30或者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或者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上,第一套管82的一端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扭转弹簧81的一端81a卡在该第一开口中。第一固定座与第一套管82固定连接,第一固定座83与动力传递部件70固定连接,在第一固定座包括本体83以及套壳84,本体83与套壳84固定,第一套管82与套壳84固定。第一固定座也可以只包含本体83,本体83直接与第一套管82固定。

如图2至图9所示,开关85与第一扭转弹簧81的另一端81b固定,开关85旋转时使第一扭转弹簧81产生扭动,第一扭转弹簧81的内孔直径变大以解除对直线驱动器30或者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或者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的锁定。

如图2至图9所示,所述抱紧机构还包括第二扭转弹簧86、第二连接组件,第二扭转弹簧86抱紧直线驱动器30或者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或者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第二扭转弹簧86的一端86a与第二连接组件固定;第二扭转弹簧86的另一端86b与开关85固定,开关85旋转时使第二扭转弹簧86产生扭动,第二扭转弹簧86的内孔直径变大以解除对直线驱动器30或者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或者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3的锁定。

如图2至图9所示,第二连接组件包括第二套管87、第二固定座83a,第二套管87套在直线驱动器30或者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或者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上,第二套管87的一端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扭转弹簧86的一端卡在该第二开口中。第二固定座83a与第二套管87固定连接,第二固定座83a与动力传递部件70固定连接,第二固定座83a套在所述套壳84上并与套壳84固定。

如图2至图9所示,解锁机构100驱使锁定机构80与直线驱动器30、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第一支架411、第二支架421的其中之一的配合分离,解锁机构100与锁定机构80连接。解锁机构100包括压板机构以及拉索,压板机构与拉索的一端连接,压板机构的另一端与所述开关85连接,压板机构工作带动拉索移动,拉索驱使开关85转动,从而驱动第一扭转弹簧81、第二扭转弹簧86扭动,解除对直线驱动器30或者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或者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3的锁定。

当直线驱动器30也可以采用气缸、液压缸、电动推杆、手摇推杆之类的驱动器时,锁定机构80与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和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其中之一配合,限制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或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位移;或者锁定机构80与第一支架411和第二支架421的其中之一配合,限制第一支架411和第二支架421位移。

如图10所示,当直线驱动器30除了安装在动力传递部件70上,直线驱动器30的至少一部分还可以设置于第一内固定管50中,对于直线驱动器30的这种安装位置,直线驱动器30的动力输出部31与第一支架411或者动力传递部件70或者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连接。或者直线驱动器30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第二内固定管60中,直线驱动器30的动力输出部31与第二支架421另一端或者动力传递部件70或者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连接。本实施例中,直线驱动器30设置于动力传递部件70上,直线驱动器30的动力输出部31与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连接。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述抱紧机构还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a),如图11所示,抱紧机构包括第一抱臂88、第二抱臂89、弹性部件90,第二包括臂88与第一抱臂89的中部铰接;弹性部件90的一端与第一抱臂88连接,弹性部件90的另一端与第二包括臂89的一端连接,弹性部件90产生的弹性作用力使第一抱臂88和第二抱臂89将直线驱动器30或者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或者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3抱紧。弹性部件90优先采用扭转弹簧,第一抱臂88和第二抱臂89上设有拉索孔,解锁机构100中的拉索穿过拉索孔,解锁机构100与第一抱臂88和第二抱臂89形成连接,当解锁机构100工作时,第一抱臂88和第二抱臂89的一端向内侧移动,以克服弹性部件90的作用力使弹性部件90压缩,第一抱臂88和第二抱臂89的另一端向外侧移动,解除对直线驱动器30或者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或者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3的抱紧。

(b),如图12所示,所述抱紧机构包括抱紧直线驱动器30或者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或者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的扭转弹簧91,使扭转弹簧91的两端形成的夹角在第一角度与第二角度之间变化的限位片92,该限位片92上设有供扭转弹簧91两端活动的第一孔和第二孔,扭转弹簧91的一端穿过第一孔,扭转弹簧91的另一端穿过第二孔,扭转弹簧91的一端外径小于第一孔的宽度,扭转弹簧91另一端的外径小于第二孔的宽度,因此,扭转弹簧91两端能分别在第一孔和第二孔中活动。扭转弹簧91的内孔直径小于直线驱动器30或者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或者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穿过扭转弹簧91的外径,所述直线驱动器30或者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或者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穿过扭转弹簧91,因此直线驱动器30或者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或者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被扭转弹簧91所抱紧。扭转弹簧91的一端与动力传递部件70固定,扭转弹簧91的另一端与解锁机构100连接。解锁机构100工作时,带动扭转弹簧91的一端位移使扭转弹簧91扭动,扭转弹簧91的内径变大,从而解除对直线驱动器30或者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或者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3的锁定。

(c),如图13所示,所述锁定机构为齿啮合机构,所述直线驱动器30、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第一支架421、第二支架422的其中之一设有与所述齿啮合机构配合的齿部a。齿啮合机构包括座体93、轴94、复位弹簧95,该座体93的一端设有与齿部a啮合的齿,座体93的另一端与轴94的一端连接,轴94的另一端与解锁机构100连接,本实施例中,齿啮合机构安装在动力传递部件70内,在动力传递部件70的侧壁70a上设有轴孔,轴94的另一端穿过侧壁70a上的轴孔后与解锁机构100中的拉索连接,所述弹簧95套在轴94上,弹簧95的一端与座体93抵顶,弹簧95的另一端与侧壁70a抵顶。在动力传递部件70设有导轨,所述座体93与所述滑动导轨配合以防止座体93向导轨的侧向移动。在未解锁状态下,通过弹簧95产生的作用力,使座体93上的齿与齿部a啮合,从而使直线驱动器30无法移动。需要解锁时,解锁机构100通过轴94使座体93移动,解除齿与齿部a的啮合作用。座体93在移动时压缩复位弹簧95,当同步升降器运动到所需位置时,释放解锁机构100,座体93在复位弹簧95的作用下复位,座体93上的齿与齿部重新啮合。齿啮合机构既可以安装在动力传递部件70上,对位于动力传递部件70内的直线驱动器30进行锁定,齿啮合机构也可以安装在第一内固定管50或者第二内固定管60中,对第一支架本体411或者第二支架本体421进行锁定。

如图2至图6所示,还包括第一活动外管71,第一活动外管71的一端与动力传递部件70的一端固定,第一活动外管71随同动力传递部件70的升降而升降。该第一活动外管71套在第一内固定管50上,即第一活动外管71套在第一内管50a上。在第一外活动管71和第一内管50a之间的第一滑动导向组件(图中未示出);优选地,在第一内管50a上安装有第一滑动导向组件,第一滑动导向组件固定在第一内管50a的另一端的外周面上,第一滑动导向组件与第一活动外管71的内壁面配合,为第一活动外管71的升降进行导向。第一滑动导向组件结构与公开号为cn106308039a的专利中披露的滚动摩擦组件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2至图11所示,还包括第二活动外管72,第二活动外管72的一端与动力传递部件70的另一端固定,第二活动外管72随同动力传递部件70的升降而升降。第二活动外管72套在第二内固定管60上,即第二活动外管72套在第二内管60a上。在第一外活动管71和第一内管50a之间的第二滑动导向组件;优选地,第二滑动导向组件固定在第二内管60a的另一端的外周面上,第二滑动导向组件与第二活动外管72的内壁面配合,为第二活动外管72的升降进行导向。第二滑动导向组件与第一滑动导向组件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2至图13所示,当第一支架40和第二支架41升降时,由于第一活动外管71对第一支架40形成了遮挡,第二活动外管72对第二支架41形成了遮挡,因此,可以避免第一支架40和第二支架41暴露在外部而影响美观。

本发明的工作过程,下面涉及的上下左右的方向,均为从附图中所在的位置进行观察,对权利要求不产生限定作用。

上升过程为:当解锁机构100解除对直线驱动器30的锁定后,直线驱动器30工作,直线驱动器30的的动力输端部31伸出,带动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向左移动,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的动力作用于第一支架本体411上,使第一支架本体411上升,第一支架本体411带动动力传递部件70的一端上升,从而动力传递部件70整体上升,即动力传递部件70的另一端也上升,从而通过动力传递部件70带动第二支架本体421上升,第二支架本体421带动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向右移动。

下降过程为:直线驱动器30的动力输端部31回缩,由于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的一端与第三连接件61固定,使得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与第二支架本体421挠性配合的部分被迫移动向右移动,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的动力作用于第一支架本体411上,使第一支架本体411下降,第一支架本体411带动动力传递部件70的一端下降,从而动力传递部件70整体下降,即动力传递部件70的另一端也下降,从而通过动力传递部件70带动第二支架本体421下降,第二支架本体421带动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向左移动。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所述第一支架40和第二支架41的两端均呈弧形,所述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和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分别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上端部配合。这样的方式不需要在第一支架40上安装第一回转部件412、第二回转部件413、第三回转部件414,也不需要在第二支架41上安装第四回转部件422、第五回转部件423、第六回转部件424。采用这样的方式,当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和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采用带状部件或绳状部件时,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与第一支架40和第二支架41之间形成面接触,当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移动时,在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和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与第一支架40和第二支架41之间形成面与面的摩擦力。当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和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采用钢丝时,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与第一支架40和第二支架41之间形成线面接触,当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移动时,在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和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与第一支架40和第二支架41之间形成线与面的摩擦力。这样的方式中,无论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和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采用带状部件或绳状部件或钢丝,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和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移动时与第一支架40和第二支架41之间的摩擦力均大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摩擦力,因此,实际使用时优先采用在支架的端部设置回转部件的结构。

另外,第一支架本体411和第二支架本体421也可以采用焊接方式与动力传递部件70。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